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利後論

轻识古籍-繁体

共 1002字,需浏览 3分钟

 ·

2023-12-08 03:03

水利後論

單鍔以吳江堤横截江流,而岸東江尾茭蘆叢生,泥沙漲塞,欲開茭蘆之地,遷沙村之民,運去漲土,鑿堤岸千橋走水,而於下流開白蜆、安亭江,使湖水由華亭、青龍入海。雖知松江之要,而不識禹貢之三江,其所建白,猶未卓然,所以欲截西水,壅太湖之上流也。蘇軾有言:欲松江不塞,必盡徙吳江一縣之民。此論殆非鍔之所及。今不鐫去堤岸,而直爲千橋,亦守常之論耳。崇寧二年,宗正丞徐確提舉常平,考禹貢三江之説,以爲太湖東注,松江正在下流,請自封家渡古江開淘至大通浦,直徹海口。當時惟確欲復古道,然確爲三江之説,今亦不可得而考。元泰定二年,都水監任仁發開江,自黄浦口至新洋江,江面財濶十五丈。仁發稱古者江狹處猶廣二里,然二里即江之湮已久矣。自宋元嘉中,滬瀆已壅噎至此,何啻千年。郟氏云:吳松古道,可敵千浦。又江旁縱浦,郟氏自言小時猶見其濶二十五丈,則江之廣可知,故古江蟠屈如龍形。葢江自太湖來,源不逺面勢既廣,若徑直則又易泄,而湖水不能蓄聚,所以迂?其塗。使如今江之淺狹,何用蟠屈如此?余家安亭在松江上,求所謂安亭江者,了不可見。而江南有大盈浦,北有顧浦,土人亦有三江口之稱。江口有渡,問之百嵗老人,云:往時南北渡,一日往來僅一二?,可知古江之廣也。本朝都御史崔恭鑿新道,自大盈浦東至吳淞江,廵檢司又自新涇西南蒲滙塘入江,自曹家河直鑿平地至新塲江面廣十四丈。夫以郟氏所見之浦,尚有二十五丈,而都水所開江面,財及當時之浦,至本朝之開江廼十四丈,則興工造事,以今方古,日就卑微,安能復見禹當時之江哉!漢賈讓論治河,欲北徙冀州之民當水衝者,決黎陽遮害亭,放河北入海,當敗壞城郭田廬,冡墓以萬數,以爲大禹治水,山陵當路者毁之,墮斷天地之性。此廼人功所造,何足言也。若惜區區漲沙茭蘆之地,雖嵗嵗開浦,而支本不正,水終横行。今自嘉靖以來,嵗多旱而少水,愚民以爲自今不復見白水之患。余嘗聞正徳五年秋雨七日夜,吳中遂成巨浸。設使如漢建始間霖雨三十日,將如之何?天災流行,國家代有,一遇水潦,吾民必有魚鼈之憂矣。或曰:今獨開一江,則其餘溪港當盡廢耶?曰:禹決九川,距四海,浚?澮距川,江流既正,則隨其所在,可鉤引以溉田畝。且江流浩大,其勢不能不漫溢。如今之小江,尚有勦娘江分四五里而合者,則夫竒分而旁出,古婁江、東江之跡,或當自見。且如劉家港,元時海運千艘所聚,至今爲入海大道。而上海之黄浦,勢尤洶湧,豈能廢之?但本支尊大,則支庶莫不得所矣。

浏览 1
点赞
评论
收藏
分享

手机扫一扫分享

举报
评论
图片
表情
推荐
点赞
评论
收藏
分享

手机扫一扫分享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