狮雄山遗址

共 1339字,需浏览 3分钟

 ·

2024-05-24 10:49

历史沿革

狮雄山遗址在1982年5月全国文物普查中被发现。后经国家文物局批准,从1984年至1990年,广东省考古研究所和五华县相关单位联合组成考古发掘队对该遗址进行了4次发掘。
2011年1~12月,为明确狮雄山遗址的年代、布局、结构和性质,进一步加大广东省首批大遗址保护的力度,为遗址公园的科学规划提供充分依据,经国家文物局批准,广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对狮雄山遗址进行了第五次调查、勘探和试掘,并对五华河中游两岸1万米以内的山岗、河道、农田、沙厂等进行了地表踏查,发现了、秦汉、唐宋、4个时期的文化和自然遗存。五华狮雄山遗址确认为秦汉城址。
狮雄山遗址

遗址特色

文物遗存

研究价值

修复文物
狮雄山遗址不仅只是宫殿遗址,而是一座由壕沟和建筑遗迹共同构建的城址,是岭南城址的新类型,它的发现为岭南的秦汉城址研究提供了新的材料;狮雄山遗址封泥的出土以及对遗址的年代、范围和布局的新认识,为早期历史的研究提供了新的线索;作为大遗址保护和考古遗址公园建设开展的前期工作,为遗址公园的科学规划提供了科学、充分的依据。
岭南秦代的遗存大多淹没在战国晚期的材料之中,此次调查与试掘区分出了战国末期(秦代)和西汉早期(南越国时期)的遗迹和遗物,为岭南秦汉时期的考古研究树立了新的年代标尺。
狮雄山遗址考古填补南越国早期历史空白。狮雄山遗址就是南越国早期的历史;这一次较大规模的发掘,可以认定这里先是军事,而后是政治、经济、文化等;以狮雄山为中心,周围均发现了年代相关的遗址信息。货真价实的实物标本,可以填补秦统治岭南前、也就是南越国早期的历史。狮雄山遗址考古发现了环绕建筑遗址的壕沟和秦至西汉早期的建筑遗迹,二者有机地构成了一个完整的防御性聚落,这为研究秦、西汉时期岭南地区的城邑形态的演变提供了证据。
狮雄山遗址是秦汉南越国时期所设“定楬道”之治所和赵佗所筑“长乐台(行宫)”,是研究南越国历史的重要资料,对揭示秦汉王朝与南越国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军事关系,以及岭南地区多元文化的碰撞融合均有重要价值。

保护开发

,规划新建博物馆、游客服务中心,公园内模拟秦军行营、秦县衙署、朝汉台、汉代街、赵佗授封场景等;保护范围130000平方米,建设控制地带200000平方米。
狮雄山遗址公园区内规划五个区:遗址展示区、考古预留区二处、管理服务区、科普教育区、环境协调区。

文物保护

1989年6月,狮雄山遗址被列为广东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第三批)。
2011年7月,狮雄山遗址被列为广东省首批大遗址保护项目。
2019年10月,狮雄山遗址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列为

所获荣誉

2011年,狮雄山遗址进入“2011年中国十大考古发现”25个终评入围项目并最终位列第11位。
2022年4月,入选“广东省十年十大重要考古发现”名单(2012-2022)。

旅游信息

地理位置

狮雄山遗址位于广东省梅州市五华县华城镇东南约2千米处的

交通信息

从五华县城区出发经过华一中路、水潭西路、水寨大道、省道228到达塔岗村。
浏览 2
点赞
评论
收藏
分享

手机扫一扫分享

分享
举报
评论
图片
表情
推荐
点赞
评论
收藏
分享

手机扫一扫分享

分享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