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顾用方论治浑河事宜书

共 1440字,需浏览 3分钟

 ·

2024-02-07 11:51

与顾用方论治浑河事宜书

康熙三十七年。直隶巡抚于成龙。以浑河冲半壁店。近其祖墓。奏改河道。迤东入淀。安溪李相国继抚直隶时。仆屡为切言。奏复故道。当如救焚拯溺。少辽缓之即。不可为谋。后三十年。近畿之地。无罪而死者。不可数计矣。今不?而所言已验。昨见吾友与直督李合奏河道事宜。源流利病。凿凿有据。且欲为永久计。具见贤者忠实恻怛之心。但不识更改河身。广拓遥隄之后。浑流遂不入于淀邪。若仍入淀。则可免淀外之冲决奔腾。而终不能免淀中之淤塞。其患正方兴而未艾也。盖直隶之有二淀二泊。乃天心仁爱斯民。于大地凝结时。设此大壑。以受塞北畿南之众流,以免多方之昬垫。而于成龙乃以私心一举而败之,至今已成锢疾。若更不能原始要终,定其规模而底绩焉,则终溃败而不可收拾矣。窃思所奏,谓故道已为旗民田庐所占,复之甚难是也。而仆之愚心,则谓复于安溪作抚时,则有利而无害。至于今虽不畏难不惜费以复之。止可少获数年之安。而终无救于十数年以后之大患。审形察势。决然无疑。吾友试思自改故道。未四十年。而二淀已塡淤过半。而自前明以至康熙三十七年。浑河之水。未尝不由淀以达运河。而绝无愼淤。其故果安在哉。议者谓故道南入会通河。流淸而甚驶。故无停淤。此得其一而未知其二也。河流虽驶。能荡刷泥沙使不停耳。能使泥沙别出于两淀之外哉。盖缘夏水未起之前。秋汛既落之后。浑河经流。本不甚大。其挟众壑之泥沙。而沛然莫御者。惟伏秋之涨为然。而河行固安霸州时。其故道本无隄岸。故散漫于二邑一二百里之闲。旬日水退,而土人谓之铺金地者,皆泥沙之所停也。停于二邑之平地者多。则会于淸河而入淀者少。而又以数百里之深淀容之。故三百余年虽少淤淀底而不见其形。自故道既改,则浑河之泥沙无纤微不入于淀,故三十余年而塡淤过半。淀既半淤,则故道虽复,而由会通河入淀之道及西淀之中,必所在淤塞矣。虽岁加挑濬,人力有限,十年之后,终不能免全淀之尽淤。淀既尽淤,则子牙河挟畿南诸水以入淀者。势无所容。必横穿南运河。浑河挟塞门诸水以入淀者。势无所容。必横穿北运河。更遇伏秋异涨。则近河之地。城郭人民。皆一朝而化为巨浸矣。尙忍言哉。今欲为河道民生永久之计。必别开河道。俾浊流不入淀池。直达于淀河下流之丁字沽。而畱东西二淀未尽塡淤者。以受会通淸河及子牙河伏秋之涨。然后可得数十年之安。苟得数十年之安。而时时修筑挑濬。不失其宜。则亦可永久而无患矣。仆之愚心。欲循三角淀之外。迤逦而南。别开一河。广三十丈。深五六丈。河成。乃于春水未起。秋汛既过之后。引注浊流于其中。而闭其入淀之道。河形磬折。而斜入于丁字沽。去三忿口海河不过十余里。但于十余里闲。开拓运河西岸之隄。使河身寛阔。足以容纳众流。而增培运河东岸之隄。广厚一倍。以防其震撼。则可保无虞矣。且于新开浑河二十里之外、顺河身延筑遥隄。使伏秋汛涨。有所游荡。则不致更有冲决矣。仆未尝身经其地、惟按图籍循数推理、而建此议。不若吾友躬临目见。昭晰无疑。望审其形势。揭其情状。以开愚䝉。如或可行。即改前议而恳陈之。古之君子。功不必自已成。谋不必自已出。惟期分国之忧。除民之患耳。况兹事体大。实亿万人生死所关。而非一世之利害哉。昔世宗皇帝命怡贤亲王总理河道营田。首命别求一道。俾浑河直达海口而不入淀。圣谟洋洋。一言而尽。京畿之地势,究河道之源流矣。若能奉先帝之遗意,除蒸民之剧忧,定此远谟,万世永赖。在皇上则为辅相天地之实事,在吾友则为保障亿兆之奇功,而仆四十年胸中之痞块,一旦消释,亦可以死不恨矣。若大纲既定,其余节目,当续布之。

浏览 2
点赞
评论
收藏
分享

手机扫一扫分享

分享
举报
评论
图片
表情
推荐
点赞
评论
收藏
分享

手机扫一扫分享

分享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