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般涅槃經卷第二十三

轻识古籍-繁体

共 9791字,需浏览 20分钟

 ·

2023-12-06 01:33

大般涅槃經卷第二十三

北涼天竺三藏曇無䜟奉詔譯

光明遍照髙貴德王菩薩品第十之三

?次,善男子!一切凡夫雖善護身,心猶故生於三種惡覺。以是因緣,雖斷煩惱得生非想非非想處,猶故還墮三惡道中。

“善男子!譬如有人渡於大海,垂至彼岸,沒水而死。凡夫之人亦?如是,垂盡三有,還墮三塗。何以故?無善覺故。何等善覺?所謂六?處。凡夫之人,善心羸劣,不善熾盛。善心羸故,慧心薄少;慧心薄故,增長諸漏。菩薩摩訶薩慧?淸淨見三覺過,知是三覺有種種患,常與衆生作三乗怨。三覺因緣乃令無量凡夫衆生不見佛性,無量劫中生顚倒心,謂佛世尊無常、樂、我,唯有一淨,如來?竟入於涅槃。一切衆生無常、無樂、無我、無淨,顚倒心故,言有常、樂、我、淨。實無三乗,顚倒心故,言有三乗。一實之道眞實不虚,顚倒心故,言無一實。是三惡覺常爲諸佛及諸菩薩之所訶責,是三惡覺常害於我、或亦害他。有是三覺,一切諸惡常來隨從。是三覺者?爲三縛,連綴衆生無邊生死。菩薩摩訶薩常作如是觀察三覺。

“菩薩或時有因緣故應生欲覺,黙然不受。譬如端正淨潔之人,不受一切糞穢不淨,如?鐵丸人無受者、如婆羅門性不受牛肉、如飽滿人不受惡食、如轉輪王不與一切旃陀羅等同坐一牀,菩薩摩訶薩惡賤三覺,不受、不味亦?如是。何以故?菩薩思惟:‘衆生知我是良福田,我當云何受是惡法?若受惡覺,則不任爲衆生福田。我自不言是良福田,衆生見相便言我是。我?若起如是惡覺,則爲欺誑一切衆生。我於往昔以欺誑故,無量劫中流轉生?、墮三惡道。我若惡心受人信施,一切天人及五通仙悉當證知而見訶責。我若惡覺受人信施,或令施主果?減少、或空無?。我若惡心受檀越施,則與施主而爲讎。怨一切施主恒於我所起赤子想,我當云何欺誑於彼而生怨想?何以故?或令施主不得果?、或少果?故。

“‘我常自稱爲出家人,夫出家者不應起惡,若起惡者則非出家。出家之人,身、口相應;若不相應則非出家。我?父母、兄弟、妻子、眷屬、知識,出家修道,正是修?諸善覺時,非是修?不善覺時。譬如有人入海求寳,不取眞珠,?取水精。亦如有人?妙音樂,遊戲糞穢。如?寳女,與婢交通如?金?用於?盆。如?甘露,服食毒藥。如捨?舊、良善之醫,從怨惡醫求藥而服。我亦如是,捨離大師——如來世尊——甘露法味,而服魔怨、種種惡覺。人身難得如優曇華,我?巳得;如來難值遇優曇蕐,我?巳值;淸淨法寳難得見聞,我?巳聞。猶如盲龜值浮木孔,人命不停過於山水。?日雖存,明亦難保。云何縱心令住惡法??色不停猶如奔馬,云何恃怙而生憍慢?猶如惡鬼伺求人過;四大惡魔亦?如是,常來伺求我之過失。云何當令惡覺發起?譬如朽宅、垂崩之屋,我命亦?,云何起惡?

“‘我名沙門,沙門之人名覺善覺。我?乃起不善之覺,云何當得名沙門也?我名出家,出家之人名修善道。我?行惡,云何當得名爲出家?我?名爲眞婆羅門,婆羅門者名修淨行。我?乃行不淨惡覺,云何當得名婆羅門?我?亦名刹利大姓,刹利姓者能除怨敵。我?不能除惡怨敵,云何當得名刹利姓?我名比丘,比丘之人名破煩惱。我?不破惡覺煩惱,云何當得名爲比丘?

“‘世有六處難可值遇,我?巳得。云何當令惡覺居心?何等爲六?一、佛世難遇,二、正法難聞,三、善心難生,四、難生,中國五、難得,人身六、諸根難具。如是六事難得巳得,是故不應起於惡覺。’

“菩薩?時修行如是大涅槃經,常勤觀察是諸惡心。一切凡夫不見如是惡心過患,故受三覺,名爲受漏。菩薩見巳,不受、不著,放捨不護,依八聖道推之令去、斬之令斷。是故,菩薩無有受漏。云何當言如來有漏?以是義故,如來世尊非是有漏。

?次,善男子!凡夫若遇身心苦惱起種種惡,若得身病、若得心病,令身、口、意作種種惡。以作惡故,輪?三趣,具受諸苦。何以故?凡夫之人無?慧故,是故生於種種諸漏,是名?漏。

“菩薩摩訶薩常自思惟:‘我從往昔無數劫來爲是身心造種種惡,以是因緣流轉生死,在三惡道具受衆苦,遂令我遠三乗正路。’菩薩以是惡因緣故,於巳身心生大怖畏,捨離衆惡,趣向善道。

“善男子!譬如有王以四毒蛇盛之一篋,令人、瞻養、餧飼卧起、摩洗其身。‘若令一蛇生?恚者,我當准法戮之都巿。’?時,其人聞王敕令,心生惶怖,捨篋逃走。王時?遣五旃陀羅拔刀隨後。其人?顧,見後五人遂疾捨去。是時,五人以惡方便藏所持刀,宻遣一人詐爲?善,而語之言:‘汝可還來。’其人不信,投一聚落,欲自隱匿。既入聚中,闚看諸舍都不見人,執捉??悉空無物。既不見人、求物不得,?便坐地,聞空中聲:‘咄哉,男子!此聚空曠無有居民,?夜當有六大賊來。汝設遇者,命將不全。汝當云何而得免之?’

“?時,其人恐怖遂增,?捨而去。路值一河,其水漂急,無有船筏。以怖畏故,?取種種草木爲筏。?更思惟:‘我設住此,當爲毒蛇、五旃陀羅、一詐?者及六大賊之所危害。若渡此河,筏不可依,當没水死。?沒水死,終不爲彼蛇、賊所害。’?推草筏,置之水中,身倚其上,手抱脚,蹋截流而去。既達彼㟁,安隱無患,心意泰然,恐怖消除。

“菩薩摩訶薩得聞、受持大涅槃經,觀身如篋,地、水、火、風如四毒蛇——見毒、觸毒、氣毒、齧毒——一切衆生遇是四毒故䘮其命。衆生四大亦?如是,或見爲惡、或觸爲惡、或氣爲惡、或齧爲惡,以是因緣遠離衆善。

“?次,善男子!菩薩摩訶薩觀四毒蛇有四種性,所謂刹利、婆羅門、毗舍、?陀。是四大蛇亦?如是,有四種性:堅性、濕性、?性、動性。是故,菩薩觀是四大與四毒蛇同其種性。

“?次,善男子!菩薩摩訶薩觀是四大如四毒蛇。云何爲觀?是四毒蛇常伺人便,何時當視?何時當觸?何時當嘘?何時當齧?四大毒蛇亦?如是,常伺衆生,求其短缺。若爲四蛇之所殺者,終不至於三惡道中;若爲四大之所殺害,必至三惡,道定無有疑。是四毒蛇雖?瞻養,亦欲殺人;四大亦?,雖常供給,亦常牽人造作衆惡。是四毒蛇,若一?者則能殺人;四大之性亦?如是,若一大發亦能害人。是四毒蛇雖同一處,四心各?;四大毒蛇亦?如是,雖同一處,性各别?。是四毒蛇雖?恭敬,難可?近;四大毒蛇亦?如是,雖?恭敬,亦難?近。是四毒蛇若害人時,或有沙門、婆羅門等,若以呪藥則可療治;四大殺人,雖有沙門、婆羅門等神呪良藥,則不能治。如自喜人聞四毒蛇氣臭可惡則便遠離;諸佛、菩薩亦?如是,聞四大臭?便遠離。?時,菩薩?更思惟四大毒蛇,生大怖畏,背之馳走,修八聖道。

“五旃陀羅者?是五陰。云何菩薩觀於五陰如旃陀羅?旃陀羅者,常能令人恩愛别離、怨憎集會;五陰亦?,令人貪近不善之法、遠離一切純善之法。

“?次,善男子!如旃陀羅,種種?仗以自莊嚴,若刀、若盾、若弓、若箭、若鎧、若矟,能害於人。五陰亦?,以諸煩惱牢自莊嚴,害諸癡人令墮諸有。

“善男子!如旃陀羅,有過之人得便害之;五陰亦?,有諸結過,常能害人。是故,菩薩深觀五陰如旃陀羅。

“?次,菩薩觀察五陰如旃陀羅。旃陀羅人無慈愍心,怨?俱害;五陰亦?,無慈愍心,善惡俱害。如旃陀羅惱一切人;五陰亦?,以諸煩惱常惱一切生?衆生。是故,菩薩觀於五陰如旃陀羅。

“?次,菩薩觀察五陰如旃陀羅。旃陀羅人常懷害心;五陰亦?,常懷諸結惱害之心。如人無足、刀仗、侍從,當知必爲旃陀羅人之所殺害;衆生亦?,無足、無刀、無有侍從,則爲五陰之所賊害。足名爲戒,刀名爲慧,侍從名爲善知識也。無此三事故,爲五陰之所賊害。是故,菩薩觀於五隂如旃陀羅。

“?次,善男子!菩薩摩訶薩觀察五陰過旃陀羅。何以故?衆生若爲五旃陀羅之所殺者,不墮地獄;爲陰殺者則墮地獄。是故,菩薩觀察五陰過旃陀羅。作是觀巳,而作願言:‘我?終身近旃陀羅,不能暫時近於五陰。旃陀羅者,唯能害於欲界癡人;是五陰賊徧害三界凡夫衆生。旃陀羅人唯能殺戮有罪之人;是五陰賊,不問衆生有罪、無罪,悉能害之。旃陀羅人不害衰老、婦女、稚小;是五陰賊不問衆生老、稚、婦女、一切悉害。’是故,菩薩深觀五陰過旃陀羅,是故發願:‘?當終身近旃陀羅,不能暫時?近五陰。’

“?次,善男子!旃陀羅者,唯害他人,終不自害;五陰之賊自害、害他及旃陀羅。旃陀羅人可以善言、錢財、寳貨求而得脫;五陰不?,不可強以善言誘喻、錢財、寳貨求而得脫。旃陀羅人於四時中不必常殺;五陰不?,常於??害諸衆生。旃陀羅人唯在一處,可有逃避;五陰不?,徧一切處,無有逃避。旃陀羅人,雖?害人,害巳不隨;五陰不?,殺衆生巳,隨逐不離。是故,菩薩?以終身近旃陀羅,不能暫時近於五陰。

“有智之人以善方便得脫五陰。善方便者,?八聖道、六波羅?、四無量心。以是方便而得解脫,身心不爲五陰所害。何以故?身如金剛、心如虚空,是故,身心難可沮壞。以是義故,菩薩觀陰?就種種諸不善法,生大怖畏,修八聖道。亦如彼人畏四毒蛇、五旃陀羅,涉路而去,無所顧留。

“詐?善者,名爲貪愛。菩薩摩訶薩深觀愛結如怨詐?。若知實者,則無能爲;若不能知,必爲所害。貪愛亦?,若知其性則不能令衆生輪轉生死苦中;如其不知,輪?六趣,具受衆苦。何以故?愛之爲病,難捨離故,如怨詐?難可遠離。怨詐?者,常伺人便,令愛别離、怨憎合會。愛亦如是,令人遠離一切善法、近於一切不善之法。以是義故,菩薩摩訶薩深觀貪愛如怨詐?,見不見故、聞不聞故。如凡夫人見生死過,雖有智慧,以癡覆故,後還不見;聲聞、緣覺亦?如是,雖見不見、雖聞不聞。何以故?以愛心故。所以者何?見生?過不能疾至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以是義故,菩薩摩訶薩觀此愛結如怨詐?。

“云何名爲怨詐?相?如怨不實,詐現實相;不可?近,詐現近相;實是不善,詐現善相;實是不愛,詐爲愛相。何以故?常伺人便,欲爲害故。愛亦如是,常爲衆生非實詐實、非近詐近、非善詐善、非愛詐愛,常誑一切輪?生?。以是義故,菩薩觀愛如?詐?。

“?詐?者,但見身、口,不覩其心,是故能誑。愛亦如是,唯爲虗誑,實不可得,是故能惑一切衆生。怨詐?者,有始有終,易可遠離;愛不如是,無始無終,難可遠離。?詐?者,遠則難知,近則易知;愛不如是,近尚難知,況復遠耶?以是義故,菩薩觀愛過於詐?。一切衆生以愛結故,遠大涅槃、近於生死;遠常、樂、我、淨,近無常、苦、無我、不淨。是故,我於處處經中說爲三垢。於現在事以無明故,不見過患、不能捨離。愛?詐?終不能害有智之人。是故,菩薩深觀此愛生大怖畏,修八聖道,猶如彼人畏四毒蛇、五旃陀羅及一詐?,涉路不?。

“空聚落者,?是六入。菩薩摩訶薩觀内六入空無所有,猶如空聚。如彼怖人既入聚巳,乃至不見有一居人、徧捉??不得一物。菩薩亦?,諦觀六入空無所有,不見衆生、一物之實。是故,菩薩觀内六入空無所有,如彼空聚。

“善男子!彼空聚落,羣賊遠望,終不生於虚空之想。凡夫之人亦?如是,於六入聚不生空想。以其不能生空想故,輪?生死,受無量苦。

“善男子!羣賊既至,乃生空想。菩薩亦?,觀此六入常生空想;生空想故,則不輪?生死受苦。菩薩摩訶薩於此六入常無顚倒;無顚倒故,是故不?輪?生死。

“?次,善男子!如有群賊入此空聚則得安樂;煩惱諸賊亦?如是,入此六入則得安樂。如賊住空聚,心無所畏;煩惱羣賊亦?如是,住是六入亦無所畏。如彼空聚乃是師子、虎、狼、種種惡獸之所住處;是内六入亦?如是,一切衆惡、煩惱走獸之所住處。是故,菩薩深觀六入空無所有,純是一切不善住處。

“?次,善男子!菩薩摩訶薩觀内六入空無所有,如彼空聚。何以故?虚誑不實故,空無所有作有想故、實無有樂作樂想故、實無有人作人想故。内六入者亦復如是,空無所有而作有想、實無有樂而作樂想、實無有人而作人想,唯有智人乃能知之,得其眞實。

“?次,善男子!如空聚落,或時有人、或時無人。六入不?,一向無人。何以故?性常空故,智者所知非是?見。是故,菩薩觀内六入多諸怨害,修八聖道,不休不息,猶如彼人畏四毒蛇、五旃陀羅、一詐?善及六大賊,怖著正路。

“六大賊者,?外六塵。菩薩摩訶薩觀此六塵如六大賊。何以故?能劫一切諸善法故。如六大賊能劫一切人民財寳;是六塵賊亦?如是,能劫一切衆生善財。如六大賊,若入人舍則能劫奪現家所有,不擇好惡,令巨富者忽?貧竆。是六塵賊亦?如是,若入人根則能劫奪一切善法;善法既盡,貧竆孤露,作一闡提。是故,菩薩諦觀六塵如六大賊。

“?次,善男子!如六大賊,欲劫人時要因内人,若無内人則便中還。是六塵賊亦?如是,欲劫善法要因内有衆生、知見、常、樂、我、淨、不空等相;若内無有如是等相,六塵惡賊則不能劫一切善法。有智之人内無是相,凡夫則有。是故,六塵常來侵奪善法之財。不善護故,爲其所劫。護者名慧,有智之人能善防護,故不被劫。是故,菩薩觀是六塵如六大賊,等無差别。

“?次,善男子!如六大賊能爲人民身心苦惱;是六塵賊亦?如是,常爲衆生身心苦惱。六大賊者,唯能劫人現在財物;是六塵賊常劫衆生三世善財。六大賊者,夜則歡樂;六塵惡賊亦?如是,處無明闇則得歡樂。是六大賊,唯有諸王乃能遮止;六塵惡賊亦?如是,唯佛、菩薩乃能遮止。是六大賊凡欲劫奪,不擇端正、種性、聰喆、多聞、博學、豪貴、貧賤;六塵惡賊亦?如是,欲劫善法,不擇端正乃至貧賤。是六大賊,雖有諸王截其手足,猶故不能令其心息;六塵惡賊亦?如是,雖須陀洹、斯陀含、阿?含截其手足,亦不能令不劫善法。如?健人乃能摧伏是六大賊;諸佛、菩薩亦?如是,乃能摧伏六塵惡賊。譬如有人,多諸種族、宗黨熾盛,則不爲彼六賊所劫;衆生亦?,有善知識不爲六塵惡賊所劫。

“是六大賊,若見人物則能偷劫;六塵亦?,若見、若知、若聞、若齅、若觸、若覺,皆悉能劫。六大賊者,唯能劫奪欲界人財,不能劫奪色無色界;六塵惡賊則不如是,能劫三界一切善寳。是故,菩薩諦觀六塵過彼六賊。作是觀巳,修八聖道,?往不?,如彼怖人畏四毒蛇、五旃陀羅、一詐?者及六大賊,捨空聚落,渉路而去。

“路值一河者,?是煩惱。云何菩薩觀此煩惱猶如大河?如彼駛河能漂香象;煩惱駛河亦?如是,能漂緣覺。是故,菩薩深觀煩惱猶如駛河。深難得底,故名爲河;邊不可得,故名爲大,其中多有種種惡魚。煩惱大河亦?如是,唯佛、菩薩能得底故,故名極深;唯佛、菩薩得其邊故,故名廣大;常害一切癡衆生故,故名惡魚。是故,菩薩觀此煩惱猶如大河。如大河水能長一切草木、叢林;煩惱大河亦?如是,能長衆生二十五有。是故,菩薩觀此煩惱猶如大河。

“譬如有人墮大河水無有慚愧;衆生亦?,墮煩惱河無有慚愧。如墮河者,未得其底?便命終;墮煩惱河亦?如是,未盡其底,周?輪轉二十五有。所言底者,名爲空相。若有不修如是空相,當知是人不得出離二十五有。一切衆生不能善修空無相故,常爲煩惱駛河所漂。如彼大河,唯能壞身,不能漂沒一切善法;煩惱大河則不如是,能壞一切身、心善法。彼大㬥河唯能漂沒欲界中人;煩惱大河乃能漂沒三界人天。世間大河,手抱脚蹋則到彼岸;煩惱大河,唯有菩薩因六波羅?乃能得度。

“如大河水難可得度;煩惱大河亦?如是,難可得度。云何名爲難可得度?乃至十住諸大菩薩猶故未能?竟得度,唯有諸佛乃?竟度,是故名爲難可得度。譬如有人爲河所漂,不能修集毫末善法;衆生亦?,爲煩惱河所漂沒者,亦?不能修?善法。如人墮河,爲水所漂,餘有力者則能拔濟;墮煩惱河爲一闡提,聲聞、緣覺乃至諸佛不能救濟。世間大河劫盡之時,七日並照,能令枯涸;煩惱大河則不如是,聲聞、緣覺雖修七覺,猶不能乾。是故,菩薩觀諸煩惱猶如㬥河。

“譬如彼人畏四毒蛇、五旃陀羅、一詐?善及六大賊,捨空聚落,隨路而去,既至河上,取草爲栰。者菩薩亦?,畏四大蛇、五陰旃陀羅、愛詐?善、六入空聚、六塵惡賊,至煩惱河修戒、定、慧、解脫、解脫知見、六波羅?、三十七品以爲船?,依乗此栰渡煩惱河,到於彼岸,常、樂、涅槃。菩薩修行大涅槃者,作是思惟:‘我若不能?受如是身苦、心苦,則不能令一切衆生度煩惱河。’以是思惟,雖有如是身心苦惱,黙然?受。以?受故,則不生漏。

“如是菩薩尚無諸漏,況佛、如來而當有漏?是故,諸佛不名有漏。云何如來非無漏也?如來常行有漏中故,有漏?是二十五有。是故,聲聞、凡夫之人言佛有漏,諸佛如來眞實無漏。

“善男子!以是因緣,諸佛如來無有定相。

“善男子!是故,犯四重禁、?方等經及一闡提悉皆不定。”

?時,光明遍照髙貴德王菩薩摩訶薩言:“如是如是,誠如聖教。一切諸法悉皆不定,以不定故,當知如來亦不?竟入於涅槃。如佛先說:菩薩摩訶薩修大涅槃,聞不聞中有涅槃、大涅槃。云何涅槃?云何大涅槃?”

?時,佛讃光明遍照髙貴德王菩薩摩訶薩言:“善哉,善哉。善男子!若有菩薩得?總持,乃能如汝之所諮問。

“善男子!如世人言:有海、大海,有河、大河,有山、大山,有地、大地,有城、大城,有衆生、大衆生,有王、大王,有人、大人,有天、大天,有道、大道;涅槃亦?,有涅槃、大涅槃。云何涅槃?善男子!如人飢餓,得少飯食名爲安樂,如是安樂亦名涅槃;如病得差則名安樂,如是安樂亦名涅槃;如人怖畏,得歸依處則得安樂,如是安樂亦名涅槃;如貧窮人?七寳物則得安樂,如是安樂亦名涅槃;如人觀骨,不起貪欲則得安樂,如是安樂亦名涅槃。如是涅槃不得名爲大涅槃也。何以故?以飢渴故、病故、怖故、生貪著故,是名涅槃,非大涅槃。

“善男子!若凡夫人及以聲聞——或因世俗、或因聖道——斷欲界結則得安樂,如是安樂亦名涅槃,不得名爲大涅槃也。能斷初禪乃至能斷非想非非想處結則得安樂,如是安樂亦名涅槃,不得名爲大涅槃也。何以故?還生煩惱,有?氣故。

“云何名爲煩惱?氣?聲聞、緣覺有煩惱氣,所謂我身、我衣、我去、我來、我說、我聽。諸佛如來入於涅槃,涅槃之性無我、無樂,唯有常、淨。是則名爲煩惱?氣。

“佛、法、衆僧有差别相,如來?竟入於涅槃,聲聞、緣覺、諸佛如來所得涅槃等無差别。以是義故,二乗所得非大涅槃。何以故?無常、樂、我、淨故。常、樂、我、淨乃得名爲大涅槃也。

“善男子!譬如有處能受衆水,名爲大海。隨有聲聞、緣覺、菩薩、諸佛如來所入之處名大涅槃。四禪、三三昧、八背捨、八勝處、十一切處,隨能攝取如是無量諸善法者,名大涅槃。

“善男子!譬如有河,第一香象不能得底,則名爲大。聲聞、緣覺至十住菩薩不見佛性,名爲涅槃,非大涅槃;若能了了見於佛性,則得名爲大涅槃也。是大涅槃,唯大?王能盡其底,大象王者,謂諸佛也。

“善男子!若摩訶?伽及鉢健陀大力士等經歷多時所不能上,乃名大山;聲聞、緣覺及諸菩薩摩訶?伽大力士等所不能見,如是乃名大涅槃也。

“?次,善男子!隨有小王之所住處名曰小城,轉輪聖王所住之處乃名大城;聲聞、緣覺、八萬、六萬、四萬、二萬、一萬住處名爲涅槃,無上法主聖王住處乃得名爲大般涅槃。以是故,名大般涅槃。

“善男子!譬如有人見四種兵不生怖畏,當知是人名大衆生。若有衆生於三惡道、煩惱惡業不生怖畏,而能於中廣度衆生,當知是人得大涅槃。若有人能供養父母,恭敬沙門及婆羅門,修治善法,所言誠實,無有欺誑,能?諸惡,惠施貧乏,名大丈夫。菩薩亦?,有大慈悲,憐愍一切,於諸衆生猶如父母,能度衆生於生死河,普示衆生一實之道,是則名爲大般涅槃。

“善男子!大,名不可思議。若不可思議,一切衆生所不能信,是則名爲大般涅槃。唯佛、菩薩之所見故,名大涅槃。以何因緣?名爲大?以無量因緣然後乃得,故名爲大。

“善男子!如世間人,以多因緣之所得者,則名爲大。涅槃亦?,以多因緣之所得故,故名爲大。

“云何?名爲大涅槃?有大我故,名大涅槃。涅槃無我,大自在故,名爲大我。

“云何名爲大自在耶?有八自在則名爲我。何等爲八?

“一者、能示一身以爲多身,身數大小猶如微塵,充滿十方無量世界。如來之身實非㣲塵,以自在故現微塵身。如是自在則爲大我。

“二者、示一塵身滿於三千大千世界。如來之身實不滿於三千大千世界。何以故?以無邊故、直以自在故,滿三千大千世界。如是自在名爲大我。

“三者、能以滿此三千大千世界之身輕舉飛空,過於二十恒河沙等諸佛世界而無障礙。如來之身實無輕重,以自在故,能爲輕重。如是自在名爲大我。

“四者、以自在故而得自在。云何自在?如來一心安住不動,所可示化無量形?各令有心,如來有時或造一事,而令衆生各各成辦;如來之身常住一土,而令他土一切悉見。如是自在名爲大我。

“五者、根自在故。云何名爲根自在耶?如來一根亦能見色、聞聲、嗅香、别味、覺觸、知法,如來六根亦不見色、聞聲、嗅香、别味、覺觸、知法。以自在故,令根自在。如是自在名爲大我。

“六者、以自在故,得一切法,如來之心亦無得想。何以故?無所得故。若是有者,可名爲得;實無所有,云何名得?若使如來計有得想,是則諸佛不得涅槃;以無得故,名得涅槃。以自在故,得一切法;得諸法故,名爲大我。

“七者、說自在故,如來演說一偈之義,經無量劫義亦不盡,所謂若戒、若定、若施、若慧。如來?時都不生?:‘我說,彼聽。’亦?不生一偈之想。世間之人以四句爲偈,隨世俗故,說名爲偈。一切法性亦無有說,以自在故,如來演說。以演說故,名爲大我。

“八者、如來徧滿一切諸處,猶如虚空。虚空之性不可得見;如來亦?,實不可見。以自在故,令一切見。如是自在名爲大我。如是大我名大涅槃。

“以是義故,名大涅槃。

“?次,善男子!譬如寳藏,多諸珍?,百種具足,故名大藏。諸佛如來甚深奥藏亦?如是,多諸奇?,具足無缺,名大涅槃。

“?次,善男子!無邊之物乃名爲大。涅槃無邊,是故名大。

“?次,善男子!有大樂故,名大涅槃。涅槃無樂,以四樂故,名大涅槃。何等爲四?一者、斷諸樂故。不斷樂者則名爲苦;若有苦者,不名大樂。以斷樂故則無有苦;無苦、無樂,乃名大樂。涅槃之性無苦、無樂,是故,涅槃名爲大樂。以是義故,名大涅槃。?次,善男子!樂有二種:一者、凡夫,二者、諸佛。凡夫之樂無常敗壞,是故無樂;諸佛常樂,無有??,故名大樂。

“?次,善男子!有三種受:一者、苦受,二者、樂受,三者、不苦不樂受。不苦不樂是亦爲苦。涅槃雖同不苦不樂,然名大樂。以大樂故,名大涅槃。

“二者、大寂靜故,名爲大樂。涅槃之性是大寂靜。何以故?遠離一切憒閙法故。以大寂故,名大涅槃。

“三者、一切知故,名爲大樂。非一切知,不名爲樂;諸佛如來一切知故,名爲大樂。以大樂故,名大涅槃。

“四者、身不壞故,名爲大樂。身若可壞,則不名樂;如來之身金剛無壞,非煩惱身、無常之身,故名大樂。以大樂故,名大涅槃。

“善男子!世間名字,或有因緣、或無因緣。有因緣者,如舍利弗。母名舍利,因母立字,故名舍利弗。如摩鍮羅道人,生摩鍮羅國,因國立名,故名摩鍮羅道人。如目揵連,目揵連者?是姓也,因姓立名,故名目揵連。如我生於瞿曇種姓,因姓立名,稱爲瞿曇。如毗舍佉道人,毗舍佉者?是星名,因星爲名,名毗舍佉。如有六指,因六指故,名六指人。如佛奴、天奴,因佛、因天故,名佛奴、天奴。因濕生故,故名濕生。如因聲故,名爲迦迦羅、究究羅、咀咀羅。如是等名是因緣名。

“無因緣者,如蓮蕐、地、水、火、風、虚空。如曼陀婆,一名二實:一、名殿堂,二、名飮漿;堂不飮漿,亦?得名爲曼陀婆。如薩婆車多名爲蛇蓋,實非蛇蓋。是名無因,強立名字。如坻羅婆夷名爲食油,實不食油,強爲立名,名爲食油。是名無因,強立名字。

“善男子!是大涅槃亦?如是,無有因緣,強爲立名。善男子!譬如虚空,不因小空名爲大空;涅槃亦?,不因小相名大涅槃。善男子!譬如有法,不可稱量、不可思議,故名爲大;涅槃亦?,不可稱量、不可思議,故得名爲大般涅槃。

“以純淨故,名大涅槃。善男子云何純淨?淨有四種。何等爲四?一者、二十五有名爲不淨,能永斷故,得名爲淨。淨?涅槃,如是涅槃亦得名有,而是涅槃實非是有。諸佛如來隨世俗故,說涅槃有。譬如世人,非父言父、非母言母,實非父母而言父母。涅槃亦?,隨世俗故,說言諸佛有大涅槃。

“二者、業淸淨故。一切凡夫業不淸淨,故無涅槃;諸佛如來業淸淨故,故名大淨。以大淨故,名大涅槃。

“三者、身淸淨故。身若無常則名不淨;如來身常,故名大淨。以大淨故,名大涅槃。

“四者、心淸淨故。心若有漏,名曰不淨;佛心無漏,故名大淨。以大淨故,名大涅槃。

“善男子!是名善男子、善女人修行如是大涅槃經具足成就初分功德。

大般涅槃經卷第二十三

浏览 1
点赞
评论
收藏
分享

手机扫一扫分享

分享
举报
评论
图片
表情
推荐
点赞
评论
收藏
分享

手机扫一扫分享

分享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