業行部

共 1668字,需浏览 4分钟

 ·

2023-12-06 04:51

業行部

述此行名,聖說不定。所謂罪行,諸經或說名黒黒業及不善業。凡夫福行,諸經或說名白白業及以善業。名雖種種,行體無殊。行體云何?如智度論說:殺害等是不善業,布施等是善業。此則是說罪福二行。言殺等者,等取十惡,齊名罪行。言施等者,等取事中戒定等業,同是世善,俱名福行。此世善中八禪定者,望欲界亂善,名不動行。若望出世理觀智慧,此縁事住,則名福行。如說六度。前五度中所有禪定,通亦名福。但諸罪福人行不同,或專修福,或唯造罪。或復有人罪福俱行。專修福者,所謂净心,爲益他人行施戒等。唯造罪者,謂無慈潤,動身口意皆爲損他。罪福俱者,謂修福時内心不净,或兼損物。此則是其欲界雜業,非純淨故,亦名不淨。若論罪行,麤顯可知。若論雜業,與淨福行有同有異,稍隱難知。謂諸修福,據其外相,事中信樂,所作皆同。若據内心,爲自爲他,所求各别,精麤不等。以諸修福外同内異,故有純雜二業不同。若能調心,慈悲愍物,隨所施爲,皆成大善。若不守念,視相修福,内麤外細,唯成雜業。稱彼愚情,雖謂過世,理實違道,亦非淨福。以修福時不觀生空,我倒常行,徧通三性,所有作業與倒相應,是假取性,是故違道。以不定心多求世報,又多求名,故非淨福。以此純雜,世俗多迷。今略偏論,令人識行。

先論雜業,後明淨福。但諸雜業自有麤細,麤者爲惡,兼損他人;細者自爲,唯求世報,先論麤雜。若就施論,或有非法取財施者,如盗他物,以用布施,此感來報,還常衰耗,施已生悔,得果亦然。故優婆塞經云:若人施已,生於悔心,若 他財持,以布施,是人未來雖得財物,常耗不集。或有爲施兼損他者,謂若施時不正念善,或生瞋恚,或起髙慢,當墮惡道。雖得福報,畜中别受,不感人天。故分别業報經偈云:

修行大布施, 急性多瞋怒,

不依正憶念,後作大龍身。

能修大布施, 髙心陵懱人,

由斯業行。生 大力金翅鳥。

若爲修福求世報者,如捨財時自求來報。或恐身財無常故捨。或爲名聞專求自益。此非慈悲,爲濟貧苦。猶如市易。非純淨業。是以經中名不淨施。如百論說。爲報施者,是名不淨施,如市易故。報有二種:現報者,名稱敬愛等。後報者。後世富貴等,名不淨施。譬賈客遠到他方,雖持雜物多所饒益,然非憐愍衆生,以自求利故,是業不淨。布施求報亦復如是。以此證知,無實慈愍,自求名稱,或爲來報,縱雖廣施,皆非淨業,業非淨故,得報不精。故分别業報經偈云:若爲生天施, 或復求名聞, 酬恩及望報,恐怖故行施。 獲果不清淨, 所受多麤澀。施行既爾,戒等諸善不淨同此。故百論云:不淨持戒者,自求樂報。若持戒求天上與天女娛樂;若人中富貴,受五欲樂,爲婬欲故。如覆相者,内欲他色,外詐親善,是名不淨。此外細心,不淨持戒。如阿難語難陀說偈云:

如羝羊相觸, 將前而更却,

汝爲欲持戒,其事亦如是。開心專爲益他,得福則多。又於施境,有貧、有病,或有知法而乏所須,若施令彼得益長善,所施有宜,獲福則多。故賢愚經云:佛讃五施,得福無量,所謂施遠,來者遠,去者、病瘦者,於饑餓時,施於飲食,施知法人。如是五施,現世獲福。此施有宜,現獲多福,不同求名,施非要處,雖多割捨,不得淨報。又隨喜他施者,若望諸極麤造不善者,是其細罪,亦得名善。若望離欲及專爲他,此之雜業,則是其罪。故智度論云:麤人有麤罪,細人有細罪。故此雜業,罪福俱行,望心非純,是不淨業。上來明其罪福俱行,是其欲界不淨雜業竟。若論淨業,翻前可知。故百論云:淨施者,若人愛敬利益,得福亦多。故因果經偈云:

若有貧窮人, 無財可布施,

見他修施時,而生隨喜心。

隨喜之福報, 與施等無異。又丈夫論偈云:

悲心施一人, 功德大如地。

爲己施一切,得報如芥子。

救一厄難人, 勝餘一切施。

衆星雖有光, 不如一月明。

若諸凡夫造其罪福,不解因果,善惡無性,是爲迷事取性,常繫三有。故智度論云:譬如蠅無處不著,唯不著火燄。衆生愛著亦復如是。善不善法中皆著。乃至非想亦著。唯不著般若波羅蜜性空大火。以此證知。無善惡性常輪五道。即當無佛性衆生也。此略明凡夫罪福二行迷事取性。所依經論竟。

浏览 4
点赞
评论
收藏
分享

手机扫一扫分享

分享
举报
评论
图片
表情
推荐
点赞
评论
收藏
分享

手机扫一扫分享

分享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