㑹名部

轻识古籍

共 3170字,需浏览 7分钟

 ·

2024-02-04 19:03

㑹名部

初释名者,一、身见,二、边见,三、邪见,四、戒取,五、见取,六贪,七瞋,八痴,九慢,十疑。此之十使,生死根本,凡夫倒惑,未曽观理,?执相续,不出三有。如世公使,随逐罪人,名之为使。如地持论云:随逐传义,名之为使。杂心论云:使之随逐,如空行影。成论云:使之随逐,如母随子。于三界中,常随逐义。上来总释,自下别解。

第一、身见者,亦名我见,色心相依,名之为身。凡愚迷此执为我人。从其所迷,故名身见。以迷色心计为我故。从其所立亦名我见。故持地经云:世间受生皆由著我。若离著我,则无世间受生身处。故知我见是生烦恼原。故湼槃经云:如六大贼欲 人时要因内人。若无内人,即便中还。是六尘贼亦复如是,欲 善法,要因内有众生知见常乐我净不空等相。若内无如是等相,六尘恶贼则不能 一切善法。有智之人内无是相,凡夫则有,是故六尘常来侵夺善法之财。故知我见生恶灭善之原也。又大宝积经云:如咽塞病,即能断命。一切见中,唯有我见。即时能断于智慧命也。

第二边见者。夫世间因果生灭相续。非定断常。是中道理。不解偏执故名边见。如中论说。因果常生灭相续故往来不绝。生灭故不常。相续故不断。故知因果三世相续是正道理。又成论云。以世谛故得成中道。以五阴相续生故不断,念念灭故不常,离此断常,名为中道。故知因果非定断常。于现报中,凡愚不观念念迁灭,则是常见;不观念念新生,则是断见。若于来报爱未尽著,随业受生,六道不定,人非常人,迷此谓常,则是常见。若谓死后更不受生,心识永谢,则是断见。

第三明邪见者,谓?无因果,乖正名邪。若依俱舍论,一切诸见皆违理起,悉是邪见。但说一见为邪见者,由此见最恶,能断善根,故说为邪见。若论身边见等,虽邪非正,直是迷理,障出圣道,不?因果,邪心则轻,不妨修善,仍惑世乐。若如观佛三昧经云:不信因果,断学般若等重罪,过杀八万父母罪。此由邪见感斯重报。故中论云:邪见有二:一、破世间乐,是麤邪见,言无罪福,无佛贤圣,舍善为恶。二、破湼槃道,贪著于我,分别有无,故不得湼槃道。

第四、明戒取者,但诸?执戒定之人,随其别执,自有二种:一是独头,二是足上。言独头者,所谓直取持戒为道,或取苦行以之为道,或取布施以之为道,乃至或取八禅定事以为真道。此等直取所行之事,不知非道,谬执为道,是故名为独头戒取。言足上者,谓有愚人不解正理。?立是非,谓已见是,取为真道,则名戒取。此后戒取,依前见生,前见与后戒取为本,戒取所依,名为脚足。是故说后戒取之心,名为足上戒取烦恼。是故行者应善思量。道法难识,须访良友,不得信巳,愚心倒见,谬执乖正,反成不善,当知道者,唯是慧观,戒定等善,是踈缘具。要观众生色心非我,见此理智,方是出道。离此以外,种种皆非。是故若执余善为道,皆同愚人执戒为道,以是齐名。戒取,烦恼摄故。俱舍论云:非道中道,是名戒取见。

又十住毗婆沙论云:佛吿迦叶有四种破戒比丘,似如持戒。何等为四。一有比丘于戒经中尽能具行而说有我。是名破戒似如持戒。二有比丘诵持经律守护戒行。于身见中不动不离。是名破戒似如持戒。三有比丘具行十二头陀。而见诸法定有。是名破戒似如持戒。四有比丘缘众生行慈心。闻诸行无生相。心则惊畏。是名破戒似如持戒。以此文证。故知愚人虽依戒行。身口无过。谬执乖理心无道戒。若能观见色心无我。此智清净方有道戒。戒行既然。施等亦尔。

第五明见取者。此还有二。一是独头。二是足上。言独头者。谓直取世有漏善法及有漏果,以为第一胜妙善者,名为独头。如人直取无想天报,计为湼槃,谓第一好。又于内身不净谓净,如是皆名独头见取。言足上者,谓人迷法?立是非,谓己见是,余者非,便即生心,于己见上执为第一,是故名为足上见取。如起身见,是其我倒,愚人不解,后更起心取前身见以为第一,如此见取名为足上。余义同前释。此既同前,有何差别?若执有漏世间事业取以为道,即名戒取;若执为胜,即名见取。故俱舍论云:一切有流法,圣人所弃舍,故执此法为最胜,是名见取。又成论云:若人持戒,取为清净,名戒取结。即谓所取以为真实,余皆?语,名见取结。若谓世法第一,皆同愚人,取见为胜,是以齐名见取烦恼也。

又新婆沙论问:此之见取,于一刹?顷如何推度?答:性猛利故,亦能推度。坚执故者,谓能坚执,故名为见。此见于境僻执坚牢。非圣慧刀无由令舍。非佛弟子执圣慧刀截彼见牙方令舍故。如有海兽名室首魔罗。彼所啮物非刀不能解。谓彼若啮诸草木等。要截其牙方令舍故。如有颂言。

愚人所受持。 鳣鱼所衘物。

室首魔罗齿非刀不能解。

深入所缘故者。谓性猛利,深入所缘,如针堕泥,故名为见。

第六、明贪使过者,贪乃众多,或爱自身、他身,或爱妻子、室宅、田园,或爱善法,如爱佛菩提等。若依大乗,此皆是使。若依小乘,贪善非使。具说难尽,略述而已。

第七、明瞋使过者,所谓恼根、嫉妬不悦,此等烦恼,悉是瞋使。大庄?论云:身如乾薪,瞋恚如火,未能烧他,先自焦身。又正法念经云:瞋心如火,烧一切戒。瞋是大斧,能破法桥。住抂心中,如怨入舍。故知起瞋障诸善法。又蕐?经云:一切恶中,无过是瞋。起一瞋心,则受百千障碍法门。又菩萨地经云:若诸菩萨犯如恒沙等贪,不名毁戒。若犯一瞋因缘,是名破戒。瞋恚之心,能舍众生,贪爱之心,能护众生,不名烦恼。瞋舍众生,名重烦恼。是故如来于经中说:贪结难断,不名为重;瞋恚易断,名之为重。此亦略述,具说难尽。

第八、明痴使过者,若依毗昙,痴暗之心体无慧明,故曰无明。若依成论,邪心分别,无正慧明,故曰无明。又毗昙论说:无明使有其二种:一者不共,二者相应。言不共者,于四谛理及于色、声、香、味、触等缘而不了,则是无明。此独无明不与一切诸使和合,名不共无明。二相应无明者,除前不共,自余一切诸烦恼中无知之心,名为无明,与诸使合,名为相应无明。若依成论,无明亦二:一是取性,二是现起。言取性者,直是任运迷法,假集暗心,取性,唯是违理,性恶不善。此细无明,诸凡常有,是故得抂。善、无记中,要观无性,方得渐除,故行善时,须观无性,迷事取性,则成有漏。

第九、明慢使过者,依论:慢有八种:一、直名慢,谓于下境自髙卑彼,于齐等处还计为等,比过轻故,直名为慢。此无所恃,何故成慢?成论释言:是中有其执我相过,故说为慢。谓人胜劣,唯心解别。若知心胜,称实无过,迷如此法,计我胜彼及与我等,有恃我心,故名为慢。二者、大慢,谓于等处,自谓为大,故名大慢。三者、慢慢,谓于上境,谓已胜彼,此过最重,故名慢慢。四者、不如慢,谓他行德,过已弥深,多身修业,方可以彼,即谓现今少不如彼,凌他多边,名不如慢。五者、傲慢,谓于父母、师长上境,不肯恭敬,故名傲慢。六者、我慢,谓于色心无我法中,执我自髙,故名我慢。此诸慢中执我心也。此一我慢最难伏断,要成罗汉,方能除尽。但诸凡愚未学观者,莫问麤细,我见皆强,是故名为示相我慢,若能观理,成圣学人,我见则微,分断麤现,是故名为不示相慢。七者、增上慢,谓未得圣而谓已得,以其圣智是增上行,于此出世增上法中,起心生慢,名增上慢。八者、邪慢,谓诸恶人无德自髙,恃恶凌人,故名邪慢。此八慢心,皆悉名为慢使烦恼也。

第十、明疑使过者,疑有二种:一、疑事,如夜见树,疑为人等。此疑事心不招生死,故小乘中不说为使,非烦恼故,罗汉亦有。故智度论云:阿罗汉虽无四谛中疑,一切法中处处有疑。此诸事疑,若望大乘,是暗?心,招变易死,亦说为使。二者、疑理,谓诸身心生灭非我,疑谓常我,名为疑理。故成论问:疑有何过?答:若多疑者,一切世间、出世间事皆不能成。又疑法不可学得,疑师不能敬彼,疑自非是学时。若生此三疑,亦是障道根本。但起决定心学,不须疑此三事。凡夫未观理来,莫问上下,皆有十使,上界虽无麤现瞋使,自余九使皆常具有。修得定者虽伏欲结,由有此使故不得出世果也。

浏览 1
点赞
评论
收藏
分享

手机扫一扫分享

分享
举报
评论
图片
表情
推荐
点赞
评论
收藏
分享

手机扫一扫分享

分享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