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镇庙大殿遗址

共 3016字,需浏览 7分钟

 ·

-0001-11-30 00:00

历史沿革

宋初建隆三年(962年),建东镇庙。
清光绪《临朐县志·建置》载:“国朝康熙元年(1662年)知县谢赐牧,四十年(1701年)知县陈万相继修。今悉颓圮,存正殿五楹,寝殿三楹,公所道房各三间,瓴甗不具,萌以重茅。”
民国初年,由于道士还俗,少人管理,年久失修,复加外侵内乱,破坏残重。建国前,仅剩正殿、寝殿、鼓楼、斋舍十数间。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东镇庙庙舍改为东镇小学,因取暖不慎,东镇庙大殿被火灾所焚,仅剩四面墙壁。山东省沂山林场建立后,场部设于此,归其管理使用,修复大殿、旧舍,封顶改瓦为茅,并于西公馆处建造新房20余间。砌墙成院,禁止砍伐,保护了劫余残存碑刻和名木古树。
1985年春,文物考古人员对碑碣石雕、残庙旧舍、名木古树及遗址内外一切文物,逐一进行发掘考察。初复碑林面貌,且对9株名木古树砌筑了栏杆围台。1986年春,相继二次复立工程,并重砌大殿祭台前石级。1989年秋,重修元代鼓楼。1993年春,复修钟楼,建筑院墙400米。1994年春,营造正殿,基起旧址,原貌重修。
东镇庙大殿遗址碑廊
2010年,东镇庙重修时,在庙的中心地带建立四个碑廊,将石碑按年代顺序一一安放,加基座和玻璃罩进行科学保护,并向社会各界开放。
东镇庙大殿遗址
2011年7月11日,东镇庙重修工程竣工。

遗址特点

综述
东镇庙大殿遗址前廊柱础石
东镇庙大殿遗址东西长18米、南北宽9.4米、高2.1米,面积169.2平方米,台面遗存东西向柱础三排,每排4个,跨度4米;排间跨度1.7米、1.4米、1.8米。前两排为前廊柱础,其做工精细,均为高浮雕复瓣莲花,具有典型的隋唐遗风,后排为素面中部微凸形制。每个柱础均为90厘米方盘,内圆直径约70厘米。柱础内圆尺寸,柱础跨度等数据可以推测昔日大殿的宏伟气势。古祭台是保留最完整的宋式祭台。东镇碑林始于宋元,盛于明清,多幢碑文真实记录了大殿遗址的历史变迁。历代完整碑刻124方。
东镇庙大殿
东镇庙大殿为的主体建筑。原面宽7间,进深3间;元初因倾重修,缩为面宽5间,进深两间。建造形式为重檐歇山。廊台四面,石栏整齐玲珑,封顶碧瓦,檐楠凌空飞出,瓴甗兽头,砌筑鳞次严整。整个大殿造型、风格、彩绘与北京故宫殿宇相似。殿前祭台,锁钉栏板结构,以青石为料。台之正面及两侧各砌台阶十数级,砌造严紧。台之左,有建隆御碑亭,形式为四角重檐,木架结构,顶覆琉璃。右有元大德御碑亭,体量较小,木架灰瓦顶。两亭之南,分别为东庑、西庑,俗称东、西廊房。两庑规格统,,相与对称,面宽5间,前连廊厦的硬山式,以青瓦封顶,大殿后为更衣殿为3间,硬山式,青瓦顶。
古树
东镇庙大殿遗址古树
古槐,据光绪《临朐县志·建置》载:“其龙虎殿前古槐一株围,一丈四尺三寸,今止存半身,树叶犹东偏绿;又西道房前槐一株,围一丈二尺;又道房西南隅槐一株,围一丈三尺。三槐世传为唐槐。”其中两株,分别于20世纪初叶与“文革”末先后杀伐,仅剩西道房一株。槐之南面,根部枯朽,外裂成洞,其间,昔年栽有赤松,粗若碗口,故俗呼谓“赤松槐”。相传为唐中宗嗣圣间,工部尚书尹思贞(长安人,以明经及第,累官工部尚书。事高宗至玄宗,前后为刺史十三郡,皆以清廉著闻)代祭东镇沂山时所植。1200余年,历尽风霜寒暑仍存老枝杈丫,高大摩天,苍劲挺拔。树底老根外露且新株从生。
古柏,县志上说,“大殿前柏之干霄者,凡十六株”。现仅存五株,皆高标挺拔,有干云摩天之势。
古银杏树,原是银杏树两株的,也有了千来年的岁月,为宋仁宗赵祯景祐三年(1036年)祭祀东镇时手植。西边的雄株高大参天,东边的雌株婀娜多姿。雄株在20世纪60年代被砍掉,雌株未遭诛杀。1995年春,于原雄株位置新植同性银杏一株,以补其缺。
石碑
东镇庙建于宋朝初年,每当帝王将相封祭沂山,总要立碑碣以纪之;又有名人墨客,也往往题诗镌碑以纪之。留下大量碑碣。

文物遗存

御碑
东镇庙大殿西侧的元德东安王碑,本是宋代御碑,元灭宋,洗掉了碑上的文字,镌刻了蒙文在上,汉文在下的碑文,钦立加封五镇的封号,并明令“岁时与岳渎同祀,著为定式。”朱元璋灭了元,于洪武三年(1370年)祭祀沂山神,在元德东安王碑的对面蠢立了“语定岳镇海渎神号”碑,批评唐、宋元对沂山崇名美号的做法是“渎礼不经,莫此为甚”,尽去前代所封名号,止于山水本名而称其神,且碑的高阔皆大元碑一倍有余。从这两块御碑上,不仅看到了前后王朝之间的较劲,也看到了文化上的差异。
东镇庙大殿遗址明洪武三年御碑
大明诏旨碑,立于洪武三年(1370年),是明太祖更改神号的圣旨碑。自唐贞观十年(636年),太宗敕封爵号以来,历代多有增封,而朱元璋认为,岳镇海渎乃高山广水,受命于上帝,朝廷授以封号是“渎礼不经”,于是褫去一切封号,以山水本名称其神。这反映出朱元璋的敬神主张,也表现出他特立独行,标新立异的治国理念。此碑矗立于东镇碑林,硕大无朋,可谓丰碑,文字方正大气,中规中矩,笔力强劲。明代杭州著名藏书家郎瑛曾慕名远道而来,赞赏有加,并考证出文字为明初著名书法家、“台阁体”书法先导詹孟举所书。
东镇庙大殿遗址灵气所钟碑
灵气所钟碑,是康熙五十二年(1713年)清圣祖御笔亲书的题刻碑。“钟”是聚集、汇聚,“所”为处所、地方,这是一个倒装句,将“钟”“所”颠倒,宾语前置,表达了一代大帝对沂山的高度评价:“灵气聚集的地方”。这幢碑在民国三十六年(1947年)曾遭到破坏,碎为大小不等的13块,散落各地。1985年东镇庙碑林复立时,文物工作者找到部分残碑,核对拼接,加框固定,立于东镇庙大殿之前,阙如部分,用水泥抹平,再有残块出土,清洗后填补到相应位置。2007年5月7日,工作人员在大殿东侧施工时,发现“所”字下半部分。

历史文化

东镇庙
东镇庙
东镇庙,位于沂山东麓九龙口,西汉时期的东镇庙曾建在沂山极顶,宋代后搬迁至今址,元、明历次进行增修,形成建筑面积达4100平方米的气势恢宏的庙宇群。东镇庙分为东、中、西三院有庙殿、神堂、廊庞、楼亭、斋舍、道房等170余楹,是古代青州境内最大的庙宇。民国以后,东镇庙少人管理,加之战火频仍,破坏严重,后来仅剩建筑十数间。曾经郁郁葱葱的历代古木,也只剩下汉柏、唐槐、宋代银杏等40余株不过。从山门进入,经过的钟鼓楼、碑廊、拜台、东安王殿、寝殿等。从1985年始,当地政府就开始有计划地对东镇庙进行修复。

研究价值

东镇庙大殿遗址修建历史至少可追溯至宋朝,留存碑碣、古木、大殿遗址和古祭台,是研究古代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和文学、书法、雕刻艺术的珍贵实物。

保护措施

2006年12月,东镇庙大殿遗址被山东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019年10月,东镇庙大殿遗址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八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旅游信息

地理位置

东镇庙大殿遗址位于山东省潍坊市临朐县沂山风景区管理委员会东镇庙内。

交通信息

自驾:自山东省潍坊市临朐县人民政府开车前往东镇庙大殿遗址,路程约50.7千米,用时约52分钟。
浏览 1
点赞
评论
收藏
分享

手机扫一扫分享

分享
举报
评论
图片
表情
推荐
点赞
评论
收藏
分享

手机扫一扫分享

分享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