奏重刻十三经廿一史事宜劄子

轻识古籍

共 1387字,需浏览 3分钟

 ·

2024-02-07 11:56

奏重刻十三经廿一史事宜劄子

乾隆三年十二月十五日,大学士兼管翰林院事张廷玉、福敏奏称:重刋经史,必须参稽善本,博考群书,庶免舛譌。武英殿为内府藏书之所,就近校阅,实为便易。今拟于编检内选派六员,咨送到

殿,俾校勘刋刻会于一处,则错误可免,而书易成。奉旨:依议。编检六员,恐不敷用,着添派庶吉士六员。钦此。等即通知庄亲王,令

武英殿监造等。查库内存贮书籍,并无监板十三经。廿一史。窃思经史惟宋板字鲜遗譌。目今不惟宋板难得。即明初刻本亦少。生平所见,惟嘉靖以后之板,已屡经改补,无三五页无遗譌者。而现今监板更剥蚀,无一完善可凭以校对。伏祈

皇上饬内府并内阁藏书处徧查旧板经史,兼谕在京诸王大臣及有列于朝者,如有家藏旧本,即速进呈,以便颁发挍勘。并饬江南、浙江、江西、湖广、福建五省督抚购求明初及泰昌以前监板经史,各送一二部到馆,彼此互证,庶几可补其缺遗,正其错误。更有请者,自唐初孔颕达、贾公彦等所引十三经及传注,并周秦闲诸子,已多譌误,宋明刋刻,未经订正。我皇上博极群书,倡明经学,等当详悉挍勘,一一开列,进呈御览,酌定改正,昭示来兹。庶几此书刋布,度越宋明,以副我皇上嘉惠后学至意。又前翰林院侍读学士何焯、曾博访宋板、校正前汉书、后汉书、三国志遗譌。曾见其书、并求下江苏巡抚、向其家索取原书、照式改注别本送馆。原本仍还其家、毋得损坏。其余挍勘事宜、具列于后。伏候圣裁。一、校勘经史、与见修之书不同。见修之书即有遗落,可增删上下文以就合之。经史行世已千数百年,遗落一句数字,即需重刻数十板,劳费甚大。必更番校对,一字无譌,始可写様。必様本对淸,始可登板。若限期催促,一部未成,又发一部,必多错误。

一、翰林院送到编检六人,奉

旨添派庶吉士六人等,拟择原在

殿编校翰林十二人,合同分派。先对十三经互稽经传,以考舛误。限八月内将底本对完等细加斟酌,缮折进呈。然后次及史记、前汉书、后汉书、三国志、四史皆有注解,亦宜详勘。以下诸史,则参伍旧本,増改落字。错字、加功较易矣。

一、旧刻经史、俱无句读。盖以诸经注疏、及史记、前后汉书、辞义古奥、疑似难定故也。因此纂辑引用者、多有破句等。伏念必熟思详考、务期句读分明、使学者开卷了然、乃有裨益。

一、前明所刋经史、每卷之首、止列校刊职官姓名。而汉唐先儒、转附第一行。每卷之下、且或止称某氏。或具姓名鄕里。或并详官阶封邑。诸经诸史、?式各殊。闻彼时书岀即。众议哗然。其后冯梦祯为国子监祭酒、重刻史记。始变其例。众以为是。今拟倣其例。王大臣监修校勘、列于目录之前。汉唐先儒列于毎卷之前、分校诸臣列于每卷之末。卷内若有遗譌,则分任其责者无可推诿,庶几各竭心力。又在

殿翰林内有詹事府正詹事陈浩、左庶子周学健、翰林院侍读学士吕炽、编修朱良裘,行走年久。向来一切编校之事,承办居多。今拟将诸翰林所对经史,仍派令此四人分领,以专其责。合并声明:

一、刻字之板材有老穉乾久之后,边匡长短不能画一,故自来书籍止齐下线,惟

殿中进呈之书并齐上线。临时或烘板使短,或煮板使长,终有参差。仍用描界取齐数,烘数,煮板易朽裂。凡字经刳补,木皆突岀散落,再加修补,则字画大小粗细不一,而舛误弥多。经史之刋,以埀久远,若致剥落,则虚糜国帑。伏乞特降

谕旨,即进呈之本,亦止齐下线,不用烘煮,庶可久而不敝。为此请

旨钦定程式,以便遵行。谨奏。

浏览 4
点赞
评论
收藏
分享

手机扫一扫分享

分享
举报
评论
图片
表情
推荐
点赞
评论
收藏
分享

手机扫一扫分享

分享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