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翰林集註黃帝八十一難經卷之二
共 16359字,需浏览 33分钟
·
2023-12-08 02:48
王翰林集註黃帝八十一難經卷之二
盧國秦越人撰呂廣丁德用楊玄操虞庻楊康侯註解
王九思王鼎象石友諒、
王惟一校正附音釋
十三難曰:經言見其色而不得其脉,反得相勝之脉者卽死;得相生之脉者病卽。自巳色之與脉,當參相應,爲之奈何?
然:五藏有五色,皆見於面,亦當與寸口尺內相應。假令色靑,其脉當弦而?。
呂曰。色青。肝也。弦?者。肝脉。是謂相應也。○虞曰。色青脉弦。中外相應也。素問曰。肝部在目下。於此視色以參脉證。
色赤。其脉浮大而散。
呂曰。色赤。心也。浮大而散。心脉也。是謂相應。○虞曰。色赤脉大。色脉相應也。素問曰。心部在口。視色合脉。
色黃。其脉中緩而大。
呂曰。色黃者。脾也。中緩而大。脾脉也。○虞曰。此色脾相應也。素問曰。脾部在唇。色見其中。以應脉狀。色白。其脉浮濇而短。呂曰。白者。肺也。浮濇而短。脉脉也。○虞曰。肺部見於闕庭。兩眉上也。
色黑。其脉沉濇而滑。
呂曰。色黑者、腎色也。腎主水。水性沉。腎亦在五藏之下。故其脉沉濡而滑。○虞曰。腎色之見於肌皮。在靣。取其地閣。
此所謂五色之與脉。當參相應也。
呂曰。此正經自病。不中他邪故也。○虞曰。謂應本經虛實之證也。○丁曰。經言色靑。脉弦而?。色赤。脉浮而散。色黃脉中緩而大。色白脉浮濇而短。色黑脉沉濡而滑。此是五藏色脉皆相應。謂正經自病。無他色也。脉相則所以言當參相應也。
脉數。尺之皮膚亦數。
丁曰。數。卽、心也。所以腎內皮膚?也。
脉急。尺之皮膚亦?。
丁曰。?者。臂內經絡滿實。所以堅急也。脉緩。尺之皮膚亦緩。
丁曰。緩者、肌肉消。故皮膚亦緩弱也。
脉濇。尺之皮膚亦濇。
丁曰。肺主燥。所以臂內皮膚亦濇也。脉滑。尺之皮膚亦滑。
丁曰。腎主水。其脉滑。所以臂內皮膚亦滑也。此五者。皮膚滑濇急緩數。又與色脉參同也。○呂曰。此謂隂陽藏府浮沉滑濇相應也。
五藏各有聲色臭味。當與寸口尺內相應。丁曰。其言相應者。脉數。色亦皮膚?。此是心之一藏。色脉皮膚參相應也。脉急色靑。皮膚經絡堅?而青。此是肝之一藏。色脉皮膚參相應也。脉緩色黃。皮膚緩。此是脾之一藏。色脉皮膚參相應也。脉濇。色白,皮膚濇。此是肺之一藏。色脉皮膚參相應也。脉滑。色黑,皮膚滑。此是腎之一藏。色脉皮膚叅相應也。凡診脉者。先須循腎之內外。然後診脉視色也。○虞曰。肝脉弦。其色靑。其聲呼。其臭羶。其味酸。心脉洪。其色赤。其聲笑。其臭焦。其味苦。脾脉緩。其色黃。其聲歌。其臭香。其味甘。肺脉濇。其色白。其聲哭。其臭腥。其味辛。腎脉沉。其色黑。其聲呻。其臭腐。其味鹹。此謂相應也。
其不相應者病也。
虞曰。相應、謂正經自病也。假令肝病。脉弦色青。多呼。好羶。喜酸。此曰自病也。不相應者、乃如下說。假令肝病。脉濇。色白。多哭。好腥。喜辛。此曰相反。聲色臭味。皆見肺之證候。金之賊木。此曰賊邪。不相應、必死也。
假令色靑。其脉浮濇而短。若大而緩。爲相勝。浮大而散。若小而滑。爲相生也。
呂曰。色青者、肝也。浮濇而短者、肺也。肺勝肝爲賊邪。若大而緩。爲脾脉也。肝勝脾。故言相勝也。浮大而散。心脉也。心爲肝之子。若小而滑。腎脉也。腎爲肝之母。肝爲腎之子。子母相生。故爲相生也。○丁曰。經引肝之一藏。其脉當弦?。其色當青卽。爲順也。色靑脉濇者。逆也。脉若大而緩。是肝勝於脾也。其病甚。故云相勝。若脉浮大而散。若小而滑。是爲相生也。
經言知一爲下工。知二爲中工。知三爲上工。上工者十全九。中工者十全八。下工者十全六。此之謂也。呂曰。五藏一病輒有五。今經載肝家一藏爲例耳。解一藏爲下工。解二藏爲中工。解五藏爲上工。○丁曰。上工者,謂全知色脉皮膚三法相生相勝本始。故治病十全其九。中工知二,謂不能全収。故治病十全得八。下工知一,謂不解明於全法,一心治巳病,故十全得六也。○虞曰:工者,萬學萬全,乃曰工也。凡爲醫者,窮難經,察脉之浮沉藏府虛實。通素問,知經脉徃來。針之補㵼。窮本草,識藥之寒溫氣味所歸。全此三家,然後治病。可曰知三爲上工也。醫不三世,不服其藥。謂非工也。素問曰:五藏之象,可以類推。五藏相錯,可以意識。此可曰工也。
十四難曰:脉有損至。何謂也。
然。至之脉。一呼再至曰
平。呂曰。平者、謂平調之脉也。○丁曰。平者、無過之脉也。○虞曰。人之呼吸曰隂陽也。一呼一吸。謂之一息。經言一呼再至。一吸再至。謂之平脉也。人呼吸法隂陽。一息法一年。一息脉動四至。四至法四時。一呼脉行三寸。法三陽。一吸脉行三寸。法三隂。故曰平也。
三至曰離經。
呂曰。經言再至曰平。三至曰離經。不知經言也。其人必病。○丁曰。謂加於隂之二倍。故曰離經。○虞曰。經者、常也。謂脉離常經之所。細而言之。人一呼脉行三寸。一吸脉行三寸。呼吸定息。脉行六寸。一日一夜一萬三千五百息,脉行八百一十丈,乃爲一周。後從始起之經再行,令一呼脉三至,脉行四寸半,一吸三至,脉行四寸半,一息脉行九寸。一日一夜一萬三千五百息,脉行一千二百一十五丈。過於半脉,不在所起之經再起,故曰離經也。舉一例以擬之。如人一日周行百里。却從初行之處再行。日平。今一日却一百五十里。過於五十里。不在周而復始之處再行。故曰離經也。
四至曰奪精。
呂曰。其人病困奪精者。鼻目唇口精候奪色診見也。○丁曰。謂加於隂四倍。故曰奪精。○虞曰。平脉一息行六寸。今奪精之脉。一息行一尺二寸。此乃一日一夜息數。乃行兩日夜脉度數尺寸脉。諸夫爲數脉者。陽氣亂。况陽爲病。頗亦狂言。顏色恍懽。呂氏言鼻目唇口。精候色奪者。非也。夫人納五味。味歸形。形歸氣。氣歸精。今一息四至。乃陽氣亂。故脉數。數則氣耗。耗則精無所歸。獨加奪去。故曰奪精。如人一日行一百里。今一日行二百里。氣疲之則耗也。
五至曰死。
呂曰。其人病證?巳見脉。復加一至。定當死也。○虞曰。此之平脉。一倍過半。四至巳是奪精五至。其死明矣。○丁曰。爲加於隂六倍。故曰死也。六至曰命絕。此死之脉。
呂曰。不出日死。○虞曰。五至。死之漸也。六至今死矣。此言死之脉也。必是言至之脉也。必是言至之脉。恐寫之誤。可合下文。
何謂損。一呼一至曰離經。
丁曰。爲隂加於陽四倍也。○虞曰。前之至脉離經。謂脉行過半。此之損脉離經。謂脉行減半。以下吸養於呼也。二呼一至曰奪精。
丁曰。謂隂加於陽六倍也。○虞曰。平人脉一日一夜五十周身。今二呼而脉一至。一日一夜不及一十三筒周身。脉只行及二百二丈五尺。其人氣耗血枯。神惨色夭。精華猶如奪去。
三呼一至曰死。
虞曰。平人之脉。三呼脉六至。一日一夜八百一十丈無危。今三呼脉一至。脉只行一寸半。一日一夜。只行及六十七丈五尺。不及五周身。如此之候。死可待也。四呼一至曰命絕。此謂損之脉也。
虞曰。四呼當八至。今四呼脉一至。一日一夜。不及四周身。氣血巳盡。藏敗神去。故命絕也。至脉從下上。損脉從上下也。
呂曰。至脉從下上者。謂脉動稍増。上至六。至多而呼七。損脉從上下者。謂脉動稍減至一。呼多而至少也。
損脉之爲病柰何。
然。一損損於皮毛。皮聚而毛落。虞曰。一損損肺。肺主皮毛。故皮聚而毛落也。二損損於血脉。血脉虚少。不能榮於五藏六府也。虞曰。二損損血脉。是知心受之。心主血。今則心血枯。不能榮於五藏六府也。
三損損於肌肉。肌肉消瘦。飮食不爲肌膚。虞曰。脉之三損損於脾。脾者受納五味。以化生五氣。藏府以長肌膚。今旣損。故味不化。則肌肉消瘦也。四損損於筋。筋緩不能自收持。
虞曰。四損損肝。病乃如是。素問曰。其有傷筋。縱若其不容。容容、不収持也。
五損損於骨。骨痿不能起於床。反此者。至於收病也。虞曰。今之五損。損於腎。腎主骨。故骨痿不能起於床。素問曰。腎?則腰脊不舉。骨枯髄減。?爲骨痿。痿者。無力也。○呂曰。收者。取也。經伹載損家病。不載至家病。至家者。諸陽六府病。六府病。苦頭痛身?。忽特不利。與損家病異。今反載損家病證。故損脉於此受病。非是至家病也。
從上下者。骨痿不能起於床者死。
呂曰。從肺損至骨。五藏俱盡。故死。肺在上也。○虞曰。至此推窮損家病證。一損肺。二損心。三損脾。四損肝。五損腎。乃如第五難脉輕重菽數。下損之腎也。從下上者。皮聚而毛落者死。
呂曰。從腎損之肺。亦復五藏俱盡。故死也。此是損家。然病證。非至家病證。腎在下故也。
治損之法奈何。
然。損其肺者益其氣。呂曰。肺主氣。今損。故當以針藥益其氣也。○丁曰。肺者主其氣。故損卽補之。以針補其手大隂經中兪。大淵穴也。以辛味佐不足卽。是益其氣也。損其心者。調其榮衛。
呂曰。心者滎衞之本。今損。當以針藥調之。○丁曰。心者主榮衛。故損卽?之。以針?其手少隂經中井。手厥陰經中井是其母。手少衝手中衝亦是其母。以苦味佐之。此調其榮衞之現也。○虞曰。心主血。血爲憂愁思慮傷於心。因茲致損。凡人血流㨿氣。氣動依血。宣調榮衞。節憂愁思慮以治之。損其脾者。調其飮食適寒温。
呂曰。脾主飮食。今其氣衰損。榖不消化。故當調適寒溫也。○丁曰。脾損則調其飮食。適其寒温。謂脾主意思。故順其意思飮食。適其寒溫也。○虞曰。脾化水穀。以生氣血。今見脾損飮食。不爲肌肉。宜調節飮食。無令傷脾也。適其寒温者。啟玄子謂春凉食。夏冷食。秋温食。冬?食也。本經曰。飲食勞倦傷脾也。
損其肝者緩其中。
呂曰。肝主怒。其氣急。故以針藥以緩其中。○丁曰。肝主怒。以甘緩其中。以土味和其肝。當補足厥隂合曲泉穴是也。○虞曰。怒則氣逆。脉乃强急。以慿方術以緩其中。素問曰。肝苦?。?食甘以緩之。又曰。宜食甘。粳米生肉。棗葵。味皆甘。甘性緩也。損其腎者益其精。此治損之法也。呂曰。腎主精。今損。故以針藥補益其精氣。○丁曰。益其精者。以鹹味?之。當補足少隂經中復溜穴。是其母也。○虞曰。耗周過多而致損腎。宜慿鹹味以?精華。
脉有一呼再至。一吸再至。有一呼三至。一吸三至。有一呼四至。一吸四至。有一呼五至。一吸五至。有一呼六至。一吸六至。
虞曰。此重明前之至脉病證。乃如後說。有一呼一至。一吸一至。有再呼一至。再吸一至。有呼吸再至。虞曰。此重明損脉。輕重生死。當如後說。脉來如此。何以别知其病也。
然。脉來一呼再至。一吸再至。不大不小曰平。一呼三至。一吸三至。爲適得病。虞曰。脉三至曰離經。反於常經。知病始得。前大後小。卽。頭痛目眩。
虞曰。病在三陽。
前小後大。卽。胸滿短氣。
丁曰。前大者。爲寸外大也。後小者。寸內小也。寸前大。則頭痛目眩。寸後大者。胸滿短氣。經言寸部法天。主胸以上至頭有疾故也。○虞曰。病在三隂。一呼四至。一吸四至。病欲甚。
虞曰。脉病反常。經法曰。奪精之脉。脉大法曰渾渾革至如涌泉者。病進欲甚之理明也。
脉洪大者。苦煩滿。
虞曰。病在三陽。陽盛煩滿。
沉細者。胸中痛。
虞曰。病在三隂。隂主於內。故腹中病也。滑者傷?。
虞曰。脉動如徐。前却流利。替替然。?盛於氣。其脉滑也。濇者中霧露。
虞曰。濇脉狀如刀刮竹。寒盛於血。故脉乃濇也。一呼五至。一吸五至。其人當困。
虞曰。脉一息十至。氣血勞走。不困。受爲生死。如下說。沉細夜加。浮大晝加。
虞曰。隂脉細沉。夜加可驗。陽脉浮大。晝甚可加。不大不小。雖困可治。其有大小者。爲難治。虞曰。極大陽大盛必減。極小隂水弱必竭。故曰難治。一呼六至。一吸六至。爲死脉也。
虞曰。三倍於常。陽氣亂極故。故曰死也。沉細夜死。
虞曰。隂絕使然。
浮大晝死。
虞曰。陽絕如是。
一呼一至。一吸一至。名曰損。
虞曰。此損至離經之脉證。
人雖能行。猶當著床。所以然者。血氣皆不足故也。再呼一至。呼吸再至。名曰無魂。無魂者當死也。人雖能行。名曰行尸。
虞曰。尋此至數。與前義相違。亦恐錯簡也。魂屬陽。陽主生。今脉形如是减損。乃知陽絕。陽絕則魂去。故人死也。
上部有脉。下部無脉。其人當吐。不吐者死。上部無脉。下部有脉。雖困無能爲害也。所以然者。譬如人之有尺。樹之有根。枝葉雖枯槁。根本將自生。脉有根本。人有元氣。故知不死。
丁曰。經言脉有從上下者。是謂五藏之氣。不相榮養。致令有此損至也。五藏之氣。隨呼吸上下。逓相榮養。其心脉主氣。脉則隨吸而榮其腎肝。其吸不能至腎至肝者。盖腎先損。則病骨痿也。其腎肝不榮於上。故先病。其肺病則皮聚毛落也。其損甚者皆死。一呼再至曰平。一呼三至卽。是陽加於隂二倍也。適得病也。其脉洪大曰離經。前大者。謂寸外大也。後小者。謂寸內小也。前小者。寸外小也。後大者。寸内大也。前大後小。則頭痛目眩。前小後大。卽胸滿短氣。經曰。上部法天。以候胸以上至頭。素問曰。寸外以前。主頭角耳目。寸內以後主胸中。關以上主膈下脇傍。關內以後主腹中。尺外以前主臍下。尺內以後主至足下。凡左右有此大小。隨部言之。一呼四至。謂陽氣加隂四倍。故曰奪精也。二呼一呼者。是隂加於陽四倍。亦曰奪精。其浮大者。陽病甚。若煩滿也。加於滑者。傷於?極也。其沉細者。隂病甚。所以腹中痛也。加於濇者,中霧露所作也。一呼五至,一吸五至,沉細則夜甚,浮大則書甚。其有內外大小者,遊魂也,此不可療。其數至愈増愈減者死。
上部有脉,下部無脉,其人自當?吐,其不吐,是氣獨絕於内也。上部無脉,下部有脉,雖困無能爲害者,謂神不守也。神昏如魚掉尾者死。○楊曰:上部寸口,下部尺中也。○虞曰:此又明人稟父母之無氣也。
十五難曰:經言春脉弦,夏脉鈎,秋脉毛,冬脉石,是王脉耶,將病脉也。
然:弦鈎毛石者,四時之脉也。春脉弦者,肝東方木也,萬物始生,未有枝葉,故其脉之來。濡弱而長。故曰弦。
呂曰。春萬物始生。未有枝葉。形狀正直如弦。故脉法之也。○丁曰。春脉弦者㣲。弦曰平。平者。謂有胃氣。胃者土也。能成於四方。間於四旁。故四時脉見弦鉤毛石。皆當微見卽。是有胃氣也。但獨見四時之脉者。皆無胃氣也。
夏脉鈎者。心、南方火也。萬物之所盛。垂枝布葉。皆下曲如鈎。故其脉之來疾去遲。故曰鈎。
呂曰。心脉法火。曲如鉤。又陽盛。其脉來疾。隂虚。脉去遲也。脉從下上至寸口。疾還尺中。遲。寸口滑不洩。故今其脉環曲如鉤。
秋脉毛者。肺西方金也。萬物之所終。草木華葉。皆秋而落。其枝獨在。若毫毛也。故其脉之來。輕虛以浮。故曰毛。
呂曰。肺浮在上。其氣主皮毛。故今其脉浮如毛也。冬脉石者。腎北方水也。萬物之所藏也。盛冬之時。水凝如石。故其脉之來。沉濡而滑。故曰石。呂曰。腎脉法水。水凝如䂖。又伏行温於骨髓。故其脉實牢如石也。
此四時之脉也。如有變柰何。
然。春脉弦。反者爲病。何謂反。
丁曰。反者爲見。秋脉如毛。是謂肝病。
然。其氣來實强。是謂太過。病在外。呂曰。實强者。陽氣盛也。少陽當微弱。今更實强。謂太過。陽主表。故今其病在外也。○丁曰。病在外者。是少陽。其脉微弦。今實强者。是膽有餘。面青好怒。是肝木之外證也。
氣來虛微。是謂不及。病在内。
呂曰。厥隂之氣養於筋。其脉弦。今更虛㣲。故曰不及。陰處中。故今其病在內。○丁曰。病在內者。肝不足也。肝含血養筋。不足則筋緩溲便難。是肝之內證也。○虞曰。太過之脉。謂不至而至。不及之脉。謂脉息虚微。太過眩冐巓疾。其不及則令人胸痛引背。下則兩脇脹滿也。
氣來厭厭聶聶。如循榆葉曰平。呂曰。春少隂厥隂俱合主。其脉之來。如春風吹榆葉。濡弱而調。故曰平脉也。
益實而滑。如循長竿。曰病。
呂曰。此謂弦多胃氣少也。○丁曰。長而不軟。故若循竿。是爲病也。
急而勁。益强。如新張弓弦。曰死。
呂曰。此謂但弦無胃氣也。○丁曰。謂强?而緊細。故曰如新張弓弦也。
春脉㣲弦曰平。弦多胃氣少曰病。但弦無胃氣曰死。春以胃氣爲本。呂曰。胃主水榖。故人稟胃氣。○丁曰。胃者、水榖之海。五藏皆授氣於榖。胃者主稟四方。故以胃氣而爲本也。
夏脉鈎。反者爲病。何謂反。
丁曰。胃脉來石滑。如冬之脉。故曰反。
然其氣來實强。是謂太過。病在外。吕曰。實强者。太陽受氣盛也。太陽者浮散。今反實强。故曰太過也。○丁曰。其外者。太陽小膓爲府。故病在外。其面赤喜笑。是心火之外證也。氣來虚微。是謂不及。病在內。呂曰。手少隂主血脉。其氣尚平實。今反見虛微。故曰不及也。○丁曰。少隂心夏盛王。今反虚微。是謂不及。不及則病在內。喜笑。其神不守。○虞曰。少隂心。脉本平實。今反虛微。故曰不及也。太陽小膓。脉本浮大。今反實强。曰太過也。其太過不及之證。乃如下說。玉機眞藏論曰。夏脉太過。其病身?而膚痛。爲浸滛。其不及者。令人煩心。上見咳嗽。下爲氣洩也。
其脉來累累如環。如循琅玕。曰平。
呂曰。心滿實。累累如人指。循琅玕者。是金銀鐶釧之物勁也。此皆實之?也。故云平。○丁曰。言心脉滿實。累累如連珠。其言循琅玕者。謂琅玕是玉與珠類貫如環之象也。
來而益數。如雞舉足者。曰病。
呂曰。心脉但當浮散。不當數也。雞舉足者。諭其數也。○丁曰。心脉但當浮散。今又加其至數卽病。故諭其脉如雞舉足走也。
前曲後居。如操帶鈎。曰死。
呂曰。後居謂之後直。如人革帶之鈎。前曲後直也。是謂但鉤無胃氣。○丁曰。操者、執也。如手埶革帶。前鈎曲無力也。後居倨而不動。勁有。故曰死也。夏脉㣲鈎曰平。鈎多胃氣少曰病。但鉤無胃氣曰死。夏以胃氣爲本。
呂曰。胃者中州。主養於四藏也。
秋脉㣲毛。反者爲病。何謂反。
然。氣來實强。是謂太過。
病在外。
呂曰。肺脉者當㣲毛。今更實强。故曰病在外。○丁曰。外者、謂手陽明大隂也。故外證靣白善嚏。悲愁不樂。皮毛乾燥。此是肺金之外證也。
氣來虚㣲。是謂不及。病在內。呂曰。肺脉輕虛浮如毛。今按之益虛㣲。是無胃氣。故病在內。○丁曰。病在内者。手太隂肺也。其内證喘咳。洒浙寒?。此是肺金之內證也。○虞曰。太過不及。病如下說。玉機眞藏論曰。秋脉太過。則令人逆氣而背痛。愠愠然。秋脉不及。則令人喘。呼吸少氣。上氣見血。下聞病音。
其脉來藹藹如車蓋。按之益大。曰平。
呂曰。車蓋、乃小車之蓋。輕浮藹藹然也。按之益大。有胃氣。故曰平也。○丁曰。如車之曲蓋。偃藹之狀。故曰平也。不上不下。如循雞羽曰病。
呂曰。如循雞羽者。是其氣虛微。胃氣少。故曰病。○丁曰。手太隂肺金。乘夏餘陽。故其脉上。又其氣當於下降。今不上不下。如循雞羽者。但當濇濇然。故曰病也。
按之消索。如風吹毛曰死。
呂曰。此無胃氣。○丁曰。風吹毛者。飄騰不定。無歸之象。故曰如風吹毛而死也。
秋脉微。毛爲平。毛多胃氣少。曰病。伹毛無胃氣曰死。秋以胃氣爲本。呂曰。四藏皆須稟胃氣也。
冬脉石。反者爲病。何謂反。
然。其氣來實强。是謂太過。
病在外。
呂曰。冬脉當沉濡。今反實强。故曰太過。太過者、陽脉病。故言病在外也。○丁曰。反者、冬得長夏之脉。長夏者、土也。胃土脉緩而㣲曲。故病也。在外者。是足太陽之經也。靣黑。善恐欠。是其腎水之外證也。氣來虛微。是謂不及。病在內。
呂曰。冬脉沉濡。今反虚微。故言不及。不及者。陰病在內也。○丁曰。足少隂。腎脉也。主水。王冬。其脉沉濡而滑。今虛㣲少氣。是謂不及。病在內。其内證氣逆。小腹?痛。泄如下重。此腎水內證也。○虞曰。冬脉太過。則令人解㑊。謂似病不病也。春脉痛而少氣。不欲言也。冬脉不及。則令人心如懸。病飢?中淸。春中痛。少腹滿。小便變也。
脉來上大下兌。濡滑如雀之啄曰平。
呂曰。上大者。足太陽。下兌者足少隂。隂陽得所。爲胃氣强。故謂之平。雀啄、謂本大未兌也。○丁曰。腎脉本性濡滑。今診之應手而大。去而小。故曰上大下兌。喻如雀啄。是謂平也。啄啄連屬。其中㣲曲曰病。
呂曰。啄啄者不息。故謂之連屬。其中㣲曲。是脾來乗腎。脉緩而曲。故病。○丁曰。啄啄、謂如雀啄啄。連連時止。腎衰之病也。
來如解索。去如彈石。曰死。
呂曰。解索、謂虚縵無根本也。來遲去疾。故曰彈石也。○丁曰。診之應手。如脫解之索。無力也。去疾而如彈石。是腎死也。
冬脉微石曰平。石多胃氣少曰病。但䂖無胃氣曰死。冬以胃氣爲本。
胃者、水榖之海也。主稟四時。故皆以胃氣爲本。是謂四時之變病。死生之要㑹也。虞曰。胃屬土。土者五也。萬物歸之。故曰水谷之海。一年王辰戍丑未。故曰主稟四時。謂弦鈎毛石。四時之經。皆得胃氣爲本。若胃氣少則人病。若無胃氣則人死。故曰四時變病。死生之要㑹也。萬物非土孕育。則形質不成也。易曰。坤厚載物。德合無疆。脾者中州也。其平和不可得見。衰乃見耳。來如雀之如水之下漏。是脾之衰見也。
呂曰。脾寄王四季。故不言王。言平和脉不見。其衰病見耳。其脉見如屋之漏。如雀之啄。如水之下漏。皆腎來乗脾。故使衰病。肝乘脾則死。腎不勝脾。故伹病也。○丁曰。脾者成於四方。故平常不見。衰乃見。如雀之啄。如水之滴漏。○虞曰。如水之漏。乃是脾脉太過。如雀之啄。是謂脾脉不及。太過則令人四支不舉。不及則令人九竅不通。故平和不可得見。衰乃見也。
十六難曰。脉有三部九候。
呂曰。三部者、寸關尺也。九候者、上部。三候。中部三候。下部三候。三三如九也。○丁曰。三部者。寸關尺也。九?者。浮中沉也。是一難之所演也。○虞曰。三部法三才。故有天地人。三部之中。亦各有天地人。因而成九。上部天以候頭?。上部之人。以候耳目。上部之地以候口齒。中部之天以候肺。中部之人以候心。中部之地以候胸中之氣。下部之天以候肝。下部之人以候脾胃。下部之地以候腎。故曰三部九?也。
有隂陽。
呂曰。寸口者、陽脉見九分而浮。尺部者、隂脉見一寸而沉。○丁曰。隂陽者。是二難尺寸皆隂陽前後上下之法也。○虞曰。三部之中。各有一隂一陽。來者爲陽。去者爲隂。察陽者。知病之所有。察隂者。知死生之期也。
有輕重。
呂曰。肺如三叔之重。是謂輕。腎脉按之至骨。如十五菽之重。是謂重也。○丁曰。輕重者。是五難言輕重之法也。○虞曰。凡切陽脉。乃輕手取。謂陽脉浮也。切隂脉。乃重手取。謂隂脉沉也。故曰輕重也。有六十首。
呂曰。首、頭首也。蓋三部從頭者脉。輒有六十首。○丁曰。六十首者。是十難經一脉變爲十是也。○虞曰。六十首者。乃一脉變爲四時是也。謂春脉弦。夏脉鈎。秋脉毛。冬脉石。季夏及四季脉緩。逐四時之休王。一脉變爲五十二經。內成六十首也。一脉變爲四時。
呂曰。是手太隂之動。以决四時逆順吉凶之法也。○丁曰。十五難是言四時以胃氣爲本。况經脉十二經。謂脉隨四時之變換。非手太隂也。○虞曰。凡切脉始起於六脉。謂浮沉長短滑濇也。乃三隂三陽之脉也。六脉趣四時之變。故有二十四脉形焉。今六十首乃備言手足三隂三陽,合之爲十二脉。隨弦鈎毛石,變之爲時經,合之爲六十脉。故曰一脉變爲四時。
離聖久遠。各自是其法。何以别之。
呂曰。言三部是一法。九?是一法。隂陽是一法。輕重是一法。六十首是一法。言法象無多。難可分别。故言之此難也。○丁曰。離聖人久遠者。爲越人時。去聖逾遠也。各自是其法者。爲前所演其法也。故曰各自是其法也。
然是其病有內外證。
呂曰。法象無多。或變爲四時。難可分别。故以中外别其病以名之難也。○丁曰。是字當作視物之視。上文言視病之法。不與診法同。故云别也。然字者。是越人自答之語也。言使人視其精明五色。循按察之左右。卽知內外之證。故知是字當作視物字用。此是字。傳冩之錯誤也。○虞曰。一藏一府。乃一表一裏。府之病主於外。故有外證。藏之病主於內。故有內證也。
其病爲之柰何。然。假令得肝脉。
虞曰。肝脉弦軟而長。
其外證善潔。面青善怒。足少陽膽者。府也。故有病則見於外也。又膽爲淸淨之府。故善潔也。主於外見靣靑也。又膽爲中正之官。主決斷。故善其怒也。
其內證齊左有動氣。按之牢若痛。
虞曰。五積之候。肝之積名曰肥氣。在齊之左也。其病四肢滿閉。
虞曰。肝木脾土。脾主四肢。木病則土無所畏。故四肢閉滿。玉機眞藏論曰。脾太過。令人四肢不舉。癃溲便難轉節。有是者肝也。無是者非也。丁曰。肝者、東方木也。其治在左應震齊。左有動氣。按之牢若痛。其病四肢滿閉者。謂支節攣嚲也。淋洩難者。足厥隂。上係舌本。下懷於隂器。故淋溲便難也。其轉筋者。謂肝含血以養筋。故病卽轉筋也。有此内外證卽肝也。無是者非也。○虞曰:癃溲,謂小府澁也。便難,大府所注難也。謂肝脉循於隂器,故癃溲也。肝腎主下部,肝病則氣逆不行於下,故便難也。肝屬木也,木曰曲直,筋乃象之,今肝病,故轉筋也。○呂曰:外證者,府之?,膽者淸淨之府,故面青善潔,若衣被飮。食不潔者。其人便欲怒。膽色靑。故面靑怒也。其內證者肝之證。肝者東方爲靑。龍在左方。故肝之證在齊左。
假令得心脉。其外證面赤口乾喜笑。丁曰。外證者。手太陽之脉爲外經。故有病卽見於外。其應火。故病卽。外?口乾喜笑。是其外證也。○虞曰。心脉浮大而散。心屬火。火性炎上。故面赤口乾也。心在聲爲笑也。
其內證齊上有動氣。按之牢若痛。其病煩心心痛。掌中?而啘。有是者心也。無是者非也。
丁曰。心者。南方火也。其位在離。故齊上有動氣。其病煩心心痛。掌中?而啘者。心病卽煩痛,故啘臂內掌中?而啘者,是其內證也。有其證者心之病,無其證者卽非也。○虞曰:
心之積名曰伏梁,在齊上,火之生?。心爲五藏之君,四藏有病,心主知之,尙有痛狀,何况本經百病耶。常痛乃心包脉也。正心不受病,病則且占夕死,夕占且死。重明受病。則心包絡乃手厥隂之脉。出兩手中指之端。不入掌心。屈名指取之。穴名勞宮穴。心包病。則掌中?而啘心。○呂曰。外證者小膓。手太陽脉爲?。故令口乾。陽主躁。故喜笑也。其內證者心。心在前爲朱雀。故證在齊上也。假令得脾脉。
虞曰。脾脉中緩而大。
其外證面黃善噫。
丁曰。其外證靣黃。陽明爲胃之經。故見色黃外之證也。○虞曰。脾土也。在變動爲噫。
善思。
虞曰。脾者在志爲思也。
善味。
虞曰。脾主甘。受味。故善味。
其內證當齊有動氣。按之牢若痛。虞曰。脾之積。名曰痞氣。當齊之中。
其病腹脹滿。食不消。體重節痛。怠墮嗜臥。四肢不収。有是者脾也。無是者非也。
丁曰。内證者。足太隂脾也。當齊有動氣者。脾主中州也。其病腹滿。食不消。體重節痛。怠墮嗜臥。四肢不收。皆爲土。土靜故有此證。前注言外證靣黃而不解。餘說者爲善噫善味者。是脾也。今腹脹滿,食不消,卽是胃也。胃爲水榖之海,病卽食不消,體重節痛,怠墮嗜臥,四肢不收,皆是見外證也。今却言内證也。此經所說,文至不明,未敢盡注其說,以俟後賢。○虞曰:濕氣勝則令人彭脹,陽氣在下,食乃不消,得主內病則如是。脾屬土。土性安靜。故知是土主四肢。病乃四肢不收。○呂曰。外證足陽明胃脉之證。胃氣實。榖氣消。卽多所思。欲飮食。胃氣虛。食不消。氣力虛贏。其人感思慮。內證者脾也。脾在中央。故證當齊。齊者又隂陽之中。故其脉在脾也。
假令得肺脉。其外證面白善?。悲愁不樂欲哭。丁曰。其外證者。手陽明之經。大膓爲肺之府也。故善嚏。悲愁不樂欲哭。此外之證也。○虞曰。肺脉浮短而濇。面白。乃金之色也。肺主皮毛。皮毛外感寒。內合於肺。故嚏也。悲者、肺之志也。脾土肺金。肺爲肺母。脾主歌。子病母憂。故不樂。在聲爲哭。其內證齊右有動氣。按之牢若痛。其病喘欬。洒淅寒?。有是者肺也。無是者非也。
丁曰。其言內證者。手太隂之經。應西方金。在兌。故言齊右有動氣也。其爲喘欬洒浙寒?者。故知內證也。○虞曰。
肺之積名曰息賁。在右脇下。肺主皮毛,今寒氣外感於皮毛,內合於寒,則氣道澁,故喘而欬。肺主氣,外?於皮毛,肺虛則洒浙寒,肺實則?而悶,故云寒?也。○呂曰:外證者,大膓脉也。乃手陽明之脉,爲肺之府,氣通於鼻,故善?。肺主秋,秋,愁也,故其病悲哭。內證者,肺之證。肺主皮毛。有寒則洒浙欬?。肺在西方。爲白虎。主右方。故證在齊右。
假令得腎脉。其外證面黑喜恐欠。丁曰。其外證者。太陽膀胱之經。故爲外經也。故有病則色黑面黑。喜恐欠也。○虞曰。沉濡而滑。腎之脉也。黑色。腎之色也。在志曰恐。巨陽虛則欠。其内證齊下有動氣。按之牢若痛。
虞曰。腎之積名曰賁。脉在齊下。故云在齊下。其病逆氣。少腹?痛。泄如下重。足脛寒而逆。有是者腎也。無是者非也。
丁曰。其內證者。腎王於冬。應北方。故在齊之下也。其病逆氣。少腹?痛。泄如下重。其泄者,爲大瘕泄而裏急後重也。此内之證也。○虞曰:腎氣不足,傷於衝脉,故氣逆。腎者,足少陰之脉,循少腹,與足厥陰、足太陰三隂交於齊下。今病,故少腹?痛也。五泄之?,腎爲後重泄。腎者胃之關,今氣虚,故爲下重。泄,謂食畢思急。圊足內踝上五寸間。乃足少隂之動脉,故足脛寒而逆。通評虚實論曰:氣逆者,足寒也。○呂曰:外證足太陽膀胱脉也。其人善欠者,其人善惡寒。若脛寒,身體酒洒而寒,故其善欠。腎與手少陽俱主?心,故善恐。其內證者,腎王於冬,主北方玄武,故證在齊下。○虞曰:經言是其病有內外證。推尋至此。惟肝脉平證善潔二字是表證。心脉不見手太陽外證。脾脉中有善噫是外證。肺脉亦無手陽明之證。腎脉中只有欠一字。是足太陽不足之證。五藏推之。黃帝素問並言皆只足藏之證也。越人言其外證者。取其形見於外也。呂氏所注。多不該經㫖。十七難曰。經言病或有死。或有不治自愈。或連年月不巳。其死生存亡。可切脉而知之耶。
然。可盡知也。診病若閉目不欲見人者。脉當得肝脉强?而長。丁曰。此是肝之病證。故則强?而長。○楊曰。强?、猶弦急。○虞曰。肝木之脉。弦軟而長。今見强?。病乃如是。
而反得肺脉。浮短而濇者。死也。
丁曰。浮短濇者。是肺脉。此者今當勝木。故知死也。○楊曰。肝爲木。肺爲金。肝病得肺脉。眞鬼來尅。金勝木。故必死也。病若開目而渇。心下牢者。脉當得緊實而數。反得沉濡而㣲者。死也。
丁曰。心之病證。今反見腎脉。心火腎水。水來尅火。故知死也。○楊曰。心病得腎脉。水勝火。故死也。按之短實而數。有似切繩。謂之緊也。按之短小不動搖。若有若無。輕手乃得。重手不得。謂之㣲也。○虞曰。病開目而渇。心下牢。脉又緊實而數。此曰陽病得陽脉。脉不相反。今見沉濡而㣲。謂陽病得隂脉。故曰死也。
病若吐血。復 衄血者。脉當沉細。而反浮大而牢者。死也。
丁曰。此者肺脉之病證。今反見心脉。心火肺金。火來勝金。故知死也。○虞曰。血屬隂。吐血衄血。脉得沉細。此謂脉與病相應。今反浮大而牢。與病相反。故死也。
病若譫言妄語。身當有?。脉當洪大。而手足厥逆。脉沉細而㣲者。死也。
丁曰。此病是心病之證。今反手足厥。脉沉細而㣲者。是水勝火。卽知死也。○楊曰。按之遲但小。謂之細。○虞曰。肺主聲。心主言。今脉洪大。是知?乘於心。肺邪受之。故譫言妄語。肺主皮毛。今邪客於衛。氣不得宣通。乃身?。夫如是。病與脉相應。今手足厥逆。脉沉細而㣲。陽病得隂脉。故云必死也。
病若大腹而洩者。脉當㣲細而濇。反緊大而滑者。死也。丁曰。此病脾土之證候。緊大滑者。是肝木來勝土。故知死也。此經不言腎水之證。闕此一藏也。○楊曰。凡此五者。病脉相反。故爲必死。經云。五逆者死。此之謂也。○虞曰。濕氣勝則脹。脾不禁。故洩。脉㣲細濇。病脉相承。緊大而滑。此曰相反。如此之候。其死明矣。
十八難曰。脉有三部。部有四經。手有太隂陽明。足有太陽少隂。爲上下部。何謂也。
然。手太隂陽明金也。足少隂太陽水也。金生水。水流下行而不能上。故在下部也。
丁曰。夫脉有三部者。寸關尺也。若合兩手言之。卽六部也。毎部之內。各有二經。六部之内。合爲十二經。今此云四經者,是謂手太陽、陽明與足太陽少隂。此四經者,法水火之性,各有綱紀,而不能變通上下。餘八經在手生足,在足生手,所以經言部有四也。是右手寸口肺與太陽應金,生左尺水也。足太陽少隂水,其性潤下,故不能上生於手,而生左足厥隂少陽木。此二部皆是足之經紀。所以言在下部也。是左尺水生左關木。○楊曰。手太隂、肺脉也。肺爲諸藏上盖其治在右方。故在右手上部也。手陽明大膓脉。是肺之府。故隨肺居上部焉。足少隂。腎脉。腎爲水。肺之子水流?於腎。又最居於下。故爲左手下部也。足太陽膀胱。爲腎之府。故隨腎居下部焉。經言脉有三部。部有四經者。謂總兩手而言之也。兩手各有三部。部各有二經。兩手上部合四也。中下二部。亦復如此。三四十二。則十二經也。肺金居上。而下生腎水。故肺腎在左右手上下部也。
足厥隂、少陽木也。生手太陽少隂火。火炎上行而不能下。故爲上部。
丁曰。手太陽少隂。應左寸君火。火上炎上。不能下。生足而生手心主少陽火。是生右尺相火也。○楊曰。足厥隂、肝脉也。肝治在左方。故爲左手之下部。足少陽膽者。爲肝之府。故隨肝居下部也。手太陽小膓脉。爲心之府。故隨心居上部焉。手心主少陽火。生足太隂陽明土。土主中宮。故在中部也。
丁曰。是相火應其灰火也。中部者、右關也。生右寸金也。○楊曰。手心主、心包絡脉也。手少陽、三焦脉也。故合爲左手中部。足太陰,脾脉也。足陽明,胃脉也。故合爲右手中部。此經作如此分别。若依脉經配二部,又與此不同也。○虞曰:經言手心主少陽火,生足太隂陽明土。土主中宮,故在右手中部。惟只言火生土之意。不言手心主少陽在左手中部,惟只取其相生言之也。今明三部相生之意如此。右手尺中少陽火。生關上陽明土。關上陽明土。却生寸口太隂金。寸口太隂金。却生左手尺中少隂水。左手尺中少隂水。却生左手關上厥隂木。關上厥隂木。却生左手寸口少陰火。却又别心主火。故心主生足太隂陽明土也。此乃五行相生之意耳。又足厥隂與足太隂。何以居於左右兩手關部中。胃脾太隂。脾脉居於中州。乃在右手關上也。又足厥隂木。木者根生於地。枝葉長於天。亦隂陽共焉。故亦在左中部也。
此皆五行子母。更相生養者也。丁曰。言此皆五行更相生養者。是謂右寸金生左尺水。水生左關木。木生左寸君火。君火生右尺相火。相火生右關土。而後生右寸金。故言子母更相生養者也。
脉有三部九候。各何所主之。
然。三部者、寸關尺也。九
候者、浮中沉也。
丁曰。前順五行而言之。生養卽逆三部而反到。所以經别問各何所主也。○楊曰。寸口。陽也。關中、部也。尺中、隂也。此三部各有浮中沉三候。三三九候也。故曰九。浮爲陽。沉爲隂。中者、胃氣也。○虞曰。一部之中有三候。浮者爲府。沉者爲藏。中者、乃是中焦之脉也。假令寸口浮爲府。沉爲藏。中爲中焦。皆倣。此用之。
上部法天。主胸以上至頭之有疾也。
丁曰。兩手寸口。皆爲上部卽。寸外主頭。寸內主胸中。是頭皆一指下。前後言病。左右同法也。○楊曰。所謂自膈以上爲上焦也。
中部法人。主膈以下至齊之有疾也。
丁曰。言左右兩關也。第二指半指以前。言膈下半指之後。主齊上。左右同。○楊曰。所謂自膈以下爲中焦也。
下部法地。主齊以下至足之有疾也。
丁曰。下部左右兩尺。第三指半指之前。主齊下有疾。半指之後。以候至足之有疾。○楊曰。所謂自齊以下至足爲下焦也。
審而刺之者也。
丁曰。刺字當作次第之次。此是審三部各有內外。主從頭至足之有疾也。故知刺字傳文誤也。○楊曰。用針者。必當審詳三部九候病之所在。然后各依其源而刺之也。人病有沉滯久積聚。可切脉而知之耶。
然。診在右脇
有積氣。得肺脉結。脉結甚則積甚。結㣲則氣㣲。
診不得肺脉。而右脇有積氣者。何也。
然。肺脉雖不見。右手脉當沉伏。
丁曰。病久積聚。可切脉而知之者。五藏六府。皆有積聚。今云右脇有積氣。當肺脉見。如是脉不見。亦沉伏。詳經之意。脉浮行肉上。腎脉沉行於筋下。其浮行於肉上。而無常數而止者。名曰結也。其沈行於筋下時上。名曰伏也。伏者。藏病積也。浮結者。府病聚也。兩手三部。各有浮沈結伏而言病也。今經引肺脉一經於此言之也。○楊曰。徃來緩而時一止復來。謂之結也。脉結甚者。是診脉之狀也。結甚者,此結訓積,猶言脉結甚則積甚,脉積微則積㣲,其言積隱也。○虞曰:結脉主塊積,其脉動而中止,小數有還反動,故曰結也。其積之大小,隨診言之也。○楊曰:診雖不得肺脉浮短而濇,但左手脉當沈伏,卽右脇有積氣矣,肺治在右也,極重,指著骨乃得,故謂伏脉也。
其外痼疾,同法耶?將異也?
然:結者,脉來去時一止無
常數,名曰結也。伏者,脉行筋下也;浮者,脉在肉上行也。左右表裏,法皆如此。假令脉結伏者,內無積聚;脉浮結者,外無痼疾。有積聚脉不結伏,有痼疾脉不浮結,爲脉不應病。病不應脉。是爲死病也。丁曰。人心有所思慕。脉亦結。心無所思。內外無病。其脉伏結。此者形不病而脉病。故知死矣。○楊曰。脉與病不相應爲逆者難治。故曰是死病也。舊經注云。手心主、心包絡脉也。手少陽、三焦脉也。故合爲左手中部。足太陰。脾脉也。足陽明。胃脉也。故合爲右手中部。此經作如此分别。若依脉經配三部。又與此不同也。舊經有此。前注牴牾。具列此圖。以正其文。楊氏曰。手心主。心包絡脉。手少陽。三焦脉也。故合爲左手上部。足太隂。脾脉也。足陽明。胃脉也。故合爲右手中部。此經作如此分别。若依脉經配三部,又與此不同。夫此法楊氏不能明其理,故言不同也。是師將三部反倒,配合五行六氣而言之。師謂此寸尺反倒。又問三部各何所主。經云:上部法天,主胸以上至頭有疾。中部法人,主膈下至齊上有疾。下部法地,主齊以下至足有疾。故云審而次之者也。又王叔和將自左寸逆行言之曰:
左心小膓肝膽腎。右肺大膓脾胃命。女人反此背看之。尺脉第三同斷病。
蓋兩尺反倒,同主齊以下至足有疾。故扁鵲云:審而次之。王叔和云:用心子細須尋趁。
十九難曰。經言脉有逆順。男女有常而反者。何謂也。
然。男子生於寅。寅爲木陽也。女子生於申。申爲金隂也。楊曰。元氣起於子。人之所生也。男從子左行三十之巳。女從子右行二十。俱至於巳。爲夫婦懷姙也。古者男子三十。女年二十。然後行嫁娶,法於此也。十月而生男,從巳至寅左行爲十月,故男行年起於丙寅。女從巳右行至申爲十月,故女行年起於壬申。所以男子生於寅,女子生於申。○虞曰:經言男子生於寅,女子生於申,謂其父母之年㑹合於巳上,男左行十月,至寅而生,女右行十月至申而生也。小運人言男一歲起於丙寅,女一歲起於壬申。難經不言起而言生,謂生下巳爲一歲矣。丙壬二干,水火也,水火爲萬物之父母。寅申二支,金木也,爲生物成實之終始。木胞在申,金胞在寅,二氣自胞相配,故用寅申也。金生於巳,巳與申合,故女子取申。木生於亥,亥與寅合,故男子取寅。所以男年十歲,順行在亥,女年七歲,逆行亦在亥。男年十六天癸至,左行至巳,巳者申之生氣。女年十四,天癸至,右行亦在巳,與男年同在本宮生氣之位,隂陽相配,乃成夫婦之道,故有男女也。上古天眞論曰。男二八而天癸至。精氣溢㵼陰陽和。故能有子○楊氏言男三十行年在巳。方娶於此。非也。女二十天癸至。任脉通。衝脉盛。月事以時下。故能有子。楊氏言女二十右行之巳方嫁於此。義非矣。楊氏之言,但合古禮,行夫婦嫁娶之法,又與本經天癸之數相違也。况聖人於此十九難中,論男女配合之道,隂陽交㑹之所言天癸之至數,知脉盛於上下,推之强弱,診其有餘不及。若止言三十而娶,二十而嫁,於本經診治之道,慿何依據?故男脉在關上,女脉在關下。是以男子尺脉恒弱。女子尺脉恒盛。是其常也。
丁曰。其言男子女人尺脉者。是隂陽之根本也。逆順者爲陽。抱隂生隂。抱陽生也。三陽始生於立春建寅。故曰男生於寅。木陽也。三隂生於立秋。七月建申。故言女生於申。金隂也。男子之氣。始於少陽。極於太陽。所以男子尺脉恒弱。而寸脉陽也。女子之氣。始於太隂。極於厥隂。女子尺脉浮而寸脉沈。故云男脉在關上。女脉在關下。此是男女逆順有常而反也。○楊曰。男子陽氣盛。故尺脉弱。女子隂氣盛。故尺脉强。此是其常性
反者。男得女脉。女得男脉也。其爲病何如。
然。男得女脉爲不足。病在內。左得之。病則在左。右得之。病則在右。隨脉言之也。女得男脉爲太過。病在四肢。左得之。病則在左。右得之。病則在右。隨脉言之。此之謂也。丁曰。男得女脉言不足者。是隂不足。卽陽入乗之。故陽不見於寸口。而反見尺內。隂氣主內不足。故知病也。卽在內。女得男脉爲太過。病在四肢者。女子尺脉本浮。更加見於寸。是謂太過。陽主外。故病在四肢。隨其脉左右言之。左得之病在左。右得之病在右也。○楊曰。男得女脉爲隂氣盛。隂主內。故病在內。女得男脉,爲陽氣盛,主四肢,故病在四肢也。○虞曰:寸口曰陽,男以陽用事,今見陰脉,反於天常,故病?於脉。女以隂用事,今寸口却見陽脉,亦是反於天常,故病在四肢。素問曰:四支爲諸陽之本也。
王翰林集註黃帝八十一難經卷之二音釋
十三難:臭。十四難:奪、中、霧、槀。十五難:厭、聶、操、藹、兌、啄、啄、解。十六難、别、溲、啘、噫、?、樂、浙、脛。十七難:衄、譫、洩。十八難、脇、痼。十九難:姙、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