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正名论

轻识古籍

共 757字,需浏览 2分钟

 ·

2024-02-07 12:45

孔子正名论

苏右丞谓灵公之死,衞人立公子郢,而郢不可,乃立辄。使辄知礼,必辤,辤而不获,必逃。辄逃郢立,则名正矣,虽以拒蒯聩可也。虽然,孔子为政,岂将废辄而立郢耶?其亦将教辄避位而纳父耳。蒯聩得罪于父,然于其入也,春秋以世子称之,非世子而以世子名,以其子得立,成其为世子也。若辄避位纳父,是世子为君也,而名亦正矣。其后胡侍郞谓孔子为政,必当告于天子,方伯命公子郢而立之。

子全子曰:右丞何以知蒯聩之非世子?若本非世子,而孔子可以世子称之,则本为世子而亦可不以世子目之。宋儒说春秋多如此,乃大乱之道也。孔子以世子称蒯聩,则其尝为灵公所立无疑矣。观左传累称为太子,固有明文矣。不特此也,其出亡之后,灵公虽怒而未尝废之也,又无疑矣。观左传灵公欲立公子郢,而郢辤,则灵公有废之意而不果,又有明文矣。世岂有其子得嗣为诸侯,而其父遂不必有所受,而称为世子之礼?右丞之说,真无稽之谈也。惟蒯聩尝为灵公所立,未尝为灵公所废,特以得罪而出亡,则闻丧而奔赴,衞人所不可拒也。蒯聩之归有名,而衞人之拒无名也,然而衞人方自以为有名,则以蒯聩得罪于父也。夫蒯聩欲杀南子,其处人伦之闲,未尽其道则有之,而其心则可原也,虽以此得罪于父,而当在末减之条者也。况灵公前此尝立之,而其后又未尝声其罪而废之,则衞人欲追探灵公之意而废之,于义有未安也。故蒯聩之归有名,而衞人之拒无名也。况诸侯之子得罪于父而仍归者亦不一矣。晋之乱也,夷吾奔屈,重耳奔蒲,及奚齐、卓子之死,夷吾兄弟相继而归,不闻以得罪而晋人拒之也。然则于蒯聩何尢焉?故孔子之正名也,但正其世子之名而已。既为世子,则衞人所不可拒也。且使蒯聩不得为世子,则衞人何所见而立辄?其立辄也,固以其为世子所出而立之也。天下有世子而不应嗣位者乎?侍郞之说,亦未为斟酌尽善之道,孔子为政,必不出于此也。

浏览 9
点赞
评论
收藏
分享

手机扫一扫分享

分享
举报
评论
图片
表情
推荐
点赞
评论
收藏
分享

手机扫一扫分享

分享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