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是先生七經小傳卷下

共 8017字,需浏览 17分钟

 ·

2023-12-06 19:32

公是先生七經小傳卷下

論語

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逺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曽子曰:吾日三省吾身:爲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禮之用,和爲貴,先王之道斯爲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禮節之,亦不可行也。

信近於義,言可復也。恭近於禮,逺恥辱也。因不失其親,亦可宗也。

林放問禮之本。子曰:大哉問!禮,與其奢也,寧儉;喪,與其易也,寧戚。夫以戚爲喪本,可也;以儉爲禮本,何哉?曰:林放本問賔客奉養之禮,非兼問五禮也。何以明之?問五禮之本,則不當答以儉,又不當引喪爲之偶,故知所問惟賔客奉養之禮也。賔客奉養之禮,以儉爲本者,儉則任誠慤,誠慤乃本也。故聘禮曰:幣美則没禮。又曰:多貨則傷德。幣之與貨,非所以爲本也。損其美,却其多,乃可謂之儉。儉則禮與德俱無傷是本矣。孟子曰:恭敬者,幣之未將。然則禮之字當讀如厚爲之禮之禮。

子曰:射不主皮,爲力不同科,古之道也。

儀封人曰:二三子何患於喪乎?喪讀如問喪之喪。喪,欲速貧之喪。失位爲喪。是時仲尼去大夫,故云喪也。言喪不足患,是乃天下乆無道,而天以夫子爲木鐸於其閒耳,故使之數失位。周,流也。

子曰:里仁爲美,擇不處仁,焉得知?里,猶居也。言人爲身謀居,惟居於仁爲美。即擇居而不能居仁,不可謂知。

仁者安仁,知者利仁。仁者生而靜,其爲仁安之而巳矣。知者,動而復者也。動而復,則利而後仁。利者,非利於爲仁之可以得利也,利猶動也。智者必動而後仁矣。

惟仁者能好人,能惡人,以其無好惡,故能定好惡。子曰:苟志於仁矣,無惡也。此言人之行事,苟能推心於仁,以善爲之,雖不中節,終不爲惡,謂之過可矣。

子曰:我未見好仁者,惡不仁者。好仁者,無以尚之;惡不仁者,其爲仁矣,不使不仁者加乎其身。所謂好仁者,安仁者也;惡不仁者,去不仁而就仁者也。去不仁而就仁,則是不欲使已有不仁之過也。雖不能及安仁者,亦可謂仁矣。

子曰:人之過也,各於其黨。觀過,斯知仁矣。此言君子有過,小人亦有過,但各自附近爲黨?耳。欲分別之者,小人之過常近利,君子之過常近善。舉其過而推言之,則知仁不仁之情。譬如陳司敗問昭公知禮乎?孔子曰:知禮。此實過也。然仲尼之意,非不知過,蓋欲厚其君,不得不受以爲過也。周公使管叔監殷,管叔以殷畔,此實過也,蓋欲親其兄,不得不受以爲過也。推孔子之厚其君,周公之親其兄,則其過也,乃所以全其仁也。

子曰:朝聞道,夕死可矣。道,仁也。所以未可死者,以不聞道也。苟聞夫道,朝聞之,則夕死也可,夕聞之,則朝死也可。非樂死也,非求死也,安死也。安死者,惟?之而不得。

君子懷德,小人懷土。君子,在上位者也。言君子懷於爲德,導之以德,則小人乃懷土重遷。如君子懷於用刑,導之以政,則小人不復懷土,將懷惠已者而歸之矣,所謂免而無恥也。此言小人之性無常,在上導之而已。子曰:不患無位,患所以立。不患莫己知,求爲可知也。

子曰:道不行,乗桴浮於海。從我者其由與?子路聞之,喜。此一章意若仲尼眞欲浮于海,是懟也,非君子之道矣。且又不當譏子路無所取材也。夫譏子路無所取材,則足以明浮于海非仲尼意,浮于海非仲尼意,而仲尼爲若言者,蓋言已在天下,道不行則去,周流四方,若乗桴之浮海,隨波轉薄矣。子路失指,謂仲尼眞欲浮于海,故仲尼反以無所取材戲之也。

宰予晝寢,子曰:朽木不可彫也。學者多疑宰予之過輕,而仲尼貶之重,此弗深考之蔽也。古者君子不晝夜居於内,晝居於内,則問其疾,所以異男女之節,厲人倫也。如使宰予廢法縱欲,晝夜居於内,所謂亂男女之節,俾晝作夜,大雅之刺幽厲是也,仲尼安得不深貶之?然則寢當讀爲内寢之寢,而說者蓋誤爲眠寢之寢。

子貢曰:夫子之文章,可得而聞也;夫子之言性與天道,不可得而聞也。此言惟聖人能盡人之性,盡物之性。長短、大小、深淺。天道者,天命也,聖人所獨知也,堯授舜,舜授禹是也。

子路有聞,未之能行,惟恐有聞。予謂聞讀如聞斯行諸之聞,行讀如聞斯行諸之行。子路周人之急,常若不迨,此孔子所以戒其兼人也。

陳文子有馬十乗,棄而違之。凡大夫去其位曰違。違猶喪也。春秋傳曰:卿違從大夫之位。又曰:凡諸侯之大夫違告于諸侯。

子曰: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之好學者也。

有顔回者好學,今也則亡,未聞好學者也。

女爲君子儒,無爲小人儒。

質勝文則野,文勝質則史。文質彬彬,然後君子。

人之生也直,罔之生也幸而免。

樊遲問仁,曰:仁者先難而後獲,可謂仁矣。

子曰:知者樂水,仁者樂山。知者動,仁者靜。知者樂,仁者壽。知者則利仁者也,仁者則安仁者也。利仁者,明而誠之,有似於水,漸而進者,故曰樂水也。安仁者,誠而明之,有似於山,自然而髙,故曰樂山也。凡明而誠之者,本動故也,故曰知者動。凡誠而明之者,本靜故也,故曰仁者靜。凡利仁者,去不善而就善,萬物皆備於我矣,故曰樂。凡安仁者,與造化爲一體,死生不得與之變,故曰壽。

子曰:齊一變至於魯,魯一變至於道。道,王道也。仲尼之時,齊強魯弱,然齊承霸者之餘,其俗尚功名,任權力,不如魯人習禮讓,守儒術,尊尊親親,於王道爲近。

子曰:觚不觚,觚哉!觚哉!此言作觚,不依觚之制,終不成爲觚。猶學君子者不盡其道,終不成爲君子也。君子可逝也,不可䧟也;可欺也,不可罔也。

子見南子,子路不說。夫子矢之曰:予所否者,天厭之!天厭之!舊說仲尼見南子,欲因以行道,非也。古者謂其君曰君,謂其夫人曰小君。仕者自當見小君。是時孔子仕於衛,故以禮見南子也。子路疑衛君無道,夫人無德,夫子不足復仕其朝,故孔子陳之曰:予所不仕者,皆棄絶於天者耳。衛君尚未也。或者子路爲衛君無道,夫人無德,疑夫子内貪仕其朝,而外託於禮,故夫子自陳其意曰:我所不用正者,使天厭之,天厭之㝷?子路性鄙,不爲無此,而仲尼自謂知我者,其天乎?援天陳辭,亦不足怪。

子貢曰:如有博施於民而能濟衆,何如?可謂仁乎?子曰:何事於仁,必也聖乎!博施者,言其守約施博而衆皆濟。在上則堯舜,在下則孔子是巳。天地之内,性命之屬,莫不兼而利之,兼而愛之。物無愚智,無大小,皆樂其性而得其生,可謂濟衆矣。惟聖人及之。子曰:黙而識之,學而不厭,誨人不倦,何有於我哉?

子曰:志於道,據於德,依於仁,游於藝。此言以道德爲内,以仁藝爲外也。志於道者,所以立大本也。據於德者,所以盡其性也。德者,得也。凡道苟能志之,又必安於已之自得以爲據。依於仁者,所以接萬事也。進退行止,出處語黙,不可常同,要之仁而巳。游於藝者,所以行於丗也。禮樂射御書數與衆人共之,不可不爲也。此所謂全德無内外之偏矣,

不圖爲樂之至於斯也。

子不語怪、力、亂、神。語讀如吾語女之語。人有挾怪而問者,挾力而問者,挾亂而問者,挾神而問者,皆不語之,此聖人知言也。怪,讀如素隱行怪之怪。詭,采衆名,非中庸之法者也。力,則子路問君子尚勇是矣。亂者,若孔文子問軍旅,白公問微言是矣。神者,季路問鬼與死是矣。

文莫吾猶人也。躬行君子,則吾未之有得。

子曰:㤗伯其可謂至德也巳矣。三以天下讓,民無得而稱焉。所謂三以天下讓者,言自竄荆吴以讓季歷也。所以讓季歷者,以季歷有昌也。所以貴昌者,以昌有發也。太伯見季歷旣仁,而文、武又聖,知天之意,方大啓周室,必有天下,故黙焉而逃。是太伯讓仁人者一,讓聖人者二,故曰三以天下讓也。夫深知仁聖之德,因見天命之運,獨出獨入,而百姓莫知者也,故曰無得而稱焉,辭一國之適,離逃竄之名,以自棄於蠻夷,徃而不反,求仁得仁者也,故曰可謂至德矣。

子曰:大哉,堯之爲君也!巍巍乎,惟天爲大,惟堯則之。此正言堯之讓也。天道功成者,去爲而不恃,堯始以天下讓,故云惟堯則之。

武王曰:予有亂臣十人。孔子曰:有婦人焉,九人而巳。舊說婦人即文母。予謂子無臣母之理。或云古文無臣字,如此則不成文。按武王即位巳八十餘,未知文母猶存否。以義推之,此亂臣蓋邑姜,必非文母也。武王使九人者治外,而邑姜治内,故得以同之。亂臣子罕言利與命與仁,罕者,希也。希言利,辟其號也。希言命,所謂天道不可得而聞也;希言仁,所謂中人以下不可以語上也。旣非其人不言。故問仁者。或曰仁則吾弗知。或曰未知,焉得仁?

子絶四:毋意,毋必,毋固,毋我。或當以四作二,非也。毋意者,不逆詐,不億不信也。億則意也。毋必者,言不必信,行不必果,惟義所在也。毋固者,無可無不可也。毋我者,義陳於前,直服人之口也。

子貢曰:有美玉於斯,韞匵而藏諸?求善賈而沽諸。此子貢設事以問孔子也。言有美玉者,當韞藏之邪?求善賈沽之邪?怪孔子有道不輙仕,故云爾。故孔子曰:沽之哉!沽之哉!我待賈者也。言玉亦貴沽之耳,但當待價使人求之,不可衒賣也,故曰我待賈者也。丗人皆干禄,而孔子應聘,此其操矣。

子欲居九夷,蓋徐州、莒、魯之閒,中國之夷,非海外之夷也。何以言之?仲尼稱夷狄有君,不如諸夏之亡,則無縁忽欲去中國而從夷狄矣。周末時,蓋戎夷與中國雜居,仲尼周流,未嘗三年淹,故其覉旅之際,適偶可居九夷耳。非忿懟中國,莫能宗己而去之也。

子曰:苗而不秀者有矣夫,秀而不實者有矣夫!此言人之學,譬於未有,苗而不及秀者,秀而不及實者,皆中道而畫。惟君子苗則秀,秀則實,所謂大成之人也。管子曰:夫禾,其始也,眴眴乎何其孺子也。其壯也,莊莊乎何其士也。其成也由由乎兹免,何其君子也。眴眴者,苗也;莊莊者,秀也;由由者,實也。終此論者,秀與實在禾,而食之在人耳。

子曰:法語之言,能無從乎?改之爲貴。巽與之言,能無說乎?繹之爲貴。巽,謂遜于志者也。法語之言,雖小人亦能面從,改之難耳。巽與之言,雖君子不能不心恱,繹之難耳。啇!書曰:有言遜于汝志,必求諸非道□求也,所謂繹也。

子曰:可與共學,未可與適道。可與適道,未可與立;可與立,未可與權。此言權之難也。共學也,適道也,立也,權也,四人也。共學以况有?者,有?者可與共學矣,未及適道也。適道以况善人,善人?堂,不入於室,可與適道矣,未及於立也。立者,言立德立功也。立德立功者,以况君子。君子可與立矣,未及於權也。能用權者,其惟仁聖而巳矣。權者,反經者也。反經之至,至於動天下,易君王,而當丗不疑,後丗不非,惟無心而體道者能之,湯、武、伊尹、周公是也。故有湯、武、伊尹、周公之心,則可以行權。無湯、武、伊尹、周公之心,則亂也。曹人欲君子臧,吴人欲君季札,皆辭不從。兩人者自知審矣,以謂已適可以立,而未可以權也。權之設,豈易然乎?

不時不食。

子曰:先進於禮樂,野人也;後進於禮樂,君子也。如用之,則吾從先進。此言文質之異也。凡誠慤爲質,禮樂爲文,人之舉事,能先盡誠慤而後禮樂者,今之所謂野人也。野人,猶言郊野之人。郊野之人,質多而文少,務實而不務華。其舉事先飾禮樂而後誠慤者,今之所謂君子也。君子,謂朝廷之人,習其文而忘其質。仲尼欲救周之敝,復夏之忠,故取先進於禮樂者。先進於禮樂者,言誠慤在禮樂之先。孟子曰:恭敬者,幣之未將者也。子曰:從我於陳、蔡者,皆不及門也。德行:顔淵、閔子騫、冉伯牛、仲弓。言語:宰我、子貢。政事:冉有、季路。文學:子游、子夏。自德行以上,孔子語也。自德行而下,則弟子縁仲尼之言而記之者也。三千之徒,足以?四科者,不惟此十人,此十人乃從我陳蔡者耳。

子張問善人之道,子曰:不踐迹,亦不入於室。此言善人資性未能髙絶,苟不踐迹,則亦不能入於室,毎踐迹則可以入室矣。迹者,禮樂法制也,然則有不待禮樂法制而未始入於非人者,雖不踐迹而入室矣。

子曰:論篤是與,君子者乎?色莊者乎?

子路率爾而對。率爾者,意氣發動輕易之貌。又曰:夫子何哂由也?曰:爲國以禮,其言不讓,是故哂之。不讓者,言其不務德化而貴勇力,以當師旅,是爭也。夫子喟然歎曰:吾與㸃也。按:此章仲尼本但問如或知爾,則何以哉?今曽㸃所言,非知爾之事也,對不答問矣。而仲尼反自謂與之者,㸃之意以謂上苟知也,固當以此知之也。此乃所謂事無事,爲無爲矣。是易之不事王侯,髙尚其事者也。巢由知於堯、舜,故能全其讓;夷齊知於武王,故能全其隱;四皓知於漢髙,故能全其處。然則不事其事者,乃所以事也;不爲其爲者,乃所以爲也。此全德之所能,非曽㸃可及,曽㸃進取者也。夷考其行而不掩,是以孟子謂之狂。

顔淵問仁,子曰:克己復禮爲仁。克者,勝也,勝已而反於禮,是爲仁,此中道也。上焉者不待於禮,然而不得不爲禮;下焉者不及於禮,然而不敢不爲禮。故雖有孔顔之質,動而顧禮,所以行於丗也。雖有庸俗之質,亦動而顧禮,所以免於丗也。二者皆克己乃可。不然者,極孔顔之質必過,極庸俗之質必放矣。死生有命,冨貴在天。子曰:片言可以折獄者,其由也與!此言非佞折獄,惟良折獄也。子路信義著於人,人服之。所右也,則信以爲右;所左也,則亦信以爲左。兩俱無憾,是能以片言折獄者也。故曰:千乗之國,可使不信其盟,而信子之言。若由是推之,片言折獄,尚其小者也。

子路無宿諾。宿,舊也,陳也。子路勇於義,其於人有所不諾,巳諾之則必行,故無宿諾也。宿諾,猶陳言矣。

夫逹也者,質直而好義,察言而觀色。子夏爲莒父宰,問政。子曰:無欲速,無見小利。欲速則不逹,見小利則大事不成。此言王者之功必緩且大也。欲速者,不任教化而任賞罰,諸霸者之政,刑名之學是也。見小利者,内欺其民以益財,外欺其鄰以益地,諸冨國強兵之術是也。

人而無?,不可以作巫醫。善夫,不?其德,或承之羞。子曰:不占而巳矣。

子貢問曰:郷人皆好之,何如?子曰:未可也。郷人皆惡之,何如?子曰:未可也。不如郷人之善者好之,其不善者惡之。此言人當信已之信也。子貢問郷人皆好之者,言有人於此,郷人皆好之,可信以賢乎?孔子曰:未可者,或郷原之人在邦必聞故也。又問:郷人皆惡之,言者有人於此,郷人皆惡之,可信以不肖乎?孔子曰:未可者,或清士特立,愠于羣小故也。不如以已觀郷人之行,誠合於善者,我因好之,其不合於善者,我亦惡之,此之謂信已。

克、伐、怨、欲不行焉,可以爲仁矣。子曰:可以爲難矣,仁則吾不知也。此言仁者,無克無伐,無怨無欲者也。非有之而不行,有之而不行,故可謂之難,未可謂之仁;難可以謂之近,未可以謂之眞。子曰:剛毅木訥近仁。剛則無欲者也。

問管仲,曰:人也。

子路曰:桓公殺公子糾,召忽死之,管仲不死。曰:未仁乎?子貢曰:管仲非仁者與?桓公殺公子糾,不能死,又相之,子路、子貢皆以管仲不死,疑其不仁,然則仁者且必死耶?丗言死君者莫如比干、子胥。比干剖心,孔子謂之仁;子胥鴟夷,丗不謂之仁。然則仁不必死,死不必仁,明矣。子路、子貢何爲止以死不死論仁不仁乎?其意以謂仁者不樂生,不惡死也,而管仲可以死而不死,故疑也。夫謂仁者不樂生、不惡死,是也;疑管仲死之爲仁,非也。管仲未仁,雖死之,固亦未仁。管仲茍仁,雖不死,猶仁矣。

微子去之,箕子爲之奴,比干諌而死。孔子曰:殷有三仁焉。此之謂也。然則管仲功用之臣,自實惜其死,將以其功用施之於丗,以成其仁功而巳。孟子所謂天民者也。

子曰:古之學者爲已,今之學者爲人。爲已者,人知之亦樂之,人不知亦樂之者也。爲人者,舎其田而芸人之田者也。

子曰:作者七人矣。七人,所謂長沮、桀溺、丈人、石門、荷蕢、儀封人、楚狂接輿,但取見於論語者,此說非也。辟丗、辟地、辟色、辟言,不止此七人。七人與孔子同時耳,必同時又有老聃子、桑伯子,非不能辟言色者。予謂作讀如作者之謂聖之作。仲尼叙書始堯舜,堯舜以來始有典籍,故道典籍以來,聖人得位而制作者凡七人,即堯也,舜也,禹也,湯也,文也,武也,周公也。是矣。其意蓋言己獨不得位而無所制作云爾。此一章孤立,偶與避丗章相屬,學者不曉,故遂穿鑿妄解。一說七人者,即伯夷、叔齊、虞仲、夷逸、朱張、柳下惠、少連者也。伯夷、叔齊不降其志,不辱其身,所謂辟丗。柳下惠、少連降志辱身,言中倫,行中慮,所謂辟色也。虞仲、夷逸隱居放言,所謂辟言也。朱張無事迹,其辟地者與?

衛靈公問陳於孔子,孔子對曰:俎豆之事,則嘗聞之矣;軍旅之事,未之學也。此亦不語亂也。諸侯有朝㑹、聘享、?祀、燕射之禮,而不得專征伐,故曰:俎豆之事,則嘗聞之;軍旅之事,未之學也。不斥言其不當問,而自謂未之學。所謂邦無道,則愚。

子曰:賜也,汝以予爲多學而識之者與?對曰:然。非與?曰:非也,予一以貫之。一以貫之者,仁也。惟仁爲能一,惟一爲能貫。仁者之用心也,敦?其若樸,寂?其若谷,昭?其若鑑,萬物莫足以嬰其中。萬物莫足以嬰其中,則雖言而未嘗言,雖爲而未嘗爲矣。故終日言而一,終日爲而一,未嘗變而事物爲之應,在上也可,在下也,可,耕稼也,可陶漁也,可,版築也可,啇儈也可,此皆外之變而非内之一也。故誠守其一,萬物備矣。由是而一可以應萬,而萬不可以應一。故曰:非多學而識之者,多學在一之外故也。丗之多學者衆矣,鮮能定乎一,得其末,不得其本,逐物而不反,而丗因謂可以無學,無學不害。此原伯魯躓於前,而老、莊敝於後也。

子曰:吾猶及史之闕文也。

耕也,餒在其中矣;學也,禄在其中矣。

子曰:水火,吾見蹈而死者矣,未見蹈仁而死者也。此言蹈仁者未嘗死也。未嘗死者,非不死之謂也,言其安之無死地也。從此論之,仁者必壽,明矣。朝聞道,夕死可矣。

子曰:當仁不讓於師。此言當仁者冝。爲人師,當仁者可不復讓於人師。當仁而讓於人師,則道幾乎不傳。此孟子所謂樂得英才而教育之。然則才非當仁,亦不可不讓。爲人師,

危而不持,顚而不扶,則將焉用彼相矣。此以瞽者諭也。瞽者有相,所以持其危,扶其顚。

子曰:性相近也,習相逺也。人之性雖有髙下,而實皆善也,此之謂相近。及其習也,則有堯桀之分,此之謂相逺。

子曰:惟上知與下愚不移。不移者,言其稟賦巳定,非可強而遷也。上知,所謂生而知之,下愚,所謂困而不學矣。夫困而不學者,雖學不入,此知困而不能自反者也。知困而不能自反,耳目與人同,而神識與人異,䟽之不通,誘之不逹,故曰愚也。天下之??者是也。然而不害於性善者,愚智非善惡故也。

公山弗擾以費畔,召,子欲往,子路不說,曰:末之也巳,何必公山氏之之也?子曰:夫召我者,而豈徒哉?如有用我者,吾其爲東周乎?此釋子路之疑也。吾其爲東周乎者,言已不爲東周也。東周之俗,家臣則張私室以逼君,陪臣則張公室以逼天子,故所不爲也。此明雖之公山氏,非助其畔,

好仁不好學,其蔽也愚。此無仁者之資,而慕仁者之操者,故絶聖棄智,適所以愚。

子曰:禮云禮云,玉帛云乎哉?樂云樂云,鐘鼓云乎哉?此言禮者敬而巳矣,非玉帛之謂也。玉帛所以飾敬也。樂者和而巳矣,非鐘鼓之謂也,鐘鼓所以飾和也。苟敬矣,雖畎?之中,禮亦備矣。苟和矣,雖閑居獨處,樂亦備矣。

子貢曰:君子亦有惡乎?此君子指孔子也。子貢疑孔子道大,故問之。其下曰,賜也亦有惡乎云者,孔子反問子貢之言也。自惡徼以爲知以下,皆子貢答也。

微子去之,箕子爲之奴,比干諌而死。孔子曰:殷有三仁焉,三人或死或生,其事不同,而同謂之仁者,明死生不足言仁也。夫仁者有成質,略舉其大方而言之,則不遷怒,不貳過,不樂生,不惡死,端而虚,靜而一。若是者,人貌而天。其有利害壽夭成敗者,是寒暑燥溼,春夏秋冬四時之運也,故命仁者,命以其成質,非語其運之變而名之也。成質者,卞氏之玉也。運之變者,或刻以爲璽,或剖以爲璧也。璽與璧則異矣,然而稱寳者,卞氏之玉也。

天下有道,丘不與易也。

君子之道,孰先傳焉?孰後倦焉?此言傳道之難也。孰有不試而輕以教人乎?孰有旣知其可傳而傳之,反倦怠乎?

子夏曰:仕而優則學,學而優則仕

曽?子曰:堂堂乎張也,難與並爲仁矣。仁者,遺物忘形,無所矜者也。爲仁者亦當遺物而忘形,無所矜,有所矜則有所屈矣。子張内修而外矜,所以去仁。逺,

不知命,無以爲君子也。公是先生七經小傳卷下,

唐寅蔵。

浏览 3
点赞
评论
收藏
分享

手机扫一扫分享

分享
举报
评论
图片
表情
推荐
点赞
评论
收藏
分享

手机扫一扫分享

分享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