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證部
共 4445字,需浏览 9分钟
·
2023-12-06 04:42
引證部
如湼槃經云。有二白法。能救衆生。一慚。二愧。慚者。自不作惡。愧者。不敎他造。慚者。内自羞恥。愧者發露向人,慚者羞人,愧者羞天,是名慚愧。有慚愧故,則能恭敬父母師長、一切道俗人及非人,便能敬重三寶,滅諸惡業。
又迦延論云:何名無慚?答曰:可慚不慚,可避不避,不善恭敬,不善往來,此謂無慚。云何名無愧?可羞不羞,可畏不畏,惡事不畏故稱無愧。又不善往來名無慚。惡事不見畏稱無愧。翻此前名故云慚愧。
又新婆沙論云。世間有情見無慚者言是無愧。見無愧者言是無慚。則謂此二其體是一。今欲顯示性相差别。令彼疑者得決定解。問無慚無愧有何差别。答於自在者無怖畏轉是無慚。於諸罪中不見怖畏是無愧。復不恭敬是無慚。不怖畏是無愧。復不猒賤煩惱是無慚。不猒賤惡行是無愧。復作惡不自顧是無慚。作惡不顧他是無愧。復作惡不自羞是無慚。作惡不恥他是無愧。復作惡不羞恥是無慚。作惡而傲逸是無愧。復獨一造罪而不羞恥是無慚,對他造罪而不羞恥是無愧。復若對少人造罪而不羞恥是無慚,若對衆人造罪而不羞恥是無愧。復若對惡?有情造罪而不羞恥是無慚,若對善?有情造罪而不羞恥是無愧。復若對愚者造罪而不羞恥是無慚,若對智者造罪而不羞恥是無愧。復若對卑者造罪而不羞恥是無慚,若對尊者造罪而不羞恥是無愧。復若對在家者造罪而不羞恥是無慚,若對出家者造罪而不羞恥是無愧。復若對非親敎軌範造罪而不羞恥是無慚。若對親敎軌範造罪而不羞恥是無愧。復若作惡時不羞天者是無慚,若作惡時不恥人者是無愧。復若於諸惡因不能訶毀是無慚,於諸惡果不能猒怖是無愧。復貪等流是無慚,於癡等流是無愧,是謂無慚無愧差别。如是二法,唯欲界繫、唯是不善,一切不善心心所法,皆徧相應,唯除自性。又瑜伽論云:云何無慚無愧?謂觀於自他無所羞恥,故思毀犯,犯已不能如法出離,好爲種種鬬訟違諍,是名無慚無愧也。又遺敎經云:慚如鐵鉤,能制人非法,是故比丘常當慚愧,無得暫替。若離慚愧,則失諸功德。有愧之人,則有善法。若無愧者,與諸禽獸無相異也。又智度論偈云:入道慚愧人, 持鉢福衆生。
云何縱欲塵,沈没於五情。
著鎧持刀杖。 見敵而退走。
如是怯弱人。 舉世所輕賤。
比丘爲乞士。除髮著袈裟。
五情馬所制。 取笑亦如是。
又如豪貴人, 衣服以?身,
而行乞衣食,取笑於衆人。
比丘除飾好, 毀形以攝心,
而更求欲樂, 取笑亦如是。
已捨五欲樂,棄之而不顧,
如何還欲得, 如愚自食吐。
如是貪欲人, 不知觀本願,
亦不識好醜,狂醉於渴愛。
慚愧尊重法, 一切皆已棄,賢智所不親, 愚癡所愛近。
諸欲求時苦。得之多怖畏。
失時懷愁惱。 一切無樂處。
諸欲患如是。 以何當捨之。
得福禪定樂。則不爲所欺。
欲樂著無猒。 以何能滅除。
若得不淨觀。 此心自然無。
又正法念經云。若破戒多欲而行惡法。實非沙門。自稱沙門。猶如野干著師子皮。如虚僞寶,内空無物。又莊?論偈云:
既著壞色衣, 應當修善法,
斯服宜善寂,恒思自調柔。
云何著是服? 竪眼張其目,蹵眉復聚頰, 而起瞋恚相。 瞋恚於出家,不應所住處,
嫌恨如屠枷, 瞋乃是恐怖。
輕賤之屋宅, 醜陋之種子,
麤惡語之伴,燒意林猛火,
示惡道之業, 鬬諍怨害門,
惡名稱牀褥, 暴速作惡本。
應當自觀察出家之標相,
心與相相應, 爲不相應耶?
比丘之法者, 從他乞自活,
云何食信施,而生重瞋恚?
他食在腹中 云何生瞋恚?
而爲於信施 之所消滅耶?
此身不清淨,九孔恒流汙,
臭穢甚可惡, 乃是衆苦器。是身極鄙陋, 癕瘡之所聚, 若共掁觸時,生於大苦惱。
身如彼箭的, 有的箭即中,
有身衆苦加, 無身則無苦。
蚊虻蠅毒蟲,皆能蜇殺人,
應當勤精進, 遠離於此身。
故知上來所録,若道若俗,常須作意正念現前,不得微解少法,便起慢心,不生慚愧。如四果人等,雖不可受總報,别報猶受。故賢愚經云:如鴦崛魔羅,由殺九百九十九人,雖值佛成羅漢,居在房中,地獄之火從毛孔出,極患苦痛。何況外凡,未起對治,隨造一業,決定墮三惡道。但人身難得,遇惡因緣,則便易失,以惡多善少,一日之中。罪念百千。善念無一。
又淨度三昧經云。罪福相累。重?分明。後當受罪福之報。一一不失。一念受一身。善念受天上人中身。惡念受三惡道身。百念受百身。千念千身。一日一夜種生死根。後當受八億五十萬襍類之身。百年之中。種後世栽,甚爲難?。魂神逐種受形,徧三千大千刹土,體骨皮毛徧大千刹土,地間無空處。又菩薩處胎經偈云:吾從無? 往來生死道,
捨身復受身,不離胞胎法。
計我所經歷, 記一不說餘。
純作白狗形, 積骨億須彌。
以利針地種,無不值我體,
何況襍色狗。 其?不可量。
吾故攝其心, 不貪著放逸。
又提謂經云:如有一人在須彌山上,以纖縷下之,一人在下持針迎之,中有旋嵐猛風吹縷難入針孔,人身難得,甚過於是。又菩薩處胎經:世尊說偈云:
盲龜浮木孔, 時時猶可值,
人一失命根,億 復難是。
海水㴱廣大。 三百三十六。
一針投海中。 求之尚可得。
一失人身命。難得過於是。又大莊嚴論偈云。離諸難亦難。 生於人間難。
既得離諸難。應當常精進。
我昔聞有一小兒。經中說龜值浮木孔,其事甚難。時此小兒故穿一板作孔。受頭擲著池中。自入池中,低頭舉頭欲望入孔,水漂板故不可得值。即自思惟:極生猒惡,人身難得。佛以大海爲喩,浮木孔小,盲龜無眼,百年一出,實難可值。我今池小,其板孔大,復有兩眼,日百出頭,猶不能值,況彼盲龜而當得值?即爲說偈云:
巨海極廣大, 浮木孔復小,
百年而一出,得值甚爲難。
我今池水小, 浮木孔極大,??自出頭, 不能值木孔。
盲龜遇浮木,相值甚爲難。
惡道復人身, 難值亦如是,
我今值人身, 應當不放逸。 恒沙等諸佛,未曾得值遇。
今日得諮受, 十力世尊言,
佛所說妙法, 我必當修行。
若能善修習,濟拔極爲大,
非他作已得, 是故自精勤。
若墮八難處, 云何可得離?
世間業隨逐,墜墮於惡道,
我今當逃避, 得出三有獄,
若不出此獄, 云何得解脫?
畜生道若干,歷 極久長,
地獄及餓鬼, 黒闇苦惱㴱。
我若不勤修, 云何而得離?
險難諸惡道,今日得人身。
不盡苦邊際, 不離三有獄,
應當勤方便, 必離三有獄。
今我求出家,必使得解脫。
又罪業報應經偈云:
水流不常滿, 火盛不久然,
日出須臾没,月滿已復缺。
尊榮豪貴者, 無常復過。是
故知人身難遇易失,以易失故,不須生著。當知人身念念近死,如牽猪羊詣於屠所。故湼槃經云:觀是夀命,常爲無量怨讎所遶,念念損減,無有增長。猶如暴水,不得停住,亦如朝露,勢不久停,如囚?市,歩歩近死。又摩耶經偈云:
譬如栴陁羅, 驅牛就屠所,
歩歩近死地,人命庶過是。
自大聖已還,體未圓明,雖復分證,無生,猶爲三相遷流,況於凡愚,理隔淨境,善惡襍糅,明白未分,豈能免玷累之愆,愛染之失?今聞出家入道之美,不得便言無惡;聞白衣在家之過,不得都無其善。若内修其行,則如出家之美;若内乖其信,徒爲剪落。在家之人,有諸眷屬,公私擾擾,資待所須,尚不應慳。沙門淨行,塊然獨立,止須三衣六物,極至百一供身,自外妨緣,何須蓄積?經律具訶,明在聖敎。若慳恡法財,不惠愚貧,智積不成,便失聖胎。乃至小罪,猶懷大懼,常應謙肅,恭敬大小,不得自大輕慢前人。若具犯大罪,廣蓄田宅,過分貯積,勤營俗事,此等極惡,何須述之。今且略論。中下之人,薄學淺識,謂智過人,起大憍慢,放誕形容,陵蔑一切,籠罩天地。踑踞師長之前,叱吒尊人之側。道本和合,恭順爲僧,既心形乖反,豈成僧寶也。或有專讀外典,歌詠琴碁,諷誦詩書,徒消日月。内敎法藥,救生爲急,文奥理㴱,辭蕐祕慱,能解一句,演無量義,新舊經論,卷軸?千,曾不窺檢一句之義,外書不急之事,日夜勤學,若恐白衣笑我無知,不學世典者,何如俗人問我經義,不能答耶?居内不閑於外,未足可羞;在内不解於内,恥辱彌甚。良由時將末法,人命轉促,無常交臂,朝不謀夕,恐一入幽,塗累 難出,再遇佛法,想見無由。雖有經律,許一分學外,爲伏外道,此爲上品聰叡者說。先諳於内,兼令知外,譏辯鋒芒,出言關典,内外博究,堪爲師匠,得如經說,爲伏外道。今自量身,觸事無能。神識常閉愚戅恒開。自救無?何能利物。色香不通何辯菽麥。願自私退省已爲學。故湼槃經云。佛語諸比丘。出家之人應修慧學尋究經典。不得披讀外道典籍。路伽耶等。常處山澤空閑静室修禪禮誦。斷邪顯正是汝所宗。
又叔迦經中說。叔迦婆羅門子白佛言。在家白衣能修福德善根。勝出家者。是事云何。佛言。我於此中不定。答。出家或有不修善根。則不如在家。在家能修則勝出家。
又三千威儀云。出家人所作業務者。一者坐禪。二者誦經法。三者勸化衆事。若具足作三業者。是應出家人法。若不行者。徒生徒死。唯有受罪之因。
又百喩經云。昔有一人。事須火用及以冷水。即便㝛火。以澡罐盛水置於火上。後欲取火而火都滅。欲取冷水而水復?。火及冷水二事俱失。世間之人入佛法中出家求道。既得出家,還念妻子五欲之樂,由是之故,失其功德之火,兼失持戒之水。念欲之人亦復如是。
又湼槃經:佛言:我湼槃後,有聲聞弟子,愚癡破戒,喜生鬭諍,捨十二部經,讀誦種種外道典籍、文頌、手筆,受畜一切不淨之物,言是佛聽。如是之人,以好栴檀貿易瓦木。以金易鍮石。以銀易白鑞。以絹易氀褐。以甘露易於惡毒。
又遺敎經云。晝則勤心修習善法。無令失時。初夜後夜。亦勿有廢。中夜誦經。以自消息。無以?眠因緣。令一生空過。無所得也。依是行道。可得四沙門果。乃至菩提。如是行者。堪爲師範。真良福田得消信施。
又婆沙論云。如人觀日眼不明淨。外道書論思求之時。使慧眼不淨。如人觀月眼則明淨。佛法經論思求之時。令慧眼明淨。若思求外俗。如掫獼猴。唯出不淨。若思求佛法。如鍊真金多鍊多淨。又菩薩善戒經云。菩薩不讀不誦如來正經,讀誦世典文頌書疏者,得罪。不犯者,若爲論義,破於邪見,若二分佛經,一分外書。何以故?爲知外典是虚?法,佛法真實故,爲知世事故,不爲世人所輕慢故。以此文證佛法,學人若一廢内尋外,則便得罪□□理行唯可暫習,爲伏外道,還須猒離,進修内業,務令增勝。若偏耽著,則壞正法。故地持論云:若菩薩於佛所說棄捨不學,及習外道邪論世俗經典,是名爲犯,衆多犯,是犯染汙起。若上聰明人能速受學,得不動智,於日月中常以二分受學佛法,一分外典,是名不犯。若於世典,外道邪敎,愛樂不捨,不作棄想,是名爲犯衆多犯,是犯染汙起。頌曰:
冬狐理豐毳, 春蠶緒輕絲,
形骸翻爲阻,心識還自欺。
齠齓歌鼔腹, 平生少年時。驅車追俠客, 酌酒弄妖姬。
但念目前好,安知後世悲?
惕然一以愧, 永與情愛辭。
願識真?本, 染淨自分離。
羞慚滯五葢,焉知同四依。
法苑珠林巻第三十一