肇论新䟽卷中

共 25386字,需浏览 51分钟

 ·

2024-02-06 02:39

肇论新䟽卷中

五䑓大万祐国寺开山住持释源。大白马寺宗主赠邽国公?印开法大师长讲沙门文才述。

般若无知论第三

释兹分二:初明般若,后解无知。初有二种:一、本觉般若,?众生等有智慧是也。大论四十三中?为智慧,故华严出现说一切众生皆具如来智慧等。二、始觉般若,?六度之一。然通浅深,浅则生空般若,深则法空般若。此?有二:一、因修,谓历位渐得故;二、果证,谓觉至究竟故。然始本平等,唯一觉也。又有三种:一、实相般若,大论指般若是一切诸法实相故;二、观照般若,照理照事故;三、文字般若,能显揔持故。而此论中具摄前理,至文随示。后言无知者,㨿下论文,緫有二义:一、㨂妄,下云本无惑取之知等。二、显真,有三:一、本觉离?,知?非知,故下云果有无相之知等。二、始觉无知,谓穷幽亡鉴,抚会无虑,故实相观照可以例知。三、文字无知,谓言说?如,文字性空,非知非不知,仍曰无知。修文字者,不著不离,是名修诸佛智。毋应知甚深般若揔持一切之功德,出生无尽之法门,破裂烦笼,优游正觉也。㨿梁传,什公初译大品,论主宗之,以作此论,竟以呈什。什叹曰:吾解不谢子,辞当相揖。论者谓假文字般若,问荅析理,显示实相等。

夫般若虗玄者,葢是三乘之宗极也。

非知非见曰虗,不有不无曰玄。又四句不摄曰虗,灵鉴亡照曰玄。此牒经也。极,至也。三乗之人皆宗尚于般若,各各修学,但机有小大,成自乘菩提。故大品闻持品云:善男子,欲得阿罗汉果,当?行般若波罗?等。

诚真一之无差,然?端之论,纷然乆矣。

正理唯一,至当不差。人学般若,随见成殊,各兴?论,纷然乱辙乆矣。

有天竺沙门鸠摩罗什者,少践大方,研磨机心斯?,独㧞于言象之表,妙契于希夷之境。

天竺或曰印土身毒,?五印婆罗门国。什公生⿔兹,以父鸠摩罗炎本南天竺人,?从本称盛德。如传言象出易经,略例言生于象,象生于意。?以言喻能诠,象喻所诠。希夷出老氏,彼云:听之不闻名曰希,視之不见名曰夷。?喻般若,离名曰希,离相曰夷。按什公本传,㓜学小乘,因悟苏摩说阿耨逹经,?学大方,研心此?,孤出于言象之外,妙合于实相之境。

集?学于迦夷。

?学,?西域外道。迦夷,?佛生之国,亦通指诸国。集,犹正也。师在天竺,破邪显正非一。

扬淳风于东扇,将爰烛殊方。而匿耀凉土者,所以道不虗应,应必有由矣。

殊方,谓他国。凉土,?西凉也。意谓什公将欲举扬教风,东传汉地。値符坚失国,姚苌僣逆,品光父子,心不存法。师蕴其深解,无所宣化。在凉十有三年,机縁未会,随世浮沉。是知佛法流行,亦待时节因縁。苟非其时,道不虗行。

弘始三年,岁次星?,秦乗入国之谋,举师众以来之意也。

苌子兴?位,岁号弘始。星?者,瑶䟽云:丑月星?,?以月?年也。秦乘下梁传云:弘始三年,庙庭木生连理,逍遥观葱?成茞,以为美瑞,谓智人应入。五月,秦遣陇西公硕德伐之,隆军大破。九月,品隆上表皈降,故云入国之谋。至十二月末,师至长安,亦可师,?什公西伐之意,举师令来。

北天之运,数其然矣。

大品云:般若于佛灭后,先至南方,次至西方,次至北方。大盛震旦,在天竺东北。?什公道通,应斯悬记。

大秦天王者,道契百王之端,德洽千载之下,游刅万机,弘道终日,信季俗苍生之所天,释迦遗法之所仗也。

王谦,故不称皇帝,但比迹三王。以春秋?周为天王,故百王但泛举前代帝王。游?,出庄子。庖丁解牛,运?熟妙,故曰游?。彼云:其于游?,必有余地矣。谓秦王日亲万事,判决合宜,如游?尔。又?终日弘阐佛法。苍生,?众生也,谓苍苍然而生亦可。苍者,天也,自天生故。葢随俗说所天者,王德配天,物?其荫。昔金河?命,令王臣弘护。?王遵行法门,依仗。

时乃集义学沙门五百余人,于逍遥观躬亲执秦文,与什公叅正方等。

义学??史十科中义解,逍遥观??秦中草堂寺本。姚置层观于此,什公入?,遂施为寺凖。晋书载?:王雅信佛法,请师宣译。师执梵本,王执秦文,更互叅正,译出诸经。方等者,方正平等,?方广分。

其所开拓者,岂唯当时之益,乃累刼之津梁矣。

拓,手承物也,亦拓开戸也。谓所译经论,开化一切,非?益于彼时,实为积刼迷津之桥梁。???琅凾,数越五千,师所出经,世多弘讃。

予以短乏,曾厕嘉㑹,以为上闻?要,始于时也。

论主谦云:我以才短智乏,则预什公嘉善之会,殊?要妙之义,始于此时。闻自什公,故云上闻。

然则圣智幽微,深隐难测,无相无名,乃非言象之所得。为试罔象其怀,?之狂言尔,岂曰圣心而可辩哉?试论之曰:

圣智为般若之体,离诸分别,故云幽微。无相故,非义象可思;无名故,非言诠可议,故云难测。为试下,意云:般若虽非名相可及,将欲悟物,亦当内亡其象,外?其言以辩之,非言欲言,故云狂也。庄子云:使罔象求而得之。旧本作惘字,悟。岂曰下,理非言辩,但?言显之。○自下,先引经定宗,后九次问荅,决择宗中之意,令无余惑。

放光云:般若无所有相,无生灭相。道行云:般若无所知,无所见。

略引二经以示此论之所宗。放光?大品也,但两译成?。二十卷云:般若无所有相。第十五云:须菩提!般若波罗?不生不灭相。道行第一云:般若波罗?当何从说?菩萨都不可得见,亦不可知。无所有相者,谓有无知见等相皆离故。无生灭相者,非因縁所生故。亦四相不迁,三际莫易。余如下释。

此辩智照之用,而曰无相无知者何邪?果有无相之知,不知之照明矣。

初二句反核未了之者,云二经正明智用,乃云无知无相,何故后二句略标若斯之理,果然而有云云?谓真心灵鉴,知非知相,无知而知。

何者?夫有所知,则有所不知。以圣心无知,故无所不知。不知之知,乃曰一切知。

初二句举妄。谓妄识取境,能所昭然,故曰有知。妄见不周,故曰有所不知。何者?且丈夫心主,秪临噐身;常侍末那,唯持见分。谋臣之识,徒知有漏之乡;五将之能,但击尘嚣之境。各有分量,知亦何真?故云尔尔。后四句示真。圣心不然,非能所取,故云无知。本觉灵明,无法不照,故曰遍知。良以?智之体,宛尔无涯;?体之智,亦扩?无外。此以诸法本居智内,岂有智内之法而不知邪?佛性论云:以如如智,称如如境。况法依心现,无法非心。以?法之心,知?心之法,尤遍知也。

故经云:圣心无所知,无所不知,信矣。

思益经第一云:以无所知故知。

是以圣人虗其心而实其照,终日知而未?知也。故能黙独韬光,虗心玄鉴,闭智塞聦,而独觉㝠㝠者矣。

文似老书,义意实殊。虗心者,无知相故。实照者,有照用故。终日下,知?无知故。黙耀下,正显无相。但般若之体,了非分别,义言韬黙,非故?匿。闭智下,智及聦属能证之智,㝠㝠属所证之理。以智证理,返照皈寂,亦义言闭塞。独觉者,智无二故。金光明说:佛果功德,唯如如及如如智独存。如如深窅,故曰㝠㝠。?恩大师云:性质杳㝠,义正同此。上乃权实不分,寂用?融,实相般若,该于一切。自下约二谛以明二智,不二而二,二而不二,?开实相为观照也。以演宗中,悲智相?,一?之力,权慧具矣。

然则智有穷幽之鉴,而无知焉;神有应会之用,而无虑焉。

幽属于理,智谓真智。照无不极,故云穷幽。真谛非相,故云无知。神谓俗智,应用难测,故名曰神。应㑹者,感之必应,不失其会。然水澄月现,无心于化,故曰无虑。问:大悲大愿,岂非知邪?荅:无縁之悲,无相之愿,皆亡知照也。故金刚三昧经云:若化众生,无生于化。不生无化,其化大焉。问:观机审化,?非知邪?荅:㨿论本意,但由机感。虽应万类,神亦无思。教合根宜,谓言观审。一论上下,此理昭然。

神无虑故,能独王于世表;智无知故,能玄照于事外。

神用渉有,由无思虑,有不能缚,故云世表。王,荣也。正智契真,由非知故,事不为碍,故云事外。如清凉释离世间䟽云:处世无?,?是离也。

智虽事外,未始无事;神虽世表,终日域中。

恐人闻实智事外,谓有外证空,故云未始无事。言?事见真,起信云:以一切法悉皆真故。又闻权智世表,谓不化物,故云尔也。谓处世不?,?是世表。

所以俯仰顺化,应接无穷,无幽不察,而无照功。斯则无知之所知,圣神之所会。

初二句,权用顺机,或俯或仰,根熟?应,应无穷极。正由无思,方能如是。俯谓俯就,?随他意语,如人天小乘等。仰谓企仰,?随自意语,如实教一乘等。次二句,实智觉法,法无不尽,非知非见,故无照功。后二句,?结。正由非知非会,然后能知能会,岂但知而无知等邪?权智亦合云非会之所会。上论二智,知?非知。非知而知等下,通论智体非有非无。

然其为物也,实而非有,虗而不无,存而不可论者,其唯圣智乎。

欲㨂前义,故再起文?云然。其等实而非有者,虽真照炳然,亦非有相。若取为有,则著常见。虗而不无者,虽妙湛杳然,亦非无心。若取为无,则落断见。故般若妙存,所以能圣。若无般若,亦无圣人,但不可作有无等思议。其唯下。结属。

何者?欲言其有,无状无名;欲言其无,圣以之灵。

无状等者,名依相立,相自缘生,有为法也。且?心觉照,不从缘生,何有名相?圣以之灵者,圣人诸法尽觉,万缘普应,正由般若力通难思,何为无邪?

圣以之灵,故虗不失照。无状无名,故照不失?。照不失虗,故混而不渝。虗不失照,故动以接麤。

虗,寂也。正由非有故寂立,非无故照存。正寂而常照,正照而常寂。展转蹑迹,释成前义。混而不渝者,谓正沤和时,长在般若,故入生界,不?不缚。动以等者,谓正般若时,恒沤和故,义利流行,接引凡夫之麤也。

是以圣智之用,未始暂废,求之形相,未暂可得。

始,初萌也。灵智妙存,如何暂时可废?有无□非,如何形相可得?言暂者,少选不可,况乆废乆得邪?非?有无诸相等不得,而智亦无得。言语道断,心行处灭。

故宝积曰:以无心意而现行。放光云:不动等觉而建立诸法。所以圣迹万端,其致一而已矣。

宝积?净名经长者子宝积叹佛偈言:佛心意已灭,寂也。而现行,照也。放光二十九云:不动真际,为诸法立处。圣迹,教也。属上二经。古译句为迹,?迹得兎,如?句得义。下论?云教迹致一者,谓在文有?,于㫖无殊。

是以般若可虗而照,真谛可亡而知,万动可?而静,圣应可无而为。

以所观真谛,妙绝诸相,但可非知而知。故般若照时,亡能亡所,唯虗而照。仁王云:正住观察,而无照相。万动等者,以所应俗谛,缘生性空,?动而静。亦令能应权智,无为而为。心境前后互举者,以心由境,以境?心,皆可亦顺文便,不以辞害志。

斯则不知而自知,不为而自为,?何知哉??何为哉?

前二句,结成知为。?何下,恐闻知为,心?住著,此又遣之。般若菩萨,少有所住,便落妄想,著我人相,?非菩萨。是故有得无得,皆无所得,逈然无寄,真智现前,然灯记别,而得菩提。

自下大叚,九重问荅,决择前义。前依宗致,粗述大纲;?賔主徃?,令人精晓。故遗民云:此辩遂通。则般若众流,殆不言而会,良有以也。

难曰:夫圣人真心独朗,物物斯照,应接无方,动与事会。物物斯照,故知无所遗;动与事㑹,故会不失机。会不失机,故必有会于可会;知无所遗,故必有知于可知。必有知于可知,故圣无虗知;必有会于可会,故圣不虗会。

难曰:下至会不失机,谓真智尽诸法之实,权智应万物之感,皆不失也。会不下四句,云庵逹公云:必有䏻会之智,应可会之机;亦有䏻知之智,知可知之理。必有下四句,言实有知会。

既知既会,而曰无知无会者何邪?

正难可知。

若夫忘知遗会者,则是圣人无?于知会,以成其?耳。

初句叙救,后?明意。此同老氏,以前文难定,有知有会,恐救云:圣人虽有知会,以其不矜不恃,知如不知,会如不会,故云忘知遗会。若尔,此则但是圣人不以知会自长,取为巳?。然由虚心不自长,故为物推载,返以知会皈于圣人,是圣人不䏻迯其知会之长,竟成已?尔。如老氏云:后其身而身先,非以其无?邪?故䏻成其?。彼意云:后其身,不欲?已也。然已让人,人必让已,本欲在后,而返在前,是成其?耳。

斯可谓不自有其知,安得无知哉?

㩀上所救,但是圣人不以知会自取为长,岂一向无知会,非无之太甚邪?

荅曰:夫圣人功髙二仪而不仁,明逾日月而弥昏。

二仪,天地容仪。不仁,文出老氏,取义不同。彼云:天地不仁,以万物为蒭狗。意云:天地无?,虽以仁恩生成万物,于物不望其报。如人缚蒭为狗,亦不责于吠守。此老氏意也。论意云:大权普度,功高天地。然无缘之?,化而无化,不住化相,故云不仁。如金刚般若云:四生九?,我皆度之,功高也。而无有一众生实灭度者,不仁也。明逾等者,谓实智照理,明也。都无分别,昏也。又明逾日月,遍知也。弥昏,无知也。?光瑶和尚意同。

岂曰木石瞽其怀,其于无知而巳哉?

我言无知,知?无知,非如木石聋瞽无觉。

诚以?于人者神明,故不可以事相求之耳。

神妙灵明,谓般若也。事相,谓人之情见。盖前所难者,于知不恃,于会不矜。但人之情识,虗心容物,比无相般若,相去?然,莫认不矜便为般若。颜子虗怀,孟反不伐,未闻入理。

子意欲令圣人不自有其知,而圣人未?不有知。

?审前难,以前云:此可谓圣人不自有其知,安得无知哉?故先审定下责云:

无乃乖于圣心,失于文㫖者乎。

无乃,文简具云岂不乃也。如外典云:无乃为侫乎。若定有知,岂不乖心?教。

何者?经云:真般若者,淸净如虗空,无知无见,无作无缘。

大品?受品云:摩诃衍如虗空,无见无闻,无知无识。三假品云:般若于诸法无所见等,真㨂惑取。淸净者,绝相之义。无知下,释成淸净。作者,造也。谓无师自然之智,非因所作,非缘所生。仁王云:无行无缘义同。

斯则知自无知矣,岂待返照然后无知哉?

斯者,指所引经。既云般若?是知体,?云无知无见,㨿斯经意,知?无知,岂待反?其照,闭目塞聦,绝圣去智,㝠如木石,谓无知邪?

若有知性空而称净者。

假牒彼救也。恐难者,别会经意。救云:经称般若淸净者,非谓无知故淸净,约知见性空,故云淸净。若云尔者下,反诘云:

则不辨于惑智。三毒四倒皆亦清净,有何独尊净于般若?

若云般若有知有见,但性空故,经说淸净者,则与惑智不相殊?。何者?夫三毒四倒皆亦性空,亦应淸净。㨿此而知,不约性空,但约无知无见。惑智?三毒等,分别名智。如下云惑智之无起,信六麤智相是惑故。

若以所知美般若。

所知者?真谛。恐难者再救云:经称淸净,非约能知般若无知无见,但约所知真谛淸净,故美般若云淸净者。

所知非般若,所知自常净,故般若未?净,亦无缘致净。叹于般若。

能所宛然,岂所知净故,令能知亦净而叹美之?

然经云般若淸净者,将无以般若体性真净,本无惑取之知。本无惑取之知,不可以知名哉。岂唯无知名无知,知自无知矣。会经正意,将无者,岂非也。既不约性空及所知云淸净,然经言淸净有二意:一智体真净非知见故,二本无惑取之知故。既本无矣,难以知名。岂唯下,恐疑者闻前云性净无知,谓兀然绝照,故?遣云以知无知相,故本无惑取,故知?无知也。

是以圣人以无知之般若,照彼无相之真谛。真谛无兎马之遗,般若无不穷之鉴。

前二句,明以智证理。后二句,证理之相。兎马者,?经中所说象马兎同渡一河,河自无殊,得有浅深,以喻三乘同入法性,浅深三?。?意云,以所证真谛,本无兎马浅深之迹,以轨般若,般若亦无差别无穷之鉴照也。

所以会而不差,当而无是,寂怕无知而无不知者矣。

不差者,应不失机,?前无不为也。无是者,由感而应,本非我故,寂怕下可知。此但决择前宗中真谛可亡而知等。

难曰:夫物无以自通,故立名以通物。物虽非名,果有可名之物。当于此名矣,是以?名求物,物不能隐。

此难知及无知,二名互违。?且立理,文亦易通。意云:名能召物,名正则物顺。此依世谛,名可得物。如召火时,不以水应。

而论云圣心无知,又云无所不知。

二名互?也。难实例权。

意谓无知未?知,知未?无知,斯则名教之所通,立言之本意也。

例如寒暖相反,得失互非,言教诠量太通之理,立名本意,自有定体。

然论者欲一于圣心,?于文㫖,?文求实,未见其当。

知?无知,是一其心。然二名互非,心岂成一哉?

何者?若知得于圣心,无知无所辨;若无知得于圣心,知亦无所辨;若二都无得,无所?论哉?

此言若圣心有知,宜置无知;若圣心无知,宜置有知;若圣心?非,更不?说二名。二名既成,互非三义,皆为不可。

荅曰:经云:般若义者,无名无说,非有非无,非实非虗,虗不失照,照不失虗,斯则无名之法,故非言所能言也。

亦义引放光等。经由难者,依名求实,二名既违,谓圣心亦?,不知般若非名非相,故引经以遮,令忘名会㫖。经约遮诠,可知。斯则下,论辞略释无名无说,以起下文。

言虽不能言,然非言无以传,是以圣人终日言而未?言也。?试为子狂言辨之。

大方便佛?恩经初卷云:法无言说,如来以妙方便,能以无名相法作名相说。

夫圣心者,微妙无相,不可为有;用之弥?,不可为无。不可为无,故圣智存焉;不可为有,故名教绝焉。

微妙等者,谓圣心离知见作缘等相,非有也。用之下,圣心灵妙,照理达事,用无怠息,非无也。亦拟老氏。既云妙无诸相,名教诠之不及,以通前难。?名求物,物不能隐。?般若非物,名依何立?欲以有知无知定名圣心邪?大论三十七云:一切世间著有无二见等。

是以言知不为知,欲以通其鍳;不知非不知,欲以辨其相。

言知下,若说有知,但欲令人通晓其鉴照之用,岂有知相可取?不知下,若说无知,但欲令人知无惑取之相,岂谓一向无知?

辨相不为无,通鍳不为有,非有故知而无知,非无故无知而知。

谓般若之体无知无见亦非是无,有鉴有灵亦非是有。非有下但蹑前释,成知与无知非一非?,方詺中道之心。

是以知?无知,无知?知,无以言?而?于圣心也。

无以者,戒止之辞。

难曰:夫真谛深玄,非智不测,圣智之能,在兹而显。

法性深广,玄妙难思,唯般若能证,故此智证真,功能显著。

故经云:不得般若,不见真谛。

反明也。亦义引般若。智论十八云:解脱?槃道,皆从般若得。

真谛,则般若之缘也。以缘求智,智则知矣。

意云:境为心缘,真?所证之境,智?能证之心。当证理时,?不知邪?

荅曰:以缘求智,智非知也。

上句顺难纵之,下句緫断非知。此但断定非知,下释不知之所以云。

何者?放光云:不缘色生识,是名不见色。又云:五阴淸净故,般若淸净。

文?大品义同。放光十六云:不以五阴因缘起识者,是为不见五阴。又云下,?放光第十四文,谓不以五阴为缘而生般若知识,是名不见者,成无知也。以色?空故,智无所得。

般若?能知也,五阴?所知也,所知?缘也。

但释后文,前亦例解。经虽云色,意在色空,空与淸净,义非?也。欲明真谛无相,故非是般若?知之缘。?且对前问,以所知为缘,然后真妄对辨,究竟?显。真谛非缘,真智非知,委细开示,令人深悟,善巧方便,其在于斯。遗民云:宛转穷尽,极于精巧。可谓知言矣。

夫知与所知,相与而有,相与而无。

?句通标,次句妄心妄境相待而起,后句真心真境相待而无。广如下释。

相与而无故,物莫之有;相与而有故,物莫之无。物莫之无故,为缘之所起;物莫之有故,则缘所不能生。

物者,通属真妄心境。初二句蹑前相因,显真心真境寂然无相;后物莫之有下,蹑前无相,以明真心真境互非缘、互非起。以第一义谛空慧?融,本非心境,要人悟入一体义分,空?寂也、境也,慧?照也、心也。?槃云:第一义空,名为智慧。故法尔寂照湛然,心境互现,性出自古,实非缘生。?亦云缘者,且例妄说,义言缘也。次二句蹑前相因,显妄法相待,心境昭然;后物莫之无下,蹑前有相,以明妄心妄境互成缘、互成起也。

缘所不能生,故照缘而非知。为缘之所起,故知缘相因而生。

真非缘起,故照境之时了无分别。妄自缘生,故能所历然。外托尘境,内生分别,故云知缘等。

是以知与无知,生于所知矣。

所知者,通属真妄二境。妄知因境而生,故云生于等无知。亦言生者,实无生相,但因真谛无相,轨则真智,成无分别。生者,因也,成也。

何者?夫智以知所知取相,故名知。真谛自无相,真智何由知?

成前相与而有,相与而无。妄智以能分别所知之境,一一于境取相。相既妄起,心亦妄生。真则反此,故曰无知。对妄辨真,义意昭然。○自下但广释前义。问:何故真妄相因非因,为缘非缘,有知无知邪?

所以然者,夫所知非所知,所知生于知,所知既生知,知亦生所知。

妄心妄境,相因相待,互各生起,心境迢然。有能所知非所知者,境未对心之时,亦未为境生于知者,由现前境,牵起内心,此?因境生心,心故能知。故起信云:?次境界为缘故,生六种相,?六麤事识,分别取著,是名知也。知亦生所知者,谓因心生境也。由心分别,境亦随生,知者分别也。古德云:未有无心境,曾无无境心。

所知既相生,相生?缘法,缘法故非真,非真故非真谛也。

初句蹑前文简,具云知与所知等。缘法者,若心若境,皆因缘所生法也。非真者,缘集故有,缘离故无,自无主宰,故成空假。中论云:因缘所生法,我说?是空等。

故中观云:物从因缘有故不真,不从因缘有故?真。亦义引彼论,破因缘品中之义,但前句证前,后句证后。

?真谛曰真,真则非缘,真非縁故,无物从缘而生也。初二句明真谛非缘集之境,后二句承前以明非缘,文亦或脱,应云无物从非缘而生也。下引证中可见。

故经云:不见有法无缘而生。

大品云:亦诸经通义,未曾见有一法从非缘而生。无者,非也。如水土是生榖之缘,火石则非。?真谛如空,有知如芽,种空不生,芽空非缘,故缘真不生,知真非缘。故中论云:不从非缘生。亦可无者,有无之无,谓但见诸法頼缘而起,未有一法无缘而生。?真谛无缘性,亦不能生般若之知。中论初卷云:如诸佛所说,真实微妙法,于此无缘法,云何有缘缘?

是以真智观真谛,未?取所知。智不取所知,此智何由知?初二句明不取,后二句显非知。真智观真,若取所知,岂成真智?故永嘉大师云:若以知知寂,此非无缘知。如手执如意,非无如意手。若此则能所宛然,不唯不成于真智,亦不能证寂。问:若竟无知,何名般若?亦应不名见道荅。

然智非无知,但真谛非所知,故真智亦非知。

有所则有能。?所观真谛,离心缘相,故能照般若,都无知相,谁谓般若绝于灵照?

而子欲以缘求智,故以智为知。缘自非缘,于何而求知哉?

巳上唯约实智照真,真既非缘,智亦非知。中吴集云:上三重问荅,通辨论㫖。下之六重,皆次第蹑迹而生。

难曰:论云:不取者,为无知故不取,为知然后不取邪?设尔,何失?

若无知,故不取。圣人则㝠若夜游,不辨缁素之?。若知然后不取,知则?于不取矣。

二俱有过也。此蹑前为难,谓不取顺于无知,应合圣心㝠暗,如人夜行,不辨黒白。有取与知相顺,焉有知而不取?以难前云:未?取所知。又云:智非无知。

荅曰:非无知故不取,又非知然后不取,?非。

知?不取,故能不取而知。

了了妙存,故曰知。分别巳亡,故曰不取。故能下,正由遍计乆空,无明永尽,无能取相也。知由不取,取则不知,故云不取而知。若此尚非自知,况取境邪?如永嘉云:若以自知知,亦非无缘知,如手自作拳,非是不拳手。

难曰:论云不取者,诚以圣心不物于物,故无惑取也。

不取之中,?有二难:前约知与不取两?,此约不取断灭,故二难成?。不取于物者,谓了物本空,无我无法。无惑取者,谓二执二障,永巳断灭。

无取则无是,无是则无当,谁当圣心,而云圣心无所不知邪?

是者,印可于物,不谬之称。当者,印物不谬,有主质之谓。若心有取,则定有是物之怀,有是物之怀,则有当物主质之心。?既不取,应无印可之是,当物之主体用顿绝,空空如也,故云谁当等。

荅曰:然。无是无当者,夫无当则物无不当,无是则物无不是。物无不是,故是而无是。物无不当,故当而无当。

有当有是,则属惑取。求当求是,终不得其真是真当。?般若之照,由无惑取是当之情,故能无物不印,印无不是,是无不当。岂云一向无是,沦其心用,一向无当,䘮其心主乎?物无不是下,谓正是当时,?无是当之相。少法当怀,此亦无知?知,知?无知中一分之义矣。

故经云:尽见诸法而无所见。

义引放光等。文彼第十云:菩萨行般若波罗?,尽知一切众生之意等。第三又云:行般若波罗?,于诸法无所见等。

难曰:圣心非不能是,诚以无是可是。

非不下心,能了境无是下。境相既空,是?亦寂。

虽无是可,是故当是于无是矣。

境空心寂,不可有是有,当无是无,当应可住乎?

是以经云:真谛无相故,般若无知者,诚以般若无有有相之知。若以无相为无相,又何累于真谛邪?

因前决择,巳舍有知之?,故云无有有相之知。?取无相为是,故云若以无相为无相等。为者,取著之相。累,谓负累,亦罪也。意云:真谛无相,般若无知,心境俱无,住此无中如何?

荅曰:圣人无无相也。

举圣緫遣。

何者?若以无相为无相,无相?为相。

无相虽无,若心有所住,?为相矣,焉成无相?智论二十六云:若无相中取相,非是无相。学般若者,住有为有火烧,住无为无水沉。水火虽殊,灭身无?。若有无俱舍,中道不存,是谓住于无所住矣。

舍有而之无,?犹迯?而赴壑,俱不免于患矣。

避有住无,犹如一人患危?险峻,?身赴于沟壑,不知沟壑坠堕,亦可伤身。故中论云:大圣说空法,为离诸见故,若?见有空,诸佛所不化。以著有之见易除,著空之见难治,如火出水中,病因药起。

是以至人处有不有,居无不无,虽不取于有无,然亦不舍于有无。

处有下二句,谓常居有无,了无所住,亦不起有无之见。虽不下二句,纵成前后,不取不离,真无住之般若也。

所以和光尘劳,周旋五?,寂然而徃,怕尔而来,恬淡无为,而无所不为。

此约悲智相?,以显无住。初句文同老氏,彼云:和其光,同其尘。?借彼文,以明权智渉有化生。周旋者,谓周遍?旋也。徃者,徃五?故,?静而动也。来者,??槃故,?动而静也。谓不出生死,恒??槃,了知生?无二际故。寂然、怕尔、恬淡,义皆相似。意云:以悲导智,而徃五?,周遍化生,无所不为。然正方便时,智?导悲,见生界空,度无所度,故言怕尔而来,恬淡无为。此如宗中悲智相导,一?之力,权慧□具处说。

难曰:圣心虽无知,然其应会之道不差,是以可应者应之,不可应者存之。

此难权智生灭先立理也。因前辨析巳许二智不住有无,然其下权智应机之时大小无差,机熟为可应,未熟者与作得度之缘,故云存之。

然则圣心有时而生,有时而灭,可得然乎?

正难也。谓应时新生,感谢息灭,许如此不?

荅曰:生灭者,生灭心也。圣人无心,生灭焉起?

前二句明妄,谓诸心、心所实托缘生,从因缘故,堕在生灭。圣心反此,谓三际巳破,四相?亡,刹那不萌,何容生灭邪?问:若尔,应无心邪?下通云:

然非无心,但是无心心耳。又非不应,但是不应应耳。

华严明佛智广大,金光谈如智独存,岂曰黙然如空,无知无照?无心心者,一、非妄有故;二、寂而能照故。问:无心之心,应不应机邪?荅:又非不应等,后得无?,但随感而现,现无现相,故云尔尔。?前云功高不仁等,亦可?寂故不应,?照故应。以?不应之应,显上无心之心,上体此用。

是以圣人应会之道,信若四时之质,?以虗无为体,斯不可得而生,不可得而灭也。

大权利物,是唯无感,感之必应,信若四时也。?者,正也。虗无者,语借。老氏谓般若之体,妙湛绝相曰虗,永尽惑取曰无。斯不下,结成。贤首大师云:非生非灭,四相之所不迁。谓既以至虗为性,则感来非生,感谢非灭,故云不可得等。

难曰:圣智之无,惑智之无,俱无生灭,何以?之?

此辨真妄宛殊,而云俱无,俱无则同无生灭,智惑何分?

荅曰:圣智之无者无知,惑智之无者知无。其无虽同,所以无者?也。

圣心无知无惑,取知见等相故。惑智知无,谓妄知缘生,其性本空故。其名虽同,其义实?。亦犹真俗皆谛,谛义元殊。

何者?夫圣心虗静,无知可无,可曰无知,非谓知无。惑智有知故,有知可无,可谓知无,非曰无知也。

谓圣心遍计巳断,识相亦灭,更无妄知之体可令无之,但可称云无知,遮也。非谓知无者,表也。故永嘉云:其性了然故,不同于木石。谓觉照炳然,光遍法界,岂曰知无?故荷泽云:知之一字,众妙之门。华严十首。问:佛境界智,佛境界知。淸凉释云:知?心体,智?心用。此论智知,体用?舍。尔惑智下,反前可思。

无知?般若之无也,知无?真谛之无也。

若妄知对于妄境,妄知亦心。?以般若照之,妄知性空,?是真谛之境,如前云五阴淸净是也。一心一境,二相历然,如何但认空同,不观心境各??

是以般若之与真谛,言用?同而?,言寂??而同。同故无心于彼此,?故不失于照功。

释前初句。

是以辨同者,同于?;辨?者,?于同。斯则不可得而?,不可得而同也。

此中具有四句,但文隐难见,?具出之,令无余惑。初句承前?标心境为寂用同?所依之法体。心境,法也;寂用,义也。同?但料简寂用尔。言心境者,?智而如,境也;?如而智,心也。不二而二,体用恒殊;二而不二,心境一观。华严?向说:未有如外智能证于如,未有智外如为智所证。?论中言寂?如也,言用?智也,正由如智同源,体用一致,故得同?自在,四句全现。体用非?曰同,非一曰?,巳知大义。言用下,第一句。?同而?者,谓?体起用,用与体殊。下蹑释云:?故不失于照功。言寂下,第二句。??而同者,谓摄用皈体,体与用一。下蹑释云:同故无心于彼此。彼此目心境也。是以下,第三、俱句。??前二,成此第三尔。是以辨同者,牒前同句。具云是以辨?而同者,以其但同于?,故云?而同,盖??而同也。辨?者,牒初?句,可凖前说,亦?同而?也。二句同时,斯则下,第四、非句。承前第三而成,以同于?故非同,?于同故非?,具云不可得乎?而同、同而?也。下寂用各辨中,但叙前二句,以后二句从前生故。

何者?内有独鉴之明,外有万法之实。万法虽实,然非照不得。内外相与以成其照功,此则圣所不能同用也。

释前第一句,以心为内,以境为外。独鉴者,无二之照故。万法之实者,实谓真实,诸法实相故。又空亦名实,缘生性空故。前云实相性空,缘会一义等。上列心境。万法下,明智证。理唯甚深,般若能照,蕴等皆空也。内外下,谓如如之境待般若以证,亦由证境成般若之功。此则下,结成?句。

内虽照而无知,外虽实而无相,内外寂然,相与俱无,此则圣所不能?寂也。

释前第二句。此中内外俱无,如智?泯,寂亦不立,假彼寂同,以遣其?。?既遣矣,没同果?,唯证相应,非思非议,文义可解。

是以经云:诸法不?者,岂曰续凫、截鹤、夷、岳、盈壑,然后无?哉?诚以不?于?,故虽?而不?也。

初句牒经。大品遍学品云:诸法无相,非一相,非?相。若修无相,是修般若等。此中略引一句也。岂曰下,引事会释。凫鴈属胫短者,鹤胫长者,意云:诸法差别,如凫短鹤长等。然性无不空,空故不?,不待续、截、夷、盈,然后平等。亦文借庄子,彼云:凫胫虽短,续之则忧;鹤胫虽长,断之则悲。诚以下,不以诸相为不?,但以性空平等,故不?也。

故经云:甚竒世尊!于无?法中,而说诸法?。又云:般若与诸法,亦不一相,亦不?相。信矣。

大品六喻品云:世尊!云何无?法中,而分别说?相?又云下,大品照明遍学品云:诸法无相,非一相,非?相,合亦无所合。初叚不分心境,?同而?;后叚心境相对,非一非?。?证前文信受者,圣教为定量故。量故,亦见法无疑故。

难曰:论云:言用则?,言寂则同。

举前文为疑起之因。

未详般若之内,则有用寂之?乎?

疑圣心唯一,如何?有寂照之二?二则非一,一则非二,故成相?。

荅曰:用?寂,寂?用,用寂体一,同出而?名,更无无用之寂而主于用也。

初二句相?显一,次二句释成非?,正因相?所以非?。同出下,语借老氏亦非寂用?有同出之源,但论主巧用,彼又不可随文取义。后二句谓?用之寂与用为体,岂有用外单寂而来主于用邪?主犹体也,亦合云又无无寂之用以賔于寂,约体用重轻假分賔主。

是以智弥昧,照逾明。神弥静,应逾动权。岂曰明昧动静之?哉。

心用之外,了无寂境,故此但属般若成立本论也。谓二智皆?寂而照,正照而寂。岂曰下,会皈一致。前约寂用非二,荅成一体。此约权实一心,寂照??实相。般若该心境,融真妄,緫万法,括二乘,未有一法非实相也。

故成具云:不为而过为。宝积曰:无心无识无不觉知。

成具?经正文。

斯则穷神,尽智,极象外之谈也。?之明文,圣心可知矣。

通结上文,谓穷二智之玄理,尽物外之淸谈也。明文者,谓前所引圣教,依教出理,般若之道可知悟也。然上九?问荅,皆决择前宗,但初?㨂彼儒老,不矜不恃,远非般若。中间七次,或权实?明,或二智殊辨,或境智合说,或同?料简。至于第九,寂用同源,皈般若之极致尔。

刘公致问。

致,至也。说文曰:送,诣也。诸说。公名程之,字仲思,彭城人,汉楚元王之裔。外善百家,内研佛理,与儒者雷次宗、宗炳、周续之等,皆当代名流。事远公于庐阜,称十八贤,精结莲社。时龙光寺生法师入?,就学于什公,因与论主莫逆。生公南返,乃以前论出示庐山社众。遗民览之,叹曰:不意方袍?有平叔。因以?问,实曰:起予瑶和尚云。虽迹在遗民,亦远公之深意。

遗民和南:顷餐徽闻有怀遥伫。岁末寒严,体中如何?音?壅隔,增用抱蕴。弟子沉疴草泽,常有弊瘵耳。因慧明道人北游,裁通其情。

遗者,?也。谓野?散民,比迹?仲夷,?亦自号也。公亦?为柴桑令,值桓玄僣逆初萌,乃叹曰:晋室无磐石之固,苍生有累卵之危。因去庐山,辟命弗顾。太尉刘裕见其野志冲?,乃以高尚人相礼。和南者,天竺敬礼之辞。顷餐下,名达曰闻,谓近味美名,远怀思慕,乆立远望也。本传伫作仰字。蕰者,积蓄不通也。时南北□国,故音信难通,增其蕰积耳。沉疴下,谓陆沉病身,于山林草泽之中,更甞有弊困之病也。

古人不以形踈致淡,悟渉则亲,是以虽?江山悠?,不面当年。至于企怀风味,镜心像迹,伫恱之?,良以深矣。?然无因,瞻霞永叹,顺时爱敬,兾因行李,数有承闻。

引古量?,妙契一贯。岂以地殊而隔,悟同则亲,是以。企怀,谓刘公企仰而怀思也。风味,谓肇公德风道味。像迹,?上风味影像踪迹也。镜心,谓鉴于刘公之因此伫立而恱慕,??不忘。无因者,无由一见也。但远望秦中,烟霞长叹尔。行李,游人也。闻,谓音问。当遇行人,令我频承师之音问。

伏愿彼大众康。和:外国法师常休纳。

祝也。外国法师,什公也。

上人以悟?之噐,而遘兹渊,对想开究之功,足以尽过半之思。故以毎惟乖濶,愤媿何深。

悟?者,谓遇什公明悟开?也。渊对,指什公。开究下,谓开解穷究般若之道。想足尽了过半之思,意云巳尽过半,语用系辞,谓悟极圣心也。故毎下,刘公毎思南北乖违䟱濶,不亲一见,愤媿深也。

此山僧淸常,道戒弥励。禅隐之余,则唯研唯讲,恂恂??,故可乐矣。

一、所栖同处,二、居戒甚勉,三、禅定隐迹,四、禅外讲学,五、相敬相和。略张四行,六和僃矣。

弟子既巳遂宿心,而覩兹上轨,感?之诚,日月铭至。

谓巳果昔日弃世之?,又遇法?上妙轨范,感心?托之诚,皎然不欺,唯指日月可以铭记之。至,到也。亦拟春秋诸侯盟誓之辞。中吴源公云:诚心铭刻,明如日月。瑶本至作志,甚通。

远法师顷恒履宜,思业精诣,乾乾宵夕。自非道用潜流,理为神遇,孰能以过顺之年,湛气兹之??所以慿慰既深,仰谢逾绝。

履宜者,谓履践道候,相宜顺也。思业,谓禅思行业。乾,徤也。易初卦云:终日乾乾。是以建德匪懈,晓夜??。予近禀灌顶上师,著思吉剜卜元言,法救行道精徤,兢兢宵夕,学广德高,叔世一人也。自非正叹,谓远公如斯乾乾,葢神智证理,?道之用,潜注流行,故能尔尔。过顺者,孔子自谓六十而耳顺,?谓远公六旬已上人也。所以下,刘?自叙意云:谓远德高广,所以托身慰心,亦深恩大难荅,致令仰德报谢,其路尤绝。

去年夏末,始见生上人示无知论。才运淸俊,㫖中沉允。推渉圣文,婉而有皈。披味慇懃,不能释手。真可谓浴心方等之渊,而悟怀绝㝠之肆者也。

谓论主澡浴心智于方广?中。绝㝠者,至深也。肆者,如巿肆之肆,谓悟彻深性处。

若令此辨遂通,则般若众流,殆不言而会,可不忻乎!可不忻乎!

理非广略,学贵枢机,枢机入手,众流普会,岂可不恱?恱之又恱,故再言也。众流,指八部般若。

然夫理微者辞险,唱独者应稀,苟非绝言象之表者,将以存象而致乖乎?意谓荅以缘求智之章,婉转穷尽,极为精巧,无所间然矣。

初句?叹辞理,谓所诠般若微妙,令能诠论辞严峻。次句叹论主独唱,如雪曲唱孤,令和者亦鲜。苟非下,反推也。唯忘言者会指,存象者乖?。意谓下,举论以艰。婉转犹展转也。间然者,同论语禹吾无间然矣,彼释间谓间厕,葢其理完宻,无有间?可厕入也。

但暗者难以顿晓,犹有余疑一□,?輙题之如别。想从容之暇,复能粗为释之。

从容,举动也。如别者,谓问在书外,?合之也。

论序云:般若之体,非有非无,虗不失照,照不失虗,故曰不动等觉,而建立诸法。下章云:?乎人者神明,故不可以事相求之耳。又云:用?寂,寂?用,神弥静,应逾动。

序者,指问荅,巳前论文下章。下□叚,举问荅中第一、第九。

夫圣心㝠寂,理极同无,不疾而疾,不徐而徐,徐疾文借。庄子彼云:徐则?而不固,疾则苦而不入。

是以知不废寂,寂不废知,未始不寂,未始不知。故其运物成功化世之道,虽处有名之中,而逺与无名同。

初四句,通叙前文寂用一致。故其下,承前叙神弥静等二句,谓权智运物建化世之功时,虽居有名之中,以有名之世性空,?是实智印无名之理,二智无殊也。有名无名,文出老氏。彼云: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斯理之玄,固常所迷昧者矣。

谓至理玄妙,我实迷昧而未入也。上乃就许,下方致问。

但?谈者所疑于高论之㫖,欲求圣心之?。

遗民欲难托于众情,故云但?等疑。寂用非二之㫖,以求权实两殊。

为谓穷虗极数,妙尽㝠符邪?谓将心体自然,虗怕独感邪?

余本虗作灵字,瑶作虗字,?从之。问意云:论称寂用相?为一者,谓般若之用证穷真谛之虗,断尽俗谛之数,妙尽㝠符为一邪?此难实智㝠真为一。谓将下自然者,谓般若之用不在穷虗极数,当体虗怕无相独存为一邪?此难疑无权智。言独者,不应群机,故二邪字疑而审之之辞。下??。

若穷虗极数,妙尽㝠符,则寂照之名,故是定慧之体耳。若心体自然,虗怕独感,则群数之应,固以几乎息矣。

若实智㝠符为一,何故前云寂照之二?以寂?是定,照?是慧故。依此求心,心应两?。又若智体虗怕独存为一,应不会于群数之机。既独存不应,何故前云应逾动?若许应动,自合实外别有一权智,以㝠本寂时,更不能应故。若如是者,二心宛殊。几息等言,文借周易。彼云:乾坤或几乎息矣。

夫心数既玄,而孤运其照;神淳化表,而慧明独存。

文緫四句,亦承前潜难无知也。初二句难实意云:心与事数,既妙尽玄寂,可许无知,不合云孤运其照,存照则有知矣。后二句难权意云:神既淳静于物外,应不对机,唯慧明独存,可许无知。若许应会,岂非知乎?此文尤隐,详下荅辞,方可圆解。

当有深证,可试为辩之。

深证有二义:一、论主证解;二、深经证㨿。

?者当以抚会应机,覩变之知,不可谓之不有矣。而论㫖云:本无惑取之知,而未释所以不取之理。

此难权智有取,意谓实智妙尽㝠符,不取可尔。权抚物机,应大应小,观物变动,此知定有。巳上按定而论㫖,下举论以难。理合有取,论反谓无,未通不取之理也。

谓宜先定圣心所以应会之道,为当唯照无相邪?为当咸覩其变邪?若覩其变,则?乎无相;若唯照无相,则无会可抚。

先可依二谛之境,楷定圣心。若言心一者,假令权智应动,观物之时,为唯照物空无相邪?为照俗动有相邪?若覩下,出?。若观相抚会,定失无相;若唯见无相,却失抚会也。圣心唯一,定应得一失一。若令二谛俱得,理合权实两殊。

既无会可抚,而有抚会之功,意有未悟,幸?诲之。

初句承前,后句明违,设许无会,圣心是一。?次违论,如前云功高二仪无不为等,后二句违而请通也。

论云:无当则物无不当,无是则物无不是。物无不是,故是而无是;物无不当,故当而无当。

叙前正论,以?疑端。下正难之。

夫无当而物无不当,乃所以为至当。无是而物无不是,乃所以为真是。

既云无不当,宜其至当也。真是例之。

岂有真是而非是至当而非当。而云当而无当,是而无是邪?

是当之义,巳如前说。但刘公举前文巳是巳当,后?云当而无当等,不知?拂是当之迹。文如矛盾,义符胶?,依名定理,有是问也。

若谓至当非常,当真是,非常是,此葢悟惑之言本?耳,固论㫖所以不明也。

恐救云:我言无当,无是非是,泛常是当,故云当而无当等。刘?云:若谓尔者,此葢悟者谓至当真是,迷者谓常当常是,本自?尔,何须说云当而无当等邪?依此训无者,非也。固论下,?非论意,恐滞于是当,故拂之。刘公却取为至当真是,心有所住,非般若也。见下,荅辞。

愿?重喻,以祛其惑矣。

惑不从师而解,其于惑也,终不免矣。

论至日,?与远法师详省之,法师亦好相领得意,但标位似各有本,或当不必,理尽同矣。

好相领者,深许可也。本传云:远叹未?有也。得意者,葢得作者之意也。标位下,谓标指般若宗位。师承各有源本,其理不必尽同,良以一心之上,恒沙义相,专门受业,非全同也。瑶和尚云:远宗法性,什宗实相,但?目殊号尔。

顷兼以班诸有怀,屡有击其節者,而恨不得与斯人同时也。不唯与远公详省,又示诸怀道者,亦数有和而许者。庐山名士高人,如慧持、慧永軰非少,而和者固非?尔。节者,乐之音节,若?之击板以节乐也。

论主书荅。

书?前书,荅释前问。

不靣在昔,伫想用劳。慧明道人至,得去年十二月䟽并问,披?返覆,欣若暂对,凉风届节,顷常如何?贫道劳疾,多不佳耳,信南返不悉。

昔不相面但企想,?劳慧明付遗民。书者暂对者,因书见意,暂如靣对。贫道者,古之沙门谦称,亦少有病疾,或劳心而得,是故云尔。书式有二幅三幅,此广略二幅尔,略令先知大况故。

八月十五日释僧肇䟽荅:服像虽殊,妙期不二。江山虽?,理契则隣。所以?途致想,虗㦗有寄。

初二句旧说连前,?详义意合贯广。初题言䟽荅,?通荅前问故也。次二句形像衣服,儒释两殊,玄妙皈期,终无有二,亦殊途而同皈也。次二句谓南北虽远,妙理唯一,契之则近。后二句既理契?隣,故南?道途而兴想也。

君既遂嘉遁之志,标越俗之美,独恬事外,欢足方寸,毎一言集,何?不远?喻林下之雅咏,高致悠,然淸散未期,?自保爱,毎因行李,数有承问。

初四句但叙前书,云既巳遂宿心等。嘉遁,?周易遁卦九五之辞。毎一言集者,谓肇公与南来之人一言集会也。何?下,长读至雅咏绝句。林下者,指庐山林下。雅咏者,?庐山社众所作歌颂,如?佛三昧咏等。意云:论主凡遇南来,虽?尔一言集会,彼人未曾不远诵庐山诸公雅作歌咏,以相晓示也。因闻雅咏,见诸公高?悠然而远,如下云:君与法师应数有文集,因来何少?大底二晋文章,句读多难,请详淸散下可解。

愿彼山僧无恙,道俗通佳。

莲社名流,僧俗兼有。

承远法师之胜常,以为欣慰。虽未淸承,然服膺高轨,企伫之?,为日乆矣。公以过顺之年,湛气弥厉,养徒幽巌,抱一冲谷,遐迩仰咏,何美如之!毎亦翘想一隅,悬庇霄岸,无由写敬,致慨良深。

淸承下,未能禀承远公之淸范,然于高轨,巳服心皈仰,所以企立仰慕,时亦日乆。公以下,但叙前书抱一者,守道也。不独景仰之,而又歌咏之也。每亦下,自叙一隅者,以晋在东南,故论主每想庐山德化,如悬葢天际,䝉其淸荫。但江山远阻,尽敬无由,致令感慨深也。

君淸对终日,快有悟心之欢也。

但欲写敬,恨我无因,君独淸对终朝,悟心之欢,快哉多矣。

?此大众,?常什法师如宜。

草堂义学,俊彦五百,众緫三千。

秦王道性自然,天机迈俗。城壍三宝,弘道事务。由是?典胜僧,方远而至。灵鹫之风,萃于兹土。

谓秦王好法之心,出自天然。机亦性也。谓聦?之性,高出俗主。观通鉴,姚?虽例五胡,实亦英主。城壍下。谓护持于法,如城如壍。由是下。德既如是,善必相应。?典胜僧,方且不远万里而来也。略如下示。法门胜事,无出斯时。似移鹫岭之风,集于此土。晋书什传云:罗什入?,人从化者,十室而九。

领公远举,乃千载之津梁也。于西域?,得方等新经二百余部,请大乘禅师一人、三?法师一人、毘婆沙法师二人。什法师于大石寺出新至诸经,法?渊旷,日有?闻。禅师于?官寺教?禅道,门徒数百,夙夜匪懈,邕邕肃肃,致可乐矣。三?法师于中寺出律?,本末精悉,若覩初制。毘婆沙法师于石羊寺出舍利弗阿毘昙胡本,虽未及译,时问中事,?言新竒。

领公者,支法领也。㨿远公传,似远公弟子,亦远公使之令去西域。华严、梵本等,皆此师?至,恨无正传。华严大钞略述元由。请大乘禅师者,?佛陀婆陀罗,此云觉贤。㨿本传,智严所请,以贤学禅业于罽賔佛大仙。严亦学此,固请贤行,以传其事。弘始中入秦,于?官寺教?禅道。江南慧严、慧观,?中玄高等,皆从师受,论主亦在中矣。三?一人,?弗若多罗也。本传云:罽賔人,僃通三?。姚兴待以上賔之礼,令译十诵,功及兼半而亡。昙摩流支续译方终。毘婆沙法师二人者,昙摩耶舍、昙摩掘多也。俱载梁传,不繁引之。出新下,或自赍梵文,或支公取得者。本末等者,本谓四重,末谓余篇。新译精详,如见如来初制之戒也。余文可解。

贫道一生,猥?嘉运,遇兹盛化,自恨不覩释迦祇桓之集,余?何恨,而慨不得与淸胜君子同斯法集耳。论主自庆也,明时难遇而遇,正友难逢而逢,方等深䂓,律论遍覩,遭遇既盛,感庆良多。但恨身不厕于祇园,目不接于圣彩,同列身子,共听圆音,而慨下前叹自巳不得淸承于远公,此慨遗民亦不能美预于嘉会。然观二书,似各閗美于一方,然亦两宣其实也。郁郁陈迹,灿于传记,流芳衰世,何其寥寥。

生上人顷在此同止数年,至于言话之际,常相称咏。中途还,南君得与相见,未更近问,惘悒何言。威道人至,得君?佛三昧咏,并得远法师三昧咏及序。此作?寄既高,辞致淸婉,能文之士,率称其美,可谓游渉圣门,扣玄?之唱也。君与法师,当数有文集,因来何少。

生公入?,依什数载,与论主同止,亦频赞遗民也。不得终世相友,故云中途?。南君得下,谓生南去,亦皈庐阜,故?相见。更,再也。近亦未再承于书问也。惘悒下,慨慕良多,口不容言也。传说通情则生融上首,精难则观肇苐一,良以骈肩八俊,聮衡十哲,同气相求,同声相应,二人莫逆,千古共谈。威道下,莲?修西方行,故诸贤作?佛咏,社主亦作,又制序也。威公南来,附至?内,此作者指咏及序也。兴,比兴也。寄,托也。致,犹理也。谓所寄淸?既高,亦令辞理淸婉。婉,美也。能文下,谓?中善文什之人,皆称其美。可谓下,论主讃之,谓作咏众贤,优游如来之门庭,扣撃玄?之唱咏。君与下,因见咏序,宜多有文集,何故来者少邪。

什法师以午年出维摩经,贫道时预听次,?承之暇,輙?条记成言,以为注解。辞虽不文,然义承有本,?因信持一本徃南君闲详,试可取㸔。午年者,?弘始八年丙午也。出维下,谓什公且译且讲,论主?译而听,及承禀之暇,輙又条贯记录什公巳成之言,注解一经,葢谦也。师序云:余以暗短,时预听次,虽思乏?玄,然麄得文意,輙顺所闻,为之注解,略记成言,述而无作。辞虽下,谦也。有本者,谓亲承什公。君闲下,瑶本云详议取㸔,甚通。

来问婉切,难为郢人。贫道思不?微,兼拙于笔语,且至?无言,言必乖?,云云不巳,竟何所辨??以狂言,示詶来㫖耳。

郢者,州名。庄子略云:郢人垩漫其?端,薄如蝇翼,使大匠斵之,匠者乃运斤成风,斤下垩尽,而?不伤,郢人亦立不失容。意谓斵者虽妙,而承者尤难,以喻公之难美而切,当?匠者妙斵。论主荅之,难如郢人,葢谦谦尔。云云者,言说也。言多䘮真,故云尔也。?以下,许也。

䟽云:称圣心㝠寂,理极同无,虽处有名之中,而逺与无名同。斯理之玄,固常所迷昧者矣。以此为怀,自可忘言内得,取定方寸,?何足以人情之?,而求圣心之?乎?

自䟽云至者矣,?前刘公就叙论㫖之言。以此下三句,许其所得无差。?何足下,责其迷昧,?求心?。通斯意云,既知圣心㝠寂,有无一致,自可外忘权实之?名,内得圣心之无?,中心印定,不?求?可也。何故?以人情分别之心,而求圣心权实两?乎?

䟽曰:谈者谓穷虗极数,妙尽㝠符,则寂照之名,故是定慧之体耳。若心体自然,虗怕独感,则群数之应,固以几乎息矣。意谓妙尽㝠符,不可以定慧为名;虗怕独感,不可称群数以息。出问大意也。义如前释。

两言虽殊,妙用常一,迹我而乖,在圣不殊也。

两言者,瑶和尚云:妙尽㝠符为一言,虗怕独感为一言。源公指权实为两言,义意甚同,?依之。前两句?约圣心权实无?,后二句潜责求?。迹者,谓二智照理,逹事之殊迹,但我人情分别为?,非圣心权实两殊。我虽通称,且属刘公。

何者?夫圣人玄心黙照,理极同无。既曰为同,同无不极。何有同无之极,而有定慧之名?定慧之名,非同外之称也。

荅前初难。初四句,谓妙尽㝠符,寂照?绝。何有下二句,反责。当此同无极处,岂容定慧?名?问曰:若如是者,何故前云寂?用,用?寂邪?下释云:定慧之名,非同外之称也。意云:定慧之名,?同无之寂照。岂离同外,别有二名?

若称生同内,有称非同;若称生同外,称非我也。

遣妄执也。言生者,恐妄计云同非定慧,但定慧生于同内,下遣云有称非同,谓有定慧两名,依名取相便非同也。若称生同外者,谓定慧二名同?而出,下?破云称非我也。我指同无无得之般若,焉有同无之外别生定慧之名哉?

又圣心虗微,妙绝常境。感无不应,会无不通。㝠机潜运动,其用不?。群数之应,亦何为而息邪?

荅前第二难也。初二句,正智无相,亦无为也。次四句,量智应有,亦无不为也。后二句,反责淸净忘照,故曰虗微。非色非心,可云妙绝。㝠,犹黙也,深也。机,目智也。潜亦㝠潜,如量无思。不应而应,智用何??故韦提恳切,运通而出于宫中;胜鬘仰祈,应?而现于空际。智则?实而权,身亦?真而应。而言几息,是何言欤?

且夫心之有也,以其有有,有不自有。

自此已下,荅前二智体殊,谓正荅心?,兼通有知也。初句标妄,次二句辨释。诸心心所,由四缘起,缘有之有,故不能自有。

故圣心不有有。不有有故,有无有。有无有故,则无无。无无故,圣心不有不无。不有不无,其神乃虗。

初句承前妄心有有,以显圣心非缘有而有,故不有有。蹑此三字,展转释成非有非无。中道莫寄至虗至寂之心,文相可解。

何者?

亦?徴真妄。

夫有也无也,心之影響也。言也象也,影響之所攀缘也。

欲明圣智?非,先示有无。妄?为下,?非义因。初二句中,影因质起,響自声腾。谓心缘有无之时,有无之相是心之影響。心者,如质如声。言也下,谓心缘有无二境,?生言象。言象既立,心于其中计有计无,追攀缘虑也。此同起信,由心现境,智?分别,相续执取等。大乗二十颂略云:如人画罗义,自画?自畏。

有无既废,则心无影響。影響既沦,则言象莫测。言象莫测,则道绝群方。道绝群方,故能穷灵极数。穷灵极数,乃曰妙尽。妙尽之道,本乎无寄。

初句蹑前,不有不无也。连下三句相蹑,但?前妄心。后有八句,亦相因而成。至妙尽无寄,心境亡寂,用泯皆无,寄拟大意。连后一唱,只就难辞,蹑而通之,显二非殊也。

夫无寄在乎㝠寂,㝠寂故虗以通之;妙尽存乎极数,极数故数以应之。数以应之,故动与事会;虗以通之,故道超名外。

初三句㝠真,次三句成权。?而释之,意显非?。文亦尤难,?细示之。问:何得无寄?荅:由㝠寂故。㝠寂?穷虗也。问:何得妙尽?荅:由极数故。数以应之者,?实成权也。了俗由于证真,证真不离诸数,岂非?应邪?此中妙尽,非谓宰割。悟其性空,?是尽义。次二句应事,后二句合谓心境㝠寂,非名非相。只就刘难,二知何殊?

道超名外,因谓之无;动与事会,因谓之有。因谓之有者,应夫真有,强谓之然耳。彼何然哉?

此论有无,?有二义:一、有体无体之有无,二、有知无知之有无。前后例同。此中之意,为超名相,故曰无,无岂断灭?为与事会,故曰有,有岂常存?然般若约表,四句皆是;约遮,四句皆非。表以显德,遮以离过。故胜?四火,居之四邉,中有刀山,取之则四焚,虗心则通照,分别则割体,忘怀则断惑。后有四句,?拂以真智妙存,且以有名之,此犹剩之,真岂属有?以后例前,无亦强谓。

故经云:圣智无知而无所不知,无为而无所不为。

舍利品云:菩萨行般若波罗?,知一切众生心亦不得,众生乃至知者见者亦不得。照明品云:般若能照一切法?竟净故。三慧品云:一切无所为,般若亦无所为等。此中合集前后引之,以显圣心知而又为证,权实不?也。兼证有知无知一致。

此无言无相寂灭之道,岂曰有而为有,无而为无,动而乖静,静而废用也。

初句显体,下皆正责。有无不覊,何云有知?动静不乖,何云心??巳上荅前二智体殊,此下方荅二智有知。亦正荅有知,潜荅心?。以第一难中显难心?,潜难无知。故荅中亦显荅心?,潜荅有知。难中以相次而起,荅中亦相次而荅也。

而?谈者,多?言以定㫖。?大方而徴隅,怀前识以标玄,存所存之必当。

初句泛指时軰,亦在问者。次句随声取义,过失尤多,不必雷同,故云多等。多字贯下诸句。次二句大方前识,俱出老氏。彼云:大方无隅。又云:前识者,道之华。如人欲游大方,反求㢘隅。以况欲悟非有非无之般若,反于有知无知中求前识,?惑取也。存分别之识,标指无分别玄妙之智,恰与相反。后句所存者,谓胷臆所见也。执胷臆之见,定为?当。

是以闻圣有知,谓之有心;闻圣无知,谓等太虗。

由前四谬,成此二见。

有无之境,邉见所存,岂是处中莫二之道乎?

不合中道,反堕断常。

何者?

万物虽殊,然性本常一,不可而物,然非不物。

初二句,缘生故万殊,性空故常一,二谛之境非一非?。下二句,缘生无性故不可为物,无性缘生故亦非不物。

可物于物,则名相?陈;不物于物,则物而?真。

初二句迷也。可谓取著则成于名相,名相纷纭,不达三假,故云?陈。贤首大师云:真空滞于心首,恒为缘虑之塲;实际居于目前,?成名相之境。后二句悟也。物非主宰,受取亦空,不舍名相,而入圆成。后句恐悮,宜云?物而真。

是以圣人不物取于物,不非物于物。不物于物,物非有也。不非物于物,物非无也。

初二句,从缘非有,故云不物。缘起不无,故云不非等。后四句,承前以辨中道。

非有所以不取,非无所以不舍。不舍故,妙存?真。不取故,名相靡因。名相靡因,非有知也。妙存?真,非无知也。

不取者,名相本空,取之不得故。不舍者,实相妙存,离之不得故。次四句中,由不舍故,?事而真,湛然无相,故曰妙存。由不取故,名相无因而起。又名与相,相因而生。苟不取著,相因自亡。后四句中,蹑前释成?非。非有知者,所知空故。非无知者,心妙存故。

故经云:般若于诸法无取无舍,无知无不知。此攀缘之外,绝心之域,而欲以有无诘者,不亦远乎?

放光第十三中,文具云:般若波罗?于诸法等无知下,?在别卷,如前引。以五隂乃至十八不共等相空故无取,无取则无知;妙存故无舍,无舍则无不知也。此攀缘下,论辞,举躰而责,可知。

请诘:夫陈有无者,夫智之生也,极于相内,法本无相,圣智何知?世称无知者,谓等木石太虗无情之流,灵鉴幽烛,形显于未兆,道无隐机,?曰无知?

初句诘前。但?谈者,夫智下四句,对妄显真,以示无知。世称下,㨂?木石,以示有知。灵鉴下,正显智躰。形于下,示智用。遍知未来,故曰未兆;悉觉现在,故无隐机。现未既然,过去应尔。华严云:智入三世,悉皆平等。?曰无知者,四无所畏,徴之而汗竟弗生;十力所能,照之而事无不契。达僧祇之数量,尘墨难名;穷法界之泉源,太虗何限?遍知若此,岂曰无知邪?

且无知生于无知,无无知也。无有知也。

字悮,应云无知生于有知,谓无知亦相待而起。第一义中,二名俱无。

无有知也,谓之非有;无无知也,谓之非无。所以虗不失照,照不失虗,怕然永寂,靡执靡拘。孰能动之令有,静之使无邪?

初四句可知。所以下二句,承前释成权实?现。次一句?亡,后一句离著。能所两亡,无执也;有无?非,不拘也。孰能下,结责。谓动静二智非?,有知无知何殊?

故经云:真般若者,非有非无,无起无灭,不可说示于人。

证成前义。

何则?

言其非有者,言其非是有,非谓是非有;言其非无者,言其非是无,非谓是非无。非有非非有,非无非非无。

且徴经中非有非无而释之。初句牒经,㨿起信论释,皆遮过之义。因执般若是有,故言非有,反执云是非有。下?破云:非谓是非有,无亦例然。后二句重遮,由闻前说不住有无,却住于非有非无。故?遣云:非非有拂却非有,非非无拂却非无。虽曰不有不无,岂住于不有不无哉?

是以须菩提终日说般若,而云无所说。此绝言之道,知何以传???玄君子,有以会之耳。

放光无住品略云:须菩提语诸天子言:我所说者,常不见一字教,亦无听?等。此绝下,本离言说,亦无相想,以知求智。何以传通?遣言象也。君子者,指遗民。依斯通释,有可领会。以前云当有深证等,故此结之。

又云:宜先定圣心。所以应会之道,为当唯照无相邪?为当咸覩其变邪?

㨿前难,先难覩变之知,谓有所取,然后云宜先定圣心。此难通有二意:一难有取,二难心?。?荅中先荅心?,蹑此后荅不取,文义相顺故也。

谈者似谓无相与变,其㫖不一。覩变则?乎无相,照无相则失于抚会。

就叙遗民,求心有?。

然则?真之义,或有滞也。

?真等者,?俗而真之义,或似滞而未通。

经云:色不?空,空不?色,色?是空,空?是色。

大品第二也。彼云:非色?空等。有执:色处非空,空处非色。故经云:色不?空等。有执:析色方空,空不在色。故经云:色?是空等。宝性论说:初心菩萨,于空未了,有三种疑。?以色空相?,二谛相融,先辨境通,后示心一。

若如来㫖,观色空时,应一心见色,一心见空。

设尔何失?

若一心见色,则唯色非空;若一心见空,则唯空非色。然则空色两陈,莫定其本也。

前四句各一句,纵前各一句夺而出过。若唯色非空,何故经云色不?空?色?是空,唯空例同。然则下。正明其?。本谓经也,亦本㫖也。若空色殊观,岂不?经空色相?之㫖,二而不二文乎?

是以经云非色者,诚以非色于色,不非色于非色。

牒经以释,色?是空,故牒非色。初出正理,谓凡夫执靑黄等相皆谓实有者,不了从缘性空之理,故经破著,?于靑黄色中求色无实,如幻如梦,故云非色于色。

若非色于非色,太虗则非色,非色何所明?

此释前不非色于非色也。本就所执色中,非斥如幻,以显真空,故云非色。若非色于太虗,太虗本非色,何用更非?则非色名义,自不成立。

若以非色于色,?非色不?色;非色不?色,色?为非色。

前二句色空不?,后二句显空色相,?成前经意。故知变?无相,无相?变,群情不同,故教迹有?耳。考之玄籍,本之圣意,岂?真伪殊心,空有?照邪?

承上经意,以所照空有,二而不二。荅:能照之心,二智一体。群情下,亦会?。何故亦有说云:真俗迢然,二智各照也?释云:由群情。玄籍者,指前所引之经。真伪是心,空有是境。伪目权智,

是以照无相不失抚会之功,。覩变动不乖无相之㫖,。造有不?无,造无不?有,。未?不有,未?不无,。

依心照境,四句料简,皆显非?。初句无相?相,智照之时,实而恒权。二句变动?静,故权而恒实。三句有不?无,非有也。无不?有,非无也。以境非有无,心造之时,理量?绝。四句中亦承前起,虽非有非无,不妨亦有亦无。若心若境,遮表四具,遮亦非?,表亦无殊。此中照及抚会覩造等言属心,无相变动及三中有无系境,四中有无通心,文理昭然,不敢狂简。

故曰:不动等觉而建立诸法。

?真成俗也。

以此而推,寂用何妨?如之何谓覩变之知,?无相之照乎?

初二句承前以明心一。如之何下,责?。

恐谈者脱谓空有两心,静躁殊用,故言覩变之知,不可谓之不有耳。

承前无?,以荅不取,故?标谈者。此但先出问意,然后荅之。差谓以权实不一之心,观空有两殊之境,谓言静智无知,动智覩变,岂无知取乎?脱亦忽也。

若能舍巳心于封内,?玄机于事外,齐万有于一虗,晓至虗之非无者,当言至人终日应会,与物推移,乘运时抚化,未始为有也。

玄机者,真智也。初句令舍情,执封滞无,怀前识以标玄,存所存之必当。事外者,令无?言定㫖,?大方而徴隅。齐万下,谓观缘万殊,性空齐一,非有也。至虗只在缘中,非无也。当言下,承前以明不取。夫能如是忘情了境,始可与言心也。巳推移者,瑶师云:进退也。权多方,推移何定?以万有故抚化,由一虗故无为。

圣心若此,何有可取,而曰未释不取之理邪?

为?不为,何有知取之情?

又云:无是乃所以为真是,无当乃所以为至当,亦可如来言耳。

若能无心于为是而是于无是,无心于为当而当于无当者,则终日是不乖于无是,终日当不乖于无当。

此但遣情,不遮是当。于是于当,苟能忘心,则终日是当,不乖于无,是无当也。我令于是于当,忘心离著,谁斥非是非当?

但恐有是于无,是有当于无,当所以为患耳。

心有住于是,当亦惑取之患。

何者?

若真是可是至当可当。

有所著也。下彰其过患云。

则名相巳形起,美恶是生。生生奔竞,孰与止之?

名相一起,好恶从生。烦?纷然,诸业随造。奔走四生,竞驰五?。从生至生,谁能止息?

是以圣人空洞其怀,无识无知。然居动用之域,而止无为之境;处有名之内,而宅绝言之乡。寂寥虗旷,莫可以形名得,若斯而已矣。

初二句,緫显圣心。非有了别,故云无识;亦非知觉,故云无知。次二句,相?无相。次二句,名?无名。非名曰寂,非相曰?。虗旷下,成前空洞耳。

乃曰真是可是,至当可当,未喻雅㫖也。恐是当之生物谓之然,彼自不然,何足以然耳。

是当之心,但于名相之物,如是而转。彼般若之体,真至?绝,何足以真是至当为般若邪。

夫言迹之兴,?途之所由生也。而言有所不言,迹有所不迹,是以善言言者,求言所不能言;善迹迹者,?迹所不能迹。

此有二义:一、遗民依言求理;二、论主依言荅难。?皆遣之:一、令忘言会㫖;二、显言?无言。初二句?明过患所由。由于言象?途,谓?执宗途也。而言下二句,有二义:一、言象本空故;二、圣心本绝故。是以下,承前正示。文甚隐奥,具云善言言者,当言言所不能言之言,谓理非言到,故云言所不能言。?言显理,故云当言。如经云:无说无示,岂不说邪?又云:文字性离,岂取言邪?以遣言之言,谈离言之理,方为言所不能言之言,尔迹可例说。

至理虗玄,拟心巳差,况乃有言,恐所示转远,?通心君子,有以相期于文外耳。

拟心下,谓一?起时,巳落分别,况依分别而兴言象,岂非转远?余文可解。然遗民师承社主,遍友群贤,岂实执??但嘉雅论精巧,深无不至,假问请谈,?扬其妙,不可执迹以轻君子。

肇论新䟽卷中

浏览 7
点赞
评论
收藏
分享

手机扫一扫分享

分享
举报
评论
图片
表情
推荐
点赞
评论
收藏
分享

手机扫一扫分享

分享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