株洲市2008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联合创作 · 2008-01-01 00:00

株洲市2008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08年,面对历史罕见的雨雪冰冻灾害、严重的全球金融危机和国内外经济增长下行等不利影响,全市紧紧围绕“保二争一、科学跨越”战略目标,突出四大战略,推进三化进程,全市经济社会呈现出增长较快、结构优化、事业发展、民生改善的良好态势。

   一、综 合

经济总量不断扩大。初步核算,2008年全市生产总值完成909.5亿元,增长13.4%。经济增幅位于长沙、岳阳、湘潭之后,居全省第四位,排位较上年提前一位;高出2001-2007年年均增幅1.1个百分点,经济仍处在持续增长期的较高平台上运行。全市经济总量三年连续跨越600亿、700亿元和900亿元三个台阶。全市人均GDP达到24563元,居全省第二位。第一产业完成增加值109.6亿元,增长6.1%;第二产业完成增加值497.2亿元,增长15.1%;第三产业完成增加值302.7亿元,增长13%。

经济结构进一步优化。2008年全市三次产业结构由上年的12.3:53.1:34.6调整为12.1:54.6:33.3,由于“5115”工程和新型工业化的有力推进,二产业占生产总值比重上升了1.5个百分点;规模工业新产品产值占产值比重为15.4%,提高2.1个百分点;高新技术产品增加值占工业增加值比重为37.6%,提高5.3个百分点,占规模工业增加值比重为48%,提高2.9个百分点;城乡经济平分秋色,城区经济总量占全市比重为50.3%,提高1.8个百分点;财政收入占GDP比重为9%,与上年持平。

非公经济快速发展。2008年全市非公有制经济实现增加值504.2亿元,增长15%,高于全市经济增幅1.6个百分点。非公规模工业实现增加值178.6亿元,增长30.8%,高于规模工业增幅12.6个百分点;非公经济完成城镇固定资产投资额235.8亿元,增长41%,高于全市水平5.2个百分点;非公经济实现消费品零售额253.2亿元,增长24.8%,高于全市水平1.7个百分点。

市场物价冲高回落。2008年全市居民消费价格呈现前高后低的运行态势。受2月份冰灾影响,全市居民消费价格达到全年峰值,然后逐月回落。全市居民消费价格比上年上涨5.4%,比年初回落3个百分点。全市商品零售价格上涨5.4%,比年初回落1.8个百分点。

安全生产形势趋好。2008年全市生产安全事故死亡187人,比上年减少50人,下降21.1%。全市亿元GDP(地区生产总值)生产安全事故死亡率为0.21,下降34.3%;道路交通万车事故死亡率为4.24,下降17.3%;煤炭百万吨事故死亡率为2.52,下降57.9%;工矿商贸十万从业人员事故死亡率为2.74,同比下降42.44%。

省市实事全面完成。2008年省8件实事、市10件实事48个考核项目,全面完成目标任务,其中25项指标超额完成任务。

   二、投资、建设、环保

投资保持快速增长。2008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388.4亿元,增长34.6%,年净增投资100亿元,实现全市每天投资过亿元目标。城镇投资完成345.8亿元,增长46.2%;农村投资42.7亿元,增长25.1 %。在城镇固定资产投资中,全市一、二、三产业分别完成投资3.8亿元、199.7亿元和142.3亿元,分别增长71.2%、42.3%和27%;全年施工项目达到1660个,增加44个,单位项目投资额为2083万元,增长32%,亿元以上施工项目91个,增加3个;工业投资完成199.1亿元,增长42%,占城镇固定资产投资51.3%;房地产开发投资81.4亿元,增长40.6 %。

重点工程进展顺利。2008年全市重点工程完成投资112.4亿元,为年计划的113.7%,其中基础设施类项目完成投资40.2亿元,完成年计划的104.9%,产业发展类项目完成投资72.2亿元,为年计划的119.2%。石宋大道一期、铁西南路等基础设施建设全面竣工,北汽控股南方基地、多晶硅、中铁轨道扩能等产业项目顺利推进。

城市品位大幅提升。2008年,全市通过“环境建设年”活动,政务、法治、市场、人文、市容、生态、市政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数字株洲”系统工程建设已经启动;“平安株洲”创建成效明显。围绕创建国家卫生城市、国家交通管理模范城市和全国文明城市,大力实施“五改工程”、改善城区路网、强化城市管理和优化交通秩序,城市品位大幅提升。全年改造小街小巷157条、人行道板11条,完成砼道路改沥青38条、“穿衣戴帽”工程31个。环卫作业市场化改革全面铺开,城区主次干道实现全天候保洁。成功实施中心广场改造,标线标牌、公交站点和专用车道不断完善。通过开展“蓝天碧水净土”行动,分批关停了污染严重企业和落后生产线工艺装备113家(条);大力推行城市清洁工程,居民天然气用户达15.6万户。湘江株洲段水质保持三类标准,饮用水源达标率为99.4%。城区空气良好天数达到340天,比上年增加24天,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持续下降。全市电力消费下降2.3%,其中工业用电下降7.1%;单位规模工业增加值能耗为1.54吨标煤/万元,下降11.9%。

农村条件大为改善。2008年,全市加快小城镇建设,完成投资11.6亿元。推进新农村 “十百千”工程建设,整合项目340个,落实资金1.2亿元。加强农村安全饮水工程建设,全年解决9.77万人的饮水不安全问题。新建沼气池9249个,总数突破7万个。新建169个村级活动场所。加强农业综合开发,治理水土流失101.5平方公里,改造中低产田5.5万亩。新建农村客运站15个。改造通乡公路350公里、通村公路2073公里。全市91%的建制村通水泥路,提前二年完成“十一五”通村水泥路建设计划,乡村交通更为便捷、通畅。

   三、财政、金融、保险

财政收入较快增长。2008年全市财政总收入达到82.1亿元,总量居全省第二,增长21.4%,一般预算收入46.7亿元,增长24.3%。从2005年开始,全市财政收入和一般预算收入增幅已连续4年超过20%,2008年继续保持了较快的速度增长但月度波动十分明显。全市税收收入占财政收入比重为78.6%,低于上年1.9个百分点。2008年全市财政总支出108.9亿元,比上年增长39.6%。

金融运行基本平稳。2008年全市金融机构现金收入、现金支出分别为2193.7亿元、2118.1亿元,增长2.2%和2%。年末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达755.4亿元,增长18.4%,其中城乡居民储蓄存款496.6亿元,增长22.9%。各项贷款余额349.3亿元,增长15%,其中短期贷款186.7亿元,增长6.3%;中长期贷款140.2亿元,增长23.6%。银行存贷比为46.2%,回落1.3个百分点。

保险事业快速发展。2008年全市保费收入21.1亿元,增长45.1%,增幅加快13.8个百分点。其中财产保险收入4.9 亿元,增长30.7 %;人身保险收入16.2亿元,增长50.1%。2007年各项赔款和给付额6.9亿元,增长28.3%,增幅回落48.6个百分点,其中财产保险赔付额3.7亿元,增长74.2%;人身保险赔付3.2亿元,下降1.2%。

   四、人口、劳动保障、居民生活

人口规模有序扩大。2008年全市年末总户数113.6万户,总人口381.2万人,常住人口371万人,其中市区年末总户数30.4万户,总人口97.8万人,常住人口96.2万人。全市总人口中有城镇人口186万人,乡村人口195.2万人;城镇化率为48.8%,提高1.4个百分点。2008年计划生育率为92.6 %,人口出生率为14.3‰,人口自然增长率7.5‰。

劳动保障不断加强。2008年全市新增城镇就业5.76万人,下岗失业再就业2.5万人;新增企业基本养老保险参保5.7万人,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参保34.6万人;新增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6.9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8%以内。组织开展了全市技能大师大赛,10位参赛选手荣获全市技能大师称号。城区、县市最低工资标准提高到610元/月和560元/月,分别增长15.1%和21.7%。全市共救助城镇低保对象8.9万人,累计发放低保金1.3亿元。

居民收入平稳增长。2008年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15911元,增长17.8%。其中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6403元,增长13.3%,受工薪收入、经营净收入和财产收入等三大主要收入增长回落的影响,增幅回落3.1个百分点。农民人均纯收入5837元,增长15.7%,增幅提高0.2个百分点,其中工薪收入增长18.5%,占纯收入的比重为46.2%,提高1个百分点,对纯收入增长贡献率为53%。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比为2.81:1,创近6年来的新低。受食品价格上涨较快影响,全市城市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为34%,提高1个百分点,农村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为46.8%,提高4个百分点。

   五、科技、教育、文化、卫生、体育

科技事业稳步发展。2008年全市争取国家、省级计划项目65项,落实国家和省级科技经费5000余万元,其中国家863计划7项、国家科技支撑计划9项、国家创新基金13项、省重大项目4项;实现高新技术产值165.3亿元,增长47.3%。全市申报专利1476件,增长14.8%,其中发明专利、实用新型、外观设计分别为302件、433件和741件。从1985年开始,累计申报专利首次突破1万件,达到10254件,连续14年申请专利总数保持全省第二。

教育水平不断提升。2008年,全市教育强市全面启动。全年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新机制全面落实,城乡义务教育学杂费全部免除,惠及学生29万人,资助贫困学生4.2万人。全市适龄儿童入学率100%,初中生入学率96.7%,高中阶段入学率93%。年末全市有小学550所,初中150所,高中46所,职业中专36所,特殊教育4所,幼儿园513所。全市各类在校学生46.5万人,其中小学21.1万人、初中9.1万人、高中6.3万人、职业中专3.1万人。小学、初中和高中学校专职老师25441人,具有中高级职称为7.7%,其中小学为0.8%,初中为9.2%,高中为24.1%。

文体卫生协调发展。全年累计放映农村公益电影21096场,文化市场特别是网吧市场管理进一步规范。成功举办合唱节、读书月和炎帝陵公祭典礼。圆满承办省第三届大众运动会,竞技体育实力不断增强。全年新改扩建乡镇卫生院22所,全市乡镇卫生院改扩建任务全部完成;新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23个,城区社区卫生服务网络实现全覆盖。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人数达到247万人,参合率达91.9%,提高4个百分点,发放补助1.6亿元,17.1万名农民受益。

   六、行业经济

(一)农业

2008年全市一产业增加值109.6亿元,增长6.1%,增幅同比提高0.6个百分点。全市农业稳定发展。全年粮食播种面积375.4万亩,粮食产量180万吨。生猪生产恢复增长,其他畜牧业稳定增长。全市出栏生猪424万头,增长7 %,规模养殖得到巩固,年出栏生猪万头以上的养殖场16个。全市农业机械总动力211万千瓦,增长10 %,下拔农机补贴资金1600万元,全市水稻生产机械化水平达到了53%。全年农产品加工实现产值113亿元,增长18.7%。发展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206家,10%的农用耕地等到流转。

(二)工业、建筑、房地产业

工业结构得到改善。2008年全市二产业增加值497.2亿元,增长15.1%,增幅回落2.7个百分点。完成工业增加值439.5亿元,增长16.7%,增幅回落2.2个百分点。工业占GDP的比重为48.3%,同比提高1.9个百分点;规模工业完成增加值344.8亿元,增长18.2%,占全部工业比重为78.5%,提高6.8个百分点。规模工业总量居全省第3位,排位较上年提前一位。年末有规模工业企业1145家,其中园区规模工业393家,分别比上年新增企业262家和122家。全年规模工业完成产值988.8亿元,增长26.9%。通过实施特殊政策、特殊奖励和特殊服务,“5115”工程有效推进。因特殊情况,剔除株冶火炬、华银火电等企业影响,中铁轨道、旗滨玻璃等12家“5115”企业实现产值255.6亿元,增长51.9%。对规模工业增长贡献率居前六名的行业依次为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业、非金属矿物制品业、医药食品加工制造业和煤炭开采洗选业,拉动规模工业增长15.3个百分点,贡献率为83.9 %;受产品价格下跌和国际市场萎缩的影响,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完成增加值51.3亿元,下降10.6%。全市规模工业企业实现利润30.3亿元,增长2.6%;实现利税74.1亿元,增长16.9%。工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达193.2%,提高7.93个百分点。在2008年全省新型工业化考核中,株洲名列全省第二,继续保持全省第一方阵位置;天元区、醴陵市等4个县市区和南车株洲电力机车有公司、株硬集团等7家企业分别荣获全省新型工业化红旗单位(企业)称号,红旗单位数居全省第二,红旗企业数居全省第一。

建筑房地产回落。2008年全市建筑业实现增加值57.6亿元,增长4.4%,增幅回落6.8个百分点。全市房地产业完成增加值28亿元,增长4.9%,增幅回落8.9个百分点;实现商品房屋销售额77亿元,增长12.4%,增幅回落54.7个百分点;商品房竣工面积完成359.7万平方米,增长2.2%;销售面积完成354.4万平方米,增长5.8%,增幅分别回落39.5个和49.3个百分点。

(三)交通运输和邮政电信业

2008年全市交通运输邮电业完成增加值41.6亿元,增长11.5%,增幅回落1.4个百分点。全市公路客货运输周转量增长13.6%,其中货运周转量增长17.8%,受年初冰灾影响,公路客运周转量下降8%。2007年全市邮电通讯业务总量46亿元,增长23.9%,其中电信业务量完成44.3亿元,增长24.3%,邮政业务量完成1.7亿元,增长13.3%。年末民用车辆拥有量为10万辆, 移动电话149.3万户,互联网用户17.5万户,固定电话用户90万户,其中城市电话用户44.7万户,农村电话用户45.3万户。

(四)内外贸易和旅游

消费市场持续走旺。2008年城市居民人均生活消费性支出12200元,增长12.8 %,增幅提高2.1个百分点;农民人均生活消费性支出4489元,增长13.6%。受消费支出增长加快和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的影响,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为304.7亿元,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16.8%,同比提高3.4个百分点。城市、农村市场分别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额155.9亿元和91.7亿元,分别增长25.8%和18.4%。批发业、零售贸易业和住宿餐饮业分别实现社会零售额74.3亿元、188亿元和37.9亿元,增长20.3%、24.4%和23.3%。

外向型经济继续调整。2008年全市实际利用内资139.9亿元,同比增长30.1%。新批外商项目38家,实际利用外资3亿美元,增长25.5%。完成进出口总额11.5亿美元,增长11.7 %,其中出口额7亿美元,下降2.9%,进口额4.5亿美元,增长45.8 %。公有制经济完成进出口额6.7亿美元,下降1.8%,非公有制完成进出口额4.8亿美元,增长17.5%。

旅游收入较快增长。2008年全市接待游客817.6万人次,实现旅游总收入48.6亿元,增长19.9%,年末全市拥有旅游星级宾馆饭店35家,旅行社44家,新增国家4A级旅游景区1个。

注:

1.本公报中数据均为初步统计数,最终核实数据以《株洲统计年鉴》为准。

2.部分数据因四舍五入的原因,存在着与分项合计不等的情况。

3.地区生产总值、各产业增加值绝对数按现价统计,增速按可比价计

2008

时光轴

RAG1
RAG信息RAG类型操作时间
株洲市2008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08年,面对历史罕见的雨雪冰冻灾害、严重的全球金融危机和国内外经济增长下行等不利影响,全市紧紧围绕“保二争一、科学跨越”战略目标,突出四大战略,推进三化进程,全市经济社会呈现出增长较快、结构优化、事业发展、民生改善的良好态势。    一、综 合 经济总量不断扩大。初步核算,2008年全市生产总值完成909.5亿元,增长13.4%。经济增幅位于长沙、岳阳、湘潭之后,居全省第四位,排位较上年提前一位;高出2001-2007年年均增幅1.1个百分点,经济仍处在持续增长期的较高平台上运行。全市经济总量三年连续跨越600亿、700亿元和900亿元三个台阶。全市人均GDP达到24563元,居全省第二位。第一产业完成增加值109.6亿元,增长6.1%;第二产业完成增加值497.2亿元,增长15.1%;第三产业完成增加值302.7亿元,增长13%。 经济结构进一步优化。2008年全市三次产业结构由上年的12.3:53.1:34.6调整为12.1:54.6:33.3,由于“5115”工程和新型工业化的有力推进,二产业占生产总值比重上升了1.5个百分点;规模工业新产品产值占产值比重为15.4%,提高2.1个百分点;高新技术产品增加值占工业增加值比重为37.6%,提高5.3个百分点,占规模工业增加值比重为48%,提高2.9个百分点;城乡经济平分秋色,城区经济总量占全市比重为50.3%,提高1.8个百分点;财政收入占GDP比重为9%,与上年持平。 非公经济快速发展。2008年全市非公有制经济实现增加值504.2亿元,增长15%,高于全市经济增幅1.6个百分点。非公规模工业实现增加值178.6亿元,增长30.8%,高于规模工业增幅12.6个百分点;非公经济完成城镇固定资产投资额235.8亿元,增长41%,高于全市水平5.2个百分点;非公经济实现消费品零售额253.2亿元,增长24.8%,高于全市水平1.7个百分点。 市场物价冲高回落。2008年全市居民消费价格呈现前高后低的运行态势。受2月份冰灾影响,全市居民消费价格达到全年峰值,然后逐月回落。全市居民消费价格比上年上涨5.4%,比年初回落3个百分点。全市商品零售价格上涨5.4%,比年初回落1.8个百分点。 安全生产形势趋好。2008年全市生产安全事故死亡187人,比上年减少50人,下降21.1%。全市亿元GDP(地区生产总值)生产安全事故死亡率为0.21,下降34.3%;道路交通万车事故死亡率为4.24,下降17.3%;煤炭百万吨事故死亡率为2.52,下降57.9%;工矿商贸十万从业人员事故死亡率为2.74,同比下降42.44%。 省市实事全面完成。2008年省8件实事、市10件实事48个考核项目,全面完成目标任务,其中25项指标超额完成任务。    二、投资、建设、环保 投资保持快速增长。2008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388.4亿元,增长34.6%,年净增投资100亿元,实现全市每天投资过亿元目标。城镇投资完成345.8亿元,增长46.2%;农村投资42.7亿元,增长25.1 %。在城镇固定资产投资中,全市一、二、三产业分别完成投资3.8亿元、199.7亿元和142.3亿元,分别增长71.2%、42.3%和27%;全年施工项目达到1660个,增加44个,单位项目投资额为2083万元,增长32%,亿元以上施工项目91个,增加3个;工业投资完成199.1亿元,增长42%,占城镇固定资产投资51.3%;房地产开发投资81.4亿元,增长40.6 %。 重点工程进展顺利。2008年全市重点工程完成投资112.4亿元,为年计划的113.7%,其中基础设施类项目完成投资40.2亿元,完成年计划的104.9%,产业发展类项目完成投资72.2亿元,为年计划的119.2%。石宋大道一期、铁西南路等基础设施建设全面竣工,北汽控股南方基地、多晶硅、中铁轨道扩能等产业项目顺利推进。 城市品位大幅提升。2008年,全市通过“环境建设年”活动,政务、法治、市场、人文、市容、生态、市政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数字株洲”系统工程建设已经启动;“平安株洲”创建成效明显。围绕创建国家卫生城市、国家交通管理模范城市和全国文明城市,大力实施“五改工程”、改善城区路网、强化城市管理和优化交通秩序,城市品位大幅提升。全年改造小街小巷157条、人行道板11条,完成砼道路改沥青38条、“穿衣戴帽”工程31个。环卫作业市场化改革全面铺开,城区主次干道实现全天候保洁。成功实施中心广场改造,标线标牌、公交站点和专用车道不断完善。通过开展“蓝天碧水净土”行动,分批关停了污染严重企业和落后生产线工艺装备113家(条);大力推行城市清洁工程,居民天然气用户达15.6万户。湘江株洲段水质保持三类标准,饮用水源达标率为99.4%。城区空气良好天数达到340天,比上年增加24天,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持续下降。全市电力消费下降2.3%,其中工业用电下降7.1%;单位规模工业增加值能耗为1.54吨标煤/万元,下降11.9%。 农村条件大为改善。2008年,全市加快小城镇建设,完成投资11.6亿元。推进新农村 “十百千”工程建设,整合项目340个,落实资金1.2亿元。加强农村安全饮水工程建设,全年解决9.77万人的饮水不安全问题。新建沼气池9249个,总数突破7万个。新建169个村级活动场所。加强农业综合开发,治理水土流失101.5平方公里,改造中低产田5.5万亩。新建农村客运站15个。改造通乡公路350公里、通村公路2073公里。全市91%的建制村通水泥路,提前二年完成“十一五”通村水泥路建设计划,乡村交通更为便捷、通畅。    三、财政、金融、保险 财政收入较快增长。2008年全市财政总收入达到82.1亿元,总量居全省第二,增长21.4%,一般预算收入46.7亿元,增长24.3%。从2005年开始,全市财政收入和一般预算收入增幅已连续4年超过20%,2008年继续保持了较快的速度增长但月度波动十分明显。全市税收收入占财政收入比重为78.6%,低于上年1.9个百分点。2008年全市财政总支出108.9亿元,比上年增长39.6%。 金融运行基本平稳。2008年全市金融机构现金收入、现金支出分别为2193.7亿元、2118.1亿元,增长2.2%和2%。年末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达755.4亿元,增长18.4%,其中城乡居民储蓄存款496.6亿元,增长22.9%。各项贷款余额349.3亿元,增长15%,其中短期贷款186.7亿元,增长6.3%;中长期贷款140.2亿元,增长23.6%。银行存贷比为46.2%,回落1.3个百分点。 保险事业快速发展。2008年全市保费收入21.1亿元,增长45.1%,增幅加快13.8个百分点。其中财产保险收入4.9 亿元,增长30.7 %;人身保险收入16.2亿元,增长50.1%。2007年各项赔款和给付额6.9亿元,增长28.3%,增幅回落48.6个百分点,其中财产保险赔付额3.7亿元,增长74.2%;人身保险赔付3.2亿元,下降1.2%。    四、人口、劳动保障、居民生活 人口规模有序扩大。2008年全市年末总户数113.6万户,总人口381.2万人,常住人口371万人,其中市区年末总户数30.4万户,总人口97.8万人,常住人口96.2万人。全市总人口中有城镇人口186万人,乡村人口195.2万人;城镇化率为48.8%,提高1.4个百分点。2008年计划生育率为92.6 %,人口出生率为14.3‰,人口自然增长率7.5‰。 劳动保障不断加强。2008年全市新增城镇就业5.76万人,下岗失业再就业2.5万人;新增企业基本养老保险参保5.7万人,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参保34.6万人;新增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6.9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8%以内。组织开展了全市技能大师大赛,10位参赛选手荣获全市技能大师称号。城区、县市最低工资标准提高到610元/月和560元/月,分别增长15.1%和21.7%。全市共救助城镇低保对象8.9万人,累计发放低保金1.3亿元。 居民收入平稳增长。2008年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15911元,增长17.8%。其中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6403元,增长13.3%,受工薪收入、经营净收入和财产收入等三大主要收入增长回落的影响,增幅回落3.1个百分点。农民人均纯收入5837元,增长15.7%,增幅提高0.2个百分点,其中工薪收入增长18.5%,占纯收入的比重为46.2%,提高1个百分点,对纯收入增长贡献率为53%。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比为2.81:1,创近6年来的新低。受食品价格上涨较快影响,全市城市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为34%,提高1个百分点,农村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为46.8%,提高4个百分点。    五、科技、教育、文化、卫生、体育 科技事业稳步发展。2008年全市争取国家、省级计划项目65项,落实国家和省级科技经费5000余万元,其中国家863计划7项、国家科技支撑计划9项、国家创新基金13项、省重大项目4项;实现高新技术产值165.3亿元,增长47.3%。全市申报专利1476件,增长14.8%,其中发明专利、实用新型、外观设计分别为302件、433件和741件。从1985年开始,累计申报专利首次突破1万件,达到10254件,连续14年申请专利总数保持全省第二。 教育水平不断提升。2008年,全市教育强市全面启动。全年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新机制全面落实,城乡义务教育学杂费全部免除,惠及学生29万人,资助贫困学生4.2万人。全市适龄儿童入学率100%,初中生入学率96.7%,高中阶段入学率93%。年末全市有小学550所,初中150所,高中46所,职业中专36所,特殊教育4所,幼儿园513所。全市各类在校学生46.5万人,其中小学21.1万人、初中9.1万人、高中6.3万人、职业中专3.1万人。小学、初中和高中学校专职老师25441人,具有中高级职称为7.7%,其中小学为0.8%,初中为9.2%,高中为24.1%。 文体卫生协调发展。全年累计放映农村公益电影21096场,文化市场特别是网吧市场管理进一步规范。成功举办合唱节、读书月和炎帝陵公祭典礼。圆满承办省第三届大众运动会,竞技体育实力不断增强。全年新改扩建乡镇卫生院22所,全市乡镇卫生院改扩建任务全部完成;新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23个,城区社区卫生服务网络实现全覆盖。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人数达到247万人,参合率达91.9%,提高4个百分点,发放补助1.6亿元,17.1万名农民受益。    六、行业经济 (一)农业 2008年全市一产业增加值109.6亿元,增长6.1%,增幅同比提高0.6个百分点。全市农业稳定发展。全年粮食播种面积375.4万亩,粮食产量180万吨。生猪生产恢复增长,其他畜牧业稳定增长。全市出栏生猪424万头,增长7 %,规模养殖得到巩固,年出栏生猪万头以上的养殖场16个。全市农业机械总动力211万千瓦,增长10 %,下拔农机补贴资金1600万元,全市水稻生产机械化水平达到了53%。全年农产品加工实现产值113亿元,增长18.7%。发展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206家,10%的农用耕地等到流转。 (二)工业、建筑、房地产业 工业结构得到改善。2008年全市二产业增加值497.2亿元,增长15.1%,增幅回落2.7个百分点。完成工业增加值439.5亿元,增长16.7%,增幅回落2.2个百分点。工业占GDP的比重为48.3%,同比提高1.9个百分点;规模工业完成增加值344.8亿元,增长18.2%,占全部工业比重为78.5%,提高6.8个百分点。规模工业总量居全省第3位,排位较上年提前一位。年末有规模工业企业1145家,其中园区规模工业393家,分别比上年新增企业262家和122家。全年规模工业完成产值988.8亿元,增长26.9%。通过实施特殊政策、特殊奖励和特殊服务,“5115”工程有效推进。因特殊情况,剔除株冶火炬、华银火电等企业影响,中铁轨道、旗滨玻璃等12家“5115”企业实现产值255.6亿元,增长51.9%。对规模工业增长贡献率居前六名的行业依次为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业、非金属矿物制品业、医药食品加工制造业和煤炭开采洗选业,拉动规模工业增长15.3个百分点,贡献率为83.9 %;受产品价格下跌和国际市场萎缩的影响,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完成增加值51.3亿元,下降10.6%。全市规模工业企业实现利润30.3亿元,增长2.6%;实现利税74.1亿元,增长16.9%。工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达193.2%,提高7.93个百分点。在2008年全省新型工业化考核中,株洲名列全省第二,继续保持全省第一方阵位置;天元区、醴陵市等4个县市区和南车株洲电力机车有公司、株硬集团等7家企业分别荣获全省新型工业化红旗单位(企业)称号,红旗单位数居全省第二,红旗企业数居全省第一。 建筑房地产回落。2008年全市建筑业实现增加值57.6亿元,增长4.4%,增幅回落6.8个百分点。全市房地产业完成增加值28亿元,增长4.9%,增幅回落8.9个百分点;实现商品房屋销售额77亿元,增长12.4%,增幅回落54.7个百分点;商品房竣工面积完成359.7万平方米,增长2.2%;销售面积完成354.4万平方米,增长5.8%,增幅分别回落39.5个和49.3个百分点。 (三)交通运输和邮政电信业 2008年全市交通运输邮电业完成增加值41.6亿元,增长11.5%,增幅回落1.4个百分点。全市公路客货运输周转量增长13.6%,其中货运周转量增长17.8%,受年初冰灾影响,公路客运周转量下降8%。2007年全市邮电通讯业务总量46亿元,增长23.9%,其中电信业务量完成44.3亿元,增长24.3%,邮政业务量完成1.7亿元,增长13.3%。年末民用车辆拥有量为10万辆, 移动电话149.3万户,互联网用户17.5万户,固定电话用户90万户,其中城市电话用户44.7万户,农村电话用户45.3万户。 (四)内外贸易和旅游 消费市场持续走旺。2008年城市居民人均生活消费性支出12200元,增长12.8 %,增幅提高2.1个百分点;农民人均生活消费性支出4489元,增长13.6%。受消费支出增长加快和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的影响,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为304.7亿元,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16.8%,同比提高3.4个百分点。城市、农村市场分别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额155.9亿元和91.7亿元,分别增长25.8%和18.4%。批发业、零售贸易业和住宿餐饮业分别实现社会零售额74.3亿元、188亿元和37.9亿元,增长20.3%、24.4%和23.3%。 外向型经济继续调整。2008年全市实际利用内资139.9亿元,同比增长30.1%。新批外商项目38家,实际利用外资3亿美元,增长25.5%。完成进出口总额11.5亿美元,增长11.7 %,其中出口额7亿美元,下降2.9%,进口额4.5亿美元,增长45.8 %。公有制经济完成进出口额6.7亿美元,下降1.8%,非公有制完成进出口额4.8亿美元,增长17.5%。 旅游收入较快增长。2008年全市接待游客817.6万人次,实现旅游总收入48.6亿元,增长19.9%,年末全市拥有旅游星级宾馆饭店35家,旅行社44家,新增国家4A级旅游景区1个。 注: 1.本公报中数据均为初步统计数,最终核实数据以《株洲统计年鉴》为准。 2.部分数据因四舍五入的原因,存在着与分项合计不等的情况。 3.地区生产总值、各产业增加值绝对数按现价统计,增速按可比价计RAG-ES2024-09-11
浏览 73
点赞
评论
收藏
分享

手机扫一扫分享

分享
举报
评论
图片
表情
推荐
点赞
评论
收藏
分享

手机扫一扫分享

分享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