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论

轻识古籍

共 943字,需浏览 2分钟

 ·

2024-02-07 04:19

春秋论

春秋之义,莫大乎正名。何以正之?正之以天子之命而已。列爵有五,公、侯、伯、子、男,天子所命也。其进也,惟天子得进之;其黜也,惟天子得黜之。孔子特据之以大书于策,以明天子之命。故邾,附庸也,而进为子;滕、薛来朝,侯也,其后滕降为子,薛降为伯;州虞、郭,小国也,而称公;杞,本公也,而或降为侯,或降为伯,或降为子,或复为伯。他若于葵丘,宋以公而称子;于温、于召陵,陈以侯而称子,传者见称名之有异,因之据例?义,于宋、于陈,则云在丧未葬也,于州、于虞、于郭,则云非爵也,于杞则云用?礼也。夫曰未葬称子,则桓公十有三年衞之宣公未葬而书衞侯,成公三年,宋之文公、衞之穆公皆未葬,而书宋公、衞侯;僖公二十五年,衞文公既葬矣,而盟于洮,书衞子,是称子不系乎葬不葬也。夫谓舍国灭国被执,虽生齐之于死,故称公,则纪侯大去其国,不当复书侯谭、子弦、子温、子䕫、子沈、子胡子,不当复书子。小邾子执于宋,徐子执于楚,衞侯、郑伯、曹伯、莒子、邾子执于晋,皆不得复书爵也。其曰杞成公之卒,贱之,终其身也。文公之来盟既,已贱之矣,其卒复书伯,其义何也?成公、文公之书子也,以其用?礼,虽大曰子也。其先公降而侯,侯降而伯,其义何也?之众?说者皆由尊圣人之过,谓圣人可以意予夺之。进以示襃,黜以示贬,测之愈深,而离之益逺矣。方周未衰,诸侯不享觐者,一贬其爵,再削其地,至于不朝者三,则六师移之迨。后战于繻葛,败绩于贸戎,而成周之禾、温之麦可芟而践,六师,既不能移,土地又不能削,惟爵号之存,犹可操其柄,则因其罪贬之。当日之诸侯未肯降心以从天子之命,其盟会庆吊来吿于宗国,必仍其旧而莫之改。孔子则因其时而考其事,书其爵以正其名。凡王之未尝黜者,虽州、虞之细,犹得称公。其既黜者,杞虽二王之后,迭降为子,俾知王命之不可犯,僣称之不足恃,以取信后世,而当时之乱臣强国知所惧焉,故曰:春秋天子之事也。曰:然则宋、陈称子,不以在丧未葬欤?曰:诸侯即位,必命之天子。既葬而称子,未受命于王也。受命矣,则虽未葬可以书爵,宋公、衞侯是也。子言之矣。惟器与名不可以假人,君之所司也。夫以君之所司,而在下之权得以进退予夺之,则孔子先自处于无王,何以使乱臣强国知惧而示信于后世乎?顾群儒之说,犹纷纷附㑹之不一,此乃孔子所云罪我者也。

浏览 2
点赞
评论
收藏
分享

手机扫一扫分享

举报
评论
图片
表情
推荐
点赞
评论
收藏
分享

手机扫一扫分享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