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甸山遗址

共 1594字,需浏览 4分钟

 ·

2024-05-24 12:01

历史沿革

1964年,昌宁县右甸坝东大横山首次出土置于一铜鼓中的编钟6件。
1992年,昌宁县漭水坝西打挂坟山又挖出按大小递次排列着的编钟4件。
2012年,昌宁县大甸山墓葬群再次出土铜钟3件和大量的青铜器制品。
2012年10月至2013年3月,经国家文物局批准,云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联合保山市博物馆、保山市文物管理所、昌宁县文物管理所等单位,对大甸山墓地进行抢救性考古发掘。

遗址特点

大甸山墓地发掘现场
大甸山遗址包括了三个重要支撑区域,分别为:大甸山墓地(墓葬区)、营盘山遗址(住宅区)、大横山(观音山祭祀区)祭祀遗址。大甸山墓地分为Ⅰ、Ⅱ、Ⅲ三个区域,面积约9万平方米。Ⅰ区已进行考古发掘,发掘面积5000余平方米,有效发掘面积2000余平方米,清理各类墓葬198座(竖穴土坑墓174座、土洞墓23座、瓮棺墓1座),出土各类随葬品268件(套)。通过考古勘探,在Ⅱ、Ⅲ区发现有墓葬分布,并出土青铜、铜铁合制、铁嵌金丝器物。
考古发掘共发现各类墓葬按形制可分为竖穴土坑墓、土洞墓和瓮棺墓三种。其中,竖穴土坑墓179座,土洞墓葬18座,此外还出土瓮棺墓1座。土坑竖穴墓主要分布在大甸山东、西、北三坡,出土器物较少,大部分为空墓;土洞墓分布于大甸山南坡,为墓地核心区,墓口较小,墓坑较长(约2~4米),墓底呈斜坡状,靠墓口处偏高,头端在高处,脚端在低处,棺木均已损毁,随葬器物较为丰富,且多为青铜器和琥珀珠,不见陶器,该种形制的墓葬为云南其它地区所罕见;瓮棺葬仅发现1座,位于大甸山东坡,葬具为夹砂灰褐色陶罐,表面饰有绳纹。
大甸山遗址的墓葬形制、出土器物、器形与滇西北、洱海、滇东北、滇池地区的均不一样,其反映出的文化是与云南滇文化、洱海青铜文化、云南西北文化、红河流域文化所不同的另一种独特文化,大甸山墓地的发现、发掘和研究,对于拉开古哀牢国的神秘面纱并将失传已欠的哀牢文化展现在世人面前无疑会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

文物遗存

大甸山遗址出土随葬品268件(套)。随葬品按质地可分为石器、陶器、青铜器、铜铁合制品、铁器、琥珀、海贝、麻织品、竹藤物(炭化严重难以取出)等,以青铜器为大宗。青铜器按器物功能可分为生活用具、生产工具、兵器、礼器和装饰品等,器型多样。发掘出土的器物主要包括:礼器、兵器、饰物等,其中,铜柄铜钺、系铃铜环、铜指护、琥珀串珠为国内首次发现,人面纹铜弯刀、铜象牙、铜钏为全国罕见。
大甸山遗址出土文物

历史文化

研究成果

专家根据出土象征王权和军权的铜柄铜钺等重要器物推断,该墓地的主人地位等级较高,应为哀牢王族系列,且出土的斜坡土洞墓葬形式,也是哀牢古国独有的墓葬形式。专家认为哀牢古国时期的器物集中的在昌宁出土,能多层次多角度从实物层面佐证哀牢古国的历史。

保护措施

2013年12月,大甸山遗址被保山市人民政府增补公布为第二批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2019年2月,大甸山遗址被云南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第八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2019年10月7日,大甸山遗址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
2022年,大甸山遗址公园被列入《云南省“十四五”文化和旅游发展规划》文物保护管理和利用重点项目。

旅游信息

地理位置

大甸山遗址位于云南省保山市田园镇龙泉村。

交通信息

自驾从昌宁县出发,经右甸西路—右甸东路—达丙路—龙泉村,全程大约4千米。
浏览 6
点赞
评论
收藏
分享

手机扫一扫分享

分享
举报
评论
图片
表情
推荐
点赞
评论
收藏
分享

手机扫一扫分享

分享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