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安市1999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联合创作 · 1999-01-01 00:00

  1999年,在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全市人民认真贯彻党的十五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和中央关于经济工作的重大决策部署,抢抓机遇,迎难而上,突出重点,扎实工作,国民经济加快发展,各项改革继续深化,社会事业取得新的成绩。
  据初步统计,全年完成国内生产总值(当年价格)252.7亿元,比上年增长15.0%。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83.4亿元,增长5.5%;第二产业增加值95.9亿元,增长22.2%;第三产业增加值73.4亿元,增长18.0%。全市的产业结构实现了历史性的突破,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分别由上年的 36.0%、35.7%、28.3%变化为33.0%、38.0%、29.0 %,其中第二产业所占的比重首次超过了第一产业。全年人均国内生产总值5047元,比上年增长14.1%。

  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工业经济总量较小,尤其县乡工业比较薄弱;农业产业化经营和农村小康水平有待提高,农民收入增长趋缓;一些企业运行状况较差,部分职工生活困难,社会就业压力增大。

一、农林牧渔业

  全市围绕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目标,积极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农林牧渔业全面发展。种植业结构调整取得新的突破,经济作物面积继续增加,五大主导产业规模不断扩大。全年粮食总产量363.28万吨,夺得超历史的好收成,比上年增加17.32万吨,增长5.0 %。棉花总产量0.45万吨,比上年下降50.7 %;油料总产量19.83万吨,增长48.5 %,其中油菜籽7.87万吨,增长38.8%; 蚕茧总产量0.52万吨,下降14.6 %;水果总产量4.59 万吨,下降7.2%。全年蔬菜播种面积141.93万亩,比上年增长20.5%。林种树种结构优化,经济林造林规模增加。意杨产业实现了一年大见成效的目标,新栽意杨超过前五年栽植量的总和。生猪产业止跌回升,家禽生产快速发展,肉鸽、四季鹅等特禽养殖大幅度增长。主要畜产品中,猪牛羊肉总产量20.23万吨,比上年增长9.3%;禽蛋总产量9.66万吨,增长5.9 %。水产养殖势头良好,特种水产品养殖面积继续扩大。全年水产品产量21.32万吨,比上年增长3.7 %。
  农业资源开发力度加大,生产条件进一步改善。全面推进农田水利基本建设,一批水利建设工程如期完成。农田有效灌溉面积达324.86千公顷,比上年增加5.53千公顷。节水灌溉进一步发展,工程节水灌溉面积24.04千公顷,新增12.8千公顷。农业物质装备水平继续提高,年末全市农业机械总动力211.54万千瓦,比上年末增长5.5    %。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保持良好发展态势。农副产品加工专业村和加工大户有新的发展,农副产品营销组织和农民经纪人队伍继续扩大。农产品流通进一步活跃,一批农产品的品牌优势开始形成。乡镇企业持续发展,效益有所提高。农村第三产业发展较快,成为农民收入的重要来源。全市农村非农行业产值占农村社会总产值的比重由上年的56.0%提高到59.7%。

二、工业和建筑业

  工业经济增长较快。全年完成全部工业总产值363.08    亿元,比上年增长20.5%。其中,全部国有及年销售收入500万元以上的非国有工业企业完成产值188.73亿元,比上年增长15.6%。国有和集体工业稳定发展,外商港澳台投资和其他经济类型工业增长较快。其中国有及国有控股工业企业产值105.5亿元,比上年增长17.5%;集体工业企业产值32.01亿元,增长11.1%;外商港澳台投资工业企业产值25.98亿元,增长30.7%。大中型工业企业完成产值87.88亿元,增长12.5%。受增加投资的拉动,重工业增速有所加快。全年轻工业完成产值102.98亿元,增长11.4%;重工业完成产值85.75亿元,增长21.2%。
  工业结构调整取得新进展。以技术创新优化产业结构,增强了工业经济的竞争能力。产品结构有所调整,技术含量高、市场需求较旺的产品增长较快,而生产能力过剩、市场滞销的产品产量下降。在列入统计考核的40种主要工业产品中,产量保持增长的有32种,其中:轮胎外胎增长147.3%、成品钢材增长91.1%、大中型拖拉机增长3.4%、改装汽车增长2.6%、钢增长20.1%、液压件增长43.6 %、变压器增长25.7 %、烧碱增长28.9 %、硫酸增长19.3 %、 卷烟增长8.7%;产量下降的有8种,其中:罐头下降56.1 %、 电子元件下降29.0%、牙膏下降5.5%、布下降4.1%。产品质量和档次有所提高,名牌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得到了增强。
  以国有企业为重点的各项改革继续深化。坚持把搞好国有企业摆在突出位置,从战略上调整国有经济布局和推进国有企业改组,国有企业改革和发展取得阶段性成效。靠大靠外和资产重组取得实效,清江石化加入中石化集团、华新集团接受淀粉糖厂产权转让等挂靠联合、兼并重组顺利实施,拓展了企业发展空间。全市通过各种形式的资产重组,盘活存量资产,加强企业管理,使重点行业和企业的扭亏脱困取得明显效果。列入国家和省重点扭亏企业的清棉集团和清江化肥总厂,提前实现扭亏为盈。工业经济效益显著改善。产销衔接状况趋好。全市全部国有及年销售收入500万元以上的非国有工业企业实现产品销售收入169.6亿元,比上年增长15.3%;产品销售率为95.79%,提高0.5个百分点。亏损有所减少。全市亏损企业亏损额1.63亿元,比上年下降20.1 %,其中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0.81亿元,下降41.7 %,大中型企业0.85 亿元,下降16.9 %;年末工业企业亏损面为17.2%,比上年下降1.5个百分点,其中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为28.3%,下降3.4个百分点。盈利水平明显提高。全市国有及年销售收入500万元以上非国有工业企业实现利税总额17.53亿元,比上年增长27.4%,其中利润总额3.36亿元,增长68.2 %。全年工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为 99.07,比上年上升3.97个百分点。
  建筑业快速发展。全市建筑施工企业完成建筑施工产值50.95亿元,比上年增长35.0%;全年共承接2648个单位工程,竣工1926个,竣工率为72.7%。工程质量管理得到加强,工程质量优良品率为40.7%,比上年提高4.0个百分点,高出全省平均水平6.7个百分点。全年建筑企业施工的房屋建筑面积661.52万平方米,比上年增长51.1%;房屋竣工面积387.09万平方米,增长34.5%;实现利税总额1.78亿元, 比上年增长59.4%,其中利润总额0.52亿元,增长57.6 %。

三、固定资产投资

  固定资产投资规模不断扩大。全年全社会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03.31亿元,比上年增长24.5%。其中,国有经济投资43.70亿元,增长27.2%;集体经济投资21.61亿元,增长16.2%;私营个体经济投资3.30亿元,增长49.5%;城乡居民个人投资23.71亿元,增长30.8%。按投资管理渠道划分,其中,基本建设投资33.69亿元,比上年增长42.6   %; 新改造投资14.32亿元,下降8.5%;房地产开发投资5.90亿元,增长38.9%。
  投资结构继续改善。全市第一产业完成投资5.09 亿元,比上年增长22.1%;第二产业完成投资30.16亿元,增长10.2%;第三产业完成投资68.06亿元,增长32.2%。在基本建设和更新改造完成投资中,用于能源工业投资3.27亿元,增长81.7%;原材料工业投资5.9亿元,下降40.7 %;机电工业投资1.6亿元,下降4.2 %;轻纺工业投资4.2亿元,增长1.5倍;交通运输邮电业投资23.14亿元,增长47.8 %;文教卫科投资4.06亿元,增长.3%。
  交通、能源、水利等重点工程建设全面加快。淮江、沂淮高速公路淮阴段全线贯,宁徐高速公路淮阴段进展顺利,宁连一级公路马武段高速化改造全部完成,马坝、盐金、南门立交桥建成通车,淮河入江水道金湖大桥及淮江高速公路淮阴、淮安两条联络线开工建设,新长铁路淮阴段、华能电厂铁路专用线铺轨工程提前完成,500千伏淮阴变电所建成投运,多媒体通信网县级站点全部建成,淮河入海水道试挖段工程完成,圩堤加固和小水库除险工程顺利实施。
  固定资产投资成果显著。全年城镇集体以上基本建设和更新改造建成投产项目635个,项目建成投产率为80.8    %;新增固定资产39.98亿元,新增固定资产交付使用率为   76.5%。全市基本建设新增的主要生产能力及效益有:热轧钢材40万吨/年;烧碱2万吨/年;化肥2万吨/年;棉印染400万米/年;原盐4万吨/年;改建公路481公里;粮食仓库8500平方米,提高储粮能力3万吨;高等院校建筑面积4.15万平方米,中等学校建筑面积5.96万平方米。

四、交通运输和邮电业

  交通运输生产继续发展。基础设施不断改善,综合运输能力有所增强。全市各种运输方式完成的货物周转量39.34亿吨公里,比上年增长5.6 %。其中,公路9.44亿吨公,增长29.8%; 水运29.89亿吨公里,下降0.3%。各种运输方式完成的旅客周转量20.44亿人公里,比上年增长4.0%。其中,公路20.41亿人公里,增长4.0%;水运350万人公里,下降22.2%。
  邮电通信业保持较快增长。全年完成邮电业务总量6.05亿元,比上年增长15.8%。公用通信能力进一步提高,邮政新型业务发展迅速。年末局用交换机总容量达68.1万门,净增15万门。其中市内电话已装容量18.6万门,净增1.6万门;农话已装容量22.9万门,净增7.4万门。长途光缆线路总长度879公里,增长0.7 %。城乡住宅电话用户达37.5 万户,新增8.4万户。全市电话普及率达每百人11.6 部,其中城市每百人29.23部,农村每百人 7.3部。年末移动电话新增用户4.04万户,达到7.57万户;计算机互联网络用户达到 0.7万户, 增长2.5倍。

五、国内贸易和市场物价

  国内消费品销售稳定增长。全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    91.8亿元,比上年增长10.5 %。其中,城市 (包括县城) 实现67.0亿元,比上年增长11.2%;农村实现 24.8亿元,增长8.4%。批发零售贸易业零售额61.2亿元,比上年增长12.1%;餐饮业7.1亿元, 增长22.5 %;各种其他行业23.5   亿元,增长3.3%。流通体制改革继续深化,市场建设迈出新步伐。全市商品交易市场391个,生产要素市场11个,全年商品成交额90亿元,比上年增长23.3%。其中,年成交额超亿元的市场 15个,比上年增加1个。全市限额以上批发零售贸易企业全年销售收入净额68.6亿元,比上年增长15.5 %;费用率为5.1 %,上升0.3个百分点。经济效益状况有明显改观,全年利润总额2.2亿元,比上年增长300.0 %;销售利润率为7.0 %,上升1.8个百分点。
  全市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比上年下降0.8%。分项目看,食品价格下降5.3%,其中粮食下降8.1%、油脂下降2.1   %、肉禽及其制品下降8.3 %、蛋类下降6.6%、水产品下降7.8%、鲜菜下降4.9%,衣着类下降1.7%,家庭设备及用品类下降1.9%,医疗保健上涨0.5%,交通和通讯工具下降   7.5%,娱乐教育文化用品下降3.5%,居住类上涨8.3%,服务项目上涨20.4%。全市商品零售价格比上年下降3.2 %。

六、对外经济

  全市对外贸易在严峻的国际市场环境下仍然取得较好成绩。据海关统计,全年进出口总额1.74亿美元,比上年增长24.7 %。其中,进口0.47 亿美元,增长17.3 %;出口1.27 亿美元,增长27.0 %。出口市场多元化战略取得明显成效,商品销往九十多个国家和地区。国有企业(国有外贸公司和国有生产企业)仍是全市外贸出口的主要力量,全年出口0.98亿美元,增长32.4 %,占全市出口总额的77.4    %,比上年提高6.0个百分点。外商投资企业出口继续增长,全年出口0.27亿美元,增长7.0 %。出口商品结构进一步改善,初级产品出口额的比重下降,工业制成品出口比重提高,其中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的
机电产品出口额达0.15   亿美元,比上年增长17.0%。
  引进利用外资工作取得新的进展。全年新批外商投资企业28个,比上年增加2个。全市实际利用外资总额1.21亿美元,比上年增长41.3 %,其中外商直接投资0.36亿美元,比上年下降32.4%;对外借款新增本金0.85亿美元,比上年增长2.6倍。外商投资结构逐步改善,基础设施、基础产业项目增加,外商投资项目质量、档次有所提高。对外经济技术合作业务继续拓展。全年新签对外承包劳务合同额 0.61亿美元,比上年增长32.2 %;实际完成营业额0.61亿美元,增长46.4 %;年末在外从业人员0.44万人,比上年增长45.5%。
  国际旅游业继续发展。全年共接待旅游、参观、访问及从事各项活动的海外游客2940人次,其中外国人1802 人次,华侨54人次,港澳台同胞1084人次。 旅游外汇收入158.89万美元,比上年增长1.9%。

七、财政、金融和保险业

  财源建设和税收征管工作得到加强。全市实现财政收入21.96亿元,比上年增长11.9%;其中地方财政收入10.52亿元,增长15.2%。在地方财政收入中,增值税、营业税、企业所得税、农牧业税和其他各项收入分别为 1.98    亿元、1.71亿元、0.97亿元、1.18亿元和4.68亿元,比上年增长13.1%、27.1%、38.5%、9.3%和10.1%。强化财政预算,完善了预算外资金管理,试行政府采购制,乡镇实行会计委派制,财政支出得到了有效控制。全年财政支出16.93亿元,比上年增长13.8%。 
  金融形势保持平稳。年末全社会各项存款余额160.04   亿元,贷款余额167.59 亿元,分别比年初增加14.73亿元和5.54亿元。在存款中,企业存款余额54.26亿元,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95.87亿元,分别比年初增加4.07亿元和7.97亿元。在贷款中,短期贷款余额141.11亿元,中长期贷款余额21.83亿元,分别比年初增加4.35亿元和0.76亿元。金融机构现金收入493.22亿元,现金支出487.59亿元,分别比上年同期增长11.7 %和12.5 %,现金回笼5.63亿元。保险事业继续发展。全年保费收入3.67亿元,增长16.5%,其中财产险1.21 亿元、寿险2.46亿元,分别增长10.5%和19.7%;赔付总额0.79亿元,增长4.9 %,其中财产险0.63亿元、寿险0.16亿元,分别增长1.8 %和19.5 %。

八、科学技术和教育

  科技队伍不断发展。全市共有科研机构96个,其中县及县以上全民所有制独立科研机构16个;大中型工业企业拥有科技开发机构38个;民营科技企业92个。
  科研与开发成效显著。全市共获省级科技进步奖15项,比上年增加10项,其中,一等奖2项,二等奖2项,三等奖11项;评出市级科技进步奖74项,其中,一等奖3项,二等奖15项,三等奖25项;完成专利申请107件,比上年增加37件。全市组织实施省级以上科技开发计划项目34项,比上年增加7项,其中国家级火炬、星火计划项目14项,省级火炬、星火计划项目20项;项目总投入2.6亿元,其中科技贷款1.36亿元。
  教育体制改革力度加大,实行学前教育和高中以上教育两头放开,多元投入机制逐步形成,社会力量办学单位发展到115个,外资兴办的炎黄大学、淮安外国语学校等开始招生,各级各类教育事业全面发展。普通高校在校学生9294人,分别比上年增加2019人。各类中等专业学校在校学生3.24万人,比上年减少0.13万人。“普九”成果进一步巩固,完成了198所薄弱学校改造任务。素质教育得到加强,教学质量不断提高。全市普通中学在校学生22.50万人,比上年增加0.45万人。小学在校学生57.19   万人,比上年增加1.79万人。职业中学在校学生1.09万人,比上年增加0.15万人。技工学校在校学生3293人,比上年减少1082人。小学学龄儿童入学率达99.7 %,初中入学率达95.2%。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及扫除青壮年文盲的成果得到巩固。成人教育进一步发展,全年成人高等学校在校学生1667人。教育队伍建设得到加强,办学条件有所改善。

九、文化和体育

  加快文化事业建设步伐。“五个一工程”建设取得新成绩,一批优秀剧目和作品在全省获奖。文化基础设施改善,文化活动健康活跃。新闻出版、广播影视、文学艺术、哲学社会科学事业蓬勃发展。年末全市共有文化馆9个,公共图书馆8个,博物馆5 个,档案馆10个,其中档案馆馆藏档案41.4万卷、馆藏资料9.25万册;全市有市级广播电台、电视台各1座,县级广播电视台6座,中短波广播发射、转播台2座,广播人口覆盖率和电视人口覆盖率均达100%;共有艺术表演团体9个,各类电影放映单位75个;全年报纸出版4.1亿份,杂志出版12万册,分别比上年增长1.0 %和5.0%。
  体育事业生机勃勃。在全国射击系列赛暨个人锦标赛中,我市运动员邱未获移动靶标准速20+20项目个人冠军,并超该项目世界纪录。在省级重大比赛中,全市共有133人次获得奖牌,其中,在省青少年比赛中,我市运动员共获金牌45枚、银牌54 枚、铜牌35枚,总分1037 分,创造了我市竞技体育历史上的好成绩。在校学生体育达标率达95.3%。

十、卫生和环境保护

  卫生保健工作得到加强。全市以县(市、区)为单位全面达到初级卫生保健合格标准,102个乡镇实施了合作医疗,107个乡镇初级卫生保健工作全面达标。农村改水任务超额完成,新增受益人口24.9万人。全市年末共有各类卫生机构497个,其中医院、卫生院195个,卫生防疫和防治机构 17个,妇幼卫生保健机构8个。各类卫生机构拥有病床8115张,其中医院、卫生院病床7987张。共有卫生技术人员1.28万人,其中医生5249人;拥有中西医师4079 人,护师和护士3785人;拥有卫生防疫和防治人员545     人,妇幼卫生人员161人。
  环境保护工作取得新进展。年末全市共有各级环境监测站9个,设立自然保护区2个,自然保护区面积0.4万公顷。全市共完成环境污染治理项目33项,完成总投资0.26亿元;城市建成烟尘控制区2个,面积达43.9平方公里;建成环境噪声达标区1个,面积为27平方公里;工业粉尘排放量、去除量分别为0.39万吨和1.12万吨,工业废气、废水排放总量分别为 236.5亿标立米和6264.9万吨。


十一、人口和人民生活

  计划生育工作成绩显著。全年人口出生率8.93‰;死亡率4.46‰;人口自然增长率为4.47‰。年末全市总人口502.48万人,比上年末增加3.50万人。
  劳动就业和再就业工作进一步加强,社会保障制度改革取得新进展。年末国有企业下岗职工1.47万人,全部进入再就业服务中心;全年共有1.48万名国有企业下岗职工实现再就业,国有企业下岗职工再就业率达50.2 %,促使0.97万名城镇失业人员实现就业,年末城镇登记失业率为2.5%,保持了就业形势的基本稳定。进一步落实“三条保障线”政策,国有企业下岗职工基本生活费、企业离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和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金基本做到了按时足额发放。失业保险覆盖面达到97.3%。
  城乡居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全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5704元,比上年增长9.8 %,人均消费性支出3922    元,增长6.2%。全年在岗职工工资总额27.55亿元,比上年增长8.8 %;在岗职工平均工资7075 元,比上年增长15.4%。全年农民人均纯收入3123元,比上年增长6.9 %,人均生活消费支出2029元,下降0.9%。城乡居民居住条件继续改进。全年城镇新建住宅129万平方米,农村新建住宅300万平方米。城镇居民人均居住面积为11.38平方米,比上年增加1.55平方米;农村居民人均住房面积为23.98平方米,比上年增加0.7 平方米。
  社会福利事业进一步发展。年末全市各类福利院拥有床位6019张,收养5257人;建立城镇各种社区服务设施175处,其中,社区服务中心3个;社会保障救济15.38万人;国家抚恤、补助各类优抚对象2.28万人。

    注:本公报各项数据为初步统计数。

时光轴

RAG12
RAG信息RAG类型操作时间
  1999年,在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全市人民认真贯彻党的十五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和中央关于经济工作的重大决策部署,抢抓机遇,迎难而上,突出重点,扎实工作,国民经济加快发展,各项改革继续深化,社会事业取得新的成绩。  据初步统计,全年完成国内生产总值(当年价格)252.7亿元,比上年增长15.0%。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83.4亿元,增长5.5%;第二产业增加值95.9亿元,增长22.2%;第三产业增加值73.4亿元,增长18.0%。全市的产业结构实现了历史性的突破,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分别由上年的 36.0%、35.7%、28.3%变化为33.0%、38.0%、29.0 %,其中第二产业所占的比重首次超过了第一产业。全年人均国内生产总值5047元,比上年增长14.1%。  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工业经济总量较小,尤其县乡工业比较薄弱;农业产业化经营和农村小康水平有待提高,农民收入增长趋缓;一些企业运行状况较差,部分职工生活困难,社会就业压力增大。RAG-ES2024-09-11
一、农林牧渔业  全市围绕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目标,积极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农林牧渔业全面发展。种植业结构调整取得新的突破,经济作物面积继续增加,五大主导产业规模不断扩大。全年粮食总产量363.28万吨,夺得超历史的好收成,比上年增加17.32万吨,增长5.0 %。棉花总产量0.45万吨,比上年下降50.7 %;油料总产量19.83万吨,增长48.5 %,其中油菜籽7.87万吨,增长38.8%; 蚕茧总产量0.52万吨,下降14.6 %;水果总产量4.59 万吨,下降7.2%。全年蔬菜播种面积141.93万亩,比上年增长20.5%。林种树种结构优化,经济林造林规模增加。意杨产业实现了一年大见成效的目标,新栽意杨超过前五年栽植量的总和。生猪产业止跌回升,家禽生产快速发展,肉鸽、四季鹅等特禽养殖大幅度增长。主要畜产品中,猪牛羊肉总产量20.23万吨,比上年增长9.3%;禽蛋总产量9.66万吨,增长5.9 %。水产养殖势头良好,特种水产品养殖面积继续扩大。全年水产品产量21.32万吨,比上年增长3.7 %。  农业资源开发力度加大,生产条件进一步改善。全面推进农田水利基本建设,一批水利建设工程如期完成。农田有效灌溉面积达324.86千公顷,比上年增加5.53千公顷。节水灌溉进一步发展,工程节水灌溉面积24.04千公顷,新增12.8千公顷。农业物质装备水平继续提高,年末全市农业机械总动力211.54万千瓦,比上年末增长5.5    %。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保持良好发展态势。农副产品加工专业村和加工大户有新的发展,农副产品营销组织和农民经纪人队伍继续扩大。农产品流通进一步活跃,一批农产品的品牌优势开始形成。乡镇企业持续发展,效益有所提高。农村第三产业发展较快,成为农民收入的重要来源。全市农村非农行业产值占农村社会总产值的比重由上年的56.0%提高到59.7%。RAG-ES2024-09-11
二、工业和建筑业  工业经济增长较快。全年完成全部工业总产值363.08    亿元,比上年增长20.5%。其中,全部国有及年销售收入500万元以上的非国有工业企业完成产值188.73亿元,比上年增长15.6%。国有和集体工业稳定发展,外商港澳台投资和其他经济类型工业增长较快。其中国有及国有控股工业企业产值105.5亿元,比上年增长17.5%;集体工业企业产值32.01亿元,增长11.1%;外商港澳台投资工业企业产值25.98亿元,增长30.7%。大中型工业企业完成产值87.88亿元,增长12.5%。受增加投资的拉动,重工业增速有所加快。全年轻工业完成产值102.98亿元,增长11.4%;重工业完成产值85.75亿元,增长21.2%。  工业结构调整取得新进展。以技术创新优化产业结构,增强了工业经济的竞争能力。产品结构有所调整,技术含量高、市场需求较旺的产品增长较快,而生产能力过剩、市场滞销的产品产量下降。在列入统计考核的40种主要工业产品中,产量保持增长的有32种,其中:轮胎外胎增长147.3%、成品钢材增长91.1%、大中型拖拉机增长3.4%、改装汽车增长2.6%、钢增长20.1%、液压件增长43.6 %、变压器增长25.7 %、烧碱增长28.9 %、硫酸增长19.3 %、 卷烟增长8.7%;产量下降的有8种,其中:罐头下降56.1 %、 电子元件下降29.0%、牙膏下降5.5%、布下降4.1%。产品质量和档次有所提高,名牌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得到了增强。  以国有企业为重点的各项改革继续深化。坚持把搞好国有企业摆在突出位置,从战略上调整国有经济布局和推进国有企业改组,国有企业改革和发展取得阶段性成效。靠大靠外和资产重组取得实效,清江石化加入中石化集团、华新集团接受淀粉糖厂产权转让等挂靠联合、兼并重组顺利实施,拓展了企业发展空间。全市通过各种形式的资产重组,盘活存量资产,加强企业管理,使重点行业和企业的扭亏脱困取得明显效果。列入国家和省重点扭亏企业的清棉集团和清江化肥总厂,提前实现扭亏为盈。工业经济效益显著改善。产销衔接状况趋好。全市全部国有及年销售收入500万元以上的非国有工业企业实现产品销售收入169.6亿元,比上年增长15.3%;产品销售率为95.79%,提高0.5个百分点。亏损有所减少。全市亏损企业亏损额1.63亿元,比上年下降20.1 %,其中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0.81亿元,下降41.7 %,大中型企业0.85 亿元,下降16.9 %;年末工业企业亏损面为17.2%,比上年下降1.5个百分点,其中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为28.3%,下降3.4个百分点。盈利水平明显提高。全市国有及年销售收入500万元以上非国有工业企业实现利税总额17.53亿元,比上年增长27.4%,其中利润总额3.36亿元,增长68.2 %。全年工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为 99.07,比上年上升3.97个百分点。  建筑业快速发展。全市建筑施工企业完成建筑施工产值50.95亿元,比上年增长35.0%;全年共承接2648个单位工程,竣工1926个,竣工率为72.7%。工程质量管理得到加强,工程质量优良品率为40.7%,比上年提高4.0个百分点,高出全省平均水平6.7个百分点。全年建筑企业施工的房屋建筑面积661.52万平方米,比上年增长51.1%;房屋竣工面积387.09万平方米,增长34.5%;实现利税总额1.78亿元, 比上年增长59.4%,其中利润总额0.52亿元,增长57.6 %。 RAG-ES2024-09-11
浏览 71
点赞
评论
收藏
分享

手机扫一扫分享

分享
举报
评论
图片
表情
推荐
点赞
评论
收藏
分享

手机扫一扫分享

分享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