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眞經集註卷之六

轻识古籍-繁体

共 3483字,需浏览 7分钟

 ·

2023-12-06 23:39

道德眞經集註卷之六

明皇河上公王弼王雱註

德經

上德不德章第三十八

上德不德,

河曰:上德謂太古無名號之君,德大無上,故言上德也。不德者,言其不以德教民,因循自然,養人性命,其德不見,故言不德也。

是以有德。

河曰:言其德合於天地,和氣流行,民得以全也。○雱曰:全德之人,體道盡常,德外無復餘物,故無德名。

下德不失德,

河曰:下德,謂號謚之君,德不及上德,故言下德也。不失德者,其德可見,其功可稱也。

是以無德。

明皇曰:德者道之用也,莊子曰:物得以生謂之德,時有淳醨,故德有上下。上古淳樸,德用不彰,無德可稱,故云不德。而淳德不散,無爲化清,故云是以有德。逮德下衰,功用稍著,心雖體道,跡涉有爲,執德可稱,故云不失。跡涉於有,此上爲麤,故云是以無德。○河曰:以有名號及其身。○雱曰:德至則無德,下德之人適今於德而已,無德之德則非至人所謂德也。經曰同於德者,德亦得之。

上德無爲,

河曰:謂法道安靜,無所故爲也。

而無以爲。

明皇曰:知無爲而無爲者,非至也。無以無爲而無爲者,至矣。故上德之無爲,非徇無爲之美,但含孕淳樸,適自無爲,故云而無以爲,此心跡俱無爲也。○河曰:言無名號。雱曰:上德無爲,然亦無所事爲,而德自足也。

下德爲之,

河曰:言爲教令,施政事也。

而有以爲。

明皇曰:下德爲之者,謂心雖無爲,以功用彰著,跡涉於有爲,故云爲之。言下德無爲而有所以爲,此心無爲而跡有爲也。○河曰:言以爲己取名號也。○雱曰:下德之人不修則不至,是以既不至於無爲,而又勢當有爲也。所謂上德者兼下德之事,方其有爲,同於下德,然未嘗離乎上德也。

上仁為之,

河曰:上德謂行仁之君,其仁無上,故言上仁也。爲之者,爲仁恩。

而無以爲。

明皇曰:仁者兼愛之名,下德衰而上仁見,所以爲兼愛之仁,故云爲之。行仁而忘仁,亦欲求無爲,故云而無以爲,此則心有爲而跡無爲也。且上仁稱無爲者,據跡欲無爲而方上義爾,未可以語下德之有爲也。河曰:功成事立,無以執爲。○雱曰:仁乃善之長,德之别名,既别於德,則是爲之也。然聖人之仁盡性而足,不事於作,故無以爲。

上義爲之,

河曰:爲義以斷割也。

而有以爲。

明皇曰:義者裁非之謂,謂裁非之義,故云爲之。有以裁非斷割,令得其宜,故云而有以爲,此則心迹俱有爲也。○河曰:動作以爲己,殺人以成威,賊下以自奉也。○雱曰:仁有不足,乃經以義。

上禮為之,

河曰:謂上禮之君其禮無上,故言上禮。爲之者,言爲禮制,度序威儀。

而莫之應,

河曰:言禮華盛實衰,飾偽煩多,動則離道,不可應也。

則攘臂而仍之。

明皇曰:六紀不和,則爲禮以救之,故云爲之。禮尚往來,不來非禮,行禮於彼,而彼不應,則攘臂而怒,以相仍引。○河曰:言煩多不可應,上下忿爭,故攘臂相仍引。○雱曰:禮所以定上下,别親疏,審隆殺也,種種分别,得失始彰,純誠已虧,乃制其外,外貌既嚴,責望深矣。雖名止邪之具,兹實爭亂之端。竊嘗原禮於物爲火,於時當夏,夏者萬物去本盛末之時,觀四時之有夏,則禮者聖人所不免也。方期去末歸本,則以禮爲非,亦所不免也。聖人之教,時而已矣,何常之有,而歸本之言,於學者爲要矣。

故失道而後德,

河曰:言道衰而德化生也。

失德而後仁,

河曰:言德衰而仁愛見也。

失仁而後義,

河曰:言仁衰而分義明也。

失義而後禮。

明皇曰:失道者,失上德也,上德合道,故云失道。夫道德仁義者,時俗夷險之名也,故道衰而德見,德失而仁存,仁亡而義立,義喪而禮救,斯皆適時之用爾。故論禮於淳樸之代,非狂則悖,忘禮於澆醨之日,非愚則誣。若能解而更張者,當退禮而行義,退義而行仁,退仁而行德,忘德而合道,人反淳樸,則上德之無爲也。

夫禮者,忠信之薄,

河曰:言禮廢本治末,忠信日以衰薄。

而亂之首也。

明皇曰:制禮者,爲忠信衰薄而以禮爲救亂之首爾。用禮者,在安上理人,豈玉帛云乎哉!○河曰:禮者賤質而貴文,故正直日以少,邪亂日以生。○雱曰:太古之道降爲帝德,帝德又降,乃有王者,王者始任禮以治。自王者之後,天下之俗可見矣。然則亂首之言,豈其妄歟。

前識者道之華,

河曰:不知而言知,爲前識,此人失道之實,得道之華。

而愚之始也。

明皇曰:識者,人性識也,謂在人性識之前,而制此檢外之禮,雖欲愚時,實喪淳樸,故云道之華。禮以救亂,所貴同和,而失禮意者,則將矜其玉帛者,其民詭,如此之人性,其愚昩之始。○河曰:言前識之人,愚闇之倡始。○雱曰:智藏於賢人之德,本華乃草木之精發見於外者也。雖足以美一時之觀,而華盛則本衰矣。智者亦德性之精也,固當深藏於本,而乃發露乎外,以爲前識。夫事有常運。至則應耳,而奚以豫識其兆爲哉。種種分别,以示聰明,世俗睹其有先幾之明,而聖人以爲眞愚者之始。孔子曰:不逆詐,不億不信,亦惡夫爲華而已。

是以大丈夫處其厚,

河曰:大丈夫,謂得道之君也,處其。厚者,處身於敦樸。

不處其薄。

河曰:不處身違道,爲世煩亂也。

居其實,

河曰:處忠信也。不居其華。

明皇曰:有爲者,道之薄。禮義者,德之華。故聖人處無爲之事,其厚也不處其薄矣。退禮義之行,其華也自居其實矣。○河曰:不尚言也。

故去彼取此。

明皇與河註同。○河曰:去彼華薄,取此厚實。○弼曰:德者得也,常得而無喪,利而無害,故以德爲名焉。何以得德?由乎道也。何以盡德?以無爲用。以無爲用,則莫不載也。故物無焉,則無物不經,有焉則不足以免其生,是以天地雖廣,以無爲心,聖王雖大,以虚爲主。故曰以復而視,則天地之心見,至日而思之,則先王之主睹也。故滅其私而無其身,則四海莫不瞻,遠近莫不至,殊其已而有心,則一體不能自全,肌骨不能相容,是以上德之人唯道是用,不德其德,無執無用,故能有德而無不爲,不求而得,不爲而成,故雖有德而無德名也。下德求而得之,爲而成之,則立善以治物,故德名有焉。求而得之,必有失焉,爲而成之,必有敗焉,善名生則有不善應焉,故下德爲之而有以爲也。無以爲者,無所偏爲也。凡不能無爲而爲之者,皆下德也,仁義禮節是也。將明德之上下,輒舉下德以對上德,至于無以爲,極下德之量,上仁是也。是及於無以爲而猶爲之焉,爲之而無以爲,故有爲爲之患矣。本在無爲,母在無名,棄本捨母而適其子,功雖大焉,必有不濟,名雖美焉,僞亦必生,不能不爲而成,不興而治,則乃爲之,故有弘普博施仁愛之者,而愛之無所偏私,故上仁爲之而無以爲也。愛不能兼,則有折抗正直而義理之者,忿枉祐直,助彼功此物事,而有以心爲矣,故上義爲之而有以爲也。直不能售,則有斿飾修,又禮敬之者,尚好修敬,校責往來,則不對之間忿怒生焉,故上禮爲之而莫之應,則攘臂而仍之。夫大之極也,其唯道乎,自此已往,豈足尊哉。故雖德盛業大,富有萬物,猶各有其德而未能自周也,故天不能爲載,地不能爲覆,人不能爲瞻,萬物雖貴,以無爲用,不能捨無以爲體也。不能捨無以爲體也,失其爲大矣,所謂失道而後德也。以無爲用則德其母,故能己不勞焉而物無不理,下此已往,則失用之母,不能無爲而貴博施,不能博施而貴正直,不能正直而貴飾敬,所謂失德而後仁,失仁而後義,失義而後禮也。夫禮也所始,首於忠信不篤,通簡不暢,責備於表,機微爭制,夫仁義發於内,爲之猶僞,况務外飾而可乆乎,故失禮者忠信之薄,而亂之首也。前識者,前人而識也,即下德之倫也,竭其聰明以爲前識,役其智力以營庶事,雖得其情,姦巧彌密,雖豐其譽,愈喪篤實,勞而事昏,務而治薉,雖竭聖智而民愈害,舍己任物則無爲而泰,守夫素樸,則不順典制,聽彼所獲,棄此所守,識道之華而愚之首,故苟得其爲功之母,則萬物作焉而不辭也,萬事存焉而不勞也,用不以形,御不以名,故仁義可顯,禮敬可彰也。夫載之以大道,鎮之以無名,則物無所尚,志無所營,各任其貞,事用其誠,則仁德厚焉,行義正焉,禮敬清焉。棄其所載,舍其所生,用其成形,役其聰明,則仁失誠焉,義其競焉,禮其爭焉,故仁德之厚,非用仁之所能也,行義之正,非用義之所成也,禮敬之清,非用禮之所濟也。載之以道,統之以母,故顯之而無所尚,彰之而無所競,用夫無名,故名以篤焉,用夫無形,故形以成焉,守母以存其子,崇本以舉其末,則形名俱有而邪不生,大美配天而華不作,故母不可遠,本不可失,仁義,母之所生非可以爲母,形器,匠之所成非可以爲匠也。捨其母而用其子,棄其本而適其末,名則有所分,形則有所止,雖極其大,必有不周,雖盛其美,必有患憂,功在爲之,豈足處也。○雱曰:自拔於常流之中,而思比德於至聖,非眞大丈夫,孰能如此。

浏览 2
点赞
评论
收藏
分享

手机扫一扫分享

分享
举报
评论
图片
表情
推荐
点赞
评论
收藏
分享

手机扫一扫分享

分享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