師子吼菩薩品第十一之六
共 11659字,需浏览 24分钟
·
2023-12-06 01:34
師子吼菩薩品第十一之六
善男子!若有不能作如是觀,名不修身。
“不修戒者,善男子!若不能觀戒是一切善法梯隥,亦是一切善法根本,如地悉是一切樹木所生之本;是諸善根之導?也,如彼商主導諸商人。戒是一切善法勝幢,如天帝釋所立勝幢。戒能永斷一切惡業及三惡道,能療惡病猶如藥樹。戒是生死險道資粮,戒是摧結惡賊鎧仗,戒是滅結毒蛇良呪,戒是度惡業行橋梁。若有不能如是觀者,名不修戒。
“不修心者,不能觀心輕躁、動轉、難捉、難調。馳騁奔逸,如大惡象;??迅速,如彼電光;躁擾不住,猶如獼猴。如幻、如炎,乃是一切諸惡根本,五欲難?。如火獲薪,亦如大海吞受衆流,如漫陀山草木滋多。不能觀察生死虚妄,躭惑?患,如魚吞鈎。常先引導諸業隨從,猶如貝母引導諸子。貪著五欲,不樂涅槃,如駞食?,乃至於死,不顧芻草。深著現樂,不觀後過,如牛貪苗,不懼杖楚。馳騁周徧二十五有,猶如疾風吹兜羅䩸。所不應求求無猒足,如無智人求無?火。常樂生死、不樂解脫,如絍婆蟲樂絍婆樹。迷惑愛著生死臭穢,猶如獄囚樂獄卒女,亦如厠豬樂處不淨。若有不能如是觀者,不名修心。
“不修慧者,不觀智慧有大勢力,如金翅鳥;能壞惡業,壞無明闇,猶如日光;能拔陰樹,如水漂物;焚燒邪見,猶如猛火。慧是一切善法根本,佛、菩薩母之種子也。若有不能如是觀者,不名修慧。
“善男子!第一義中,若見身、身相、身因、身果、身聚、身一、身二、此身、彼身、身滅、身等、身修、修者,若有如是見者,名不修身。
“善男子!若見戒、戒相、戒因、戒果、上戒、下戒、戒聚、戒一、戒二、此戒、彼戒、戒滅、戒等、戒修、修者、戒波羅?,若有如是見者,名不修戒。
“若見心、心相、心因、心果、心聚、心及心?、心一、心二、此心、彼心、心滅、心等、心修、修者、上中下心、善心、惡心,若有如是見者,名不修心。
“善男子!若見慧、慧相、慧因、慧果、慧聚、慧一、慧二、此慧、彼慧、慧滅、慧等、上中下慧、鈍慧、利慧、慧修、修者,若有如是見者,名不修慧。
“善男子!若有不修身、戒、心、慧,如是之人於小惡業得大惡?。以恐怖故,常生是?:‘我屬地獄,作地獄行。’雖聞智者說地獄苦,常作是?:‘如鐵打鐵、石還打石、木自打木、火蟲樂火,地獄之身還似地獄。若似地獄,有何苦事?’譬如倉蠅爲唾所粘,不能自出。是人亦?,於小罪中不能自出,初心無?,不能修善覆藏瑕疵,雖有過去一切善業,悉爲是罪之所垢汙,是人所有現受輕?轉爲地獄極重惡果。
“善男子!如小?水置鹽一升,其味鹹苦,難可得飮;是人罪業亦?如是。善男子!譬如有人負他一錢,不能償故,身被繫縛,多受衆苦;是人罪業亦?如是。”
師子吼菩薩言:“世尊!是人何故令現輕?轉地獄受?”
佛言:“善男子!一切衆生若具五事,令現輕?轉地獄受。何等爲五?一者、愚癡故,二者、善根微少故,三者、惡業深重故,四者、不懴悔故,五者、不修本善業故。?有五事:一者、修?惡業故,二者、無戒財故,三者、遠離諸善根故,四者、不修身、戒、心、慧故,五者、?近惡知識故。善男子!是故能令現世輕?地獄重受。”
師子吼言:“世尊!何等人能轉地獄重?現世輕受?”
“善男子!若有修?身、戒、心、慧如先所說,能觀諸法同如虚空,不見智慧、不見智者,不見愚癡、不見愚者,不見修?及修?者,是名智者。如是之人則能修?身、戒、心、慧,是人能令地獄果?現世輕受。是人設作極重惡業,思惟觀察,能令輕㣲,作是?言:‘我業雖重,不如善業。’譬如㲲華,雖?百斤,終不能敵眞金一兩。如恒河中投一升鹽,水無鹹味,飮者不覺。如巨富者雖多負人,千萬寳物無能繫縛,令其受苦。如大香象,能壊鐵鎻,自在而去。智慧之人亦?如是,常思惟言:‘我善力多,惡業羸?。我能發露、懴悔、除罪惡,業能修智慧。智慧力多,無明力少。’如是?巳,?近善友,修?正見,受持、讀誦、書寫、解說十二部經。見有受持、讀誦、書寫、解說之者,心生恭敬,兼以衣、食、房舍、卧具、醫藥、華香而供養之,讃歎、尊重。所至到處稱說其善,不說其短。供養三寳,敬信方等大涅槃經,如來常、恒、無有?易,一切衆生悉有佛性。是人能令地獄重?現世輕受。
“善男子!以是義故,非一切業悉有定果,亦非一切衆生定受。”
師子吼菩薩言:“世尊!若一切業不定得果、一切衆生悉有佛性、應當修?八聖道者,何因緣故一切衆生悉不得是大般涅槃?世尊!若一切衆生有佛性者,?當定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何須修?八聖道耶?
“世尊!如此經中說有病人若得醫藥及瞻病人隨病飮食、若使不得,皆悉除差。一切衆生亦?如是,若遇聲聞及辟支佛、諸佛、菩薩諸善知識,若聞說法、修?聖道,若不遇、不聞、不修?道,悉當得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何以故?以佛性故。世尊!譬如日、月,無有能遮,令不得至頞多山邊;四大河水不至大海;一闡提等不至地獄;一切衆生亦?如是,無有能遮,令不得至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何以故?以佛性故。世尊!以是義故,一切衆生不須修道,以佛性力故,應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不以修?聖道力故。
“世尊!若一闡提犯四重禁、五逆罪等不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者應須修?,以因佛性定當得故,非因修?然後得也。世尊!譬如磁石,去鐵雖遠,以其力故,鐵則隨著;衆生佛性亦?如是。是故,不須勤修?道。”
佛言:“善哉,善哉。善男子!如恒河邊有七種人,若爲洗浴、恐畏?賊、或爲採華,則入河中。第一人者,入水則沉。何以故?羸無勢力,不?浮故。第二人者,雖没還出,出巳還没。何以故?身力大故,則能還出;不?浮故,出巳還没。第三人者,没巳?出,出更不没。何以故?身重故没,力大故出,先?浮故,出巳?住。第四人者,入巳便没,没巳還出,出巳?住徧觀四方。何以故?重故則沉,力大故還出,?浮則住,不知出處,故觀四方。第五人者,入巳?沉,沉巳便出,出巳?住,住巳觀方,觀巳?去。何以故?爲怖畏故。第六人者,入巳?去,淺處則住。何以故?觀賊近遠故。第七人者,既至彼岸,登上大山,無?恐怖,離諸怨賊,受大快樂。
“善男子!生死大河亦?如是,有七種人。畏煩惱賊故,發意欲度生死大河,出家剃髮,身披法服。既出家巳,?近惡友,隨順其教,聽受邪法,所謂衆生身者?是五陰,五陰者?名五大,衆生若死,永斷五大,斷五大故,何須修?善惡諸業?是故當知無有善惡及善惡?,如是則名一闡提也。一闡提者,名斷善根;斷善根故,沒生?河不能得出。何以故?惡業重故、無信力故,如恒河邊第一人也。
“善男子!一闡提輩有六因緣没三惡道,不能得出。何等爲六?一者、惡心熾盛故,二者、不見後世故,三者、樂?煩惱故,四者、遠離善根故,五者、惡業障隔故,六者、?近惡知識故。
“?有五事没三惡道。何等爲五?一者、於比丘邊作非法故,二者、比丘尼邊作非法故,三者、自在用僧鬘物故,四者、母邊作非法故,五者、於五部僧互生是非故。
“?有五事没三惡道。何等爲五?一者、常說無善惡果故,二者、殺發菩提心衆生故,三者、喜說法師過失故,四者、法說非法、非法說法故,五者、爲求法過而聽受故。
“?有三事没三惡道。何等爲三?一、謂如來無常、永滅,二、謂正法無常、遷?,三、謂僧寳可滅壞故,是故常没三惡道中。
“第二人者,發意欲度生死大河,斷善根故,没不能出。所言出者,?近善友則得信心。信心者,信施、施果,信善、善果,信惡、惡果,信生死苦、無常、敗壞,是名爲信。以得信心修?淨戒,受持、讀誦、書寫、解說,常樂惠施、善修智慧。以鈍根故,?遇惡友,不能修?身、戒、心、慧,聽受邪法。或值惡時,處惡國土,斷諸善根;斷善根故,常没生死,如恒河邊第二人也。
“第三人者,發意欲度生死大河,斷善根故,於中沉沒。?近善友,得名爲出。信於如來是一切智常、恒、無?,爲衆生故,說無上道:一切衆生悉有佛性;如來非滅,法、僧亦?,無有滅壞;一闡提等不斷其法終不能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要當遠離,然後乃得。以信心故,修?淨戒;修淨戒巳,受持、讀誦、書寫、解說十二部經,爲諸衆生廣宣流布。樂於惠施,修?智慧,以利根故,堅住信慧,心無退轉,如恒河邊第三人也。
“第四人者,發意欲度生死大河,斷善根故,於中沉没。?近善友,故得信心,是名爲出。得信心故,受持、讀誦、書寫、解說十二部經。爲衆生故,廣宣流布,樂於惠施,修?智慧。以利根故,堅住信慧,心無退轉,徧觀四方——觀四方者,四沙門果——如恒河邊第四人也。
“第五人者,發意欲度生死大河,斷善根故,於中沉没。?近善友,故得信心,是名爲出。以信心故,受持、讀誦、書寫、解說十二部經。爲衆生故,廣宣流布,樂於惠施,修?智慧。以利根故,堅住信慧,心無退轉。無退轉巳,?便前進——前進者,謂辟支佛——雖能自度不及衆生,是名爲去,如恒河邊第五人也。
“第六人者,發意欲度生死大河,斷善根故,於中沉沒。?近善友,獲得信心,得信心故,名之爲出。以信心故,受持、讀誦、書寫、解說十二部經。爲衆生故,廣宣流布,樂於惠施,修?智慧。以利根故,堅住信慧,心無退轉。無退轉巳,??前進,遂到淺處。到淺處巳,?住不去——住不去者,所謂菩薩——爲欲度脫諸衆生故,住觀煩惱,如恒河邊第六人也。
“第七人者,發意欲度生死大河,斷善根故,於中沉没。?近善友,獲得信心,得信心巳,是名爲出。以信心故,受持、讀誦、書寫、解說十二部經。爲衆生故,廣宣流布,樂於惠施,修?智慧。以利根故,堅住信慧,心無退轉。無退轉巳,?便前進。既前進巳,得到彼岸,登涉髙山,離諸恐怖,多受安樂。善男子!彼岸山者,喻於如來;受安樂者,喻佛常住;大髙山者,喻大涅槃。
“善男子!是恒河邊如是諸人悉具手足而不能度;一切衆生亦?如是,實有佛寳、法寳、僧寳,如來常說諸法要義有八聖道、大般涅槃,而諸衆生悉不能得。此非我咎,亦非聖道衆生等過,當知悉是煩惱過惡。以是義故,一切衆生不得涅槃。
“善男子!譬如良醫知病說藥,病者不服,非醫咎也。善男子!如有施主以其所有施一切人,有不受者,非施主咎。善男子!譬如日出,幽㝠皆明,盲瞽之人不見道路,非日過也。善男子!如恒河水能除渴乏,渴者不飮,非水咎也。善男子!譬如大地普生果實,平等無二,農夫不種,非地過也。善男子!如來普爲一切衆生廣開分别十二部經,衆生不受,非如來咎。
“善男子!若修道者,?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善男子!汝言:‘衆生悉有佛性,應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如磁石。’者,善哉善哉,以有佛性因緣力故,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若言不須修聖道者,是義不然。
“善男子!譬如有人行於曠野,渴乏遇井。其井幽深,雖不見水,當知必有。是人方便求覓罐綆,汲取則見。佛性亦?,一切衆生雖?有之,要須修?無漏聖道,然後得見。善男子!如有胡麻則得見油,離諸方便則不得見;甘蔗亦?。
“善男子!如三十三天、北鬱單越,雖有是法,若無善業、神通、道力則不能見。地中草根及地下水,以地覆故,衆生不見。佛性亦?,不修聖道,故不得見。
“善男子!如汝所說世有病人若遇瞻病、良醫、好藥、隨病飮食及以不遇悉得差者,善男子!我爲六住諸菩薩等說如是義。善男子!譬如虚空,於諸衆生非内、非外,非内、外故,亦無?礙;衆生佛性亦?如是。
“善男子!譬如有人財在?方,雖不現前,隨意受用。有人問之,則言我許。何以故?以定有故。衆生佛性亦?如是,非此、非彼,以定得故,言一切有。
“善男子!譬如衆生造作諸業,若善、若惡,非内、非外,如是業性非有、非無,亦?非是本無?有、非無因出,非此作此受、此作彼受、彼作彼受,無作、無受,時節和合而得果?。衆生佛性亦?如是,亦?非是本無?有,非内、非外,非有、非無,非此、非彼,非餘處來、非無因緣,亦非一切衆生不見。有諸菩薩時節因緣和合得見——時節者,所謂十住菩薩摩訶薩修八聖道,於諸衆生得平等心——?時得見不名爲作。
“善男子!汝言如磁石者,是義不然。何以故?石不吸鐵。所以者何?無心業故。善男子!?法有故,?法出生;?法無故,?法滅壞,無有作者、無有壊者。善男子!猶如猛火不能焚薪,火出薪壞名爲焚薪。善男子!譬如葵藿隨日而轉,而是葵藿亦無敬心、無識、無業,?法性故而自囘轉。善男子!如芭蕉樹因雷增長,是樹無耳、無心、意識。?法有故,?法增長;?法無故,?法滅壞。善男子!如阿叔迦樹,女人摩觸,華爲之出。是樹無心,亦無覺觸。?法有故,?法出生;?法無故,?法滅壞。善男子!如橘得屍,果則滋多,而是橘樹無心、無觸。?法有故,?法滋多;?法無故,?法滅壞。善男子!如安石橊,塼骨糞故,果實繁茂,安石榴樹亦無心、觸。?法有故,?法出生;?法無故,?法滅壞。善男子!磁石吸鐵亦?如是,?法有故,?法出生;?法無故,?法滅壞。衆生佛性亦?如是,不能吸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善男子!無明不能吸取諸行、行亦不能吸取識也,亦得名爲無明緣行、行緣於識,有佛、無佛,法界常住。
“善男子!若言佛性住衆生中者,善男子!常法無住,若有住處?是無常。善男子!如十二因緣無定住處,若有住處,十二因緣不得名常。如來法身亦無住處;法界、法入、法陰、虚空悉無住處;佛性亦?,都無住處。
“善男子!譬如四大,力雖均等,有堅、有?、有濕、有動,有重、有輕,有赤、有白、有黄、有黒,而是四大亦無有業,?法界故,各不相似。佛性亦?,?法界故,時至則現。
“善男子!一切衆生不退佛性故名之爲有,阿毗跋?故。以當有故、決定得故、定當見故,是故名爲一切衆生悉有佛性。
“善男子!譬如有王告一大臣:‘汝牽一象以示盲者。’?時,大臣受王敕巳,多集衆盲以象示之。時彼衆盲各以手觸。大臣?還而白王言:‘臣巳示竟。’?時,大王?喚衆盲,各各問言:‘汝見象耶?’衆盲各言:‘我巳得見。’王言:‘象爲何??’其觸牙者,?言象形如蘆菔根;其觸耳者,言象如箕;其觸頭者,言象如石;其觸?者,言象如杵;其觸脚者,言象如木臼;其觸脊者,言象如牀;其觸腹者,言象如甕;其觸尾者,言象如繩。
“善男子!如彼衆盲,不說象體、亦非不說。若是衆相悉非象者,離是之外更無别象。善男子!王喻如來、正徧知,也臣喻方等大涅槃經,象喻佛性,盲喻一切無明衆生。是諸衆生聞佛說巳,或作是言:‘色是佛性。’何以故?是色雖滅,次第相續,是故獲得無上如來三十二相,如來色常。如來色者,常、不斷故,是故說色名爲佛性。譬如眞金,質雖遷?,色常不?。或時作釧、作釵、作槃,然其黄色初無攺易。衆生佛性亦?如是,質雖無常而色是常,以是故說色爲佛性。
“或有說言:‘受是佛性。’何以故?受因緣故,獲得如來眞實之樂。如來受者,謂?竟受、第一義受。衆生受性雖?無常,然其次第相續不斷,是故獲得如來常受。譬如有人姓憍尸迦,人雖無常而姓是常,經千萬世無有攺易。衆生佛性亦?如是,以是故說受爲佛性。
“又有說言:‘想是佛性。’何以故?想因緣故,獲得如來眞實之想。如來想者,名無想想。無想想者,非衆生想、非男女想,亦非色、受、想、行、識想,非想、斷想。衆生之想雖?無常,以想次第相續不斷故,得如來常恒之想。善男子!譬如衆生十二因緣,衆生雖滅而因緣常。衆生佛性亦?如是,以是故說想爲佛性。
“又有說言:‘行爲佛性。’何以故?行名壽命。壽因緣故,獲得如來常住壽命。衆生壽命雖?無常,而壽次第相續不斷,故得如來眞實常壽。善男子!譬如十二部經,聽者、說者雖?無常,而是經典常存不?。衆生佛性亦?如是,以是故說行爲佛性。
“又有說言:‘識爲佛性。’識因緣故,獲得如來平等之心。衆生意識雖?無常,而識次第相續不斷故,得如來眞實常心。如火?性,火雖無常,?非無常。衆生佛性亦?如是,以是故說識爲佛性。
“又有說言:‘離陰有我,我是佛性。’何以故?我因緣故,獲得如來八自在我。有諸外道說言:‘去、來、見、聞、悲、喜、語、說爲我。’如是我相雖?無常,而如來我眞實是常。善男子!如陰、入、界雖?無常而名是常,衆生佛性亦?如是。
“善男子!如彼盲人各各說象,雖不得實,非不說?。說佛性者亦?如是,非?六法、不離六法。善男子!是故,我說衆生佛性非色、不離色,乃至非我、不離我。
“善男子!有諸外道雖說有我,而實無我。衆生我者,?是五陰,離陰之外更無别我。善男子!譬如莖、葉、鬚、臺合爲蓮華,離是之外更無别華;衆生我者亦?如是。善男子!譬如牆?、草木和合名之爲舍,離是之外更無别舍;如佉陀羅樹、波羅奢樹、尼拘陀樹、鬱曇鉢樹和合爲林,離是之外更無别林;譬如車兵、象、馬、步兵和合爲軍,離是之外更無别軍;譬如五色雜線和合名之爲綺,離是之外更無别綺;如四姓和合名爲大衆,離是之外更無别衆;衆生我者亦?如是,離五陰外更無别我。善男子!如來常住則名爲我。如來法身無邊無礙,不生、不滅,得八自在,是名爲我。衆生眞實無如是我及以我所,但以必定當得?竟第一義空故名佛性。
“善男子!大慈、大悲名爲佛性。何以故?大慈、大悲常隨菩薩,如影隨形。一切衆生必定當得大慈、大悲,是故說言一切衆生悉有佛性。大慈、大悲者,名爲佛性;佛性者,名爲如來。
“大喜、大捨,名爲佛性。何以故?菩薩摩訶薩若不能捨二十五有,則不能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以諸衆生必當得故,是故說言一切衆生悉有佛性。大喜、大捨者?是佛性,佛性者?是如來。
“佛性者,名大信心。何以故?以信心故,菩薩摩訶薩則能具足檀波羅?乃至般若波羅?。一切衆生必定當得大信心故,是故說言一切衆生悉有佛性。大信心者?是佛性,佛性者?是如來。
“佛性者,名一子地。何以故?以一子地因緣故,菩薩則於一切衆生得平等心。一切衆生必定當得一子地故,是故說言一切衆生悉有佛性。一子地者?是佛性,佛性者?是如來。
“佛性者,名第四力。何以故?以第四力因緣故,菩薩則能教化衆生。一切衆生必定當得第四力故,是故說言一切衆生悉有佛性。第四力者?是佛性,佛性者?是如來。
“佛性者,名十二因緣。何以故?以因緣故,如來常住。一切衆生定有如是十二因緣,是故說言一切衆生悉有佛性。十二因緣?是佛性,佛性者?是如來。
“佛性者,名四無礙智。以四無礙因緣故,說字義無礙;字義無礙故,能化衆生。四無礙者?是佛性,佛性者?是如來。
“佛性者,名頂三昧。以修如是頂三昧故,則能總攝一切佛法,是故說言頂三昧者名爲佛性。十住菩薩修是三昧未得具足,雖見佛性而不明了。
“一切衆生必定得故,是故說言一切衆生悉有佛性。
“善男子!如上所說種種諸法,一切衆生定當得故,是故說言一切衆生悉有佛性。
“善男子!我若說色是佛性者,衆生聞巳則生邪倒;以邪倒故,命終則生阿?地獄。如來說法爲斷地獄,是故不說色是佛性,乃至說識亦?如是。
“善男子!若諸衆生了佛性者,則不須修道。十住菩薩修八聖道少見佛性,況不修者而得見邪?善男子!如文殊師利諸菩薩等,巳無量世修?聖道,了知佛性。云何聲聞、辟支佛等能知佛性?若諸衆生欲得了了知佛性者,應當一心受持、讀誦、書寫、解說、供養、恭敬、尊重、讃歎是涅槃經,見有受持乃至讃歎如是經者,應當以好房舍、衣服、飮食、卧具、病痩醫藥而供給之,兼?讃歎、禮拜、問訊。善男子!若有巳於過去無量無邊世中?近供養無量諸佛,深種善根,然後乃得聞是經名。
“善男子!佛性不可思議;佛、法、僧寳亦不可思議;一切衆生悉有佛性而不能知,是亦不可思議;如來常、樂、我、淨之法亦不可思議;一切衆生能信如是大涅槃經亦不可思議。”
師子吼菩薩言:“世尊!如佛所說一切衆生能信如是大涅槃經不可思議者,世尊!是大衆中有八萬五千億人於是經中不生信心,是故有能信是經者名不可思議。”
“善男子!如是諸人於未來世亦當定得信是經典,見於佛性,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師子吼言:“世尊!云何不退菩薩自知決定有不退心?”
佛言:“善男子!菩薩摩訶薩當以苦行自試其心:日食一胡麻,經一七日;粳米、菉豆、麻子、粟糜及以白豆亦?如是,各一七日。食一麻時,作是思惟:‘如是苦行都無利益,無利益事尚能爲之,況有利益而當不作?於無利益心能堪?,不退、不轉,是故定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如是等日修苦行時,一切皮肉消痩皺減,如斷生瓠置之日中;其目却陷,如井底星;肉盡筋出,如朽草屋;脊骨連現,如重線摶;所坐之處如馬蹄跡,欲坐則伏、欲起則偃。雖受如是無利益苦,然不退於菩提之心。
“?次,善男子!菩薩摩訶薩爲破衆苦施安樂故,乃至能捨内外財物及其身命,如?芻草。若能不惜是身命者,如是菩薩自知必定有不退心:‘我定當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次,菩薩爲法因緣,?身爲燈,疊?皮肉,酥油灌之,燒以爲炷。菩薩?時受是大苦,自訶其心而作是言:‘如是苦者,於地獄苦百千萬分未是一。分汝於無量百千劫中,受大苦惱都無利益。汝若不能受是輕苦,云何而能於地獄中救苦衆生?’菩薩摩訶薩作是觀時,身不覺苦,其心不退、不動、不轉。菩薩?時應深自知:‘我定當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善男子!菩薩?時具足煩惱未有斷者,爲法因緣,能以頭、目、髓、腦、手、足、血、肉施於,衆生以釘釘身,投巖赴火。菩薩?時雖受如是無量衆苦,若心不退、不動、不轉,菩薩當知:‘我?定有不退之心,當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善男子!菩薩摩訶薩爲破一切衆生苦惱,願作麤大畜生之身,以身、血、肉施於衆生。衆生取時,?生憐愍。菩薩?時閉氣不喘,示作死相,令彼取者不生殺害?網之想。菩薩雖受畜生之身,終不造作畜生之業。何以故?善男子!菩薩既得不退心巳,終不造作三惡道業。菩薩摩訶薩若未來世有微塵等惡業果?不定受者,以大願力爲衆生故而悉受之。譬如病人爲鬼所著藏隱身中,以呪術力故?時相現,或語、或喜、或嗔、或罵、或啼、或哭。菩薩摩訶薩未來之世三惡道業亦?如是,菩薩摩訶薩受羆身時,常爲衆生演說正法,或受迦賔闍羅鳥身;爲諸衆生說正法故,受瞿陀身、鹿身、兎身、象身、羖羊、獼猴、白鴿、金翅鳥、龍、虵之身。受如是等畜生身時,終不造作畜生惡業,常爲其餘畜生衆生演說正法,令彼聞法速得轉離畜生身故。菩薩?時雖受畜生身,不作惡業,當知必定有不退心。
“菩薩摩訶薩於飢饉世見餓衆生,作⿔魚身無量由延,?作是願:‘願諸衆生取我肉時,隨取隨生。因食我肉,離飢渴苦,一切悉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菩薩發願:‘若有因我離飢渴者,未來之世速得遠離二十五有飢渴之患。’菩薩摩訶薩受如是苦心不退者,當知必定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次,菩薩於疾疫世見病苦者,作是思惟:‘如藥樹王,若有病者取根、取莖、取枝、取葉、取華、取果、取皮、取膚,悉得愈病。願我此身亦?如是,若有病者聞聲、觸身、服食血、肉乃至骨髓,病悉除愈。願諸衆生食我肉時,不生惡心如食子肉。我治病巳,常爲說法,願彼信受,思惟轉教。’
“?次,善男子!菩薩具足煩惱,雖受身苦,其心不退、不動、不轉,當知必定得不退心,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次,善男子!若有衆生爲鬼所病,菩薩見巳?作是言:‘願作鬼身、大身、健身、多眷屬身,使彼聞見,病得除愈。’菩薩摩訶薩爲衆生故勤修苦行,雖有煩惱,不汙其心。
“?次,善男子!菩薩摩訶薩雖?修行六波羅?,亦不求於六波羅?果。修行無上六波羅?時,作是願言:‘我?以此六波羅?施一切衆生。一一衆生受我施巳,悉令得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我亦自爲六波羅?勤修苦行,受諸苦惱。當受苦時,願我不退菩提之心。’善男子!菩薩摩訶薩作是觀時,是名不退菩提之相。
“?次,善男子!菩薩摩訶薩不可思議。何以故?菩薩摩訶薩深知生死多諸罪過,觀大涅槃有大功德,爲諸衆生處在生死、受種種苦,心無退轉,是名菩薩不可思議。
“?次,善男子!菩薩摩訶薩無有因緣而生憐愍,實不受恩而常施恩,雖施於恩而不求?,是故?名不可思議。
“?次,善男子!或有衆生爲自利益修諸苦行,菩薩摩訶薩爲利他故修行苦行,是名自利,是故?名不可思議。
“?次,菩薩具足煩惱,爲壞怨?所受諸苦修平等心,是故?名不可思議。
“?次,菩薩若見諸惡不善衆生,若訶責、若輭語、若驅?、若捨,之有惡性者現爲輭語、有憍慢者現爲大慢,而其内心實無憍慢,是名菩薩方便不可思議。
“?次,菩薩具足煩惱,少財物時而求者多,心不迮小,是名菩薩不可思議。
“?次,菩薩於佛出時知佛功德,爲衆生故,於無佛處受邊地身,如盲、如聾、如跛、如躄,是名菩薩不可思議。
“?次,菩薩深知衆生所有罪過,爲度脫故,常與共行,雖隨其意,罪垢不汙,是故?名不可思議。
“?次,菩薩了了知見無衆生相、無煩惱汙、無修集道、離煩惱者,雖爲菩提,無菩提行、亦無成就菩提行者,無有受苦及破苦者,而亦能爲衆生壊苦、行菩提行,是故?名不可思議。
“?次,菩薩受後邊身處兜率天,是亦名爲不可思議。何以故?兜率陀天欲界中勝。在下天者,其心放逸;在上天者,諸根闇鈍,是故名勝。修施、修戒,得上、下身;修施、戒、定,得兜率身。一切菩薩毀呰諸有、破壞諸有,終不造作兜率天業,受彼天身。何以故?菩薩若處其餘諸有,亦能教化成就衆生,實無欲心而生欲界,是故?名不可思議。
“菩薩摩訶薩生兜率天有三事勝:一者、命,二者、色,三者、名。菩薩摩訶薩實不求於命、色、名稱,雖無求心而所得勝。
“菩薩摩訶薩深樂涅槃,然有因緣亦勝,是故?名不可思議。
“菩薩摩訶薩如是三事雖勝諸天,而諸天等於菩薩所終不生於?心、妬心、憍慢之心,常生喜心,菩薩於天亦不憍慢,是故?名不可思議。
“菩薩摩訶薩不造命業,而於彼天?竟壽命,是名命勝;亦無色業,而妙色身光明徧滿,是名色勝;菩薩摩訶薩處彼天宫,不樂五欲,唯爲法事,是故名稱充滿十方,是名名勝。是故?名不可思議。
“菩薩摩訶薩下兜率天,是時大地六種震動,是故?名不可思議。何以故?菩薩下時,欲色諸天悉來侍送,發大音聲讃歎菩薩,以口風氣故令地動。?有菩薩人中象王,人中象王名爲龍王。龍王初入胎時,有諸龍王在此地下或怖、或覺,是故大地六種震動。是故?名不可思議。
“菩薩摩訶薩知入胎時、住時、出時,知父、知母,不淨、不汙,如帝釋髻靑色寳珠,是故?名不可思議。
“善男子!大涅槃經亦?如是不可思議。善男子!譬如大海有八不可思議。何等爲八?一者、漸漸轉深,二者、深難得底,三者、同一鹹味,四者、潮不過限,五者、有種種寳藏,六者、大身衆生在中居住,七者、不宿死屍,八者、一切萬流、大雨投之,不增、不減。善男子!漸漸轉深有三事。何等爲三?一、者衆生福力,二者、順風而行,三者、河水入故。乃至不增不減亦各有三。
“是大涅槃微妙經典亦?如是,有八不可思議。一、者漸漸深。所謂:優婆塞戒、沙彌戒、比丘戒、菩薩戒、須陀洹果、斯陀含果、阿?含果、阿羅漢果、辟支佛果、菩薩果、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果,是大涅槃經說如是等法,是名漸漸深。是故,此經名漸漸深。
“二者、深難得底。如來世尊不生、不滅,不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不轉法輪,不食、不受、不行惠施,是故名爲常、樂、我、淨。一切衆生悉有佛性,佛性非色,不離於色,非受、想、行、識,乃至不離於識。是常、可見,了因、非作因,須陀洹乃至辟支佛當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亦無煩惱、亦無住處,雖無煩惱,不名爲常,是故名深。
“?有甚深,於是經中或時說我、或說無我,或時說常、或說無常,或時說淨、或說不淨,或時說樂、或時說苦,或時說空、或說不空,或說一切有、或說一切無,或說三乗、或說一乗,或說五陰?是佛性,金剛三昧及以中道、首楞嚴三昧、十二因緣、第一義空、慈悲平等於諸衆生、頂智信心、知諸根力。一切法中無?礙智,雖有佛性,不說決定,是故名深。
“三者、一味。一切衆生同有佛性,皆同一乗、同一解脫、一因、一果、同一甘露,一切當得常、樂、我、淨,是名一味。
“四者、潮不過限。如是經中制諸比丘不得受畜八不淨物,若我弟子有能受持、讀誦、書寫、解說、分别是大涅槃微妙經典,?失身命終不犯之,是名潮不過限。
“五、者有種種寳藏。是經?是無量寳藏,所言寳者,謂四?處、四正勤、四如意足、五根、五力、七覺分、八聖道分、嬰皃行、聖行、梵行、天行、諸善方便衆生佛性、菩薩功德、如來功德、聲聞功德、緣覺功德、六波羅?、無量三昧、無量智慧,是名寳藏。
“六者、大身衆生所居住處。大身衆生者,謂佛、菩薩。大智慧故,名大衆生。大身故、大心故、大莊嚴故、大調伏故、大方便故、大說法故、大勢力故、大徒衆故、大神通故、大慈悲故、常不?故、一切衆生無?礙故、容受一切諸衆生故,是名大身衆生所居之處。
“七者、不宿死屍。死屍者,謂一闡提、犯四重禁、五無間罪、誹?方等、非法說法、法說非法、受畜八種不淨之物、佛物僧物隨意而用,或於比丘、比丘尼所作非法事,是名死屍。是涅槃經離如是等,是故名爲不宿死屍。
“八者、不增、不減。無邊際故、無始終故、非色故、非作故、常住故不生滅故、一切衆生悉平等故、一切佛性同一性故,是名無增無減。
“是故,此經如彼大?有八不思議。”
大般涅槃經卷第三十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