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代因革论二

共 1363字,需浏览 3分钟

 ·

2024-02-07 14:37

三代因革论二

孟子曰:公侯皆方百里,伯七十里,子男五十里。周官曰:诸公方五百里,其食者半。诸侯四百里,诸伯三百里,食三之一。诸子二百里,诸男百里,食四之一。孟子,周人所言周制也,而周官与之互异焉。郑氏众曰:其食者半,公所食租税得其半耳,其半皆附庸小国也。三之一者,亦然。是说也,公之地其半为附庸,侯伯之地,其三之二为附庸,子男之地,其四之一为附庸,理不可通。且五百里之半为百里者十有二,而余侯伯子所食,与孟子之说均不合,惟男食四之一为五十里而已。陈氏君举曰:方五百里以围言,其径百二十五里。是说也,男之地径二十有五里,公与伯之地径百里、七十里,而余与孟子之说亦不合,惟侯径百里,子径五十里而已。唐氏仲友曰:古之为国,有军有赋。军出于郊者也,赋出于遂者也。言百里、七十、五十里者,军制也。五百、四百、三百里者,兼军赋及所辖言之也。诸男言百里者,兼军赋言之也。噫!圣人之书,岂若是参错邪?是不可训之说也。恽子居曰:古者洪荒之世,自民所归而各立之君,其时政刑未备,羁縻所及,大者百里而已。杀于百里者,则七十五十里焉。圣人准之,以差封国之地。是故百里、七十五十里者,圣人之中制也。国立矣,不能无争;争矣,不能无所并。黄帝之时万国,成汤之时三千余国,武王之时千七百七十二国,盖所并者几十之七八焉。若是,则保无有百里而为五百四百里者乎?七十五十里而为三百二百百里者乎?圣人于是定之以所食之数,使与百里、七十、五十里之制不至相绝,所以折无厌、明有制、至明顺也。又使百里、七十、五十里之国有可以齐于五百、四百、三百、二百、百里之制,而山川、土田、附庸之典行焉。武王封太公于齐,百里之国也,益之至五百里。成王封伯禽于鲁,百里之国也,益之亦至五百里。于是天子得平其威惠,诸侯咸勤于功德,亦至明顺也。是故五百、四百、三百、二百、百里者,亦圣人之中制也。盖诸侯之能并地者,若反仁灭义,以诈力吞噬,将不旋踵而覆亡随之。其能及久远者,必自其先世已有不泯之功德。又君臣皆有过人之才,民庶皆有顺令之用,然后能灭国而邻不争,收土而民不叛。逮相袭既久,上下为一,各固其疆,圣人必履封而裁之,计数而割之,则天下乱矣。是故夏之季世,其诸侯并地大者,殷仍其国。殷之季世,其诸侯并地大者,周仍其国。若兴王崛起,亲贤夹辅,其功皆可享茅土之奉,其才皆可任方伯连帅之职。圣人于封国之后,复大启其地,以收大小相维、新旧相制之功,故曰皆圣人之中制也。虽然,是中制者,非引绳而直之,絜矩而方之,布算而乘除之,不容岀入增损于其闲也。其山川之奥则有畸,其邻国之错则有畸,其都邑之系属则有畸,越于五十、七十百里者有之,越于百里、二百、三百、四百、五百里者有之,不满者亦有之。阴阳得其序,原隰斥卤坟坏得其理,战守形势得其会,如是而已。故曰:越乎中制与不满乎中制者,非人情所甚不便,圣人必不违之也。是故由吾之说,则三代之所以久妥长治可知也。不由吾之说,则禹、汤、文、武之时已溃裂矣,其子孙岂有一日之暇哉?此可质之万世者也。

自记曰:韩诗外传:百里诸候,以三十里为采,七十里诸侯,以二十里为采。五十里诸侯。以十里为采。本朝惠半农先生据之。谓封五百里。四百里其采百里。封三百里。其采七十里。封三百里。百里其采五十里。欲合王制周官之说。其说据外传而与外传歧。又封采之数五等。多寡不画一。不可从。

浏览 3
点赞
评论
收藏
分享

手机扫一扫分享

分享
举报
评论
图片
表情
推荐
点赞
评论
收藏
分享

手机扫一扫分享

分享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