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图通变卷之二

轻识古籍

共 4262字,需浏览 9分钟

 ·

2024-02-06 05:10

易图通变卷之二

临川道士雷思齐学

河图传中天地之理,未始不有数行乎其中。然或有余于数,不足于数。唯其余、不足而为之中制,故虽阴阳奇耦之数,有分有合,有虚有实,有进有退,有自然互相生成之中道焉。一阴一阳之谓道者,阴阳分一以为天地,上下合一以为乾坤,天地上下分为四方,而中无以合,乾坤阴阳合为四时,而中有可分,是同一道也。天地以形言,则南北为经,上天下地;而水、火、木、金之为形者,既可以图而分,故曰法象莫大乎天地,广大配天地。阴阳以气论,则东西为纬,乾阳坤阴;而冬、夏、春、秋之为气者,亦可以理而合,故曰变通莫大乎四时,变通配四时也。于斯二者,无以异也。四方有中,中无定体,而四象八卦以之立;四时有五,五无定著,而四时八节以之行。孔子著大传,不存河图,而特存天地之数者,示其有得于数,则图在其中矣。

图之数生以天一者,成以地六;生以地二者,成以天七;生以天三者,成以地八;生以地四者,成以天九,至谓天五地十之生成,则何自而求哉?按图索骏也。故制五于八卦之虚中,犹可容其数;而制十于其中,则无所容其数矣。是知数之有生有成,而不知其所以生且成者,徒得其貌,而无以得古圣人之所以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极者,千载可为之长太息,则古犹今也。

夫奇数皆天,耦数皆地,生以天者成以地,生以地者,成以天,其为天若地,特阴阳之进退、出入,奇耦之体用,分合而已。说卦曰:参天两地而倚数,观变于阴阳而立卦,发挥于刚柔而生爻。大传曰:参伍以变,错综其数:通其变,遂成天地之文;极其数,遂定天下之象。非天下之至变,孰能与于此?其曲尽乎至妙之用者,河图法也。

数始于一,而中于五,而终于十。中于五者,分其四之偏;终于十者,合其八之正。盖一之始,其全体无余不足,不可得而用,而独得于中。既以其一寄生于五,遂以其一寄成于十以终之,故四象有五,八卦有十,皆有数而无所定其位,以五生其偏,以十成其正,而所谓一者,遂莫知所寻,独见于五,见于十之为中者以上齐焉耳。

故甞求其所以然而莫之得,适记儿时于牧坚间见所谓八格戏者,其局不过□中加十乂之文而已。时极厌薄之,以为至鄙、至贱,未甞加之意也。不谓年逾七十,乃知其然。所谓百姓日用而不知,终身由之而不知其道者,古之人岂欺我哉?盖今谓□即古之○,今之五即古文之乂,今之十犹古文之十,而画为十乂。于□中,此十五之法由之以有所见矣。况又十下画一,则土文之为中者,从可知已,故云中土也。其中直笔之□,即可见南北为经,天尊地卑,天地设位;横笔之一,则可见东西为纬,分阴分阳,阴阳成列。从而乂之则四维之偏,各得其均;四方之正,亦随以定其气之互进互退,交相生成,‘率由五与十以立中道也。故河图之十五,大衍之五十,皆虚有其十与五之数,以为之用,而实无其位之体也。欲知十、五之道,所以为中,始于一,而中于五,而终于十者,十即一也,以十求一,则其一于此固亦可以目存而心得于中矣。

因参稽自拟易以来,其会十乂之为中为土者,惟司马氏潜虚似为得之,然潜虚乃以乂著为基,十著为冢,而分列为五十五数以为名,则是其中者已先实之矣,非虚用也。与河图虚五寄十之理,自不相入也。河图之数,虽五十有五,而其实体之数正只四十,所余十有五,特虚以用于四十之中,不过通为之数,而实非有体位者也。

其曰参、曰两、曰参五者,通其数之所变以用也。参也者,一二之所以变也。由一自分其一以为二,超自为之对,则见其二而不见其一矣。其一又自参出于二之中,故三也。于参之法是即为一小成,是三画之立见人参于天地之中以生也。积三小成,参其三而合于乾元用九,是参之始制,即阳奇之所谓天者所由然也。

两也者,由一生二,超而对,并以立,既以象两仪,因之两其二以象四象。夫一本自一而二,而参,其一以为三,况二本一之对,岂不得二其三而反对之乎?故从而三其二以成六,即合于坤元用六,是又两之始制,兼三才而两之,故六因之六画成卦,六位成章,即阴耦之所谓地者亦由以然也。

由是参其两二,而交乂以合之,是伍也。两其二伍,则又什矣。十特见于参、九之外,则又一之所由以寄者也。何以明之?参之,两之,而伍而什之,皆人文之为。而自然与天地合者,参文之厽彡,两文之□从,至维伍维什,皆立人于维中维旁者,斯可默识古人立心立极之制,有在于是矣。

必参其三三,两其三二,是参两之一小成矣。故必又参其三三,而参之为参天;两其三二,而两之为两地,是天地之数无从而合且分矣。乃以其初不入于用之一数,寄于十以行其中,而为之分且合,以成其中制者,是一也。而求于图之数,如环无端,其一莫见何在,而所见惟十尔。夫参其三三,与两其三二,合而为大。参两,斯有以见天地浑成一始终者所以然矣。至所谓参伍错综,则未究也。

其谓之参伍错综者,五以前之数少于五,无所用伍;五以后之数多于五,故参以五。伍于其中,错且综之,而行其制中之法也。然大传于参伍以变,错综其数,亦必谓通其变,然后能成天地之文;极其数,然后能定天下之象,则知其未易知也。然既教以参五错综,则安得不研求其所以然哉。因参稽自系易以来,已几二千年矣,学者无探索及之者,至于龙图续始亦无发明,深切异之。心潜力索,极深研几,适然省悟,元无它事也。大传曰:天数五,地数五,五位相得而各有合。即图之数矣。天一起于坎,地六附于坤,是一六之合,综之则七也。参以天五错伍于中,并列而求之,其首尾各一也。故坎之一数为阳,立极于北方之始;而乾之六数为阴,附于西北之维也。天三出于震,地八附于艮,是三八之合,综之则十有一也。参以天五错伍于中,并列而求之,其首尾各三也。故震之三数为阳,立于东方之正;而艮之八数为阴,而附东北之维也。是二者,先阳后阴。

地二分于西南,为坤;天七列于西,为兊,是二七之合,综之则九也。参以天五错伍于中,并列而求之,其首尾各二也。坤之二数为阴,先处于西南之维;而兊之七数为阳,始立于西方之正也。地四偏于巽,天九正于离,是四九之。合综之而十有三也。参以天五错伍于中,并列而求之,其首尾各四也。巽之四数为阴,退守东南之维;离之九数为阳,正南面而立于极位也。是二者,先阴后阳。由是知乾、兊、艮、离之所以六、七、八、九,即坎、坤、震、巽之一、二、三、四也。故阳得五而阴,阴得五而阳;耦得五而奇,奇得五而耦。乾之六,乃一五而六也;兊之七,乃二五而七也;艮之八,乃三五而八也;离之九,乃四五而九也。又由是知参伍以变,参乾、坎,参艮、震,自北而东;参兊、坤,参离、巽,自西而南。参而分,伍而合,是谓参伍以变。错而分之,见其参;综而合之,见其位,是谓错综其数。

而错综者,即参伍也。散而错之,如一、二、三、四之重;分歛而综之,乃六、七、八、九之复合也,是谓五位相得而各有合,岂甞如后世别置五虚㸃于图心,而实谓天五哉?故由是知河图之数纵横顺逆,莫匪自然而然,不待人为牵合傅会以使然也。其进数之升,自北东极乎南;退数之降,自南西终极乎北,皆阳数行而阴自随之。若阴数之进,则自坤二而巽四,退则自艮八而乾六,然阴不过奉阳而已,虽万变亦一阴一阳而已尔。是故伍坎一以为乾六于北,伍坤二以为兊七于西,伍震三以为艮八于东,伍巽四以为离九于南,则见制数之元自参伍矣。于是又损震后之一以退,益艮之全八而九,三而三之,始参之制也。析震中前之二以合巽之全,四分而六,则两之继始也。惟离之全数自得于九,且当始终之中,三而三之,中参之制也。兼坤之全二,以贯兊中前之四合而六,则两之代终也。绝兊后之三,以补乾之全六,三而三之,终参之制也。是则参天两地之纲领,于此亦可见。或错而分,综而合,参之两之,参两之制,亦必伍也。是则参伍之大通变、大极数者也。孔子之谓通其变,成天地之文;极其数,定天下之象。非天下之至精之至变之至神,孰能与于此。诚哉言也。

故夫参天者成象谓乾,于是参阳数之三三,以统乾元用九,而参中有两,阳中见阴;两地者效法谓坤,于是两阴数之二二,效法于乾,遂参其二而六之,以会坤元用六,而两中用参,阴中见阳,以是见一阴一阳,变而通之于天地之间,所以必参两也。参之,两之,所以必九六也。

且太极而两仪,所以四象而八卦,不过生数之一、二、三、四,成数之六、七、八、九而已。至于五与十,虽有其数,特存虚用,未甞列于卦象之实体者也。盖自一分一而二,一二而三,一三而四,是四象立矣。四象无五也,天五特虚中而无体,然一四而五,二三亦五,是两伍矣。具以本数之天五,又参伍矣。况一、二、三、四自然总而十数,中以天五,参伍而十五也。天数之一、三、五则九,地数之二四则六,而一五亦六也。一六而七,二五亦七也。一七而八,三五亦八也。一八而九,四五亦九也。则八卦成列矣。一九则十,一、二、三、四自然亦十也。八卦则无自而十也,十故无所容其体,以一用其二三、四,则其十亦特九也。十之为九,乃所以复归于一,是十即一也。河图之数,四方各十,故坎一与离九相对而十,中虚天五之用而十五;坤二与艮八相对而十,中虚天五之用而十五;震三与兊七相对而十,中虚天五之用而十五;巽四与乾六相对而十,中虚天五之用而十五,以是知天五与地十皆无其体与位之正,特虚用其数,以相乂十而什伍也。斯所以参伍也,参伍所以参两也,故河图之数正实四十,而以天五地十之虚数通用之以计,凡天地之数五十有五者也。七为少阳,八为少阴,其合固成十五,然其生数不备,不能变。九为老阳,六为老阴,其合亦虽只十五,而生数之一、三、五而九,二、四而六,故六之变则九,九之变则六,此通重易之爻不见七八,而无非九六,而参伍以变,参天两地,莫非是也。

四方之数各十,合参其九而二十有七,两其六而十有二,总之则三十有九,而特遗其一,则其一将何所用乎?故以其一存诸十,则四十矣。故坎之立极于一,敛其十以自归,以建大中,以生生数之始,以成成数之终。退藏于密,而莫之究极,见于参天两地倚数之一以为十,则所谓中也。中也者,合数之所不得其中者,而使之交合于中,所以中其不中者也。由坎北之一始制于中,二效之而分兊西之七以为中,三效之而分震东之三以为中,四效之而分离南之九以为中,凡中皆立于十,皆以数合于十而中分之者,盖以寄其一云尔。惟坎之一,独无所可用,特立于中而以无用之用而用,有用之用则中之用,不既大矣哉。故坎之一,虽不在参两参五之用,而用之以制参天两地参伍之制焉。故参天不自坎而自艮始也。

参亦非它,即前所谓一二之变也。一自分其一以为一,超而相对,则见其二,而不见一;其一;又自参出于二之中,故曰参也。此参制之一小成,然参两参伍,莫不于是焉起,斯故示其参之凡也。

易图通变卷之二

浏览 1
点赞
评论
收藏
分享

手机扫一扫分享

举报
评论
图片
表情
推荐
点赞
评论
收藏
分享

手机扫一扫分享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