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丘戒犯缘畧释卷第十

轻识古籍

共 10827字,需浏览 22分钟

 ·

2024-02-07 07:12

比丘戒犯缘畧释卷第十

金陵天隆寺弘律沙门京兆炤明释

第八。

应当学,名第五篇,复名第六聚。萨婆多论中,问曰:余篇不言应当学,而此戒独尔?荅言:余戒易持而罪重,犯则成罪,或众中悔,或对首悔。此戒难持而罪轻,脱尔有犯,心悔?学,罪?灭也。以难持易犯故,常愼心?学故,不结罪名,?言应当学也。事钞云:律言式义、迦啰尼义,?众学法,谓是应学事也。律摄云:众学法者,谓广释中所有众多恶作,、恶说;。咸悉摄在众学法中,是故总言众学法也。若犯斯众学法,所得之罪尽突吉罗。此突吉罗罪,如王法中之笞罪也。如犯而不?发露懴悔者,身坏命终,当堕等活地狱中。如四王天寿五百年,受罪人间五十年。当此天一昼夜,若以人间年数筭之,?该九十亿年,方满其限也。

应当学有一百条,初不齐整着涅槃僧,至一百人持葢为说法。当齐?着涅槃僧,应当学一。此戒缘起。惟一涅槃僧,亦云泥洹僧,或云尼伐散那,此翻裙。佛在舍卫国。时六群比丘着涅槃僧,或时下着,系带于䐡下;或时高着,褰齐于?上;或一?前垂,如??;或两?前垂,如多罗树?;或绕腰细襵而着。诸居士见,皆讥嫌言:此沙门释子如是着衣,似国王、大臣,亦似節会戯笑俳说人着衣。诸比丘闻,白佛,诃责结戒,以成犯条,列为第一,大乘同学。是中治罪,非前可比。如初、二篇中,罪有轻重、三种、五位之殊。?三、四篇中,亦有二种、三位之?。是以各随所作,酌定犯缘增减,以判?罪重轻。重轻差别,皆从缘得。若缘不具,本罪不成。此应当学中,罪但一种,惟分故、悮二心而论懴法。故作之罪,应向一人对首悔;悮作之罪,?自责心悔。凡有所犯,非故?悮,不假方便,其罪便成。故不同前各篇?罪犯缘,有增减之差别也。是中犯者,如上着法,若故作犯,应懴突吉罗。以故作故,更犯一非威仪突吉罗。懴时但懴故作突吉罗,其非威仪罪自然随灭,不烦更懴。何以故?由同时因一事而从故作生,非另时犯也。若不故作,但犯突吉罗,此罪应自责心悔。以下乃至百条,随其故悮得罪。懴法尽如是。惟发起因缘,或同或?,一一别释。比丘尼等四众犯,尽突吉罗。不犯者:或时䐡中生疮下着,或脚?有疮高着,若僧伽藍内,若村外,若作时,若在道行,及未制戒前,並痴狂等,不犯。

律摄云:苾刍不依佛教,不顾羞耻,欲非法着者,捉衣开张,得责心恶作。若披着身,得对说恶作。若有顺奉心而着衣,不如法式,或时忘?,或是无知,非法着者,惟犯责心恶作。如是于余学处,准此应知。

五分律云:若不解不问而作此着,突吉罗。若解不愼而作此着,突吉罗。若解轻戒、轻人而作此着,波?提。若病时、泥雨时,不犯。比丘尼亦如是。

根本杂事云:热时,于自房内,但着下裙及僧脚崎。,随情读诵、说法、作衣等,悉皆无犯。

僧祗律云:着内衣时,不得如纒轴,亦不得如婬女卖色法,左右顾視为好不好,应看令如法齐?着。若放恣诸根,不欲齐?着者,越学法。当齐?着三衣,应当学。

二、此戒缘起惟一。佛在舍卫国。时六群比丘或时下着三衣过肘露脇,或时高着过脚?上,或后褰高,前垂一?如??,或前垂两?似多罗树?,或细襵已安缘着。诸长者见,皆?讥嫌。诸比丘闻,白佛诃责结戒,以?犯条列为第二。大乗、同学、五众所犯,尽如上说。不犯者:或肩臂有疮下着,或脚?有疮高着,若僧伽藍内,若村外,若作时及未制戒前,並痴狂等,皆不犯。其根本、僧祗二律所说,亦同前条。

舍利弗问经中,佛言:修供养时,应须偏袒,以便作事。作福田时,应覆两肩,现田文相。云何修供养?如见佛时,问讯师僧时,若拂床,若扫地,若卷衣,若周正荐席,乃至泥地作华,种种供养。云何作福田?时国王请食,入里乞食,坐禅诵经,廵行树下,人见端严,有可观也。律摄云:应知三衣受用各别。若作务时,或行道时,及在寺内,常用五衣。若行礼敬及食噉时,应披七条。为遮寒说法等,应着大衣。凡着衣服,应舍三种心,生五种心。言三种者:一、喜好玩餙心;二、轻贱受用心;三、矫覔名称心。谓诈着弊衣,欲令他知有德有行,希招利誉。如是三心,皆不应作,但求坏色,趣得?身,顺大师教,进修善品。言五种心者:一、知量,谓受用衣时,知其新旧,量度而用,勿使伤损,后来难得;二、知间?,谓不可频频常着一衣,而令疾破,可间用之;三、知思察,谓常思此衣来处,彼施求福,助我修道,惭愧受用,勿为非法;四、知时,谓寒热适时,受用合度;五、知数,谓衣趣蔽形,不可贪求,妨废道业。更有着用差别,于戒学必需中广明。不得反抄衣入白衣舍,应当学三。从此乃至一百人持葢为说法,尽由六群比丘发起,招世讥嫌而制。其制戒之处,惟第八十五安佛塔在下房戒。佛在拘萨罗国游行,向都子婆罗门村时制,余?尽在舍卫国制。凡五众有犯,或故或悮,及未制戒前,並痴狂等,不犯。尽如前说,故不繁述。是中反抄衣者,谓或左或右,反抄衣着肩上,露形而入他家也。律摄云:上下衣服,不得偏抄一邉,露形体;不得双抄两邉,置于肩上。凡是行歩,非大人相者,皆应远离。僧祗律云:六群比丘反抄衣入白衣家,彼讥问言:尊者欲来?闘??何故反抄衣露现脇肋?诸比丘闻,白佛故制。若风雨时,得抄一邉;若偏袒右肩,得抄左邉;若通肩披,得抄右邉。不得令肘现。乞食时,畏污衣故,得反抄肘,不现无罪。若放恣诸根,反抄衣入他家内者,越学法。

不得反抄衣入白衣舍坐,应当学四。此戒尽同上说,惟以行、坐为?。

不得衣纒颈入白衣舍,应当学五。

不得衣纒颈入白衣舍坐,应当学六。其中行、坐两?,及犯、不犯,尽同上。衣纒颈者,谓总捉衣两?,着在肩上也。

不得覆头入白衣舍,应当学。七。

不得覆头入白衣舍坐,应当学。八。此二戒因缘尽同,惟?行、坐。覆头者,若以碎叚物,若衣覆头,犯罪同前。不犯者:若患寒,或头上生疮,或命难、梵行难,覆头而走,不犯。

僧祗律中:白衣问言:尊者,为患?痛,为畏日?头??如放?婬女,如贼细作,如新妇,如采?人,覆头而行。诸比丘闻,白佛,故制。覆头者,全覆头及两耳。若大寒、雨雪,若病,若患头风,不得全覆,当覆半,应令耳现。若见二师、上座,当挽却。不得覆头入厕,若屏处、私房,覆头无罪。律摄云:覆头如新嫁女,故招世人讥嫌。如上所说,皆由比丘覆头不如法而致讥,原非讥戴僧㡌也。?世尊为病者及大寒虽开,亦但开戴㡌,非听以包头首帕裹头,如上比被讥之人也。新妇以红绢葢头覆靣,至夫家始除。婬女为卖色,采?人畏蜂螫,贼之细作亦畏他识,故皆有葢头覆靣之举,比丘岂宜为之?故他讥而佛遮也。

不得跳行入白衣舍,应当学。九。不得跳行入白衣舍坐,应当学。十。跳行者,谓双脚跳也。或故或悮,犯罪如前。不犯者:若为人所打,若有恶兽,若有棘刺,或渡渠,或渡坑堑跳过,及未制戒前,並痴狂等,不犯。僧祗律云:若泥水时,不得先下脚指,后下脚跟,当先下脚跟,后下脚指;若脚心有疮,当侧脚行;若蔽疮物系之,先下脚跟,后下脚指;若放恣诸根,不学平脚行者,越学法。

不得白衣舍内蹲坐,应当学。此戒由赴檀越请时,六群比丘蹲坐,比坐比丘以手触之,?便却倒露形。诸居士见之,讥嫌言:此沙门释子不知惭愧,云何蹲坐舍内,如似裸形婆罗门??诸比丘闻,白佛,故制。蹲坐者,若在地,若在床上,尻不至地也。随其故悮,治罪如前。不犯者,或尻邉生疮,及未制戒前,並痴狂等,不犯。

僧祗律云:不得抱?坐,若病时得。

亦不得交脚坐。交脚者,?着?上,?着?上,腨膓着脚胫上是也。若挑刺交脚,无罪。

不得义腰行入白衣舍,应当学。

不得手义腰入白衣舍坐,应当学。是中犯不犯等,尽同前。义腰者,以手义腰匡肘也。

僧祗律云:若老病,若风动腰痛,若臀痤疮㿍,以药涂之,畏污衣故。此皆无罪。

十诵律云:不得掌扶颊坐。

不得摇身行入白衣舍,应当学。

不得摇身行入白衣舍坐,应当学。

摇身者,左右戾身趋行也。五众所犯,尽同前。

不犯者,或有如是病,或被人打,或逢担棘刺人及诸恶兽,如是等事戾身?避,或着衣时?身看齐?不,及未制戒前,並痴狂等,皆不犯。

律摄云:摇身者,如衒色女摇身而行。僧祗律云:不得摇头行,若老羸病,若夜头,若风雨雪寒振摇,皆无犯。

不得掉臂行入白衣舍,应当学。不得掉臂行入白衣舍坐,应当学。掉臂者,埀臂前却也。犯不犯,尽同上。

僧祗律云:不得动手动足,舞手舞足。当安详靖住;若有所问者;当先䕶戒,随顺而说;若先是王子、大臣,本习未除,应当教言:汝?出家。当舍此俗仪,从比丘法。若欲呼人,不得双举两手,当以一手招根本。

律云:不得附肩,不得肩相接,不应连手行。

好覆身入白衣舍,应当学。好覆身入白衣舍坐,应当学。不好覆身,谓处处露现也。犯不犯尽同前。

僧祗律云:六群比丘或着细生䟱衣,形体露现;或着垢?破衣,腰、脇、背、肘露现。?入檀越家,为世人所嫌,故制令作三衣。当用致物坐时,不得坐衣上。当一手褰衣,一手按坐具,然后安详而坐。

不得左右顾視,行入白衣舍,应当学。不得左右顾視,入白衣舍坐,应当学。皆由非威仪,处处看故,令居士讥嫌,谓似盗?人,故制。

五众所犯尽同前。不犯者:或仰瞻日、时、節;或命难、梵行难,左右顾視,伺求方便,道欲逃走;及未制戒前,並痴狂等,皆不犯。

僧祗律云:出家之人,应谛視而行。

谛視行时,不得如马低头行。

当平視行,防恶?、牛、马。

当如担辇人行,不得东西瞻視。

若欲看时,?身向所看处。

坐时,不得如马?颈低头。

当平視,勿令不觉。

静黙入白衣舍,应当学。

静黙入白衣舍坐,应当学。

皆由高声大唤,被讥,故制。

五众所犯尽同前。不犯者:若聋,须高声唤;或高声嘱授;或遇难,高声而走;及未制戒前,並痴狂等,皆不犯。

律摄云:设有须唤,他不闻时,应请俗人为其大唤。

僧祗律云:不得高声大唤。若欲唤者,应弹指。若前人不觉者,应语比座。如是展转第二、第三,令彼得知。

不得戯笑行入白衣舍,应当,学。

不得戯笑白衣舍坐,应当,学。皆谓露齿而笑也。

五众所犯尽同前。不犯者:或唇病不覆齿,或?法欢喜而笑,及未制戒前,並痴、狂等,皆不犯。僧祗律中讥问言:尊者,此中有何事可笑?何故出龂欲卖齿??以是故制。白衣家及二师、上座前,皆不得笑。若有可笑事者,不得出龂现齿大笑。当?之,起无常、苦、空、无我想,思惟死想,当自啮舌,若复不止者,当以衣角遮口,制之。

用意受食,应当,学。此戒由不用意受食,捐弃羮飯,以致招讥,故制。五众所犯尽同前。不犯者,堕。案上及未制戒前,並痴、狂等,皆不犯。

五分律云:一心受食者,左手一心持钵,右手扶缘。

当平钵受食,应当,学。此戒由盛满溢出,捐弃羮飯,是中犯、不犯等尽同上。

根本律云:不得满钵受飯,更安羮菜,令食流溢。于钵缘邉,应畱屈指。

平钵受羮,应当,学。

羮飯等食,应当,学。此戒谓下飯已,取羮未至,食飯已尽;与羮已复去,取飯未至,食羮复尽。令他讥嫌,谓似饥饿之人,故制。五众所犯尽同前。不犯者:或须飯不须羮,或须羮不须飯,或日时欲过,或因难缘疾疾食,及未制戒前,並痴、狂等,皆不犯。以次食,应当,学。

此戒谓于钵中处处取食,犯尽同前。不犯者:或飯热,挑取冷处,及未制戒前,並痴、狂等,不犯。

僧祗律云:不得徧?四邉食,食畱中央,当次第取。

十诵律云:不得钵中摘好食,不得挑钵中而食,应当学。此谓置四邉,挑中央至钵底也。犯不犯尽同上。

若比丘不病,不得自为已索羮飯,应当学。

此戒缘起有二:初、由自为已索食,如饥饿时被讥故制;二、为病者开索,不犯。

五众所犯尽同前。更不犯者:若为他索,他为已索,若不求而得,及未制戒前,並痴、狂等,皆不犯。

根本律云:行食未至,勿预申钵。

五分律云:不应嫌诃食,自索益食。

不得以飯覆羮,更?得,应当学。

此戒二制。初制但云:不得以飯覆羮,应当学。后因取食持归者,遵制不敢覆羮,便污手、污钵、污衣。佛言:听请食者覆,无犯。

复第二,结戒。文中加更?得之语。

五众所犯尽同前。不犯者:或时正须羮,或时正须飯,及未制戒前,並痴、狂等,皆不犯。

僧祗律云:苦比丘迎食、。

虑污衣者,不得尽覆,当露一邉。若一切覆者,他问得未,应荅已得。

律摄云:羮飯不得互掩覆者,谓欲多求,长贪心故。应于飮食生厌离想,是为出家所应作事,随得随食,少欲为?。

不得視比座钵中,应当学。此由赴请时已得⾷少,见他得多,便责檀越与不平等。诸比丘闻,白佛诃责。

结戒不许視他钵中,五众所犯尽同前。不犯者:若比座病,若?暗,为看得食不得食,净不净,受未受,及未制戒前,並痴狂等,皆不犯。

当系钵想食,应当学。此戒由受食时,左右顾視,他人取羮藏之,故制。是中犯不犯尽同上。

律摄云:系心而食,?身长道。不得观他,生嫌贱心。

僧祗律云:不得放钵在前,?比座语。若有因缘,须?左右语者,左手抚钵上。若行食到第三人时,当先涤钵,豫擎待至。

不得大抟飯食,应当学。此谓口不容受也。

五众所犯尽同前。不犯者:或日时欲过,或遇诸难,疾疾⾷,及未制戒前,並痴狂等,皆不犯。

僧祗律云:不得大团飯食,亦不得小如婬女两粒、三粒而食,当可口食。

若食熬米满口,无罪。

不得大张口待飯食,应当学。此谓飯尚未至,先大张口待也。

犯不犯尽同上。

僧祗律云:若口有疮,预张无罪。

不得?食语,应当学。

此戒谓飯在口中,语不分明,令人不解,故制。

五众所犯尽同上。

不犯者:或噎而索水,或因难作声,及未制戒前,並痴狂等,皆不犯。

僧祗律云:若受食时,二师或上座唤,虽咽未尽,能使声不?者,得应。若不能者,应咽已,然后应。

若责应迟者,荅言:我口中有食。故不?应。

五分律云:益食时,听言须不须。

不得抟飯遥掷口中,应当学。

此戒犯不犯尽同前。

僧祗律云:若酸枣,若蒲萄,如是种种,乃至熬豆,挑掷噉,无罪。

不得遗落飯食,应当学。

僧祗律云:半入口中,半堕地,为世人所讥,故制。

凡受食时,食着口中时,勿令一粒落地,误落无罪。

若噉果、蓏、??时,皮核不得纵横弃地,当聚一邉。

若放恣诸根落粒食,越学法。

犯不犯尽同前。

僧祗律又云:

不得囓半还着钵中,当叚叚可口食。

若麨团大,当手中分,令可口食。

饼亦尔。

若食蓏、甘?,若根等,得囓无罪。

不得颊食食,应当,学。此谓满口?食,鼓起两颊,似猕猴状,故制。

五众所犯尽同前。

不犯者:或日时欲过,或遇难缘疾疾食,及未制戒前,並痴、狂等,皆不犯。

僧祗律云:

不得口中?食食。?食者,谓?飯从一颊?至一颊,当一邉?嚼咽。

若食熬粳米者,一邉浸,一邉嚼,无罪。

不得嚼飯作声食,应当,学。

此戒五众所犯尽同前。

不犯者:或嚼亁饼、焦飯、瓜果,及未制戒前,並痴、狂等,皆不犯。

僧祗律云:

不得?㗱作声食。

不得全呑,嗗嗗作声。

若咽喉病,无罪。

根本律云:

不弹舌食,不?㗱食,不诃气食,不吹气食。

不得大噏飯食,应当,学。此谓张口遥呼噏也。

五众所犯尽同前。

不犯者:若口痛,及未制戒前,並痴、狂等,皆不犯。

僧祗律云:

若食薄粥、羮飮,不得吸使作声,当徐徐咽。

十诵律云:啜粥不得作声。噉根、茎等,勿令大作声。

不得舌䑛食,应当,学。此谓吐舌出口,接取所食物也。五众所犯尽同前。不犯者:或被缚,或手有泥,或垢腻污手,以舌取食,及未制戒前,並痴、狂等,皆不犯。

僧祗律云:吐舌食者,吐出舌,以食着上,然后合口。若监食人欲知生熟咸淡,着掌中,舌䑛无罪。

不得反复䑛手食。若酥、油、?、石?着手者,当就钵缘上摡聚一?,然后取食。

不得?指。若?、盐着指,?无罪。

不得振手食,应当,学。。此戒犯尽同前。不犯者:或食中有草有虫,或手有不净欲振去之,或手触未受之食而污手振去之,及未制戒前,並痴狂等,皆不犯。

僧祗律云:振手食污比座衣,彼?问言:长老!何故振手为蜈蚣、蟽、?、螫??以缘白佛,故制。

不得向比座振。若⾷着手,当向已前振,若钵中抖擞。

不得手把散飯食,应当,学。。此谓不作抟食,把散飯则多弃。居士见之,嫌似鸡食,故制。犯不犯尽同上。

十诵律云:⾷堕所受草?上者,应⾷。若有土者,吹去?而⾷。或有多土著者,水洗得⾷。

不得污手捉飮噐,应当,学。。此谓腻飯着手,不洗而受,被讥故制。五众所犯尽同前。不犯者:洗手受,及未制戒前,並痴狂等,皆不犯。

不得洗钵水弃白衣舍内,应当,学。。此戒谓在居士家⾷已,弃洗钵水,乃至余⾷狼籍在地。居士见已讥嫌言:沙门释子无有惭愧,多受飮食如饥饿之人,而捐弃狼籍如王大臣。以此白佛,诃责结戒。五众所犯尽如前说。不犯者:若澡槃,或余噐承取水持弃外,及未制戒前,並痴狂等,皆不犯。僧祗律云:⾷时当称腹而取,不得多受。若净人卒与多者,未噉时应减与比座。若彼不取,应与沙弥及园民。洗钵时不得一粒泻于地,若有者应聚着一?。若细粒,若麨,不可聚者无罪。

不得生草菜上大小便、涕唾,除病,应当学。。此戒发起因缘有二:初制为六群比丘大小便、涕唾生草菜上,被讥故遮;次制由病比丘不堪远避故开。除病者外,四众所犯同前,比丘尼波?提。不犯者:若在无草菜?,大小便流堕生草菜上,及未制戒前,並痴狂等,皆不犯。

不得水中大小便、涕唾,除病,应当学。。此戒二制缘起,犯不犯尽同上。善见律云:若水,人所不用,或海水,不犯。水虽中用,旷远无人用,不犯。

不得立大小便,除病,应当学。。此戒二制缘起,犯不犯尽同上。是中大小便有其二说:一、大便时必有小便,此大小便蹲踞之法,天下男女皆然,故立者则犯;二、但小便而非大便,在西域,虽男亦须蹲踞,立则人讥,谓似牛马,是故亦犯;在此方,男子必立,女人必蹲,如男蹲小便,人皆笑似妇女,或更疑谓不能男,是以国风两?,虽不蹲踞,亦当不犯。五分律中:佛言:虽是我所制,余方不以为淸净者,皆不应用;虽非我所制,余方必应行者,皆不得不行。。

不得与反抄衣、不㳟敬人说法,除病,应当学。。

此戒缘起有二:初制为六群比丘与不㳟敬、反抄衣人说法故遮;次制为听法者有病故开。五众所犯尽同前。不犯者:若为王、王大臣说,及未制戒前,並痴狂等,皆不犯。

不得为衣纒颈者说法,除病,应当学。。

不得为覆头者说法,除病,应当学。

不得为裹头者说法,除病,应当学。

不得为义腰者说法,除病,应当学。

不得为著革屣者说法,除病,应当学。

革屣?履也。此方履有多种,西域多以皮作。

不得为着木屐者说法,除病,应当学。

不得为骑乘者说法,除病,应当学。

以上各各发起因缘,二制开遮。犯不犯等,尽同反抄衣戒,皆由不㳟敬法故制也。

不得在佛塔中止宿,除为守䕶故,应当学。

此戒二制,初为无故止宿佛塔故遮,次为守䕶故复开。

五众所犯尽同前。不犯者,遇难及未制戒前,並痴、狂等,皆不犯。

不得藏财物置佛塔中,除为坚牢,应当学。

此戒二制,初为无因缘而置物于塔中故遮,次为坚牢故藏复开。

犯不犯尽同上。

不得着革屣入佛塔中,应当学。

此戒五众所犯尽同前。不犯者,或有病,或为强者所执唤入,及未制戒前,並痴、狂等,皆不犯。

不得手捉革屣入佛塔,

应当学。

不得着革屣绕佛塔行,

应当学。

不得着富罗入佛塔中,

应当学。

不得手捉富罗入佛塔中,

应当学。

以上犯不犯,尽同六十二戒。梵语富罗,译为短靿靴。五分律云:富罗不应深作?,听至踝上。不得?如靴,应开前。

不得塔下坐食、畱草及食污地,

应当学。

此戒四缘二制,初遮后开。一、为六群比丘塔下坐食、畱草及食污地,故制不听。二、由施食众集,坐?窄狭,开听坐食,不许畱草及食污地。复因一坐食比丘作余食法而不食者,及病比丘不敢畱残食,佛言:听聚一处,出时持弃之。

复第二结戒,犯不犯尽同前。

不得担死尸从塔下过,应当学。

此戒由䕶塔神?白佛故制。五众所犯尽同前。不犯者:或须此道行,或为强力者将去,及未制戒前,並痴、狂等,皆不犯。

不得塔下埋死尸,应当学。

不得在塔下烧死尸,应当学。

不得向塔下烧死尸,

应当学。

不得佛塔四邉烧死尸,使?气来入,

应当学。

以上犯、不犯,尽同六十八戒。

不得持死人衣及床从塔下过,除浣、?、香熏,应当学此戒二制:初因持如是物过,神?白佛故遮;次由持粪扫衣比丘故,听浣、?、香熏已持入。复第二结戒,五众所犯,並未制戒前,及痴、狂等,不犯尽同前。毘尼母经云:若得粪扫衣,水中久渍,用?浣净,以香涂上,然后得着入塔。

不得佛塔下大小便,应当学。

不得向佛塔大小便,应当学。

不得绕佛塔四邉大小便,使臭气来入,应当学。

不得持佛?至大小便处,应当学。

不得在佛塔下嚼杨枝,应当学。

不得向佛塔嚼杨枝,应当学。

不得佛塔四邉嚼杨枝,应当学。

不得在佛塔下涕唾,应当学。

不得向佛塔涕唾,应当学。

不得塔四邉涕唾,应当学。

以上犯、不犯,尽如七十三戒中说。

不得向塔舒脚坐,应当学。。

此戒犯尽同前。不犯者:或有病,若中间隔,或强者所持,及未制戒前,並痴、狂等,皆不犯。

不得安佛塔在下房已,在上房住,应当学。。

此戒佛在拘萨罗国游行,向都子婆罗门村。时六群比丘安如来塔置不好房中已,在上好房中宿。佛言:不应尔。应安如来塔置上好房中巳,在不好房中宿。彼复安塔下房已,在上房宿。佛言:不应尔。应安如来塔在上房已,在下房中宿。彼便?如来塔同屋宿。佛言:不应尔。由是结戒皆不听。言上房者,凡所住处,主房向下者,名之为上。若前靣朝上,或东西两向,皆名为下。若是阁者,阁上应名上房,阁下?名下房。是中所犯,尽如前说。不犯者:或命难、梵行难,及未制戒前,並痴、狂等,皆不犯。

人坐巳立,不得为说法,除病,应当学。。

此戒二制,初为不㳟敬法故遮,次因听法者病故开。犯不犯尽同前说法戒中说。

人卧已坐,不得为说法,除病,应当学。。

人在座已,在非座,不得为说法,除病,应当学。。

人在高坐已,在下坐,不得为说法,除病,应当学。。

人在前行已,在后行,不得为说法,除病,应当学。。

人在高经行处已,在下经行处,不应为说法,除病,应当学。。人在道已,在非道,不应为说法,除病,应当学。。以上七戒二制,因缘及犯不犯皆同。

不得携手在道行,应当学。。谓携手相连,阻他行道,失比丘威仪,被讥故制。犯尽同前。不犯者:或患?暗,须扶接,及未制戒前,並痴狂等,皆不犯。

不得上树过人,除时因缘,应当学。

此戒二制。初为比丘在大树上安居,?于树上大小便下,故制上树不得过人。次因比丘路逢恶兽,恐怖上树,不敢过人,被兽所害故。

第二,结戒。加除时因缘之语,犯尽同前。不犯者:若遇难,若树通身亁枯,及未制戒前,並痴狂等,皆不犯。

不得络囊盛钵,贯杖头,着肩上而行,应当学,谓络囊中盛钵,贯着杖头,肩上担。诸居士见已,谓是官来,皆下道避,及至乃知,各各讥嫌。诸比丘闻,白佛故制。是中所犯及未制戒等,不犯尽同前。

人持杖不㳟敬,不应为说法,除病,应当学人持劔,不应为说法,除病,应当学人持鉾,不应为说法,除病,应当学

人持刀,不应为说法,除病,应当学

人持葢,不应为说法,除病,应当学。

以上五戒,皆二制除病。犯不犯等,尽同前说法戒。已释一百应当学竟。

第九,灭诤。

法灭?除灭。诤有四种,如本律云:一、言诤,二、覔诤,三、犯诤,四、事诤。

云何言诤?比丘?比丘诤言,引十八诤事:法、非法,律、非律,犯、非犯,若轻、若重,

有残、无残,

粗恶、非粗恶,

常所行、非常所行,

制、非制,说、非说,

若以如是相诤言语,彼此?闘,是为言诤。

云何覔诤?

若比丘与比丘覔罪,以三举事:破戒、破见、破威仪、见闻疑,作如是相覔罪,是为覔诤。

云何犯诤?

犯七种罪,波罗?、僧残乃至恶说,是为犯诤。

云何事诤?

言诤中事作,覔诤中事作,犯诤中事作,是为事诤。

上四诤皆以贪、恚、痴为根,无贪、恚、痴为根,僧为根,界为根,人为根。言诤中更以十八破僧事为根,覔诤中更以三举事为根,犯诤中亦以三举事及六犯所起为根。其言诤、覔诤、事诤,此三诤皆由善、不善、无记三心而起,犯诤但从不善、无记二心而生。云何言诤是善?比丘?比丘善心言法、非法乃至说、不说,如是彼此诤,是为言诤善。若以不善心言法、非法乃至说、不说,如是言语遂?闘诤,是为言诤不善。若以无记心言法、非法乃至说、不说,以如此事互?诤,是为言诤无记。云何覔诤是善?若善心?相伺覔,以三举事破戒、破见、破威仪、见闻疑,内有五法,谓以时不以非时,真实不以不实,有益不以损减,?輭不以粗犷,慈悲不以?恚,令此人无犯、无垢污、淸净罪得出,莫令有恶名称流布,如是相覔,是为覔诤善。若以不善心覔罪,内无五法,乃至欲令恶名流布,如是相覔,是为覔诤不善。若以无记心覔罪,以三举事乃至见、闻、疑,如是相覔,是为覔诤无记。云何犯诤是不善?若凡夫人、学人故犯罪,是为犯诤不善。若凡夫人、学人不故犯戒,是为犯诤无记。此但指犯者而言。其举者三种心,如覔诤中说。其事诤中三心差别,如上三诤中说。其灭诤之法及七缘起,一一列后。

灭诤法有七:

初现前毘尼,至七如草覆地。律摄云:七灭诤法者,于四诤事,七法能除,故名七灭诤法。此之诤根有六:一、忿恨,二、覆?,

三、嫉悭,

四、谄诳,

五、无惭愧,

六、恶欲邪见。

僧祗律云:四诤者,相言诤、诽谤诤、罪诤、常所行事诤。是中相言诤,于三毘尼中用一一法灭,或但以现前毘尼灭,或以现前多覔毘尼灭,或以现前草覆地毘尼灭。

诽谤诤者,谓无见、闻、疑三根,而于五篇罪中取一一罪谤,故名诽谤诤。亦用三毘尼灭,各随其事,或用现前忆?毘尼灭,或用现前不痴毘尼灭。

罪诤者,谓彼此说五篇中罪相诤,应于四毘尼中用一一法灭,或用现前自言治灭,或用现前覔罪相灭,或用现前草覆地灭。

常所行事诤者,是指比丘所行诸事而言。凡有相诤,随其所作,用一一法灭,不出此七灭诤法外。

初现前毘尼

应与现前毘尼,

当与现前毘尼。是中缘起。

佛在舍卫国。时六群比丘同于河中洗浴。迦畱陀?浴竟先出,错着他衣而去。后出者不见已衣,谓迦畱陀?偷去,人不现前,便作灭?羯磨。迦畱陀?闻已,有疑白佛。佛问言:汝以何心取?荅言:谓是我衣取,无偷心。佛言:不犯。但不应不看衣而着,亦不应人不现前而作羯磨。若作羯磨不成,得突吉罗。自?已去,为诸比丘结现前毘尼灭诤。言现前者,凡治罸等一切事,须本人现前、法现前、律现前、僧现前、界现前。若不作单白、白二、白四羯磨,一人或二人、三人能灭者,但须本人、法、律三种现前,非僧非界则可。若作上三种羯磨者,僧不满数,界无所托,作法不成,故须一一现前方可。其中羯磨遇缘作者,随事差别,尽于羯磨指南中广明。已释现前毘尼竟。

浏览 2
点赞
评论
收藏
分享

手机扫一扫分享

举报
评论
图片
表情
推荐
点赞
评论
收藏
分享

手机扫一扫分享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