株洲市统计局关于2001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统计公报

联合创作 · 2001-01-01 00:00

株洲市统计局关于2001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统计公报

    2001年,在市委、市人民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市人民紧紧围绕市委提出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四大"战略,牢牢把握"三个第一",齐心协力,奋力拚博,努力推进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深化各项改革,全方位优化经济发展环境, 国民经济快速健康发展,社会事业全面进步。顺利实现了"十五"开局首战必胜的目标。

经济增长加快,综合实力增强,产业结构继续优化。2001年,全市完成国内生产总值322.7亿元,比上年增长11%,增速比上年加快1.3个百分点,快于"九五"平均水平0.3个百分点。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 52.3亿元,增长3.7%;第二产业增加值151.9亿元,增长12.5%;第三产业增加值 118.5亿元,增长13%。三次产业结构为16.2:47.1:36.7,其中:一产业比重比上年下降1.12个百分点,二产业比重上升0.38个百分点,三产业比重上升0.74个百分点。在发展速度上达到了"三、二、一"的目标。全市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达到8825元,比上年提高876元。
经济效益显著改善。工业利润大幅度增长,工业经济效益明显提高。2001年全市国有及年销售收入500万元以上非国有工业企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为98.62%,比上年提高8.48个百分点。其中:资本保值增值率为 119.82%,成本费用利润率为 3.44%,资产负债率为61.49%,流动资产周转率为1.4次,总资产贡献率7.11%,全员劳动生产率为 29172元/人。国有工业企业的经济效益综合指数为109.87%,比上年提高9.37个百分点。扭亏增盈工作成效卓著。2001年全市工业企业盈亏相抵实现净利润7.06亿元,增长22.91%,利润总额创九十年代以来最好水平。其中:国有控股企业实现净利润6.08亿元,增长23.92%;地方国有控股工业实现净利润2.68亿元,比上年增长23.52%。亏损企业减亏1.45亿元,同比下降29.36%。限额以上批发零售贸易业全年实现销售收入37.22亿元,同比增长11.8%,其中:批发企业实现销售收入27.26亿元,零售企业实现销售收入9.96亿元。
就业与再就业成效显著。年末全市城镇单位从业人员32.73万人,城镇居民就业率达96.8% ,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2%。
在岗职工工资总额32.83亿元,增长6.1%。国有企业下岗职工通过多种途径实现了再就业,再就业率为53.4%。
市场物价稳中略降。全地区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为99.9%(与上年同期比较,下同),商品零售价格指数为99.3%。其中:城市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为99.3%,零售物价指数为98.5%; 农村消费品价格指数为100.9%,较上年回升0.1个百分点,零售物价指数为100.1%,回升1.7个百分点。在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中,食品类价格下降1%,其中粮食下降1.5%,油脂类下降9.5%,水产品下降4.7%,鲜果下降2.5%,蛋类下降1.4%,肉禽及其制品上涨0.7%,鲜菜上涨0.2%;烟酒及用品类下降1.9%;衣着类下降1.9%;家庭设备用品及维修服务下降4.9%;娱乐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务下降1.4%;增长幅度最大的是医疗保健和个人用品价格,上升3.9%,其次是交通和通讯,上升1.3%,居住类价格上升0.8%。

城市功能增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水平提高,城市实力进一步壮大。我市围绕建设"双百"城市目标和"东提西拓,合拢三角"的方针,按照"四高"要求,大力进行了旧城改造和新城拓展。改造了建设南路和建设中路;创建了黄河北路、钻石路、车站路和清水塘街等四条样板街;城市快速环道累计投资已逾4亿元,建宁大桥已于10月份开工建设。响石路、响田路按计划完成了建设进度;向阳广场、红港路广场基本竣工;拉通了长江南路、黄河南路、珠江南路三条南部工业园主干道;106国道茶陵段基本竣工,炎陵井岗路已经竣工,攸县东南线投入使用。开展了全市"拆违"大行动,共拆除违法建筑22万平方米。全年共完成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投资7.46亿元,同比增长94.5%倍。农村小城镇发展步伐加快。12个市定示范镇共实施项目51个,投入建设资金4000多万元,五(县)市城镇化水平已达到24%。
城市园林绿化成绩斐然。城市绿化覆盖率达38%,比上年提高0.9个百分点,城市人均公共绿地面积5.5平方米,居全国同类城市前列。城市公用事业充满活力,基本满足了全市生产、生活的正常需求。自来水普及率达100%,城市燃气气化率达94%。
环境保护力度加大,水土流失和空气污染得到有效控制。城市烟尘控制区面积55.03平方公里,烟控区覆盖率已达95%;城市环境噪声控制达标区面积为31.78平方公里,噪控区覆盖率达55%;城市集中饮用水源水质达标率为97%;工业废水排放达标率70%,工业废水处理率84%,工业废气处理率83%;以株洲冶炼厂铅烟气治理工程的竣工,使城市空气质量有较大改善。

财政收入大幅增加。2001年,全市共实现财政总收入22.7亿元,按可比口径计算,比上年增长15.2%,其中一般预算收入14.51亿元,增长16.2%。财政收入的大幅增长,对社会经济宏观调控力度明显增强,全年财政支出20.76亿元,增长19.4%。在支出中确保了工资的及时足额发放,加大了对科技、社会保障及抚恤救济等重点支出的投资,有力地支持了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为社会稳定和经济增长作出了较大贡献。
金融运行形势进一步好转,对国民经济发展的支持力度加大。年末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241.94亿元,比年初增加21.72亿元, 增长9.86%。其中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172.95亿元, 比年初增加17.51亿元,增长11.26%。贷款投放明显加大。年末金融机构各项贷款余额163.97亿元,比年初增加14.06亿元,增长9.38%。全年累计投放贷款109.28亿元,同比多投放29.24亿元,新增存贷比为64.73%。信贷结构和方式发生了较大变化,年末中长期贷款余额为37.68亿元,其中今年新增6.9亿元,占贷款新增额的49.08%。贷款票据融资方式增强,全年累计票据融资 48.23亿元,同比增加17.61亿元,增长58.47%。信贷投向继续向大中型优质企业集中,大中型企业新增贷款占全部新增贷款的79%。优先支持了符合国家产业政策、效益好、偿债能力强的重点建设项目、重点企业。全年新增工业企业短期流动资金贷款 1.02亿元,中期流动资金贷款为4.83亿元。信贷品种进一步拓展,住房、助学等形式的消费贷款得到积极发展,年末消费贷款余额3.34亿元,比年初增加2.16亿元。现金回笼再创历史新高。年末全市累计净回笼现金46.17亿元,同比多回笼8.19亿元。
保险事业发展迅速,各项商业保险开拓新的领域。全市各类保险公司实现保费收入4.73亿元,增长 15.9%。社会保障制度逐步健全。进一步完善了"两个确保"和最低生活保障及医疗保险制度。全市参加养老保险单位1744家户,职工24.12万人,离退休人员超过7.8万人,实际征收养老保险费3.5亿多元,支付离退休人员养老保险金4.84亿元,养老金发放率达到100.06%,实现了离退休金全额发放。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覆盖率达到100%。共发放国有企业下岗职工基本生活保障金1.6亿元、城市最低生活保障金1268万元。医疗保险平稳运行。完善了医疗保险的配套政策措施,保证了医疗改革的顺利进行。全市参保单位已达710家,比上年增加190户,参保人数达18.28万人,比上年增加8000多人,医疗保险覆盖率达到40%。收缴医疗保险基金5500多万元,其中:统筹基金3370多万元,个人帐户金2100多万元,收缴率100%,

计划生育工作继续保持低生育水平。全市计划生育率97.32%。年底全市户籍总人口365.83万人,出生率为11.06‰,人口自然增长率为4.1‰。
城乡居民生活水平明显提高。2001年全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7886元,同比增长8.5%,城市居民恩格尔系数为36.5%,下降1.3个百分点。 城市居民生活消费性支出6115元,按可比口径计算增长6.4%。 其中:食品支出2229元,增长0.1%;衣着支出529元,增长2.56%; 家庭设备用品及服务支出424元,下降21.35%; 医疗保健支出341元,增长7.97 %;交通、通信支出694元,增长33.5%;娱乐、教育和文化支出891元,增长19.62%;居住支出659元,下降14.71% ;杂项商品及服务支出349元,增长36.35%。城市居民人均居住面积15.8平方米,比上年增加1.2平方米。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755元,比上年增加138元,增长5.3%。在农民人均总收入中:工资性收入1006元,增长4.5%,家庭经营的现金收入1548元,增长2.3%,在家庭经济现金收入中,种植业收入245元,增长1%,牧业收入551元,与上年持平。转移性和财产性收入 372元,增长15%,非收入所得446元。农村居民恩格尔系数为49.8%,下降0.2个百分点。农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2084元,增长4.7%,其中食品消费支出1037元,增长2.1%;衣着支出110元,增长8.9%;居住消费支出279元,下降4.7%;家庭设备用品及服务支出91元,增长28.6%;医疗保健支出83元,增长13.7%;文教娱乐用品及服务支出281元, 增长13.3%。农民人均住房面积 48.12平方米,增加0.27平方米。

高新技术产业蓬勃发展。全市高新技术产品产值达到100.2亿元,增长19%,实现利税12.3亿元,增长9%,出口创汇1亿美元。其中高新技术开发区完成高新技术产品产值65亿元。"一区三园两基地"正式挂牌。钻石工业园等九大重点项目的进区工作进展顺利,到2001年底,开发区共有企业174家,被认定为高新技术企业的74家,无费企业71家。
科技计划实施顺利,科技投入有所增加。目前共建国家级技术中心3家,国家工程研究中心1家,省级技术中心3家,企业博士后工作站3家,先后有10名博士进站工作。全年申请列入省级以上各类科技计划项目38个,争取国家级、省级、各类科技资金达3319万元;2001年全市科技三项经费达到3556万元,占财政总支出的1.7%。
产学研合作进一步深化。全市取得各类科技成果奖46项,三项专利申请数419件,增长5.8%,三项专利批准数295件。全年签订技术合同2100个,各类技术合同协议金额为1.55亿元,通过技术市场向工业企业转让科技成果605项。
各级各类教育大发展。全市有普通高校5所,普通高校年内招生9813人,增长33.38%,实际拥有在校学生人数23025人,比上年增加6700人,增长41.04%。成人高等学校招生9916人,比上年增长44.78%,成人高校在校学生数2.1万人,比上年增加0.62万人,增长42.09%。获大专以上文凭成人高校学生数达到6013人,比上年增长33.86%。各类中等专业学校和职业技术中学在校学生4.78万人。普通高中在校学生4.71万人,增加0.84万人,增长21.7%,初中在校学生21.55万人,增加0.47万人,增长2.25%。初中入学率98.61%,辍学率为3%,比上年减少了0.5个百分点;小学在校学生31.3万人,减少4.86万人。小学学龄人口入学率为99.61%,小学毕业生升学率为98.61%。幼儿园在园幼儿3.4万人,减少 0.11万人。全市共扫除青壮年文盲、半文盲1312人。全市100% 的市直学校和49.7%的农村初级中学,26%的中心小学配备了计算机,50%的中学(市直中学100%)、11.5%的中心小学装备了现代化的语音室;49%的中心小学以上学校"三机一幕"到班。
文化出版事业欣欣向荣。全市有艺术表演团体 6个,文化馆9个,群众艺术馆1个,博物馆4个,纪念馆 3个。为纪念建党80周年和建市50周年而举办的"双庆晚会"获得圆满成功,展示株洲人民艰苦创业所取得辉煌成就的《株洲荣誉馆》顺利开馆,"周周乐"广场举办文化活动演出30场。文艺工作有新的发展,市歌舞剧团创作的歌剧《沥沥太阳雨》继获全省第三届新剧目汇演"优秀新剧目奖"和十一项单项奖后,经过修改与排练,又获全省"五个一工程"奖和湖南省戏剧"田汉大奖"。六个专业剧团,全年共演出1178场,其中80%为下乡演出。乡镇文化建设再现硕果。2001年,全市乡镇文化站巩固率达100%,创建了2个全省百强集镇文化站和1个全省百优群众艺术之乡。各类报纸出版量达到2618万份,其中:《株洲日报》和《株洲晚报》发行量达2117.26万份;杂志出版量724万册。
广播电视事业构筑新的发展平台。广播电视的综合覆盖率达96%,全面完成了村村通广播电视工作。全市新发展有线电视 用户1.04万户。广播电视精品工程成效显著。株洲电台专题《浴火的凤凰》获中国新闻奖三等奖,市电视台长篇《小月》获中国广播电视奖三等奖;在全省广播电视评奖中,《田大妈的心事》获得一等奖,《何老板外传》获得二等奖,有线台的新闻述评《一山之隔为何两个样》等三篇获得三等奖。
卫生事业稳定发展。2001年全市拥有各类卫生机构211个,其中医院、卫生院187个。卫生防疫机构10个, 妇幼卫生机构8个;卫生工作人员15369人,专业卫生技术人数12811人,其中医生5592人,护师4178人;卫生机构床位数9978张。卫生体制改革全面推进。医疗分类管理顺利完成,全面实行药品收支管理和药品集中招标采购,严格实施了医药收费"阳光工程"。
群众体育工作稳步发展,竞技体育成绩斐然。成功举办全市第九届运动会,承办了全省青少年田径比赛。社区体育、气功活动管理工作走在全国前列。竞技体育水平稳中有升。在全省青少年田径比赛中,我市获得金牌总数和团体总分两项第一,创造我市历届最好成绩。在全国第九届运动会中,我市14名选手代表湖南省参赛,获得3金5银好成绩。

农业生产稳步发展。2001年,全市完成农林牧渔业总产值78.46亿元,比上年增长4.1%。 其中农业产值39.85亿元,增长3.8%;林业产值4.61亿元,增长5%;牧业产值29.77亿元,增长3.9%;渔业产值4.22亿元,增长5.7%。全年粮食总产量达178.86万吨,比上年减少1.5%;油料30101吨,下降9.5%;棉花1392 吨,下降10.5%;烟叶总产量993吨,增长34%;茶叶1252吨,与上年基本持平;水果102817吨,增长199.63%。全年出栏肉猪334.75万头,增长3.5%;草食动物饲养得到进一步发展。全年出栏牛5.42万头;出栏羊 24.69万只,增长8.2%。水产养殖平稳增长,全年水产品52817吨,增长3.8 %。全年造林面积1.04千公顷,下降12.6%,迹地更新面积1.99千公顷,增长57.9%,零星植树达2686.94万株,增长28.5%。
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步伐加快,以"两跳"、"三化"、"两增"为目标,新一轮结构调整的总体框架初步建立。优质粮食、蔬菜等适销对路农作物种植面积增多。全市农作物播种面积343.5千公顷,比上年减少7.5千公顷;粮食作物播种面积247.5千公顷,比上年减少3.4千公顷,其中优质稻面积51.34千公顷,比上年增加3.4千公顷;全年实际种植蔬菜40.31千公顷,比上年增加5.96千公顷。农村经济结构得到进一步调整。全市农村社会总产值489.97亿元,比上年增长12.36%,其中非农产值占农村经济的比重达到 83.99%。比上年提高0.22个百分点。
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加强,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提高。全市农田有效灌溉面积147.01千公顷,与上年基本持平;农业机械总动力118.93万千瓦,增长7.13%。
全年农村水利建设投入资金 2亿元,投工4000万个,完成土石方4000万立方米,完成工程5万处,维修加固堤防19公里。
工业生产持续增长。2001年,全市完成工业增加值 130.31亿元,增长11.6%。国有及非国有年销售收入500万元以上的工业企业完成工业总产值234.86亿元,增长12.63%。其中: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完成工业总产值179.06亿元,增长12.53 %,其中地方国有企业完成总产值 46.97亿元,增长20.57%;非国有经济完成总产值55.8亿元,增长15.24%;股份制经济完成工业总产值90.76亿元,增长13.24%,其他经济类型企业完成总产值3.73亿元,增长32.55%。产销率 98.37%,比上年提高 0.33 个百分点。结构调整中重点扶持的拳头产品、优势产品、名牌产品产量有较大幅度增长。其中:服装19.31万件,增长14.13%;啤酒日0.75万吨,增长32.97%;饲料35.01万吨,增长11.55%;日用陶瓷器5.58亿件,比上年增长22.89 %;原煤56.44万吨,增长19.21%;水泥112.7万吨,增长15.01%;平板玻璃402.1万重量箱,增长20.2%;轮胎外胎6.18万条,增长30%;新造货车3957辆,增长13.51%;硫酸49.76万吨,增长1.4%;电力机车213台,增长39.22%。
企业改革纵深推进,企业管理得到改善。企业改革以着力推进产权制度改革和深化企业内部改革,电力机车工厂、车辆厂、洗煤厂、金源农药厂等大中型企业建制工作迈出了较快步伐,改制企业的规范运作得到进一步加强;锻压机床厂等企业"置换国有资本,改变职工身份"的改革取得了实质性进展;南方、株化、湘氮、株玻"债转股"工作逐步落实;汽车制造厂、湘东钨矿等企业已进入国家破产计划并正加紧实施;一批改制企业通过落实以"六项制度"为主要内容的内部改革,发展活力进一步增强。企业发展战略得到重视,通过实施管理创新工程,先进企业的管理经验如:株洲千金药业股份公司的"资本经营"、唐人神集团的"服务营销管理战略"等一批具有株洲企业特色的管理办法,在更多企业中得到移植推广,企业内部挖潜降耗工作进一步加强,管理理念、方法和手段实现了较快转变,并产生了良好的经济效益。
建筑业生产经营有所增长。2001年全市资 质等级四级及以上建筑企业完成总产值 32.03亿元,比上年增长7.02%; 劳动生产率60432 元/人,比上年增长20.7%;房屋建筑施工面积416万平方米,上升26.1%;房屋建筑竣工面积161万平方米,下降4.59%。2001年全市建筑业增加值 21.59亿元, 比上年增长18%。
固定资产投资大幅增长。2001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69.12亿元,增长18.63%。其中国有及其他经济完成投资48.34亿元,增长26.45%;城乡集体经济完成投资7.9亿元,增长14.81%;城乡个体完成投资12.88亿元,增长4.37%。在国有及其他经济投资中,基本建设投资18.52亿元,增长15.9%;更新改造投资20.69亿元,增长35.9%;房地产开发投资7.81亿元,增长30%。在县以上单位固定资产投资额中,第一产业投资0.43亿元,增长2.04倍;第二产业投资18.63亿元,增长22.01%;第三产业投资30.3亿元,增长28.94%。全年商品房销售额3.14亿元,销售面积33.84万平方米。一批重点工程进展较为顺利,快速环道、株洲电厂二期技改工程、电业局城网和农网改造工程、株洲硬质合金厂高性能精密可转位刀片及刀具生产线等大型项目分别完成投资2.34亿元、4.01亿元、 2.18亿元和1.4亿元。
交通运输业发展基本稳定。全市公路货运周转量197021万吨公里,增长15.9%;公路客运周转量212262万人公里,增长16.8%。水路货运周转量为4692万吨公里,水路客运周转量为506.1万人公里。
电信业发展迅速,邮政业平稳增长。2001年全市电信业务总量为8.85亿元,增长26.4%,邮政业务总量为1.26亿元,增长7.93%;函件1177.6万件,增长11.71%;报刊杂志期发数68.84万件,增长14.6%;年末电话用户65.9万户,增长8.7%,年末移动电话户数27.98万户,新增10万户;计算机互联网用户达到8.36万户,增长27.5%。
国内市场贸易平稳发展。2001年,全市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额123.56亿元,同比增长10.3%,扣除物价因素,实际增长11.1%。按销售地区分,城市实现零售额76.01亿元,增长12.06%;县城实现零售额15.42亿元,增长9.64%;县以下实现零售额32.13亿元,增长6.74%。按行业分,批发、零售贸易业实现 零售额79.08亿元,增长10.63%;餐饮业实现零售额12.28亿元,增长15.38%;其中:制造业实现零售额5.1亿元,增长4.14%,农业生产者实现零售额24.3亿元,增长6.51%;其他行业实现零售额32.21亿元,增长7.78%。按经济类型分:公有制经济实现零售额25.77亿元,增长 4.66%,其中国有及国有控股经济实现零售额14.55亿元,增长3.55%;非公有制经济实现零售额97.8亿元,增长11.92%,其中:个体经济实现零售额63.18亿元,增长11.64%;私营经济实现零售额33.59亿元,增长10.93%。
个体私营经济迅速发展。2001年全市个体私营户6.65万户,增长16.7%,从业人员21.46万人,增长29.7%,完成总产值或主营业务收入136.24亿元,增长9.6%。
对外贸易稳定增长。据海关统计,全市完成外贸进出口总额4.22亿美元,增长14.7%。其中出口3.4亿美元,增长13.1%;进口0.82万美元,增长21.8%。拥有自营出口权的企业已达103家,比上年增加12家。招商引资成效显著。全年合同利用外资8837万美元,实际到位6200万美元,同比分别增长2.6倍和24%。引进市外资金项目140个,金额13.5亿元。
旅游事业迅猛发展。炎帝陵神农大殿建设进展顺利,《酒埠江风景区旅游总体规划》通过省级评审。2001年共接待国内游客123.3万人次,实现国内旅游收入4.27亿元,分别增长1.31倍和1.1倍。接待国际旅游人数2693人次,增长2.7倍,旅游外汇收入87万美元,增长3.4倍。其中外国游客1556人次,增长4.1倍,港澳台同胞1137人次,增长1.6倍。

2001

时光轴

RAG1
RAG信息RAG类型操作时间
株洲市统计局关于2001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统计公报    2001年,在市委、市人民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市人民紧紧围绕市委提出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四大"战略,牢牢把握"三个第一",齐心协力,奋力拚博,努力推进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深化各项改革,全方位优化经济发展环境, 国民经济快速健康发展,社会事业全面进步。顺利实现了"十五"开局首战必胜的目标。 经济增长加快,综合实力增强,产业结构继续优化。2001年,全市完成国内生产总值322.7亿元,比上年增长11%,增速比上年加快1.3个百分点,快于"九五"平均水平0.3个百分点。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 52.3亿元,增长3.7%;第二产业增加值151.9亿元,增长12.5%;第三产业增加值 118.5亿元,增长13%。三次产业结构为16.2:47.1:36.7,其中:一产业比重比上年下降1.12个百分点,二产业比重上升0.38个百分点,三产业比重上升0.74个百分点。在发展速度上达到了"三、二、一"的目标。全市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达到8825元,比上年提高876元。 经济效益显著改善。工业利润大幅度增长,工业经济效益明显提高。2001年全市国有及年销售收入500万元以上非国有工业企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为98.62%,比上年提高8.48个百分点。其中:资本保值增值率为 119.82%,成本费用利润率为 3.44%,资产负债率为61.49%,流动资产周转率为1.4次,总资产贡献率7.11%,全员劳动生产率为 29172元/人。国有工业企业的经济效益综合指数为109.87%,比上年提高9.37个百分点。扭亏增盈工作成效卓著。2001年全市工业企业盈亏相抵实现净利润7.06亿元,增长22.91%,利润总额创九十年代以来最好水平。其中:国有控股企业实现净利润6.08亿元,增长23.92%;地方国有控股工业实现净利润2.68亿元,比上年增长23.52%。亏损企业减亏1.45亿元,同比下降29.36%。限额以上批发零售贸易业全年实现销售收入37.22亿元,同比增长11.8%,其中:批发企业实现销售收入27.26亿元,零售企业实现销售收入9.96亿元。 就业与再就业成效显著。年末全市城镇单位从业人员32.73万人,城镇居民就业率达96.8% ,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2%。 在岗职工工资总额32.83亿元,增长6.1%。国有企业下岗职工通过多种途径实现了再就业,再就业率为53.4%。 市场物价稳中略降。全地区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为99.9%(与上年同期比较,下同),商品零售价格指数为99.3%。其中:城市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为99.3%,零售物价指数为98.5%; 农村消费品价格指数为100.9%,较上年回升0.1个百分点,零售物价指数为100.1%,回升1.7个百分点。在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中,食品类价格下降1%,其中粮食下降1.5%,油脂类下降9.5%,水产品下降4.7%,鲜果下降2.5%,蛋类下降1.4%,肉禽及其制品上涨0.7%,鲜菜上涨0.2%;烟酒及用品类下降1.9%;衣着类下降1.9%;家庭设备用品及维修服务下降4.9%;娱乐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务下降1.4%;增长幅度最大的是医疗保健和个人用品价格,上升3.9%,其次是交通和通讯,上升1.3%,居住类价格上升0.8%。 城市功能增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水平提高,城市实力进一步壮大。我市围绕建设"双百"城市目标和"东提西拓,合拢三角"的方针,按照"四高"要求,大力进行了旧城改造和新城拓展。改造了建设南路和建设中路;创建了黄河北路、钻石路、车站路和清水塘街等四条样板街;城市快速环道累计投资已逾4亿元,建宁大桥已于10月份开工建设。响石路、响田路按计划完成了建设进度;向阳广场、红港路广场基本竣工;拉通了长江南路、黄河南路、珠江南路三条南部工业园主干道;106国道茶陵段基本竣工,炎陵井岗路已经竣工,攸县东南线投入使用。开展了全市"拆违"大行动,共拆除违法建筑22万平方米。全年共完成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投资7.46亿元,同比增长94.5%倍。农村小城镇发展步伐加快。12个市定示范镇共实施项目51个,投入建设资金4000多万元,五(县)市城镇化水平已达到24%。 城市园林绿化成绩斐然。城市绿化覆盖率达38%,比上年提高0.9个百分点,城市人均公共绿地面积5.5平方米,居全国同类城市前列。城市公用事业充满活力,基本满足了全市生产、生活的正常需求。自来水普及率达100%,城市燃气气化率达94%。 环境保护力度加大,水土流失和空气污染得到有效控制。城市烟尘控制区面积55.03平方公里,烟控区覆盖率已达95%;城市环境噪声控制达标区面积为31.78平方公里,噪控区覆盖率达55%;城市集中饮用水源水质达标率为97%;工业废水排放达标率70%,工业废水处理率84%,工业废气处理率83%;以株洲冶炼厂铅烟气治理工程的竣工,使城市空气质量有较大改善。 财政收入大幅增加。2001年,全市共实现财政总收入22.7亿元,按可比口径计算,比上年增长15.2%,其中一般预算收入14.51亿元,增长16.2%。财政收入的大幅增长,对社会经济宏观调控力度明显增强,全年财政支出20.76亿元,增长19.4%。在支出中确保了工资的及时足额发放,加大了对科技、社会保障及抚恤救济等重点支出的投资,有力地支持了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为社会稳定和经济增长作出了较大贡献。 金融运行形势进一步好转,对国民经济发展的支持力度加大。年末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241.94亿元,比年初增加21.72亿元, 增长9.86%。其中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172.95亿元, 比年初增加17.51亿元,增长11.26%。贷款投放明显加大。年末金融机构各项贷款余额163.97亿元,比年初增加14.06亿元,增长9.38%。全年累计投放贷款109.28亿元,同比多投放29.24亿元,新增存贷比为64.73%。信贷结构和方式发生了较大变化,年末中长期贷款余额为37.68亿元,其中今年新增6.9亿元,占贷款新增额的49.08%。贷款票据融资方式增强,全年累计票据融资 48.23亿元,同比增加17.61亿元,增长58.47%。信贷投向继续向大中型优质企业集中,大中型企业新增贷款占全部新增贷款的79%。优先支持了符合国家产业政策、效益好、偿债能力强的重点建设项目、重点企业。全年新增工业企业短期流动资金贷款 1.02亿元,中期流动资金贷款为4.83亿元。信贷品种进一步拓展,住房、助学等形式的消费贷款得到积极发展,年末消费贷款余额3.34亿元,比年初增加2.16亿元。现金回笼再创历史新高。年末全市累计净回笼现金46.17亿元,同比多回笼8.19亿元。 保险事业发展迅速,各项商业保险开拓新的领域。全市各类保险公司实现保费收入4.73亿元,增长 15.9%。社会保障制度逐步健全。进一步完善了"两个确保"和最低生活保障及医疗保险制度。全市参加养老保险单位1744家户,职工24.12万人,离退休人员超过7.8万人,实际征收养老保险费3.5亿多元,支付离退休人员养老保险金4.84亿元,养老金发放率达到100.06%,实现了离退休金全额发放。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覆盖率达到100%。共发放国有企业下岗职工基本生活保障金1.6亿元、城市最低生活保障金1268万元。医疗保险平稳运行。完善了医疗保险的配套政策措施,保证了医疗改革的顺利进行。全市参保单位已达710家,比上年增加190户,参保人数达18.28万人,比上年增加8000多人,医疗保险覆盖率达到40%。收缴医疗保险基金5500多万元,其中:统筹基金3370多万元,个人帐户金2100多万元,收缴率100%, 计划生育工作继续保持低生育水平。全市计划生育率97.32%。年底全市户籍总人口365.83万人,出生率为11.06‰,人口自然增长率为4.1‰。 城乡居民生活水平明显提高。2001年全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7886元,同比增长8.5%,城市居民恩格尔系数为36.5%,下降1.3个百分点。 城市居民生活消费性支出6115元,按可比口径计算增长6.4%。 其中:食品支出2229元,增长0.1%;衣着支出529元,增长2.56%; 家庭设备用品及服务支出424元,下降21.35%; 医疗保健支出341元,增长7.97 %;交通、通信支出694元,增长33.5%;娱乐、教育和文化支出891元,增长19.62%;居住支出659元,下降14.71% ;杂项商品及服务支出349元,增长36.35%。城市居民人均居住面积15.8平方米,比上年增加1.2平方米。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755元,比上年增加138元,增长5.3%。在农民人均总收入中:工资性收入1006元,增长4.5%,家庭经营的现金收入1548元,增长2.3%,在家庭经济现金收入中,种植业收入245元,增长1%,牧业收入551元,与上年持平。转移性和财产性收入 372元,增长15%,非收入所得446元。农村居民恩格尔系数为49.8%,下降0.2个百分点。农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2084元,增长4.7%,其中食品消费支出1037元,增长2.1%;衣着支出110元,增长8.9%;居住消费支出279元,下降4.7%;家庭设备用品及服务支出91元,增长28.6%;医疗保健支出83元,增长13.7%;文教娱乐用品及服务支出281元, 增长13.3%。农民人均住房面积 48.12平方米,增加0.27平方米。 高新技术产业蓬勃发展。全市高新技术产品产值达到100.2亿元,增长19%,实现利税12.3亿元,增长9%,出口创汇1亿美元。其中高新技术开发区完成高新技术产品产值65亿元。"一区三园两基地"正式挂牌。钻石工业园等九大重点项目的进区工作进展顺利,到2001年底,开发区共有企业174家,被认定为高新技术企业的74家,无费企业71家。 科技计划实施顺利,科技投入有所增加。目前共建国家级技术中心3家,国家工程研究中心1家,省级技术中心3家,企业博士后工作站3家,先后有10名博士进站工作。全年申请列入省级以上各类科技计划项目38个,争取国家级、省级、各类科技资金达3319万元;2001年全市科技三项经费达到3556万元,占财政总支出的1.7%。 产学研合作进一步深化。全市取得各类科技成果奖46项,三项专利申请数419件,增长5.8%,三项专利批准数295件。全年签订技术合同2100个,各类技术合同协议金额为1.55亿元,通过技术市场向工业企业转让科技成果605项。 各级各类教育大发展。全市有普通高校5所,普通高校年内招生9813人,增长33.38%,实际拥有在校学生人数23025人,比上年增加6700人,增长41.04%。成人高等学校招生9916人,比上年增长44.78%,成人高校在校学生数2.1万人,比上年增加0.62万人,增长42.09%。获大专以上文凭成人高校学生数达到6013人,比上年增长33.86%。各类中等专业学校和职业技术中学在校学生4.78万人。普通高中在校学生4.71万人,增加0.84万人,增长21.7%,初中在校学生21.55万人,增加0.47万人,增长2.25%。初中入学率98.61%,辍学率为3%,比上年减少了0.5个百分点;小学在校学生31.3万人,减少4.86万人。小学学龄人口入学率为99.61%,小学毕业生升学率为98.61%。幼儿园在园幼儿3.4万人,减少 0.11万人。全市共扫除青壮年文盲、半文盲1312人。全市100% 的市直学校和49.7%的农村初级中学,26%的中心小学配备了计算机,50%的中学(市直中学100%)、11.5%的中心小学装备了现代化的语音室;49%的中心小学以上学校"三机一幕"到班。 文化出版事业欣欣向荣。全市有艺术表演团体 6个,文化馆9个,群众艺术馆1个,博物馆4个,纪念馆 3个。为纪念建党80周年和建市50周年而举办的"双庆晚会"获得圆满成功,展示株洲人民艰苦创业所取得辉煌成就的《株洲荣誉馆》顺利开馆,"周周乐"广场举办文化活动演出30场。文艺工作有新的发展,市歌舞剧团创作的歌剧《沥沥太阳雨》继获全省第三届新剧目汇演"优秀新剧目奖"和十一项单项奖后,经过修改与排练,又获全省"五个一工程"奖和湖南省戏剧"田汉大奖"。六个专业剧团,全年共演出1178场,其中80%为下乡演出。乡镇文化建设再现硕果。2001年,全市乡镇文化站巩固率达100%,创建了2个全省百强集镇文化站和1个全省百优群众艺术之乡。各类报纸出版量达到2618万份,其中:《株洲日报》和《株洲晚报》发行量达2117.26万份;杂志出版量724万册。 广播电视事业构筑新的发展平台。广播电视的综合覆盖率达96%,全面完成了村村通广播电视工作。全市新发展有线电视 用户1.04万户。广播电视精品工程成效显著。株洲电台专题《浴火的凤凰》获中国新闻奖三等奖,市电视台长篇《小月》获中国广播电视奖三等奖;在全省广播电视评奖中,《田大妈的心事》获得一等奖,《何老板外传》获得二等奖,有线台的新闻述评《一山之隔为何两个样》等三篇获得三等奖。 卫生事业稳定发展。2001年全市拥有各类卫生机构211个,其中医院、卫生院187个。卫生防疫机构10个, 妇幼卫生机构8个;卫生工作人员15369人,专业卫生技术人数12811人,其中医生5592人,护师4178人;卫生机构床位数9978张。卫生体制改革全面推进。医疗分类管理顺利完成,全面实行药品收支管理和药品集中招标采购,严格实施了医药收费"阳光工程"。 群众体育工作稳步发展,竞技体育成绩斐然。成功举办全市第九届运动会,承办了全省青少年田径比赛。社区体育、气功活动管理工作走在全国前列。竞技体育水平稳中有升。在全省青少年田径比赛中,我市获得金牌总数和团体总分两项第一,创造我市历届最好成绩。在全国第九届运动会中,我市14名选手代表湖南省参赛,获得3金5银好成绩。 农业生产稳步发展。2001年,全市完成农林牧渔业总产值78.46亿元,比上年增长4.1%。 其中农业产值39.85亿元,增长3.8%;林业产值4.61亿元,增长5%;牧业产值29.77亿元,增长3.9%;渔业产值4.22亿元,增长5.7%。全年粮食总产量达178.86万吨,比上年减少1.5%;油料30101吨,下降9.5%;棉花1392 吨,下降10.5%;烟叶总产量993吨,增长34%;茶叶1252吨,与上年基本持平;水果102817吨,增长199.63%。全年出栏肉猪334.75万头,增长3.5%;草食动物饲养得到进一步发展。全年出栏牛5.42万头;出栏羊 24.69万只,增长8.2%。水产养殖平稳增长,全年水产品52817吨,增长3.8 %。全年造林面积1.04千公顷,下降12.6%,迹地更新面积1.99千公顷,增长57.9%,零星植树达2686.94万株,增长28.5%。 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步伐加快,以"两跳"、"三化"、"两增"为目标,新一轮结构调整的总体框架初步建立。优质粮食、蔬菜等适销对路农作物种植面积增多。全市农作物播种面积343.5千公顷,比上年减少7.5千公顷;粮食作物播种面积247.5千公顷,比上年减少3.4千公顷,其中优质稻面积51.34千公顷,比上年增加3.4千公顷;全年实际种植蔬菜40.31千公顷,比上年增加5.96千公顷。农村经济结构得到进一步调整。全市农村社会总产值489.97亿元,比上年增长12.36%,其中非农产值占农村经济的比重达到 83.99%。比上年提高0.22个百分点。 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加强,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提高。全市农田有效灌溉面积147.01千公顷,与上年基本持平;农业机械总动力118.93万千瓦,增长7.13%。 全年农村水利建设投入资金 2亿元,投工4000万个,完成土石方4000万立方米,完成工程5万处,维修加固堤防19公里。 工业生产持续增长。2001年,全市完成工业增加值 130.31亿元,增长11.6%。国有及非国有年销售收入500万元以上的工业企业完成工业总产值234.86亿元,增长12.63%。其中: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完成工业总产值179.06亿元,增长12.53 %,其中地方国有企业完成总产值 46.97亿元,增长20.57%;非国有经济完成总产值55.8亿元,增长15.24%;股份制经济完成工业总产值90.76亿元,增长13.24%,其他经济类型企业完成总产值3.73亿元,增长32.55%。产销率 98.37%,比上年提高 0.33 个百分点。结构调整中重点扶持的拳头产品、优势产品、名牌产品产量有较大幅度增长。其中:服装19.31万件,增长14.13%;啤酒日0.75万吨,增长32.97%;饲料35.01万吨,增长11.55%;日用陶瓷器5.58亿件,比上年增长22.89 %;原煤56.44万吨,增长19.21%;水泥112.7万吨,增长15.01%;平板玻璃402.1万重量箱,增长20.2%;轮胎外胎6.18万条,增长30%;新造货车3957辆,增长13.51%;硫酸49.76万吨,增长1.4%;电力机车213台,增长39.22%。 企业改革纵深推进,企业管理得到改善。企业改革以着力推进产权制度改革和深化企业内部改革,电力机车工厂、车辆厂、洗煤厂、金源农药厂等大中型企业建制工作迈出了较快步伐,改制企业的规范运作得到进一步加强;锻压机床厂等企业"置换国有资本,改变职工身份"的改革取得了实质性进展;南方、株化、湘氮、株玻"债转股"工作逐步落实;汽车制造厂、湘东钨矿等企业已进入国家破产计划并正加紧实施;一批改制企业通过落实以"六项制度"为主要内容的内部改革,发展活力进一步增强。企业发展战略得到重视,通过实施管理创新工程,先进企业的管理经验如:株洲千金药业股份公司的"资本经营"、唐人神集团的"服务营销管理战略"等一批具有株洲企业特色的管理办法,在更多企业中得到移植推广,企业内部挖潜降耗工作进一步加强,管理理念、方法和手段实现了较快转变,并产生了良好的经济效益。 建筑业生产经营有所增长。2001年全市资 质等级四级及以上建筑企业完成总产值 32.03亿元,比上年增长7.02%; 劳动生产率60432 元/人,比上年增长20.7%;房屋建筑施工面积416万平方米,上升26.1%;房屋建筑竣工面积161万平方米,下降4.59%。2001年全市建筑业增加值 21.59亿元, 比上年增长18%。 固定资产投资大幅增长。2001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69.12亿元,增长18.63%。其中国有及其他经济完成投资48.34亿元,增长26.45%;城乡集体经济完成投资7.9亿元,增长14.81%;城乡个体完成投资12.88亿元,增长4.37%。在国有及其他经济投资中,基本建设投资18.52亿元,增长15.9%;更新改造投资20.69亿元,增长35.9%;房地产开发投资7.81亿元,增长30%。在县以上单位固定资产投资额中,第一产业投资0.43亿元,增长2.04倍;第二产业投资18.63亿元,增长22.01%;第三产业投资30.3亿元,增长28.94%。全年商品房销售额3.14亿元,销售面积33.84万平方米。一批重点工程进展较为顺利,快速环道、株洲电厂二期技改工程、电业局城网和农网改造工程、株洲硬质合金厂高性能精密可转位刀片及刀具生产线等大型项目分别完成投资2.34亿元、4.01亿元、 2.18亿元和1.4亿元。 交通运输业发展基本稳定。全市公路货运周转量197021万吨公里,增长15.9%;公路客运周转量212262万人公里,增长16.8%。水路货运周转量为4692万吨公里,水路客运周转量为506.1万人公里。 电信业发展迅速,邮政业平稳增长。2001年全市电信业务总量为8.85亿元,增长26.4%,邮政业务总量为1.26亿元,增长7.93%;函件1177.6万件,增长11.71%;报刊杂志期发数68.84万件,增长14.6%;年末电话用户65.9万户,增长8.7%,年末移动电话户数27.98万户,新增10万户;计算机互联网用户达到8.36万户,增长27.5%。 国内市场贸易平稳发展。2001年,全市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额123.56亿元,同比增长10.3%,扣除物价因素,实际增长11.1%。按销售地区分,城市实现零售额76.01亿元,增长12.06%;县城实现零售额15.42亿元,增长9.64%;县以下实现零售额32.13亿元,增长6.74%。按行业分,批发、零售贸易业实现 零售额79.08亿元,增长10.63%;餐饮业实现零售额12.28亿元,增长15.38%;其中:制造业实现零售额5.1亿元,增长4.14%,农业生产者实现零售额24.3亿元,增长6.51%;其他行业实现零售额32.21亿元,增长7.78%。按经济类型分:公有制经济实现零售额25.77亿元,增长 4.66%,其中国有及国有控股经济实现零售额14.55亿元,增长3.55%;非公有制经济实现零售额97.8亿元,增长11.92%,其中:个体经济实现零售额63.18亿元,增长11.64%;私营经济实现零售额33.59亿元,增长10.93%。 个体私营经济迅速发展。2001年全市个体私营户6.65万户,增长16.7%,从业人员21.46万人,增长29.7%,完成总产值或主营业务收入136.24亿元,增长9.6%。 对外贸易稳定增长。据海关统计,全市完成外贸进出口总额4.22亿美元,增长14.7%。其中出口3.4亿美元,增长13.1%;进口0.82万美元,增长21.8%。拥有自营出口权的企业已达103家,比上年增加12家。招商引资成效显著。全年合同利用外资8837万美元,实际到位6200万美元,同比分别增长2.6倍和24%。引进市外资金项目140个,金额13.5亿元。 旅游事业迅猛发展。炎帝陵神农大殿建设进展顺利,《酒埠江风景区旅游总体规划》通过省级评审。2001年共接待国内游客123.3万人次,实现国内旅游收入4.27亿元,分别增长1.31倍和1.1倍。接待国际旅游人数2693人次,增长2.7倍,旅游外汇收入87万美元,增长3.4倍。其中外国游客1556人次,增长4.1倍,港澳台同胞1137人次,增长1.6倍。RAG-ES2024-09-11
浏览 59
点赞
评论
收藏
分享

手机扫一扫分享

分享
举报
评论
图片
表情
推荐
点赞
评论
收藏
分享

手机扫一扫分享

分享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