㑹名部

轻识古籍-繁体

共 3170字,需浏览 7分钟

 ·

2023-12-06 04:51

㑹名部

初釋名者,一、身見,二、邊見,三、邪見,四、戒取,五、見取,六貪,七瞋,八癡,九慢,十疑。此之十使,生死根本,凡夫倒惑,未曽觀理,?執相續,不出三有。如世公使,隨逐罪人,名之爲使。如地持論云:隨逐傳義,名之爲使。雜心論云:使之隨逐,如空行影。成論云:使之隨逐,如母隨子。於三界中,常隨逐義。上來總釋,自下别解。

第一、身見者,亦名我見,色心相依,名之爲身。凡愚迷此執爲我人。從其所迷,故名身見。以迷色心計爲我故。從其所立亦名我見。故持地經云:世間受生皆由著我。若離著我,則無世間受生身處。故知我見是生煩惱原。故湼槃經云:如六大賊欲 人時要因内人。若無内人,即便中還。是六塵賊亦復如是,欲 善法,要因内有衆生知見常樂我淨不空等相。若内無如是等相,六塵惡賊則不能 一切善法。有智之人内無是相,凡夫則有,是故六塵常來侵奪善法之財。故知我見生惡滅善之原也。又大寶積經云:如咽塞病,即能斷命。一切見中,唯有我見。即時能斷於智慧命也。

第二邊見者。夫世間因果生滅相續。非定斷常。是中道理。不解偏執故名邊見。如中論說。因果常生滅相續故往來不絶。生滅故不常。相續故不斷。故知因果三世相續是正道理。又成論云。以世諦故得成中道。以五陰相續生故不斷,念念滅故不常,離此斷常,名爲中道。故知因果非定斷常。於現報中,凡愚不觀念念遷滅,則是常見;不觀念念新生,則是斷見。若於來報愛未盡著,隨業受生,六道不定,人非常人,迷此謂常,則是常見。若謂死後更不受生,心識永謝,則是斷見。

第三明邪見者,謂?無因果,乖正名邪。若依俱舍論,一切諸見皆違理起,悉是邪見。但說一見爲邪見者,由此見最惡,能斷善根,故說爲邪見。若論身邊見等,雖邪非正,直是迷理,障出聖道,不?因果,邪心則輕,不妨修善,仍惑世樂。若如觀佛三昧經云:不信因果,斷學般若等重罪,過殺八萬父母罪。此由邪見感斯重報。故中論云:邪見有二:一、破世間樂,是麤邪見,言無罪福,無佛賢聖,捨善爲惡。二、破湼槃道,貪著於我,分别有無,故不得湼槃道。

第四、明戒取者,但諸?執戒定之人,隨其别執,自有二種:一是獨頭,二是足上。言獨頭者,所謂直取持戒爲道,或取苦行以之爲道,或取布施以之爲道,乃至或取八禪定事以爲真道。此等直取所行之事,不知非道,謬執爲道,是故名爲獨頭戒取。言足上者,謂有愚人不解正理。?立是非,謂已見是,取爲真道,則名戒取。此後戒取,依前見生,前見與後戒取爲本,戒取所依,名爲脚足。是故說後戒取之心,名爲足上戒取煩惱。是故行者應善思量。道法難識,須訪良友,不得信巳,愚心倒見,謬執乖正,反成不善,當知道者,唯是慧觀,戒定等善,是踈緣具。要觀衆生色心非我,見此理智,方是出道。離此以外,種種皆非。是故若執餘善爲道,皆同愚人執戒爲道,以是齊名。戒取,煩惱攝故。俱舍論云:非道中道,是名戒取見。

又十住毗婆沙論云:佛吿迦葉有四種破戒比丘,似如持戒。何等爲四。一有比丘於戒經中盡能具行而說有我。是名破戒似如持戒。二有比丘誦持經律守護戒行。於身見中不動不離。是名破戒似如持戒。三有比丘具行十二頭陀。而見諸法定有。是名破戒似如持戒。四有比丘緣衆生行慈心。聞諸行無生相。心則驚畏。是名破戒似如持戒。以此文證。故知愚人雖依戒行。身口無過。謬執乖理心無道戒。若能觀見色心無我。此智清淨方有道戒。戒行既然。施等亦爾。

第五明見取者。此還有二。一是獨頭。二是足上。言獨頭者。謂直取世有漏善法及有漏果,以爲第一勝妙善者,名爲獨頭。如人直取無想天報,計爲湼槃,謂第一好。又於内身不淨謂淨,如是皆名獨頭見取。言足上者,謂人迷法?立是非,謂己見是,餘者非,便即生心,於己見上執爲第一,是故名爲足上見取。如起身見,是其我倒,愚人不解,後更起心取前身見以爲第一,如此見取名爲足上。餘義同前釋。此既同前,有何差别?若執有漏世間事業取以爲道,即名戒取;若執爲勝,即名見取。故俱舍論云:一切有流法,聖人所棄捨,故執此法爲最勝,是名見取。又成論云:若人持戒,取爲清淨,名戒取結。即謂所取以爲真實,餘皆?語,名見取結。若謂世法第一,皆同愚人,取見爲勝,是以齊名見取煩惱也。

又新婆沙論問:此之見取,於一刹?頃如何推度?答:性猛利故,亦能推度。堅執故者,謂能堅執,故名爲見。此見於境僻執堅牢。非聖慧刀無由令捨。非佛弟子執聖慧刀截彼見牙方令捨故。如有海獸名室首魔羅。彼所嚙物非刀不能解。謂彼若嚙諸草木等。要截其牙方令捨故。如有頌言。

愚人所受持。 鱣魚所衘物。

室首魔羅齒非刀不能解。

深入所緣故者。謂性猛利,深入所緣,如針墮泥,故名爲見。

第六、明貪使過者,貪乃衆多,或愛自身、他身,或愛妻子、室宅、田園,或愛善法,如愛佛菩提等。若依大乗,此皆是使。若依小乘,貪善非使。具說難盡,略述而已。

第七、明瞋使過者,所謂惱根、嫉妬不悅,此等煩惱,悉是瞋使。大莊?論云:身如乾薪,瞋恚如火,未能燒他,先自焦身。又正法念經云:瞋心如火,燒一切戒。瞋是大斧,能破法橋。住抂心中,如怨入舍。故知起瞋障諸善法。又蕐?經云:一切惡中,無過是瞋。起一瞋心,則受百千障礙法門。又菩薩地經云:若諸菩薩犯如恒沙等貪,不名毁戒。若犯一瞋因緣,是名破戒。瞋恚之心,能捨衆生,貪愛之心,能護衆生,不名煩惱。瞋捨衆生,名重煩惱。是故如來於經中說:貪結難斷,不名爲重;瞋恚易斷,名之爲重。此亦略述,具說難盡。

第八、明癡使過者,若依毗曇,癡暗之心體無慧明,故曰無明。若依成論,邪心分别,無正慧明,故曰無明。又毗曇論說:無明使有其二種:一者不共,二者相應。言不共者,於四諦理及於色、聲、香、味、觸等緣而不了,則是無明。此獨無明不與一切諸使和合,名不共無明。二相應無明者,除前不共,自餘一切諸煩惱中無知之心,名爲無明,與諸使合,名爲相應無明。若依成論,無明亦二:一是取性,二是現起。言取性者,直是任運迷法,假集暗心,取性,唯是違理,性惡不善。此細無明,諸凡常有,是故得抂。善、無記中,要觀無性,方得漸除,故行善時,須觀無性,迷事取性,則成有漏。

第九、明慢使過者,依論:慢有八種:一、直名慢,謂於下境自髙卑彼,於齊等處還計爲等,比過輕故,直名爲慢。此無所恃,何故成慢?成論釋言:是中有其執我相過,故說爲慢。謂人勝劣,唯心解别。若知心勝,稱實無過,迷如此法,計我勝彼及與我等,有恃我心,故名爲慢。二者、大慢,謂於等處,自謂爲大,故名大慢。三者、慢慢,謂於上境,謂已勝彼,此過最重,故名慢慢。四者、不如慢,謂他行德,過已彌深,多身修業,方可以彼,即謂現今少不如彼,淩他多邊,名不如慢。五者、傲慢,謂於父母、師長上境,不肯恭敬,故名傲慢。六者、我慢,謂於色心無我法中,執我自髙,故名我慢。此諸慢中執我心也。此一我慢最難伏斷,要成羅漢,方能除盡。但諸凡愚未學觀者,莫問麤細,我見皆強,是故名爲示相我慢,若能觀理,成聖學人,我見則微,分斷麤現,是故名爲不示相慢。七者、增上慢,謂未得聖而謂已得,以其聖智是增上行,於此出世增上法中,起心生慢,名增上慢。八者、邪慢,謂諸惡人無德自髙,恃惡淩人,故名邪慢。此八慢心,皆悉名爲慢使煩惱也。

第十、明疑使過者,疑有二種:一、疑事,如夜見樹,疑爲人等。此疑事心不招生死,故小乘中不說爲使,非煩惱故,羅漢亦有。故智度論云:阿羅漢雖無四諦中疑,一切法中處處有疑。此諸事疑,若望大乘,是暗?心,招變易死,亦說爲使。二者、疑理,謂諸身心生滅非我,疑謂常我,名爲疑理。故成論問:疑有何過?答:若多疑者,一切世間、出世間事皆不能成。又疑法不可學得,疑師不能敬彼,疑自非是學時。若生此三疑,亦是障道根本。但起决定心學,不須疑此三事。凡夫未觀理來,莫問上下,皆有十使,上界雖無麤現瞋使,自餘九使皆常具有。修得定者雖伏欲結,由有此使故不得出世果也。

浏览 1
点赞
评论
收藏
分享

手机扫一扫分享

分享
举报
评论
图片
表情
推荐
点赞
评论
收藏
分享

手机扫一扫分享

分享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