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州市统计局关于2001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联合创作 · 2001-01-01 00:00

永州市统计局关于2001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01年是新世纪的第一年,也是我市实施“十五”计划第一年。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经济环境,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市人民认真学习和实践“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积极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的一系列方针政策,全面落实全市“三会”的各项部署,坚持以发展为主题,以结构调整为主线,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工业化、城市化,克服困难,扎实工作,国民经济在稳定发展的基础上继续保持较快的增长,各项社会事业繁荣稳定,精神文明建设不断加强,人民生活进一步改善,实现了“十五”计划的良好开局。



    国民经济持续增长。初步测算,全年国内生产总值为249.29亿元,比上年增长8.9%。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83.87亿元,增长2.7%;第二产业增加值69.52亿元,增长13.1%;第三产业增加值95.90亿元,增长11.7 %。三次产业构成为33.6:27.9:38.5。人均国内生产总值4404元,增长8.6%。
    市场物价呈小幅下降态势。全年居民消费价格总指数为99.2%,比上年下降0.8个百分点,其中消费品价格指数为99.6%,比上年下降0.4个百分点,服务项目价格指数为96.9%,下降3.1个百分点。在居民消费价格中,食品价格指数为100.3%,上涨0.3个百分点,衣着价格指数为96.5%,下降3.5个百分点,医疗保健及个人用品价格指数为101.17%,上涨1.17个百分点,娱乐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务价格指数为96.6%,下降3.4个百分点,其中教育价格指数为95.2%,下降4.8个百分点。
    劳动就业压力加大。据劳动部门统计,年末全市国有企业下岗职工48847人,比上年末上升7.73%。全年城镇新登记失业人员2347人。全市城镇登记失业率为3.2%。
    2001年,我市加大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力度,推进小城镇建设,城市化进程加快。全市小城镇个数为108个。
    各项改革稳步推进。国有企业改革和农村改革进一步深化,政府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取得初步成果,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初见成效。
    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国民经济结构性矛盾仍然突出,支撑经济持续快速增长的内在动力不强。中小企业发展势头较弱,亏损面居高不下;供给结构还不能适应市场变化;缺少较大规模的投资项目支撑;农民和城市低收入群体收入增长缓慢,收入差距继续扩大;就业和再就业形势依然严峻。



    农业和农村经济继续保持平稳发展。全年农林牧渔业总产值132.78亿元,增长4.5%。主要农产品产量有升有降。全年粮食总产量254.99万吨,减少0.8%;棉花0.3万吨,与上年持平;油料5.98万吨,增加4.2%;烤烟2.7万吨,减少6.0%;茶叶0.16万吨,与上年持平;水果25.81万吨,增长29.4%。出栏肉猪552.26万头,增长3.8%;出栏牛15.25万头,增长11.4%;出栏羊32.2万只,增长4.7%;水产品产量10.34万吨,增长13.9%。全年人工造林2.60千公顷,年末活立木蓄积量为3736万立方米,森林覆盖率为59.85%,比上年提高0.3个百分点。
    农业结构调整加快,产业化经营效果显现。全市粮食播种面积462.50千公顷,比上年调减7.75千公顷,其中早稻调减9.58千公顷;优质稻面积108.83千公顷,增加23.50千公顷。经济作物中,棉花种植面积为2.61千公顷、下降0.38%,麻类、药材种植面积分别为0.61千公顷和3.78千公顷,增长5.2%和6.8%;蔬菜面积为105.95千公顷,增长5.3%;瓜果类面积为11.92千公顷,下降1.6%。生猪生产稳步发展,草食牲畜、家禽和名特优水产快速增长,畜牧水产业总产值达到59亿元,比上年增长4.8%,占农林牧渔业总产值比重达44.4%。一批优质烤烟基地、香柚基地、碰柑基地、蔬菜基地、白果基地、养殖基地初具规模。
    小康建设和扶贫工作进展顺利,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取得新成效。2001年,全市共投入扶贫资金1.17亿元,年末贫困人口下降到19万人,比上年减少4万人。全市农业机械总动力184.20万千瓦,增长12.59%。收获机械和农用运输机械均保持增长态势。



    工业生产持续稳定增长。全部工业增加值为56.71亿元,比上年增长14.0%。其中国有工业及年销售收入500万元以上非国有工业(简称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23.01亿元,增长13.6%。规模以上工业中,轻工业增加值 6.13亿元,增长5.0%,重工业增加值16.88亿元,增长17.3%。国有及国有控股工业增加值15.38 亿元,增长12.0%,集体工业增加值1.97亿元,增长10.8%,其它经济类型工业增加值10.95亿元,增长17.8%。
工业结构得到持续调整,企业技术创新步伐加快。全年完成市级以上新产品开发5项,规模以上企业新产品产值0.41亿元,新产品产值率为0.6%。2001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产品产量中,水泥 249万吨,比上年增长14.4%;十种有色金属1996.3万吨,增长24.3%;发电量17.13亿千瓦小时,增长30.9%;化肥4.11万吨,增长29.9%;汽车1.04万辆,减少0.2%;纱0.72万吨,增长3.4%;布3443万米,减少2.6%;卷烟25.6万箱,减少0.2%;机制纸及纸板3.87万吨,减少4.0%;原煤22.2万吨,增长25.1%;自来水生产量6838万吨,减少14.0%。
    企业经济效益继续提高。全年国有工业及年销售收入500万元以上非国有工业盈亏相抵后实现利润2.08亿元,比上年增长293%;亏损企业亏损额0.96亿元,下降32.4%;企业亏损面为28.8%,比上年下降8个百分点。国有及国有控股工业企业实现利润1.62亿元,增长485%;亏损额0.83亿元,下降28.5%;亏损面37.3%,下降11.9个百分点。
    建筑业生产稳步发展,效益好转。全社会建筑业增加值12.81亿元,增长11.0%。四级及以上建筑业企业实现利润总额0.17亿元,增长13.3%;税金总额0.4亿元,增长0.1%。施工单位工程个数773个,其中投标承包661个。房屋建筑施工面积211.4万平方米,房屋建筑竣工面积116.1万平方米。



    固定资产投资快速增长。2001年全市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70.17亿元,增长29.4%。其中全市国有投资完成23.23亿元(不包括跨地区项目),减少2.1%;城乡个体投资25.92亿元,增长10.2%。国有及其他经济类型投资中,基本建设投资14.75亿元,减少1.0%;更新改造投资5.19亿元,减少4.4%;房地产开发投资1.47亿元,减少10.2%。
    重点工程建设成效显著。全市17个重点项目完成投资18亿元,比上年增长33.0%。永州机场正式通航,永连公路一期工程全面完工,衡枣高速公路、洛湛铁路冷水滩北段已拉通路基。



    2001年,在国家连续两次增加公务员工资和城镇中低收入阶层居民收入,扩大消费信贷等多种促进消费政策措施的作用下,国内市场商品销售稳中趋活。全年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75.92亿元,比上年增长10.0%。其中市零售额21.39亿元,增长10.4%,县零售额27亿元,增长9.2%,县以下零售额27.53亿元,增长10.5%。分行业为,批发零售贸易业零售额48.88亿元,增长11.5%;餐饮业6.91亿元,增长16.4%;其他行业20.13亿元,增长4.6%。分经济类型是,公有经济实现零售额17.74亿元,增长4.0%;非公有经济57.48亿元,增长12.1%。大型市场逐步成为商品交易市场的主体,2001年,全市亿元市场8家,商品成交额15.2亿元,占全市商品交易市场成交额的30.4%。连锁超市等新型业态也发展迅速,全市建成了一批像飞龙、万客隆、万家乐等具有一定规模的超市,极大的改善了市民的消费环境。



    2001年,受世界经济增长放慢的影响,我市出口出现较大幅度回落。全年进出口总额为4913万美元,比上年增长48.0%。 其中出口217万美元,下降11.7%;进口4696万美元,增长52.8%。对外贸易中,一般贸易进出口额为4720万美元,增长54.5%;加工贸易进出口额120万美元,下降54.6%。按出口企业性质分,国有企业出口109万美元,增长47.3%;外商投资企业108万美元,下降37.0%。出口商品中,机电产品129万美元,下降17.0%;电动机和发动机70万美元,增长16.9%;电线和电缆23万美元,增长52.9%。
利用外资力度不大。全年合同利用外资499万美元,下降32.7%;实际利用外资1379万美元,下降50.9%
    国内国际旅游快速发展。全年共接待国内旅游者176万人次,增长20.0%,国内旅游收入4.6亿元,增长22.0%;接待入境旅游者0.7万人次。旅游业已成为我市经济增长的一个突出的亮点。



    交通运输发展良好。2001年完成全社会货物周转量24.57亿吨公里,比上年增长41.7%。其中,公路运输23.82亿吨公里,增长44.4%;水运0.75亿吨公里,减少10.7%;旅客周转量31.02亿人公里,增长31.9%。其中,公路30.90亿人公里,增长31.8%;水运0.12亿人公里,增长83.5%。
    邮电通讯增长迅速。全市电信业务量增长49.3%,移动通讯业务量增长50.0%,邮政业务量增长61.0%。年末全市固定电话用户41万户,增长10.8%。移动电话迅速发展,移动电话用户达20万户,增长75.4%。



    金融业不断强化和完善服务功能,对经济的支持力度进一步加大。年末各项存款余额160.53亿元,比年初增加24.34亿元。其中企业存款余额4.38亿元,增加3.43亿元;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128.74亿元,增加18.51亿元。年末各项贷款余额127.41亿元,比年初增加7.53亿元。其中短期贷款余额99.86亿元,增加4.31亿元;中长期贷款余额21.50亿元,增加0.98亿元。年内工业贷款新增0.24亿元,农业贷款新增2.75亿元,基本建设贷款减0.16亿元,个人消费贷款余额2.25亿元,增加1.09亿元。中小企业和农村居民贷款难的问题没有根本好转。
    保险事业不断发展。全年保费收入31246万元,比上年增长14.1%。其中财产险保费收入7969万元,寿险保费收入23277万元,分别增长15.4%和13.7%。全年赔付额10308万元,增长5.3%。其中财产险赔付3305万元,下降2.2%,寿险赔付7003万元,增长9.0%。



    科教兴市进程加快,科研成果显著。凤凰园民营科技企业园由省授牌,永大农业科技园列入省级科技园。全市争取省高新技术引导资金项目7个,申报科技成果80多项,评定市级科技进步奖成果20项,其中一等奖1项,二等奖8项,三等奖11项。全市已有经过省认定的高新技术企业18家,产品24项,其中过亿元的1家。全年专利申请70件。全市拥有各类科研机构3个。全市专业技术人员72312人,其中高级技术人员1526人。
    教育事业稳步发展。零陵师专顺利实现“专升本”。年末全市拥有普通高校2所,全年招生2197人,比上年增长20.5%,在校学生5053人,比上年增长24.3%。成人高校1所,招生2619人,在校学生6367人。中等专业学校6所,招生3794人,减少8.1%;在校学生13818人,减少3.8%。全市普通中学407所,在校学生35.95万人,普通初中升学率为52.32%,比上年上升10.92个百分点。普通小学3332所,在校学生55.94万人,适龄儿童入学率为99.67%,比上年下降0.1个百分点。



    文化艺术、广播电视、新闻出版等各项事业不断发展。2001年,全市在省以上新闻单位发稿820篇。《永州日报》、《永州广播电视报》影响逐渐扩大。全市拥有广播电台1座,中短波广播发射台和转播台19座,电视台1座,下设5个频道,一千瓦以上电视发射台和转播台36座,电视人口覆盖率为91.38%,广播人口覆盖率为83.16%。全市创办政府新闻网2个。文化艺术的繁荣丰富了人们的文化生活。电视剧《徐家井的故事》在北京成功举行了首映,《大瑶山放歌》获省"五个一工程"歌曲作品二等奖,电视剧《界碑》在湖南卫视影视频道进行了播放。年末全市共有艺术表演团体5个,公共图书馆11个,文化馆12个。
    2001年末,全市医疗卫生机构362个,卫生技术人员1.44万人。全市卫生机构床位数为9003张,比上年下降2.0%。全市乡镇卫生院床位数为2684张,比上年下降3.4%。农村有医疗点的村占总村数的比重为94.21%,比上年下降3.51个百分点。
体育事业继续发展。2001年,在全国体育比赛中,我市运动员共获金牌10枚,银牌13.5枚,铜牌12枚;在全省体育比赛中获金牌16枚,银牌24枚,铜牌19枚。在第九届全运会上,我市共获总分99.5分,居全省第二位,其中我市江永籍运动员王明娟获女子举重48公斤级比赛金牌。群众体育运动进一步普及,参加体育活动的人数达18.73万人。



    2001年末,全市总人口为566.47万人,其中男性297.31 万人,女性269.16万人。据抽样调查,2001年全市人口出生率为8.17‰,下降了0.6个千分点;死亡率为4.17‰;自然增长率为3.96‰,回升了0.06个千分点。
    据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推算,2000年,我市0-14岁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为23.04%;15-64岁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为70.12%;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为6.84%。
    据抽样调查,2001年全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4874元,增长6.5%,考虑价格下降因素,实际增长7.3%。城镇居民人均实际支出4023元,增长5.3%,考虑价格因素,实际增长6.1%。城市居民的消费正明显地向住、行、通信、教育、旅游等新的增长点转变。2001年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性支出3477元,增长6.2%。2001年,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941元,增加53元,增长2.8%。其中,工资性收入616.42元,增加48.16元。农民人均生活消费总支出1702元,增加37元,增长2.2%。2001年,我市城乡居民居住条件进一步改善。城市居民人均住房面积21.8平方米,比上年增加0.5 平方米;农村居民人均住房面积30.22平方米,比上年增加0.43平方米,其中砖木和钢筋混凝土住房占96.6%,比上年提高1.4个百分点。
    社会保障进一步加强。2001年,参加失业保险职工人数14.81万人,下降25.95%;月平均领取失业保险金人数为1508人。参加基本医疗保险人数2.3万人,增长144.68 %。
    环境保护工作取得进展。2001年,全市共建立了环保监测站12个,现有环境监测人员138人。建成烟尘控制区13个,比上年增长8.0%;环境噪声达标区9个,增长12.5%。年末全市建有自然环境保护区17个,其中国家级1个,省级3个;自然环境保护区面积62.66千公顷,比上年增长5.8%。烟尘控制区面积59.7平方千米;噪声达标区面积37.4平方千米。大气环境质量达到国家二级标准,水环境达到国家∏类标准。
    注:
    1. 本公报各项统计数据为初步统计数。
    2. 公报中国内生产总值、各产业增加值绝对数按现价计算,增长速度按可比价格计算。
2001
浏览 59
点赞
评论
收藏
分享

手机扫一扫分享

分享
举报
评论
图片
表情
推荐
点赞
评论
收藏
分享

手机扫一扫分享

分享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