視之不見章第十四

共 1606字,需浏览 4分钟

 ·

2023-12-06 23:38

視之不見章第十四

視之不見名曰夷,

明皇曰:此明道也。夷,平易也。道非色,故視不可見。以其於無色之中能色,故詔曰夷。河曰:無色曰夷,言無采色,不可得視而見之。○雱曰:道至於萬法平等,無有高下之處,非目所睹。

聽之不聞名曰希,

明皇曰:希者,聲之微也。道非聲,故聽之不聞。以其於無聲之中,獨能和焉,故好曰希。河曰:無聲曰希,言一無音聲,不可得聽而聞之。○雱曰:物相感觸,乃有聲響。大道不與物鄰,用心求之,其去已遠,故曰希,則經所謂大音也。

搏之不得名曰微。

明皇曰:摶,執持也。微,妙也。道無形,故執持不得。以其於無形之中,而能物焉,故詔曰微。○河曰:無形曰微,言一無形體,不可摶持而得之。

此三者不可致詰,

河曰:三者,謂夷希微也。不可致詰者,夫無色無聲無形,口不能言,書不能傳,當受之靜,求之以神,不可詰問而得之也。

故混而為一。

明皇曰:三者將以詰道,道非聲色形法,故詰不可得,但得希夷微爾。道非希夷微,故復混而爲一。○河曰:混,合也。故合於三,名之而爲一。○弼曰:無狀無象,無聲無響,故能無所不通,無所不往,不得知,更以我耳目體不知爲名,故不可致詰,混而爲一也。雱曰:三者本一體,而人所以求之者,或以視,或以聽,或以摶,故隨事强名。雖然,所用求者,與夫所欲求者,未嘗不一也,唯了吾一,則與彼一脗然爲一矣。

其上不皦,

河曰:言一在天上,不皦皦光明。

其下不昧。

明皇曰:在上必明,在下者必昩,唯道於上非上,在上亦不明。於下非下,在下亦不。昩河曰:言一在天下,不昩昩有所闇冥。○雱曰:凡物有質,則具陰陽,上皦下昩,理必然也,唯道無物,故混然而成,此言道之定體。莊子曰:失吾道者,上見光而下爲土。

繩繩兮不可名,

河曰:繩繩者,動行無窮極也。不可名者,非一色也,不可以青黄白黑别,非一聲也,不可以宫啇角徵羽聽,非一形也,不可以長短大小度之也。

復歸於無物。

明皇曰:繩繩者,運動不絶之意。不皦不昧,運動無窮,生物之功,名目不得,非物能物,故常生物而未始有物,妙本湛然,故云復歸於無物。○河曰:物,質也。復當歸之於無質。○雱曰:道有常度,其理可信,故曰繩繩。雖繩而實無定體,故不可名。要其極也,未始有物,至矣不可加矣。

是謂無狀之狀,

河曰:言一無形狀,而能爲物作形狀也。雱曰:有而不可見。

無物之象,

河曰:一無物質,而爲萬物設形象也。○弼曰:欲言無邪,而物由以成,欲言有邪,而不見其形,故曰無狀之狀,無物之象也。○雱曰:有而不可得。

是謂惚恍。

明皇曰:是謂無形狀之狀,無物質之象,不可名有,不可名無,無有難名,故謂之惚恍。河曰:一忽忽恍恍,若存若亡,不可見之也。弼曰:不可得而定也。○雱曰:忽者,有之疑於無。恍者,無之疑於有。道之爲物,非有非無,不可定名。

迎之不見其首,

河曰:一無端末,不可預待也。除情去欲,一自歸之也。

隨之不見其後。

明皇曰:無始,故迎之不見其首。無後,故隨之不見其後。○河曰:言一無影迹,不可得而著。○雱曰:物有定體,乃分前後,道既無形,敦爲首尾。此言道之運用,故可迎隨。雖曰迎隨,而迎隨在物,道未嘗異。

執古之道,以御今之有。

明皇曰:執古無爲之道,以御今有爲之事,則還反淳樸也。○河曰:聖人執守古道,主一以御物,知今當有一也。○弼曰:有,有其事。○雱曰:古之道,謂古今常一之道,唯其古今常一,故可御世故之萬變。

能知古始,

雱曰:推而上之,至於無初之初,乃知物無所從來,則道之情得矣。

是謂道紀。

明皇曰:能知古始所行,是謂道化之綱紀。河曰:人能知上古,本始有一,是謂知道綱紀也。○弼曰:無形無名者,萬物之宗也。雖今古不同,時移俗易,故莫不由乎此,以成其治者也。故可執古之道,以御今之有。上古雖遠,其道存焉,故雖在今,可以知古始也。○雱曰:道之紀要,古今不變者,是則莊子所謂無端之紀也。

道徳眞經集註卷之二

浏览 2
点赞
评论
收藏
分享

手机扫一扫分享

分享
举报
评论
图片
表情
推荐
点赞
评论
收藏
分享

手机扫一扫分享

分享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