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体第三
共 3769字,需浏览 8分钟
·
2024-02-06 02:39
位体第三
十。演之二也。位,犹安也,亦立也。因有名核体,寄怀无所,故?位之。
无名曰有余。无余者,葢是?槃之外称,应物之假名耳。
外称亦强名也。
而存称谓者,封名、志噐;象者,躭形。
由言封名、志噐、躭象,所以?亡。楞伽云:名相常相随,而生于妄想。
名也,极于题目。形也,尽于方圆。方圆有所不象,题目有所不传。焉可以名于无名,而形于无形者哉。
初二句,彰名相所尽。世间物象,非方则圆。次二句,正明妙体。非象故,方圆何能象。非名故,题目何所传。大钞象是写字。后二句,正显不可。名但名于可名,象但象于可象。无名无象之体,焉可强名强象哉。题云?槃无名。
难序云:有余无余者,信是权寂,致教之本意,亦是如来隐显之诚迹也。
初句牒前名家,叙有余无余之文。信是下,纵是权宜。纵有二意:一、权;寂是无余,随宜方便,故云权也。立教是有余,皆如来化生之本意。二、隐显之实迹,隐为无余,显为有余。
但未是玄寂绝言之幽致,又非至人环中之妙术耳。
夺也。前是权寂立教之意,未是玄寂绝言之致。无相故玄,无名故寂。前是隐显之迹,亦非?中之妙。环中之妙,岂容隐显?
子徒不闻正观之说欤?维摩诘言:我观如来无始无终,六入巳过,三界已出;不在方,不离方;非有为,非无为;不可以识识,不可以智知;无言无说,心行处灭。以此观者,乃名正观;以他观者,非见佛也。放光云:佛如虗空,无去无来,应缘而现,无有方所。
初句告问者:经说正观,子独未闻邪?维摩下,亦约义引之。无始下三句,显超。生相巳尽,故云无始;灭相又亡,故云无终。又三际巳断故。六入,六根也。根境相入,故名六入。巳过者,无漏净色不入尘故。三界下,界系巳亡故。不在下四句,遮表同时。不可下四句,显体深玄。以此下,结拣邪正。皆古译之经,与?经少殊。放光下,?义引彼经第三十卷法上菩萨荅萨陀波崘所问之意。大䟽云:若有方所,此现彼无;无方所故,感处?形。此前皆示自性。?槃下,示无住亦应化?槃也。
然则圣人之在天下也,寂寞虗无,无执无竞,导而弗先,感而后应。
承前经意,以辨前云佛如虗空,随缘而现,故云在天下。谓应无不周,与体同遍。寂寞下,显非声色身,非执受故。二执永无,故竟诤也。无诤是?槃故。导而下,因感而导,疾前无药故。
?犹幽谷之響,明镜之像,对之弗知其所以来,随之罔识其所以徃,恍焉而有,惚焉而亡,动而逾寂,隐而弥彰,出幽入㝠,变化无常。
显无住也。初四句喻说,后六句法喻皆通。谷镜皆喻无名之体。对镜之质,呼谷之人,皆喻能感之机。若響若像,皆喻于应。于中像喻应身,響喻说法。感之而来,谓之有余,来实非来,虽对之而不知所从,不住有余也。感谢而徃,谓之无余,徃实非徃,欲随之而不知所向,不住无余也。喻意可知。动?有也,隐?无也,机见去来,圣无所住,故云动而等。出幽下,释成出无入有,弃有入无,变化权宜,理非常凖。无名之道,?月印空,亏盈不迁,出入常湛。
其为称也,因应而作。显迹为生,息迹为灭。生名有余,灭名无余。
生灭因乎显息,有无?由生灭。随迹而起,非假名何?
然则有无之称,本乎无名,无名之道,于何不名?
有无,迹也,末也;无名,实也,本也。迹从实现,末自本名。
是以至人居方而方,止圆而圆,在天而天,处人而人。
承前于何不名?以示用也。逐噐应形,无不能也。方圆喻殊机,应天为天,应人名人,同?摄生,无择鹿马。居士宰官等,如本经广示。
原夫能天能人者,岂天人之所能哉?果以非天非人,故能天能人耳。
是天是人之定报,岂能应天应人而现形?正由非天非人,所以能应天人,有体方用。
其为治也,应而不为,因而不施。因而不施,故施莫之广;应而不为,故为莫之大。
现身名应,感而后应,圣不为也。现通说法名施,因机而作,圣不施也。施,作也,平声。起信论示用大云:第一义谛,无有世谛,离于施作,但随众生见闻得益等。莫之者,?具二意:一、最大最广故。如众生界,一时皆感,亦一时普应,此应之大,更无大于此者,施例之。二、忘广大之相,亦云莫之。如下云。
为莫之大,故乃返于小成。施莫之广,故乃皈乎无名。
莫之者,亦忘乎至大至广之相也。由忘乎大,故曰小成。但寄小以遣大,岂住小成。由忘乎广,故皈无名。緫前意云,谓依体起用,?用恒体,非体时不用,用时不体,体用无住无不住也。
经曰:菩提之道,不可图度。高而无上,广不可极。渊而无下,深不可测。大包天地,细入无间。故谓之道。
经,?太子本起瑞应经也。菩提秘?中般若,故图度思虑也。何故不可邪?以高而无上等,谓高深有际可思,上下无穷,故不可也。天地至大智,又包?无间。至小智,?入中无间。如子微极细,无中间也。以证?槃,体大用广。
然则?槃之道,不可以有无得之明矣。
而惑者覩神变因谓之有,见灭度便谓之无。有无之境,妄想之域,岂足以标榜玄道而语圣心者乎?
执迹迷本,亦犹逐?而亡源。且略标?槃,令其知有,而于正位,犹为剩名,计迹为实,空花结果。
意谓至人寂怕无兆,隐显同源,存不为有,亡不为无。
至人法身,德也。正位之中,有无几微,亦不形兆,故云寂怕。余可了。
何则?佛言:吾无生不生,虽生不生;无形不形,虽形不形。以知存不为有。
初句放光,?彼二十六中文。无形下,亦义引放光、?槃等经。以知下,论断。生谓四生。无生不生者,犹云无一生而不生。形谓六道万?之形,犹云无一形而不形。何者?如忍辱太子等,胎生也;鴈王鹦鹉,卵生也;顶生手生,湿生也;为天为鬼,化生也。四生摄于万?,如?槃三十二云:菩萨摩诃萨受罴身乃至鹿兎龙蛇等身。然但由感起?应而真,故?云不生不形?不为有也。
经云:菩萨入无尽三昧,尽见过去灭度诸佛。又云:入于?槃而不般?槃,以知亡不为无。
初引晋华?,?安住长者成就法门名不灭度,所得三昧名无尽佛性,?译名佛种无尽,梵云三昧,此云正思,亦云正受无尽者,以佛性无尽故,入此三昧见三世佛亦无尽。又此宗中三世互现,故现在中见过未佛也。广示如经。后引义同,?本经二十一中之义。是知栴檀塔下胜观元存,灵鹫山中释迦常在,莫随妄想见有去来。
亡不为无,故虽无而有;存不为有,故虽有而无。虽有而无,所谓非有;虽无而有,所谓非无。
蹑前以显二非之中,无住?槃,迹不可执。
然则?槃之道果出,有无之域绝,言象之迳断矣。
四法皆非,真应莫羁,有无不住,言象何及?教明如镜,理?似弦,喻合符契,义皎白昼,断然超绝,无袭前惑。
子乃云圣人患于有身,故灭身以皈无;劳?莫先于有智,故绝智以沦虗。无乃乖乎神极,伤于玄㫖者也。
此非荅前正问,以前名家叙入无余,所以云身为大患,智为杂毒。此见浅近,过患良深,故荅问已兼破此。
无乃下,责非。神极者,神妙至理。玄㫖者,幽玄经㫖。
经曰:法身无相,应物以形;般若无知,对缘而照。
晋经三十二略云:淸净法身,非有非无,随众生所应,悉能示现。下对?诸部般若之意,无身而形,非心而照。引此意,明身心尚无,劳患何起?
万机顿赴而不挠其神,千难殊对而不干其虑。动若行云,止犹谷神。岂有心于彼此,情系于动静者乎?
般若,无知也。初四句法,说万机大数也。不挠有二:一、由机感故,如水澄月现;二、由无思故,如摩尼出生。千难例同。次二句喻,明有余名动,如行云;无余名静,犹谷神也。谷神出道经,彼云谷神不死。后二句正明无心。
既无心于动静,亦无相于去来。
法身无相也。初句蹑前,后句例身,以释前文。法身无相,去为无余,来为有余。
去来不以相,故无噐而不形;动静不以心,故无感而不应。
蹑前?,明身心,以成前文。应物而形,对缘而照。
然则心生于有心,相出于有相。
机有身心之感,而圣有身心之应。
象非我出,故金石流而不焦;心非我生,故日用而不动。纭纭自彼,于我何为?
象非圣出,心非圣生。既由机感而现此身,此心何患何劳?故出现䟽云:象非我有,自彼噐之亏盈;心非我生,岂普现之前后?金石下。?庄子?逍遥篇云:大旱金石流,土山焦而不?等。
所以智周万物而不劳,形?八极而无患。益不可盈,损不可亏。
八极,八方之极际也。无心之心,遍知一切而何劳。非身之身,分应八方而弗患。至于遣侍问候,只叙礼仪,荅以轻安,俯随世范,岂曰小疾须乳,为雷居士呵哉。后二句以身心无为,故非所损益。初句拟系辞。
??疴疠中逵,寿极?树,灵竭天棺,体尽焚燎者哉?
长阿?等说,如来向拘尸罗城,中路背痛,令弟子四叠僧伽?树下休息等。天棺?金棺也,依古圣轮王塟仪而作,故言天棺。意云身心非有,自感而兴,非益能盈,非损可亏。岂同小乘之见,半路背痛,?林寿终,灵智灭于天棺,圣体?于焚燎也?
而惑者居见闻之境,?殊应之迹,秉执䂓矩,以拟大方,欲以智劳至人,形患大圣,谓舍有入无,因以名之。岂可谓采微言于听表,㧞玄根于虗壤者哉?
初二句法说,次二句喻明。方曰䂓,圆曰矩,?之梓匠所用斗尺也。意云任见闻之情,执殊应之迹,欲求无名之妙,如人手执斗尺,拟量大方,不知其可也。故本经名为二乘曲见。欲以下,正明谬执。岂可下,责其浅近。言?名言,谓有无之名,应权施设,无实体性,非名之名,故云微言。会意忘名,故云听表。玄根喻?槃出生,世出世善故,事相本空,故云虗壤。意谓有无二种,名相两虗,无相无名,?槃显现。义说采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