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顧用方論治渾河事宜書

共 1440字,需浏览 3分钟

 ·

2023-12-09 00:00

與顧用方論治渾河事宜書

康熙三十七年。直隸巡撫于成龍。以渾河衝半壁店。近其祖墓。奏改河道。迤東入淀。安溪李相國繼撫直隸時。僕屢爲切言。奏復故道。當如救焚拯溺。少遼緩之卽。不可爲謀。後三十年。近畿之地。無罪而死者。不可數計矣。今不?而所言已驗。昨見吾友與直督李合奏河道事宜。源流利病。鑿鑿有據。且欲爲永久計。具見賢者忠實惻怛之心。但不識更改河身。廣拓遙隄之後。渾流遂不入於淀邪。若仍入淀。則可免淀外之衝決奔騰。而終不能免淀中之淤塞。其患正方興而未艾也。蓋直隸之有二淀二泊。乃天心仁愛斯民。於大地凝結時。設此大壑。以受塞北畿南之眾流,以免多方之昬墊。而于成龍乃以私心一舉而敗之,至今已成錮疾。若更不能原始要終,定其規模而底績焉,則終潰敗而不可收拾矣。竊思所奏,謂故道已爲旗民田廬所占,復之甚難是也。而僕之愚心,則謂復於安溪作撫時,則有利而無害。至於今雖不畏難不惜費以復之。止可少獲數年之安。而終無救於十數年以後之大患。審形察勢。決然無疑。吾友試思自改故道。未四十年。而二淀已塡淤過半。而自前明以至康熙三十七年。渾河之水。未嘗不由淀以達運河。而絕無愼淤。其故果安在哉。議者謂故道南入會通河。流淸而甚駛。故無停淤。此得其一而未知其二也。河流雖駛。能盪刷泥沙使不停耳。能使泥沙別出於兩淀之外哉。蓋緣夏水未起之前。秋汛旣落之後。渾河經流。本不甚大。其挾眾壑之泥沙。而沛然莫禦者。惟伏秋之漲爲然。而河行固安霸州時。其故道本無隄岸。故散漫於二邑一二百里之閒。旬日水退,而土人謂之鋪金地者,皆泥沙之所停也。停於二邑之平地者多。則會於淸河而入淀者少。而又以數百里之深淀容之。故三百餘年雖少淤淀底而不見其形。自故道旣改,則渾河之泥沙無纖微不入于淀,故三十餘年而塡淤過半。淀旣半淤,則故道雖復,而由會通河入淀之道及西淀之中,必所在淤塞矣。雖歲加挑濬,人力有限,十年之後,終不能免全淀之盡淤。淀旣盡淤,則子牙河挾畿南諸水以入淀者。勢無所容。必橫穿南運河。渾河挾塞門諸水以入淀者。勢無所容。必橫穿北運河。更遇伏秋異漲。則近河之地。城郭人民。皆一朝而化爲巨浸矣。尙忍言哉。今欲爲河道民生永久之計。必別開河道。俾濁流不入淀池。直達於淀河下流之丁字沽。而畱東西二淀未盡塡淤者。以受會通淸河及子牙河伏秋之漲。然後可得數十年之安。苟得數十年之安。而時時修築挑濬。不失其宜。則亦可永久而無患矣。僕之愚心。欲循三角淀之外。迤邐而南。別開一河。廣三十丈。深五六丈。河成。乃於春水未起。秋汛旣過之後。引注濁流於其中。而閉其入淀之道。河形磬折。而斜入於丁字沽。去三忿口海河不過十餘里。但於十餘里閒。開拓運河西岸之隄。使河身寛闊。足以容納眾流。而增培運河東岸之隄。廣厚一倍。以防其震撼。則可保無虞矣。且於新開渾河二十里之外、順河身延築遙隄。使伏秋汛漲。有所遊盪。則不致更有衝決矣。僕未嘗身經其地、惟按圖籍循數推理、而建此議。不若吾友躬臨目見。昭晰無疑。望審其形勢。揭其情狀。以開愚䝉。如或可行。卽改前議而懇陳之。古之君子。功不必自已成。謀不必自已出。惟期分國之憂。除民之患耳。况兹事體大。實億萬人生死所關。而非一世之利害哉。昔世宗皇帝命怡賢親王總理河道營田。首命別求一道。俾渾河直達海口而不入淀。聖謨洋洋。一言而盡。京畿之地勢,究河道之源流矣。若能奉先帝之遺意,除蒸民之劇憂,定此遠謨,萬世永賴。在皇上則爲輔相天地之實事,在吾友則爲保障億兆之奇功,而僕四十年胸中之痞塊,一旦消釋,亦可以死不恨矣。若大綱旣定,其餘節目,當續布之。

浏览 2
点赞
评论
收藏
分享

手机扫一扫分享

分享
举报
评论
图片
表情
推荐
点赞
评论
收藏
分享

手机扫一扫分享

分享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