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學五書序

共 730字,需浏览 2分钟

 ·

2023-12-08 11:24

音學五書序

記曰:聲成文謂之音。夫有文斯有音,比音而爲詩,詩成然後被之樂,此皆出於天,而非人之所能爲也。三代之時,其文皆本於六書,其人皆出於族黨庠序,其性皆馴化於中和,而發之爲音,無不協於正。然而周禮大行人之職,九歲屬瞽史,諭書名,聽聲音,所以一道德而同風俗者,又不敢略也。是以詩三百五篇,上自商頌,下逮陳靈,以十五國之遠,千數百年之久,而其音未嘗有異。帝舜之歌,皐陶之賡,箕子之陳,文王、周公之繫,無弗同者。故三百五篇,古人之音書也。魏晉以下,去古日遠,詞賦日繁,而後名之曰韻。至宋周○,梁沈約,而四聲之譜作。然自秦漢之文,其音已漸戾於古,至東京益甚,而休文作譜,乃不能上據雅南,旁摭騷子,以成不刋之典,而僅按班、張以下諸人之賦,曹、劉以下諸人之詩所用之音,?爲定本。於是今音行而古音亾,爲音學之一變。下及唐代,以詩賦取士,其韻一以陸法言切韻爲凖,雖有獨用、同用之注,而其分部未嘗改也。至宋景祐之際,微有更易。理宗末年,平水劉淵始倂一百六韻爲一百七。元黃公紹作韻會,因之,以迄於今。於是宋韻行而唐韻亾,爲音學之再變。世日遠而傳日訛,此道之亾,蓋二千有餘歲矣。炎武潛心有年,旣得廣韻之書,乃始發悟於中,而旁通其説。於是據唐人以正宋人之失,據古經以正沈氏唐人之失,而三代以上之音,部分秩如,至賾而不可亂。乃列古今音之變,而究其所以不同,爲音論二卷,考正三代以上之音,注三百五篇,爲詩本音十卷。注易,爲易音三卷。辨沈氏部分之誤,而一一以古音定之,爲唐韻正二十卷。綜古音爲十部,爲古音表二卷。自是而六經之文乃可讀,其他諸子之書,離合有之,而不甚遠也。天之未喪斯文,必有聖人復起,舉今日之音而還之淳古者。子曰:吾自衞反魯,然後樂正,雅頌各得其所,實有望於後之作者焉。

浏览 1
点赞
评论
收藏
分享

手机扫一扫分享

分享
举报
评论
图片
表情
推荐
点赞
评论
收藏
分享

手机扫一扫分享

分享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