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安市2022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22

联合创作 · 2022-08-30 00:00

淮安市统计局  国家统计局淮安调查队

(2023年4月6日)

2022年是党和国家历史上极为重要的一年。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擘画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蓝图。全市上下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中央、省委省政府和市委市政府决策部署,坚决落实“疫情要防住、经济要稳住、发展要安全”的重大要求,以敢为善为、勇挑大梁的坚定自觉,积极有效应对各种风险挑战,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呈现出大局稳定、动能增强、预期改善的良好局面。

一、综合

综合实力持续增强。初步核算,全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4742.42亿元,按不变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3.6%。分产业看,第一产业增加值445.42亿元、增长4.2%;第二产业增加值2011.90亿元、增长5.4%;第三产业增加值2285.10亿元、增长1.9%。三次产业结构比例优化调整为9.4:42.4:48.2。人均地区生产总值104054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增长3.6%,按当年平均汇率折算为15470美元。

就业创业总体稳定。全年城镇新增就业6.29万人,失业人员再就业5.23万人,城乡就业困难人员就业1.41万人,新增公益性岗位托底安置就业困难人员850人。发放富民创业贷款6030笔,贷款金额11.06亿元。培育打造省级劳务品牌5个,完成城乡劳动者就业技能培训3.31万人,创业培训2.14万人,扶持城乡创业2.43万人。

消费价格温和上涨。全年居民消费价格(CPI)比上年上涨1.9%。分类别看,食品烟酒价格上涨2.7%,衣着价格上涨1.7%,居住价格上涨1.1%,生活用品及服务价格上涨2.3%,交通通信价格上涨3.1%,教育文化娱乐价格上涨1.5%,医疗保健价格上涨0.2%,其他用品及服务价格上涨1.7%。在食品烟酒价格中,猪肉价格下降1.9%,粮食价格上涨0.4%,食用油价格上涨3.8%,鲜菜价格上涨5.8%,鲜果价格上涨14.9%,鸡蛋价格上涨8.1%,禽肉类价格上涨3.0%。

二、农林牧渔业

粮食生产再获丰收。全年粮食总产量492.93万吨,比上年增加1.20万吨,增长0.2%。其中,夏粮产量185.21万吨、增长0.8%;秋粮产量307.72万吨、下降0.1%。粮食单产481.04公斤/亩、增长0.2%。全年粮食播种面积1024.73万亩,比上年增加0.69万亩。

林牧渔业平稳增长。全年完成造林面积2.67万亩。年末生猪存栏155.96万头、比上年下降2.1%。生猪出栏250.20万头、增长2.7%;家禽出栏7619.67万只、增长9.0%。猪牛羊禽肉产量33.44万吨、增长2.7%;水产品总产量31.86万吨、增长5.3%。

现代农业加速发展。新增优质稻米基地24万亩、改造提升绿色蔬菜保供基地1.8万亩、高标准农田59.1万亩。江苏盱眙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省级现代农业产业示范园通过验收认定,淮安区、洪泽区获批建设省级现代农业产业高质量发展示范园,塔集镇列入国家级农业产业强镇。

三、工业和建筑业

工业生产较快增长。全年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8.2%。从三大门类看,采矿业增加值下降7.8%,制造业增长9.3%,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生产和供应业下降10.7%。分行业看,34个工业行业大类中,28个行业增加值保持增长,行业增长面82.4%。其中,有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酒、饮料和精制茶制造业,化学原料和化学制品制造业,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等四大行业分别增长77.9%、24.2%、22.1%、10.9%。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润总额189.84亿元、增长2.9%;每百元营收成本81.5元,较上年减少0.2元。

建筑业稳定健康发展。全年签订建筑合同额1489.5亿元、比上年增长2.0%;实现建筑业总产值1690.8亿元、增长7.1%。建筑业企业房屋建筑施工面积13804.4万平方米、增长9.1%,其中新开工面积3361.2万平方米、增长3.9%。建筑业企业实现利润总额84.7亿元、增长13.9%。

四、固定资产投资

有效投资快速增长。全年规模以上固定资产投资比上年增长9.7%,其中工业投资增长20.7%、拉动规模以上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0.4个百分点。高技术产业投资增长46.7%,其中仪器仪表制造业、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等行业投资保持较快增长,分别增长76.9%、46.6%。民间投资增长8.9%,占全部投资的80.1%。持续聚焦项目攻坚突破,新签约亿元以上项目789个、协议引资额4045亿元,其中亿元以上工业项目533个,50亿元以上项目31个,玻纤新材料、天合光能高效光伏电池和组件等百亿级项目7个。

五、国内贸易

消费市场总体平稳。全年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820.19亿元、比上年下降0.4%。分消费形态看,限额以上单位商品零售额549.92亿元、增长4.7%;餐饮收入42.39亿元、增长7.4%。分商品类别看,基本生活消费保持平稳,限额以上单位粮油食品类、烟酒类商品零售额分别增长7.5%、6.6%;升级类消费需求加快释放,家用电器和音像器材类、金银珠宝类商品零售额分别增长14.7%、13.9%。

六、开放型经济

对外贸易再创新高。全年实现外贸进出口总额64.3亿美元、比上年增长9.1%。其中,出口48.3亿美元、增长12.1%;进口16亿美元、增长1%。对外贸易结构不断改善,一般贸易进出口比上年增长16.6%,占进出口总额比重61.7%,较上年提升3.2个百分点。机电产品和高新技术产品出口保持较快增长,分别比上年增长10.8%、10.5%。

利用外资稳中提质。全年新设外资项目142个;协议外资38.3亿美元,实际到账注册外资10.18亿美元、增长7.1%。外资重大项目取得突破,新设总投资3000万美元以上外资项目67个。台资项目加快集聚,新设及增资台资项目65个,实际到账台资3.6亿美元,比上年增长33.3%。

七、交通、邮电和旅游

交通运输业承压前行。全年完成公路货运量0.49亿吨、周转量160.91亿吨公里,分别比上年下降16.2%和14.1%。水路货运量0.66亿吨、周转量230.66亿吨公里,分别增长13.2%和11.3%。内河港口集装箱吞吐量47.29万标箱,总量全省第一,增长52.2%。铁路客运量678.77万人次、下降31.6%,铁路货运量235.63万吨、增长2.0%。民用航空客运量80.85万人次、下降42.4%,货邮运量1.54万吨、下降21.4%。宁淮铁路、京沪高速扩建、淮安港三期、机场三期等重大交通项目加快建设。

邮电通信业较快发展。全年完成邮政业务总量42.42亿元、比上年增长7.6%。邮政业务收入35.83亿元、增长10.6%,其中快递业务收入25.13亿元、增长9.1%。完成快递业务量3.06亿件、下降0.3%,其中同城业务量0.28亿件、下降36.1%,异地业务量2.78亿件、增长5.7%。完成电信业务收入44.8亿元、增长10.5%。年末移动电话用户504.8万户、增长4.1%;固定电话用户29.9万户、下降4.5%;固定互联网宽带接入用户212.9万户、增长2.9%。

旅游业发展有待恢复。全年实现旅游业总收入280.85亿元、比上年下降30.7%。其中,国内旅游收入280.02亿元、下降30.7%;旅游外汇收入1212.49万美元、下降22.7%。全年接待境内外游客2493.55万人次、下降24.3%,其中国内游客2492.86万人次、下降24.3%,接待入境过夜游客0.7万人次、下降23.5%。全市共有国家A级旅游景区36家,5A级景区1家,4A级景区20家;星级旅游饭店20家;旅行社127家;持有电子导游证导游1747人。

八、金融和保险

财政收支保持稳定。全年实现一般公共预算收入300.08亿元、比上年增长1.0%;剔除留抵退税因素后同口径增长7.9%。其中,税收收入210.00亿元,占一般公共预算收入比重70.0%。完成一般公共预算支出660.43亿元、增长7.7%。其中,民生类支出506.5亿元,占一般公共预算支出比重76.7%。

金融市场稳健运行。年末,金融机构本外币各项存款余额5836.68亿元、比上年增长8.0%。其中,住户存款余额2845.86亿元、增长20.3%;企业存款余额1946.25亿元、下降0.9%。金融机构本外币各项贷款余额6461.76亿元、增长16.7%。其中,制造业贷款434.50亿元、增长22.9%,增速为2012年以来最高水平。

保险行业平稳发展。全年实现保费收入107.61亿元、比上年增长7.7%。其中,财产险收入44.23亿元、增长10.8%;人身险收入63.38亿元、增长5.5%。累计赔付支出40.66亿元、增长7.6%。其中,财产险赔付支出27.92亿元、增长3.6%;人身险赔付支出12.74亿元、增长17.3%。

九、科学技术和教育

创新能力不断增强。全年新增专利授权量11624件,其中发明专利授权量1095件、比上年增长12.4%。年末有效发明专利5427件,比上年增加1053件,增长24.1%。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11.9件,比上年增加2.31件,增长24.0%。全年新批高新技术企业297家,有效期内高新技术企业670家。成功入选首批国家知识产权强市建设试点城市。

人才队伍持续壮大。全市拥有专业技术人才45.4万人,当年新增3.6万人;高技能人才20.9万人,当年新增0.9万人。共有省级以上技能大师工作室项目10个,高技能人才公共实训基地项目6个,省首席技师项目67个。海外留学回国人员635人,其中当年新增95人。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117名,省级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61名。国家级博士后科研工作站10家,省级博士后创新实践基地27家。

教育事业稳步发展。全市共有各级各类学校960所,比上年减少24所;在校生89.4万人,比上年减少3.15万人;专任教师6.57万人,比上年减少0.09万人。其中,成规模幼儿园492所,在园幼儿12.57万人,教师0.96万人;小学232所,小学生34.63万人,教师2.33万人;初中169所(含42所九年一贯制学校),初中生16.94万人,教师1.54万人;普通高中39所,高中生10.61万人,教师0.96万人;中等职业学校13所,学生4.43万人,教师0.28万人;高校8所,大学生13.46万人,教师0.5万人;特殊教育学校7所,学生0.11万人,教师0.02万人。

十、文化、卫生和体育

文化服务体系不断健全。全市有市级、县(区)级文化馆8个,公共图书馆9个,美术馆2个。其中,国家一级文化馆8个、公共图书馆7个。乡镇街道文化站95个,行政村(社区)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覆盖率100%,公共数字文化服务乡村覆盖率100%。广播电视综合人口覆盖率100%,有线数字电视有效用户数49.64万户。

卫生事业扎实推进。全市共有各类卫生机构(不含村卫生室)878个,其中疾病预防控制机构8个、卫生监督机构9个、综合医院40个、专科医院16个、中医院7个、妇幼保健机构8个、卫生院80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78个。各类卫生机构实有病床31322张,其中医院20225张,卫生院7946张。卫生技术人员3.82万人,其中执业(助理)医师14582人、注册护士17323人,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卫生技术人员612人,卫生监督机构卫生技术人员194人,妇幼保健机构卫生技术人员1944人。

体育事业全面发展。全市共有体育场地数量14156片,总面积1854.21万平方米,人均体育场地面积4.06平方米。新建体育公园10个、健身步道125公里。高质量举办第十四个“全民健身日”系列活动,开展102场科学健身大讲堂、103场体育培训、1023场群体性体育活动。1413名运动员参加第二十届省运会,共获得金牌107枚、奖牌280枚。

十一、环境保护

生态环境明显改善。全年新创成省级生态文明建设示范乡镇(街道)2个、示范村(社区)16个。水环境国省考断面优Ⅲ比例94.7%、比上年提升5.2个百分点;PM2.5年均浓度34.8微克/立方米、比上年下降3.3%,首次达到国家空气质量二级标准,优良天数比率82.5%、比上年提升0.9个百分点,是全省唯一实现PM2.5浓度、优良天数比率“双改善”“双达标”的设区市。

十二、人口、居民生活和社会保障

常住人口小幅减少。年末常住人口455.31万人,比上年减少0.91万人。其中,城镇常住人口304.29万人,常住人口城镇化率66.83%。全年人口出生率4.78‰,死亡率3.82‰。年末户籍人口551.11万人,其中男性282.69万人、女性268.42万人。

居民收入稳定增长。全体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6706元、比上年增长5.7%。其中,工资性收入20615元、增长5.9%;经营净收入7259元、增长3.5%;财产净收入2844元、增长1.5%;转移净收入5988元、增长10%。按常住地分,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46041元、增长4.7%;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3404元、增长6.9%;城乡居民收入比值为1.97,较上年缩小0.04。全体居民人均消费支出20826元、增长4.9%。分常住地看,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支出24785元、增长3.6%;农村居民人均消费支出15184元、增长7.0%。

社保体系持续完善。年末全市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参保人数197.35万人,职工养老保险参保人数117.64万人(含离退休待遇领取人数),工伤保险参保职工人数80.53万人,失业保险参保人数58.15万人,无雇工的个体工商户、灵活就业人员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参保人数21.59万人。全年共支出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112.00亿元,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49.98亿元,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23.33亿元。养老金按时足额100%社会化发放,其中城居保60岁以上参保老人每月增加14元基础养老金,实现“十一连增”。

注:

[1]公报中部分指标数据为快报数,最终数据以《淮安统计年鉴-2023》公布的2022年数据为准。

[2]地区生产总值、三次产业增加值绝对数按现价计算,增长速度按不变价格计算。

[3]部分指标数据因统计口径调整,较上年不具可比性。

时光轴

RAG11
RAG信息RAG类型操作时间
淮安市统计局  国家统计局淮安调查队(2023年4月6日)2022年是党和国家历史上极为重要的一年。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擘画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蓝图。全市上下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中央、省委省政府和市委市政府决策部署,坚决落实“疫情要防住、经济要稳住、发展要安全”的重大要求,以敢为善为、勇挑大梁的坚定自觉,积极有效应对各种风险挑战,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呈现出大局稳定、动能增强、预期改善的良好局面。一、综合综合实力持续增强。初步核算,全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4742.42亿元,按不变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3.6%。分产业看,第一产业增加值445.42亿元、增长4.2%;第二产业增加值2011.90亿元、增长5.4%;第三产业增加值2285.10亿元、增长1.9%。三次产业结构比例优化调整为9.4:42.4:48.2。人均地区生产总值104054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增长3.6%,按当年平均汇率折算为15470美元。RAG-ES2024-10-23
就业创业总体稳定。全年城镇新增就业6.29万人,失业人员再就业5.23万人,城乡就业困难人员就业1.41万人,新增公益性岗位托底安置就业困难人员850人。发放富民创业贷款6030笔,贷款金额11.06亿元。培育打造省级劳务品牌5个,完成城乡劳动者就业技能培训3.31万人,创业培训2.14万人,扶持城乡创业2.43万人。消费价格温和上涨。全年居民消费价格(CPI)比上年上涨1.9%。分类别看,食品烟酒价格上涨2.7%,衣着价格上涨1.7%,居住价格上涨1.1%,生活用品及服务价格上涨2.3%,交通通信价格上涨3.1%,教育文化娱乐价格上涨1.5%,医疗保健价格上涨0.2%,其他用品及服务价格上涨1.7%。在食品烟酒价格中,猪肉价格下降1.9%,粮食价格上涨0.4%,食用油价格上涨3.8%,鲜菜价格上涨5.8%,鲜果价格上涨14.9%,鸡蛋价格上涨8.1%,禽肉类价格上涨3.0%。二、农林牧渔业RAG-ES2024-10-23
粮食生产再获丰收。全年粮食总产量492.93万吨,比上年增加1.20万吨,增长0.2%。其中,夏粮产量185.21万吨、增长0.8%;秋粮产量307.72万吨、下降0.1%。粮食单产481.04公斤/亩、增长0.2%。全年粮食播种面积1024.73万亩,比上年增加0.69万亩。林牧渔业平稳增长。全年完成造林面积2.67万亩。年末生猪存栏155.96万头、比上年下降2.1%。生猪出栏250.20万头、增长2.7%;家禽出栏7619.67万只、增长9.0%。猪牛羊禽肉产量33.44万吨、增长2.7%;水产品总产量31.86万吨、增长5.3%。现代农业加速发展。新增优质稻米基地24万亩、改造提升绿色蔬菜保供基地1.8万亩、高标准农田59.1万亩。江苏盱眙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省级现代农业产业示范园通过验收认定,淮安区、洪泽区获批建设省级现代农业产业高质量发展示范园,塔集镇列入国家级农业产业强镇。三、工业和建筑业RAG-ES2024-10-23
浏览 4
点赞
评论
收藏
分享

手机扫一扫分享

分享
举报
评论
图片
表情
推荐
点赞
评论
收藏
分享

手机扫一扫分享

分享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