辨惑第五

轻识古籍

共 1001字,需浏览 3分钟

 ·

2024-02-04 14:34

辨惑第五

夫举事者,或为善而不称善,或不善而称善者何?视之者谬而论之者误也。故行或合于世,或顺于耳,斯乃阿上之意,従上之㫖,操直而乖方,懐曲而合邪,因其刚柔之势,为作縦横之术,故无忤逆之言,无不合之义者。

昔哀公问于有若曰:年饥,用不足,如之何?有若对曰:盍彻乎?盖损上而归之于下,则忤于耳而不合于意,遂逆而不用也。此所谓正其行而不苟合于世也。有若岂不知阿哀公之意,为益国之义哉?夫君子直道而行,知必屈辱而不避也。故行不敢苟合,言不为苟容,虽无功于世,而名足称也;虽言不用于国家,而举措之言可法也。

故殊于世俗,则身孤于士众。夫邪曲之相䘖,枉桡之相借,直故不得容其间。謟佞之相扶,䜛口之相誉,无髙而不可上,无深而不可徃者,何以当?背众多而辞语谐合。

夫众口之毁誉,浮石沉木。群邪所抑,以直为曲,视之不察,以白为黒。夫曲直之异形,白黒之异色,乃天下之易见也,然自谬也,或不能分明其是非者,众邪误之矣。

至如秦二世之时,赵髙驾鹿而従行。王曰:丞相何为驾鹿?髙曰:马也。王曰:丞相误也,以鹿为马。髙曰:陛下以臣言不然,愿问群臣,臣半言鹿,半言马。当此之时,秦王不能自信其自,而従邪臣之说。夫马鹿之异形,众人?知也,然不能分别是非也,况于暗昧之事乎?易曰:二人同心,其义㫁金。群党合意,以倾一君。孰不移哉!

昔人有与曽子同姓,亦名参,有人告其母,参杀人,母织如故,有人复来告,如是者三。曽子母乃投杼逾垣而去。曽子之母非不知子不杀人也,言之者众。夫流言之并至,虽真圣不敢自安,况凡人乎?鲁定公之时,与齐侯㑹于夹谷,孔子行相事。两君升坛,两相䖏下,而相欲揖,君臣之礼,济济备焉。齐人皷噪而起,欲执鲁公。孔子歴阶而上,不尽一等而立,谓齐侯曰:两君合好,以礼相率,以乐相化。臣闻嘉乐不野合,牺象之荐不下堂,夷狄之民何求为?命司马请止之。定公曰:诺。齐侯逡廵而避席:曰:寡人之过。退而自责,大夫罢㑹。齐人使优旃儛于鲁公之幕下,傲戯,欲?鲁君之隙,以执定公。孔子叹曰:君辱臣当死!使司马行法斩焉,首足异河而出。于是齐人惧然而恐,君臣易操,不安其故行,乃归鲁四邑之侵地,终无乘鲁之心,隣振动人怀向鲁之意。强国骄君,莫不恐惧。邪臣佞人,变行易虑,天下之政而折中。而定公拘于三家,䧟于众口,不能卒用孔子者,内无独见之明,外惑邪臣之党,以弱其国而亡其身,权归于三家邑土,单于彊无以制其刚。诗云:有斧有柯,言何以治之也。

浏览 4
点赞
评论
收藏
分享

手机扫一扫分享

举报
评论
图片
表情
推荐
点赞
评论
收藏
分享

手机扫一扫分享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