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一百一十五言

轻识古籍

共 1641字,需浏览 4分钟

 ·

2024-02-06 01:14

第六章一百一十五言

神生真,真生神,神合真变化定无神。神入真,致一后得入神至真,吾归无极。

真神相合,虽有变有化,而无变无化,皆本自然。神神入真,不见其变化,由是致一得一,虽千变万化,而皆出于无有,是谓吾归无极。

太始真一未生,恍惚之数,在毫末之始。元始得其妙数,守一不变,定无固始,守神不离,一真守神,神不见守。

易曰:原始要终,故知死生之说。原吾未生,吾从何来。及其既终,吾从何去。若知其自来,即可知其自去矣。太一之始,未生之初,恍惚之数,在毫末之端。方是时一全而不分,元始得其妙数。妙数者,一之谓也。元始能守一不变,定无固始,故能独立于天地之先。人所以流浪生死,由其不能全一在于无中,不能自持太始之一,分为六用,揽尘成根,故有形象无不可定始,不能固根结形,成喜怒易其性,哀乐动其情,去本逐末,遂乖元始。至人则不然,知尘虚妄,尘不能縁,尘既不縁,则六不分一,一全于无,内莹发光,故无无之用,定始始之道,固自然神不离一,一不离神,以真守神,神不见守,何以故本不离,故本自不离,守亦无用。

吾不为无无之用,不在有有之形。妙谷含真,妙真含虚,妙元真一之元,吾真自得。

知神之生于真,即是为无无之用。知真之可生神,即是生有有之形。无无之用而吾为其用,有有非形而吾为其形,皆由知始。故楞严云:知见立知,即无明本,知见无见,斯即涅槃。无漏真净,但于无用之用,用而不用,于有有之形,形而不形,知见不生,知见无见,即是妙谷含真,妙真含虚,真真自得,吾不知其得。

得一无得真得。真元妙,真一无有。

学道有纤毫所得,即为尘劳,故清净经云:虽名得道,实无所得。佛书云:于法实无所得。若云有得,得必可失。可得可失,所见不真。若得一而实无得,一不可离。我即一,一即我。是名真得,真一无有。

第七章一百五十三言

皓皓真元,冥冥妙一,洞然元谷,恍生玉室,吾方抱元素,含黄极,定其丹檏,无色无声,寂然真体,与吾为一。

真元妙一,皓皓其素,冥冥其深,如谷之虚,如室之温。抱元素者,天之色也。含黄极者,地之象也。抱元含黄,包括天地,以为丹檏。所谓丹檏,无色无声,寂然真体。若以有檏为檏,乃元黄之分,非其全也。抱元含黄,则天地未分,自未始有天地,而真体与吾为一矣。此之真体,本与吾一,由吾不一,与一自异,故散失元常。元常之道,一者自得。

吾元始得一真之道,元黄大象,妙一清净,虚中化一,真元未变,道不可得。

元黄大象,未始有象。唯妙一清净而已。自虚中化一,而大道生若,真元未变,妙妙无形,元元无体,神神无数,真真无变,则道不可得。

大道隐真,真元无作,神真一定,兴逝不去,真名乃乆,是谓信。流真逺真,还一返。

真散为道,道隐至真,道在天下,大而妙元,小而仁义,则道有小大。得道者生,失道者死,则道有得失。人存道兴,人亡道废,道有兴废。若真一妙元,则无作无止,无去无来,湛然常存,兴逝不去,故真为常道,真名乃乆,真从道降,流不失信,逺不失初,道散为物,去本逺矣。而真未甞䘮一,未甞离若,能还一返真,复归元初,则未甞散,未甞亡也。

吾太始神符,妙不可得,与物同名,吾一无名,真名不去。

易曰:圣人以此洗心,退藏于宻,吉凶与民同患。神以知来,智以藏徃。心者七情之根,有喜有怒,有哀有乐,皆非心体。去情纯性,谓之洗心。心不杂情,精纯自住,谓之退藏于宻。在我如此,则渉世而未甞渉世,与民同患,而实未甞同患。故退藏于宻,则无我。与民同患,则无物。内无我,外无物,则其始无始,故曰神以知来。其终无终,故曰智以藏徃。至人神符于太始,妙不可得,然出而能与物同名,虽与物同名,而吾一无名。所谓妙不可得者,即退藏于宻也。与物同名者,即与民同患也。虽与物同名,而吾一无名,则名可同而一不可同,名可名而一不可名。即无始无终,真名不去之义。

守名名离,执檏朴散,建檏立名,失吾真矣。守无名,镇无檏,是谓元檏,妙真长生乆视之道。

有名即同物,可执即同器。唯守无名,镇无檏,无物与器,即无得无失,是谓长生乆视。

浏览 1
点赞
评论
收藏
分享

手机扫一扫分享

分享
举报
评论
图片
表情
推荐
点赞
评论
收藏
分享

手机扫一扫分享

分享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