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强度工作后的思考
跨界架构师
共 1780字,需浏览 4分钟
·
2021-11-13 18:18
这里是Z哥的个人公众号
每周五11:45 按时送达
当然了,也会时不时加个餐~
我的第「214」篇原创敬上
我来和大家汇报一下近期的状况。
一直关注我的小伙伴应该知道,Z哥在国庆前换了一份工作。去到一个目前处于初创期的公司。工作强度是真的大……,我那老旧的发动机刚开始还有点不适应……
不过目前发动机上的铁锈已经被甩光,焕然一新,状态渐佳~重新找回了年轻时的感觉,现在每天都是很亢奋的状态。
由于自己的工作起步较低以及后来的职业规划原因,之前Z哥也没有机会去到一线大厂历练一下。
但是这次有幸和很多一线大厂出来的伙计们共事,收获颇丰。
所以说,这段时间虽然很累,但是很快乐。
我今天和大家分享的就是我在这段时间收获的最大的三个启发,希望对大家在未来的职场以及人生道路上有所帮助。
/01 「设计」的真正意义是让其他人更便捷/
在过去,我认为「设计」这件事不就是「抽象+组合」吗?将其中的一些元素识别出来,然后以符合具体场景以及要求的方式将它们组合起来,满足场景的需要,最多再考虑一下如何让每个元素能被清晰的表达。
乍一看是不是觉得这么理解也没啥问题?其实里面缺失了一个最重要的点,“如何通过你的设计让其他人更便捷”。
这里的便捷可不只是终端用户,而是整个设计方案落地过程中的所有人,包括实施者、使用者等等。
如果没有带着这个思想去做,往往做出来的设计是平庸的、缺乏亮点和真正价值的。
回想一下,你的身边是不是有很多设计,事后看看好像并没有带来太多有意义的价值?如果是,那么这些设计者在设计的时候大概率没有带着这里提到的思路去思考设计方案。
/02 哪怕是你重复做过N遍的事,都值得重头思考/
很多人做事情很快,因为TA对某件事情熟悉。但是这往往也是最大的陷阱,诱使你在原地踏步的陷阱。
所谓的工作十年等于一年经验的十次重复,就是这个情况导致的。
我这次的工作还是原来的行业,刚开始也是习惯性地带着原先的经验在做事。但是被一句话给点醒了:
如果重复用过去的方式做事,凭什么比之前的结果更好?
所以,之后做事我就开始重新思考每件事的本质,尝试着比之前挖掘到更深处的「知识」。
而这种方式其实也不会浪费你过去的经验,因为它们可以帮助你更快地达到你知识盲区的边界。换个方式说就是,不熟悉的人要思考3天的东西,你可能思考半小时就到相同地步了。
/03 项目间的交互,以“大接口,少连接”理念去做/
这个看似是一个技术层面的问题,其实也适用于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在一个分布式系统的设计中,如何处理多个子系统之间的调用是一门学问。
我过去的理念一直是,「小接口,多连接」。因为这样的思路限制性更强,倡导所谓的“按需获取”。但这在现在看来,可能反而是「高内聚低耦合」的反模式。
任何事物都有两面性。这种方式的缺点是,将某个整体性的概念拆散到了N个API中,是一种分散的状态,不利于任何一个API的接入方了解整个概念的全貌。也因此会导致,未来的API数量爆炸,反而加大了系统间的耦合度,因为连接数量增加了,长期维护成本同步增加。背后的原因是,各个接入方、甚至是系统的Owner都不知道有哪些分散在别处的API可以满足当前的新需求。
其实人与人之间的协作也是这个道理。不要每次像挤牙膏式地把一件事做得不多不少,刚刚好。向外界多输出一些,尽量让别人知道你能力范围的全貌,反而会让你长期的工作开展更加顺利,甚至是有机会获得更多宝贵的机会。
好了,总结一下。
这篇呢,Z哥和你分享了我近期的三个启发。
设计方案的时候需要尽可能多地考虑落地的便捷性,让做事情的人,使用的人变得简单,才是「设计」的真正价值。
不要习惯性地用过去的经验做事,每次都要重新回归事物的本质去思考。过去的经验最多可以用来帮助自己加速这个过程,而不是省略这个过程。
项目间的交互,以“大接口,少连接”理念去做,这个理念也适用于与人与人之间的协作。
希望对你有所启发。
推荐阅读:
原创不易,如果你觉得这篇文章还不错,就「点赞」或者「在看」一下吧,鼓励我的创作 :)
也可以分享我的公众号名片给有需要的朋友们。
如果你有关于软件架构、分布式系统、产品、运营的困惑
可以试试点击「阅读原文」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